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031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 骑桶者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案第16课骑桶者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

骑桶者

                             对应学生用书P77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铲子(chǎn)     2.煤屑(xiè)

3.不啻(chì)4.地窖(jiào)

5.遭殃(yānɡ)6.围裙(qún)

7.蔑视(miè)

(二)多音字

1.槛

2.待

3.混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三、用准词语

1.不啻 不止

例 句

  

(1)电荒可能成为“常态”,这对于已面临诸多新压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不啻一场梦魇。

(2)类似情况不止一次发生。

  不啻:

①不止,不只;②如同。

不止:

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2.驱赶 驱使

例 句

  

(1)刘德华拍《失孤》时,扮农民工形象,一度因太逼真而遭到保安驱赶。

(2)惊人的利益回报驱使一些机构不择手段,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辨析

  驱赶:

①赶;②赶走,迫使后退。

驱使:

①命令人去做某事;②推动。

3.浮升 浮生

例 句

  

(1)《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浮升的山岳出现时,观众惊叹不已。

(2)找点儿时间,找点空闲,在金碧丽江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浮升:

飘浮升腾。

浮生:

①指短暂虚幻的人生(对人生的消极看法):

~若梦。

②浮在水面上生长。

四、积累成语

1.快马加鞭: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

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2.麻木不仁:

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3.奄奄一息:

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

形容临近死亡的样子。

4.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固执己见:

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对应学生用书P77

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卡夫卡

简历:

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品:

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

评价:

奥地利小说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寒冬里的借煤者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

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骑桶者》故事的主人公去寻找火炉用煤,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地窑穹顶前;他骑在桶上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

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木桶骑士却高高在上。

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

“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

那老板娘解下了围裙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

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

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骑桶者

赏人物

小说虚构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买不起煤,骑空桶飞去借煤

自卑

无真诚行动,期望老板的好心与可怜

可悲

没借到煤,被扇到冰山区域

总之,他是一个自卑、畏缩、惶恐、胆小、害怕失败,又耻于幻想,却也渴望新生活,但命运可悲的小人物。

赏环境

1.“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2.小说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通过写“树木”“严霜”“天空”等物的肃杀冷酷,来渲染寒冷气氛,交代了借煤的背景。

赏语言

理解下列语句的含意。

1.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

[明确] 小说是用荒诞的手法叙述了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用了冷峻而独特的比喻:

天空像盾牌一样挡住人们向上苍呼救。

“呆立”“严霜”“银灰色”“盾牌”“冷酷”等词把灰暗悲惨的基调渲染了出来,预示着人物命运的悲惨。

煤的缺乏在使人感到寒冷的同时也使得桶飞了起来显得顺理成章了,同时为结尾处写老板娘听不见以及“浮升到冰山区域”作铺垫。

2.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明确] 贫困永远存在,始终有贫困者因无钱购煤而困于寒冬。

但是真正使贫困者受到伤害的往往并不是贫困,而是来自于社会的冷漠与无视。

这种冷漠与无视使无数卑微的生命受到了摧残而终结。

赏技巧

1.你怎样理解小说最后一句的视角变化?

[明确] 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

小说的叙述人一直是“我”,都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但在“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的这一刻,小说的视角其实已经从“我”转化为地面上的人的视角。

“我”怎么会“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呢?

“我”每天都可以见到自己,不会永远消失,只有从地面上的人的视角来看,“我”才会永远消失。

借助这个视点的陌生化距离,“我”就从一个找煤的普通人上升为幻想文学的主人公。

这个“永远消失”有点像赌气的孩子,而这个视角的转移似乎也可以看做是“我”彻底弃绝世界的暗示。

2.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思想情感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

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 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

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

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

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严霜中;天空犹如一面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它求救的人。

“我”必须有煤!

“我”不能冻死!

“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

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

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

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探究争鸣]

该小说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有人认为“飞翔”纯粹是一种童话中的行为,对表现文中的成人故事不伦不类;但有人又认为“飞翔”是作者的一项创造,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作用,对此你怎么看?

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

我赞同第一种观点。

文中的“我”既然有“骑着木桶飞翔”的本领,怎么还会有为一桶煤而发愁的烦恼呢?

再者,“我”有“骑着木桶飞翔”的本领,而煤店的老板娘对此竟然毫不吃惊,这不符合常理。

观点二:

我赞同第二种观点。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

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

另外,飞翔的方式避免了煤店老板(娘)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

总之,“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时间:

40分钟 满分:

49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或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围裙 蔑视 咳嗽(sù) 坐骑(qí)

B.趴手摩挲奄奄(yǎn)告诫

C.沧天遒劲(jìnɡ)咖喱(kā)煤屑(xiā)

D.混浊模样(mú)付与(yǔ)挽具

解析:

选D A项,“嗽”读sou;B项,趴—扒;C项,沧—苍,“咖”读ɡā,“屑”读x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沧天求助的人。

B.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戒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C.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D.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遗撼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

解析:

选C A项,沧—苍;B项,戒—诫;D项,撼—憾。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乌鲁木齐频频“喊渴”,记者走访发现,与近年来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配套的地下供水管网规划与建设却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

B.毕竟“新国九条”重在治市而非救市,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实质性救市措施,因此,股市对“新国九条”麻木不仁。

C.一小区业主在楼顶违章盖别墅,六年来持续的施工让楼下居民不堪其扰,纷纷卖房或搬走,如今这栋楼已十室九空。

D.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好评如潮。

接着,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

一时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解析:

选C A项,快马加鞭:

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

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使用正确。

B项,麻木不仁:

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使用正确。

C项,十室九空:

十户人家九家空。

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不合语境。

D项,纷至沓来:

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使用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肖复兴认为,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网络作品的火热现象。

B.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带来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许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发烧等症状。

C.在湖南卫视举办的成人仪式节目现场上,面对国旗无论是庄严宣誓,戴上象征责任、奉献的成人帽,还是聆听家长寄语,穿过成人门,都让在场的黄高学子激动不已——“这是我们在成人时刻收到的最好礼物”。

D.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财长的表态很难不被外界当作窥探奥巴马政府政策的窗口,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奥巴马除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外,并没有更多信息透露给外界。

解析:

选D A项,成分残缺,应在“含量不高”后加上“的现状”或“的现实”;B项,“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不能并列;C项,“无论”应放在“面对国旗”前。

二、阅读鉴赏(32分)

(一)课内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8题。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

”煤店老板喊道。

“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

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

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5.

(1)“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一句,去掉“当然”一词好吗?

为什么?

(3分)

答:

 

 

  

 

  

(2)既然说“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怎么又说“用围裙把我扇走”?

(3分)

答:

  

 

  

 

参考答案:

(1)去掉“当然”一词不好。

“当然”一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说明“我”判断的心理主观性和肯定性,明确了“我”的心理现状。

这就为下文“我”骂“你这个坏女人”埋下了伏笔。

(2)“我”主观认为“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是视而不见,她解下围裙也是为了把“我”扇走,但没去考虑“我”自己是在穹顶上,别人可能真的看不见;没考虑到她说“我们关门吧”,解下围裙是店铺要打烊了。

作者这样写更能活化出“我”的敏感而不善沟通的性格特征。

6.“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4分)

答:

  

 

  

 

参考答案:

煤桶很轻,生活很重;幻想很好,现实很惨。

作者把煤桶与良马类比,把虚幻和优点并提,把幻想的破灭说成“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诙谐幽默中透着辛酸、无奈与泪水。

7.“我”在此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举例说明。

(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恳切。

“衷心地向你问好”“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②卑怯。

飘在穹顶,不敢下到地面,郑重请求。

③主观臆想,不能客观沟通。

“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

④怨恨而又逃避。

“你这个坏女人”“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8.文中画线句子在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分)

答:

  

参考答案:

为下文煤店老板妻子的推辞做了铺垫。

(二)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

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

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

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

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

卫士发现了大笑道:

“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

不过得记住:

我可是很厉害的。

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

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

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

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

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

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

让他坐在大门旁边。

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

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

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

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

“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

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

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

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

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

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

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

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

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

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

”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

“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

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C.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D.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解析:

选D D项,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

10.请概括乡下人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5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不安于现状,他愤恨命运的不公,并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

②老实忠厚,单纯幼稚,他想进入法律之门,却在守门人的恐吓下停下脚步,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

11.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三、语言表达(5分)

1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5分)

①卡夫卡的《城堡》与《审判》中的主人公都叫K,不仅名字简化为符号,性格也几乎荡然无存。

②这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③怎样看待现代小说人物个性的消失呢?

④在无法获准进入城堡和莫名其妙强加的审判面前,人物被一种莫名的体制所驱使,到处碰壁,又甘受摆布。

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小说与其说是消灭了人物,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

答:

  

解析:

解答排序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语段的话题,从保持话题一致的角度,综合考虑,善于抓中心句,注意指示代词、关联词语、上下语句的整齐等。

③提出问题,应放在开头,①承接③举例说明,④是对具体人物的陈述,⑤②是得出的结论,故顺序应为③①④⑤②。

参考答案:

③①④⑤②

                              对应学生用书P79

卡夫卡独到的艺术手法

卡夫卡成功地掌握了现代语言艺术,革新了文学观念。

他的独到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悖谬与怪诞。

卡夫卡异化的世界观必然导致他通过悖谬与怪诞的手法来加以表现。

翻开他的作品,悖谬与怪诞随处可见:

城堡近在咫尺,但永远可望而不可即;莫名其妙地被捕与审判,法官对被告也一无所知;门是专门为你开的,但你一辈子也进不去;推销员一晚上就变成了甲虫,被全家人唾弃……

2.寓意性与多义性。

这种寓意自身的复杂和作者意识的紊乱使得人们几乎不可能破译它,这就必然导致作品的多义性。

就像谜语失掉了谜底,人人都声称自己找到了答案,但谁也未能真正猜中。

《城堡》就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承认这部作品是寓意性的,但它的寓意是什么,却众说纷纭。

在分析《变形记》时,评论家瓦尔特·H.索克尔说:

“卡夫卡深邃多变的艺术本质,决定了任何单独的研究都无法充分把握住这篇多层次的作品。

每一研究仅能在索解其奥秘的道路上前进一步;这个奥秘的核心,也许永远也不能揭露无遗。

”对于“变形”的各种理解都有道理,但是,这里没有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理解。

3.梦幻性和神秘性。

卡夫卡习惯于深夜写作,梦幻般地创作。

每当夜深人静、恐惧感袭来时他便开始写作,并且往往是一气呵成,不能自主。

同时,他也常常按照梦的法则进行创作:

故事没有开头和结尾,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和“这里”。

就像没完没了的梦境一样,他的小说也往往没有写完。

卡夫卡的世界还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把现实推向了极端,使人“陷入某种沉闷的深奥之中”,以至连爱因斯坦初读他的作品时也感到自己的“脑子还不够复杂”。

4.冷峻与客观。

这是指卡夫卡作品的语言特色和叙述风格。

这一点他从福楼拜那里获益匪浅。

他牢记福楼拜的教诲:

“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应该像上帝在世界里一样,人们看不到他,但他十分有权。

人们处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到他。

”因此,卡夫卡在创作中尽力避免做一个全知全能、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

在创作时,他尽量不加入自己的意见,不干涉客观事物本身,让它自己陈述出来,即使内容十分惊骇,他也不动声色,保持冷静。

法律门前

卡夫卡  

在法律门前,站着一个门卫。

一个农村来的男人走上去请求进入法律之门。

但是门卫说,现在还不能允许他进去。

那男人想了想,问是否以后可以进去。

门卫说:

“那倒有可能,但现在不行。

”看到法律之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而且门卫也走到一边去了,于是那男人弯下腰,想看看门内的世界。

这一切被门卫看见了,他笑着说:

“如果它那么吸引你,那你倒是试试冲破我的禁锢进去呀,但是请记住,我很强大,而且我只是最小的一个门卫。

每道门都有门卫,而且一个比一个强大,那第三个门卫就连我也不敢看他一眼。

”困难如此之大是那农村男人始料未及的,他以为法律之门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的,但是现在当他仔细观察了那穿着皮大衣的门卫,看见

他那尖尖的鼻子、黑而稀疏的鞑靼式的长胡子,就决定还是等下去为好,直到获准进去为止。

那门卫递给他一只小板凳,让他在门旁边坐下。

他坐在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了很多尝试想进去,并不厌其烦地请求门卫放行。

门卫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又问他家乡的情况以及许多事情。

他这样不痛不痒地提问着,俨然一个大人物似的,而最后却总是说还不能允许他进去。

那男人为这次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他用一切值钱的东西来贿赂门卫。

门卫虽然接受了所有贿赂,但却说:

“我接受礼物只是为了使你不致产生失去了什么的错觉。

”多年过去了,这期间,那男人几乎是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门卫,他忘记了其他门卫的存在,似乎这第一个门卫是他进入法律之门的唯一障碍。

他咒骂这倒霉的遭遇。

开始几年,他的举止还无所顾忌,说话嗓门很大,后来日渐衰老,就只有咕咕哝哝、自言自语了。

他变得很幼稚,由于长年观察门卫,所以连他皮衣领子上的跳蚤也熟识了,于是他也请求它们帮忙,以改变门卫的态度。

最后他目光黯淡,搞不清楚是四周真的一片黑暗呢,还是他的眼睛出了毛病。

不过他现在在黑暗中发现了一丝亮光,它顽强地透过法律之门照射出来。

现在他命在旦夕,临死之前,过去的所有经历在他的脑海里聚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至今还没有向门卫提出。

他示意门卫过来,因为他身体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