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700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三)失业人口偏高导致的社会问题……………………………………………5

二、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6

(二)政府阶段性经济增速放缓……………………………………………8

(三)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性……………………………………………9

(四)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10

(五)失业保险政策不健全……………………………………………12

三、缓解我国失业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建议…………………………………13

(二)解决政府阶段性经济增速放缓对于就业影响的建议…………………13

(三)解决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对于就业问题的建议………………………14

(四)缓解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的就业问题对策…………………………14

(五)完善失业保险政策的建议……………………………………………15

四、结论……………………………………………16

五、参考文献……………………………………………16

前言

失业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把失业率降到最低水平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的之一。

现阶段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处于敏感的转型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即使在近年来综合国力大幅增长的大环境下,依旧无法避免失业人口的增长。

以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失业问题,从政治政策出发,探讨当前中国失业人口问题将是本论文着重的出发点。

中共十六大曾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

在当今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就业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政府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群众利益无小事,体现了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心,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本文试图:

(1)对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进行陈述;

(2)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中国在政治政策方面造成失业的成因;

(3)针对以上各种失业问题,探讨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当前我国人口失业现状分析

(一)失业理论

失业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它分成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弗里德曼米尔顿·

弗里德曼,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所定义的自然失业;

第二种是古典失业,即是由于实际工资要求太高而导致的失业,也叫做自愿失业;

第三种是凯恩斯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之一。

提出的关于有效需求无法满足就业需求而导致的失业,也称为非自愿失业;

第四种是刘易斯威廉·

阿瑟·

刘易斯,圣卢西亚共和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

在有关发展中国家的二元模型中提出的失业,这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要素无法满足而造成的失业。

1、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任何一种经济在动态的变动中所必然出现的现象。

这类失业的主要情况有:

第一,由于就业生命周期变化所导致的劳动力流动。

例如女性职业中对年龄、外貌有特殊需求的行业,这些行业会经常流离出一批批尚具备劳动力但是失去就业岗位的失业人员。

第二,由于寻找工作需要成本,每个经济社会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性失业,社会中总有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员处于正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

第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需要劳动力跨部门的流动,但在这种流动需要成本的情况下,便产生了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失业。

2、古典失业。

在古典失业理论中,就业数量的确定是通过劳动市场的供求力量所决定的。

按古典经济学家的假设,若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则通过工资的调节,便能实现人人都有工作。

这就是说,如果劳动的需求小于供给,则工资下降,直至全部工人均被雇佣为止,从而不会出现失业。

但由于劳动者不愿意降低实际工资,因此这种工资要求太高而导致的失业称为自愿失业。

3、非自愿失业。

当劳动者能够按照通行的实际价格率成功地出售其想要出售的全部劳动,这个时候只可能出现自愿失业(古典失业),而不可能存在非自愿失业。

所谓的非自愿失业,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只要存在着有效需要不足,工人即使愿意接受降低了的工资率,仍然不会有雇主雇佣他们。

例如:

某产品没有销路,哪怕工资率再低,并且工人愿意按低工资被雇佣,厂商也不会增雇工人。

凯恩斯认为,只有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就业。

4、二元结构模型失业。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如果劳动力在两部门之间的流动是自由的,低收入的农民一定会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但由于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边际生存率可能接近于零,因此在城市中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

如果考虑限制性因素使农民留在传统部门不向城市流动,那么在农村实际会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因为在传统部门中劳动力并不会与总产量成正比。

(二)失业现状

2011年之前我国政府发布的失业率数据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其定义为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

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2011年开始,中国政府决定,不再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而采用“调查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是指城镇调查失业人数占城镇调查从业人数与城镇调查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这将有利于更加准确贴合实际反映当前中国失业问题。

(1)1990-2013年中国失业人口统计数据

年份

登记失业人数(万人)

失业率(%)

1990

383.5

2.5

1995

519.6

2.9

2000

595

3.1

2010

908

4.1

2013

926

4.05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由表

(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990至2013年间,登记的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383.5万人逐年增加,到了2013年已有926万人之多;

失业率从1990年的2.5%逐年递增,到了2013年已经超过4%。

况且国家统计局目前所公布的失业率和失业人数,并不包括农村的失业人员,也不包括城镇的下岗人员和隐形失业人员。

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就已经反映出我国失业人口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

(三)失业人口偏高导致的社会问题

1、产出损失。

失业意味着能够而且愿意工作的人被逐出生产领域,转向分配领域,这部分劳动力资源没有被用以进行国民生产,但却仍然要消费国民财富。

1962年,阿瑟·

奥肯在针对美国战后经济状况说:

“失业率在4%以上每超过一个百分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约3%”。

2、加剧贫困。

经济转型国家失业造成的最令人瞩目的后果是贫困加剧。

在过去20多年,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还变现出日益加重的迹象。

2004年我国城市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8%,高于同期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

李晓莉,城市贫困:

发展隐忧与出路抉择[N],西安日报,2006-03-08。

更严重的是,失业导致的教育匮乏等,使得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

3、降低社会福利。

失业对劳动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其收入减少,从而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个人效用降低,加上失业下岗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不快情绪,这种情绪大量积聚,必定会引发不良后果。

4、导致分配不公。

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劳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并且无法恢复。

在劳动力失业期间,不但丧失了参与国民收入正常分配的机会。

且在失业期间,由于缺乏工作机会,脱离岗位,无法累计工作经验,因此丧失在未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导致分配不公。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一种高素质、高智力结构的人力资源。

在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大学生的拥有量、质量和结构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采取何种方式,关系着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随着社会经济体质、政治体制的改革稳步推进,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到目前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先后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指导性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度阶段(1977-1988年),主要是“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改革。

1981年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局《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对学校所在地区需要的毕业生,给予适当留成;

中央其他部门下属的院校主要为本系统内分配;

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的院校毕业生,地方自行分配。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包的方法。

这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其次,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落实阶段(1989-2000年),主要是“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

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明确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选择、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

1993年2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要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最后,全面落实“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2001年至今),主要是“面向基层”的就业制度改革。

2002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的改革。

2005年6月,按照中央的要求,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等有关部门组成了联合调研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议。

经中央同意,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2)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就业率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统计数据

总结我国高校毕业生改革的三大阶段性政策,人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更多是要反思就业制度改革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导致了自主权的无限扩大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特别是历年来高校毕业生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是起伏不定。

详见表

(2)。

出现了如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落后;

就业市场尚未真正发挥渠道作用等等。

这就要求就业制度的改革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发展。

(二)政府阶段性经济增速放缓

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下降、企业经营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放缓,这对劳动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如何把握当前和今后时期的经济走势,采取有效稳固的措施,积极做好稳定就业工作。

这对于国家经济稳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了30年的高速增长详见图

(1)。

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高达14.2%。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当年我国GDP增速下降至9.6%。

随后这几年经济增长呈现高低起伏、震荡徘徊的态势。

这种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对劳动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中国历年生产总值与增长率

中国国家统计局

1、企业用工需求放缓

受到国家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影响,全国企业用工需求增速明显下降,呈现疲软之势。

2014年,全国企业用工需求增长3.6%,比较上一年度回落3个百分点,保持波动增长趋势。

其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用工需求同比分别下降8.2%、2.8%、3.9%,三大行业用工需求占市场份额将近五成。

2、民工提前返乡情况严重

在2012年,受经济增长放缓、工业生产“冷冻”等影响,我国多地出现在春节前才有的农工返乡现象,而上一轮类似的农工提前返乡的情况是发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期。

据调查,部分企业因经济放缓,导致订单量锐减,订单利润大幅下滑,导致企业纷纷缩减用工规模,大量农工提前返乡。

3、跨国公司及国内大企业裁员

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压缩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推高生产运营成本,跨国公司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少,导致跨国公司裁员持续增长,且这用态势已经蔓延到了中国区企业,例如富士康、松下、三星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在跨国公司与国内大企业纷纷裁员的大环境下,不少劳动力加速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智联招聘2014年应届毕业生调查中显示,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城市已经不集中于北上广等大城市,而是转向成都、厦门、深圳等二线城市。

(三)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非常突出。

这种失业与其他类型失业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

社会上即有空缺职位有存在失业,而失业者没有合适的技能,因此无法填补现有职位的空缺。

结构性失业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可以预见,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段长时间里,结构性失业作为社会失业的主要类型,必将长期存在。

所以,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国家政府应从政策经济等多方面出发,努力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表(3)我国人口教育与劳动技能现状

数据来源:

当前,我国结构性失业十分突出。

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专业知识要求高的信息业、咨询业、金融保险业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现阶段高质量人才拥有量不容乐观,整体的劳动者素质较低(详见表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结构性失业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都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因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对策:

另一方面是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造就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体现在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上。

城乡户籍(农业与非农业)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局限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形成了当前中国结构性失业大军。

地区分割的户籍制度业限制了大学生自由流动和灵活就业需求,增加了大学生流动成本,使部分学生宁愿选择“零工资就业”或处于“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中。

(四)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产业和部门之间的技术变动和扩散的相互联系,是经济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都表现出它们之间正相关的变动关系,即某一产业产值比例下降该产业劳动力比例也下降,反之亦反。

一般来说,正确产业结构的发展顺序应该是由农业—轻工业—重基础工业—重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然顺序。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具有较强的同步性,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超前性,我们从表(4)与表(5)中美两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比重的对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这种超前性发展一方面导致产业间关联性差,不同产业的劳动力由于在知识技能上的很大差异而流动困难,产业结构结构难以适应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变不是按社会需求的顺序进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瓶颈”产业,同时又加剧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造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脱节。

中国建国后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产业结构并没有按照正常顺序发展,而是在前苏联的帮助下,超越轻工业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在羸弱的农业基础上强制性嵌入现代化大企业来实现工业化。

改革开放后虽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产业结构这种超前发展的局面。

由于我国第一,二产业比重严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这种不合理性导致就业结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第一,二,三产业,而第三产业正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故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表(4)美国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比重的变动状况

熊文才.产业结构与失业[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

60-64.

表(5)中国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就业比重的变动状况

(五)失业保险政策不健全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在1986年正式建立的。

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

1993年4月,国务院根据上述暂行规定执行情况又修改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在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待遇参照系和水平、统筹层次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整。

1999年,在吸取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发展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国务院1月22日颁布了第258号令,即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

条例的实施对于促进失业保险事业发展,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

由于失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一些破产企业人员只能领到极少的失业保险救济金,仅仅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且政策尚未全面落实到位,办理手续复杂,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主辅分离政策难以落实。

失业情况无法及时得到改善,并呈现着失业率增多的现象。

在多年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实践结果中来看,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着“过宽、过窄、不足”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过宽。

虽然条例明确规定了可以领取和必须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但是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各地执行也过于宽松,再加上目前条例规定的享受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太长,使部分失业人员对失业保险金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依赖性,客观上造成了失业人员求职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失业人员主动就业;

第二,失业保险基金开支范围过窄。

条例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开支范围有严格的规定,除了可以支付失业保险待遇以及需要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外,对于促进就业方面的明确规定也仅有一条:

即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以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而许多地方都规定了两项补贴的上限,甚至一些地方还对两项补贴做了许多限制。

我们在失业保险基金开支规定上过紧过严,没有充分发挥两项补贴促进就业的作用。

第三,失业陷阱的形成。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失业者实现再就业,重新获得工资收入,也就意味着他将失去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

但这时有两条约束线觉得他是否接受这份工资:

第一条线是保留工资;

第二条线是失业保险水平。

其中第二条线是底线,因为如果工资水平低于这条线,那么与其选择工作,还不如享受失业保险,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失业陷阱”。

三、缓解我国失业问题的建议对策

(一)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人们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首先,转变劳动力和专门人才非商品属性的观念,承认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商品”,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交换场所才存在真实意义。

所以,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克服障碍,使大学毕业生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

其次,彻底废除大学毕业生“统包统配”的分配制度,实行用人和就业主体的转换。

不但可以避免在统包统配中不公平的现象,而且使毕业生自主择业得以实现,供求双方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利。

特别是国家政府机构、政府直属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原本实行统包统配的单位;

最后,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建立人才市场网络、完善毕业生就业体制。

当前在改革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制度上最为紧迫的,就是撤销现有从中央到地方直至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和其他专业人员调配机构,普遍建立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

对毕业来讲,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选择理想的工作。

对用人单位来讲,通过职业介绍机构了解毕业生的专业、信息。

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建立科学的就业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来保障就业制度的完善。

尤其是政府、高校、用人单位要在就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解决政府阶段性经济增速放缓对于就业影响的建议

在当前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稳定经济增长预期,提高经济发展信心,有利于稳定和扩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其一是加快制定鼓励投资者进入重点领域投资的细则,特别是铁路交通、医疗事业、金融服务等行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国家应该支持民间的资本参与到地方国有企业中来;

其二是鼓励微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和细则。

落实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政策,帮助实现微小型企业稳定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