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160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 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docx

西方哲学史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第一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第一节:

伊奥尼亚哲学

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本原。

万物充满了神灵。

2、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定”。

theinfinite.

本原的两个特点:

普遍性和流动性.

3、阿那克西美尼: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形成)

4、赫拉克利特:

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

(1)主要观点: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Allthingsareinflux.

(2)逻格斯(logos):

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

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这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万物发展的规律性,强调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

第二节:

南意大利哲学

1.毕达戈拉斯:

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

Thingsconsistofnumbers.

在说明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的时候提出了十种对立的范畴。

而且发现了音乐中和谐音程之间的数学关系,各种音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琴弦长短的比例关系。

结论:

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2.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1)巴门尼德:

(Bing范畴的首创者)

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

一条是真理之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一条是意见之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理智是真理之路,感觉只能获得意见。

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

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

真理之路则要用理智来进行论辩。

“存在”的意义:

A、“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

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存在的性质:

不生不灭、连续性、不变性和完满性。

(2)芝诺:

认为存在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存在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

他捍卫巴门尼德的观点:

存在是单一的。

四个著名的否定运动否定多的论证:

A、“二分法”B、“阿基里追龟”C、“飞矢不动”D、“运动场”

芝诺的论证表明他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由此否认运动的可能性。

但他从反面揭示了一与多、动与静、有限与无限、时空的间断与连续的矛盾,对辨证法思想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元素派和原子论

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1)四根:

火、水、土、气。

万物由这四种元素不同组合而成。

(2)爱恨说:

爱与恨使得万物分离和组合。

爱是使元素结合的力量,恨是使元素分离的力量。

爱恨是相互对立而又相对联系的力量,普遍存在,相互作用使万物发展变化。

(3)同类相知说:

人和外部事物由四种元素组成,当构成人的根河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发生感觉。

(4)流射说:

一切事物都发生一种“流射”,可以穿过人的感官孔道,从而发生感觉。

主观的认识内容与客观的认识对象相结合。

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

(1)种子:

种子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由“种子”构成。

种子是最初的元素。

种子的属性:

A、永恒存在B、无限的C、同类的D、混合而存在的E、没有运动能力

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也就有多少类。

每一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2)奴斯(心灵)说:

种子通过分离和混合形成万物。

使种子运动的原动力不在种子本身,而来自“奴斯”。

心灵是宇宙的原动力。

心灵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他物混合、单独而独立。

心灵应属于精神性的东西,心灵说属于外因论。

(3)“异类相知”说:

认识起源于感觉,产生感觉的原因是“异类相知”,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相反事物的比较,特别是相反性质的比较等得到的。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一)原子论的宇宙观

(1)原子与虚空AtomsandVoid

原子:

不可分割、不生不灭。

特点:

充实性和不可分割性

虚空:

与充实相反,是空隙,具有可分性。

二者同等的实在,都是存在。

原子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万物众多和运动的原则。

都是本原。

(2)原子的性质:

数量上无限;没有性质的差别,只有形状、位置和次序的不同。

(3)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

原子是自己运动,产生结合与分离。

(二)流射说和约定论

(1)原子会流射一种极细的东西,携带事物本身影像(轮廓),作用人的感官孔道形成印象(感觉)。

思想也是精细影像,有感官作用心灵原子而形成。

(2)、感觉与理智:

事物被感觉到的属性不是真相,是按意见显现的,是人为的约定。

只有理智才能认识真理——原子与虚空。

 

第二章古典希腊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Socrates)

一、Knowthyself“认识你自己”

1、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

哲学必须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求助于灵魂内部的原则,发现事物的真理。

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的原因:

(1)在苏格拉底看来,对自然哲学的研究是毫无意义无使用之处的,把公认的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

(2)心灵是人认识事物的中介,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只有找出心灵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原则,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人类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

2、自知其无知

“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一无所知。

”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正确的思考。

真正地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应该是人的特点之一。

二、德行即知识knowledgeandvirtuewerethesamething.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即德行。

德行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能力。

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自然万物的内在目的和原因)的认识。

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一一密切相关的。

只有关于这种绝对的、普遍的善(即善的概念)的知识,才是美德。

由于善本身有着不可改变的绝对内容,美德也就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成为普遍的知识,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

这种把美德与知识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开创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即唯智主义伦理学。

宇宙的目的是善,人生的目的也如此。

而只有心灵才能具有善的条件。

因此,要接近善,唯有“认识你自己”。

2、知善必能行善,恶性在于无知。

没有人的行为会违背他相信是最好的事物。

人们这样做只是内于无知。

三、辩证法(dialectic)——Intellectualmidwifery(助产术)

(1)获得可靠知识的方法

(2)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

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苏格拉底与人谈话的方法论即古代意义上的“辩证法”,即通过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助产术”。

(3)真理即“去蔽”

每个人的灵魂都蕴涵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

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

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

柏拉图

柏拉图的理念论TheoryofForms

理念(form)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1)理念或型相实际上就是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抽象,集合许多个别事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事物的必然的模式就是它们的本质。

理念是独立存在的。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类事物即有许多个理念。

由这些理念所构成的总体即是理念的世界。

(2)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的原型;理念是存在,即事物的本质。

理念是独立存在的;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3)它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事物是个别的、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的,绝对的和必然的。

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分有和摹仿来说明理念派生事物。

(4)理念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最高的、终极的存在(理念),是全部存在和认识的基础(本原和动力),支配世界的最高原则。

善实际上等同于God

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柏拉图通过日喻、线喻和洞喻来论证着二者的关系。

可感世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得见的物质世界;可知世界是由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

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它们可感而不可知;只有通过理性认识的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可知的。

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是原本和模型,个别事物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型相是一类事物的共相,每个事物都分有这一共相的一部分。

个别事物分有理念,因而具有理念相同的名称和性质。

二是“摹仿”。

型相是原型,事物是摹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比如“木工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其它事物亦同样。

”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分有”与“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有无造物主。

因此可以说,“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

一、四因论(解释实体的生成)

(一)事物运动的四种原因

所谓的“原因”(aitia),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

1、质料因

“质料”指“是者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

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

质料是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基础、“载体”。

2、形式因

形式的两种含义:

一是内在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即该事物的本质。

二是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

一般说来。

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3、动力因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的存在和生成的那个初始的东西。

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动因可分为事物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

4、目的因

事物运动的方向、目的或是目标。

目的因是事物生成变化所企求的目标和运动发展的终点。

是事物按其本性所期望充分达到的最高目标,这种目标是一种内在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把形式因看作是和目的因同一的,不仅如此,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也是同一的,事物的目的便是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的源泉。

同时,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意味着它获得了自己的本质和形式

(二)形式和质料

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的合二为一,归结为形式因,与质料因相对,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

不论是形式,还是质料都不能单独成为事物生成和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他认为,形式和质料的分离只能在认识中发生,形式先于质料,形式是现实,质料是潜能。

(三)潜能(潜在)与现实(实现)PotentialityandActuality

1、潜能和现实

潜能指事物具有的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能(还没有实现出来)的力量,“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

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的本质的事物,“实现”重在活动的过程,“现实”则重在完成的结果。

2、质料和形式的关系即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

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为了现实的存在。

事物的生成就是质料形式化,潜能变现实的过程。

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二、实体论Substance(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在《范畴篇》中,亚氏通过制定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从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说。

这五条标准是:

(1)实体的特性(判断标准)

第一:

实体是主体自身

第二:

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

单一个体。

第三:

“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

意思是说,性质、关系、等范畴都有对立面,如好与坏,上与下等,但没有什么能和实体对立。

第四:

“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不是说不同类别的实体之间无程度差别,而是说同一类的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

实体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

其它范畴不具有这个特征。

(2)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1.第一实体:

个别的具体事物。

是最根本的实体,它最符合实体的标准。

2.第二实体:

包含同类个别事物的属(如“人”)和种(如“动物”)。

基本上符合实体的标准,但实体性不如个别事物。

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实体。

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愈普遍的东西实体性愈小。

第三章晚期希腊哲学

一、伊壁鸠鲁学派(TheEpicureans)

1、创始人:

伊壁鸠鲁(epicurus)创“花园”学校。

卢克莱修是其学说的杰出阐述者。

2、发展原子论:

A提出原子有重量B、原子下落有偏斜

3、快乐主义(Hedonism)

A.感觉是善恶标准,快乐就是幸福。

三类不同的快乐:

自然和必要的;自然但非必要;既非自然也无必要。

B.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C.人不应畏惧死亡。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

二、斯多亚学派(Stoics),又译斯多葛主义

1、创始人:

芝诺、克里尼雪斯、克里西普、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马可。

奥勒留。

2、思想特点:

主题是寻求日和使人类生活与宇宙一样有秩序;人最基本的规则应是按本性或遵循自然而生活。

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

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

3、按照自然(本性)生活(主要观点)

(1)、德行是最高的善。

德行就是合乎或顺从本性而生活。

(2)、去掉欲望,保持理性,顺应自然,用意志战胜情感。

(3)、神主宰世界,一切皆必然的,人要服从命运。

(4)、幸福就是“不动心”。

三、怀疑主义(TheSkeptics)

1、创始人:

皮罗。

晚期怀疑主义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塞克斯都。

恩披里克

2、悬搁判断(主要观点)

(1)、一切可感事物、一切可知对象都是相对的。

任何一个命题都可说出相反的命题。

因此“在一切情况下,我们对所显示出来的对象都不得不保留意见,不作判断”。

(2)、怀疑一切事物

是非曲直不可能被论证清楚,没有什么事物能被理解。

(3)、不动心

不受困扰,悬搁判断,预防独断,抑制情感,顺从风俗和法律,保持灵魂的宁静,才能到达幸福。

四、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ts)

1、创始人:

普罗提诺(Plotinus)

2、主要观点:

(1)、GodastheOne太一

(2)、TheMetaphorofEmanation流溢

(3)、Theworldsoul时间灵魂(即奴斯的流溢物)

(4)、Thehumansoul

(5)、Theworldofmatter

(6)、Salvation灵魂的上升(救赎)

希腊哲学小结

1、希腊哲学的衰落

始于公元前6世纪,终于公元6世纪。

三个时期: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和晚期希腊哲学。

2、希腊哲学的特点

热爱智慧、崇尚理性(思辨)

探索自然,深究本性。

发展线索;自然—存在—伦理。

第四章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奥古斯丁

代表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一、论自我意识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为人们指明一条寻找上帝的路径.奥古斯丁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在他看来,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定性“如果我错了,我就存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先驱。

“光照说”(illumination):

上帝是真理和真理自身的来源。

道(logos)是“普照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的真光”、是“恩典和真理”。

真理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

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illumination)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

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借助上帝之光,理性“发现”真理;上帝之光使我们的知识超越有限达到无限。

二、上帝的认识与信仰

奥古斯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理解",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根本的却是"信仰为了理解",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

奥古斯丁认为就像人的生命由存在、认识、意识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离的本质一样,上帝的实体存在于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个位格中,在每一位格中上帝都是完整的存在。

然而对于"三位一体"的上帝,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把它归为奥秘,宣称"即使有人在其中捉摸到一些,能表达出来,也决不可自以为捉摸到超越一切的不变本体".总之,上帝只能信仰而不可认识.

三、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

上帝创造世界,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

但上帝如何创造世界,基督教的圣经却没有进行明晰的哲学思辨,奥古斯丁认为,只有一个必然的也是唯一的答案,即上帝从无中创造这个存有的世界。

1、上帝创造世界没有借助任何在他之外、不是由他创造的工具或手段。

上帝是借着他自己创造世界的。

2、上帝创造世界没有使用任何材料。

上帝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上帝创造世界也不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因为时间与空间都是上帝的创造物。

3、既然上帝是借着自身从无中创造世界的,那么上帝只能从空无所有之中创造天地,一大一小的天地,由于上帝的全能和全善,创造了一切的美好。

4、上帝创世的活动是否完成了?

《圣经》中说上帝在六天之中完成了造物之工,但这显然与上帝是世界的永恒统治者的教义相矛盾。

时间学说:

(“上帝在创世之前做了些什么”的提问)

1、上述提问本身就是错误的。

世界与时间同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对创造物而言的。

2、上帝是超越一切变化的,因而是超越时间和永恒的。

上帝也不是在一个时间中超越时间,因为也不可能“先于”他自己创造的时间。

3、物体的运动并不是时间,相反,物体只能在时间中运动。

时间只是一种延绵,然而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是不确当的。

(时间是什么?

4、奥古斯丁把时间主观化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即期望、注意和记忆。

四、灵魂的不巧、堕落与获救

1、上帝创造的世界构成了一个等级的秩序,人及灵魂是其中最高的等级。

灵魂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

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是灵魂占有、使用和统治肉体。

灵魂是与不变的、永恒的真理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是不朽的。

灵魂具有三种基本力量:

记忆、理智、意志,意志是最重要的。

意志是自由的。

2、从意志自由出发解释了世界上存在的恶:

“原罪说”、“先定说”。

上帝(至善)那里恶是不存在的,因此它创造的万物也是善的,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是同上帝一样至善。

而人的恶就是滥用了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善,背离了上帝。

3、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必然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

上帝也不是拯救所有人,而是出自上帝意志的喜好,拯救其中的一部分人。

"原罪说":

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必定是善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人的恶就是滥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背离了至善,背离了上帝,因而也就是犯罪. 

"先定说":

上帝是仁慈的,上帝必然通过神恩来拯救人类.但上帝并不是拯救所有的人,而只是拯救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上帝之所以选择这一部分选民也没有任何原因,它只不过是出自上帝意志的喜好,也就是说是任意的. 

五、历史神学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国》一书中展开了自己的历史神学原则:

从上帝创世开始,人类就形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爱上帝,服从上帝的一方构成上帝之国,它们追求精神生活,向往善;爱自己,对抗上帝的一方构成了人间之国,它们追求世俗生活,向往恶.二者的斗争就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奥古斯丁把人类历史看做是按照神的意志和救世计划发展进步的进程,认为上帝之国必胜,人间之国必败.

第五章经院哲学

一、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本体论的证明

(二)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证明的原则是信仰寻求理解)

首先,安瑟尔谟论证人心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的观念——上帝的观念。

他指出,愚人心里说没有上帝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当愚人听到上帝这个存在者的时候,即使他并不明白这对象是实际存在着,他也能理解他所听到的对象,也能理解他所理解的对象是在他的心中。

    其次,安瑟尔谟进一步论证上帝不仅存在于心中,而且也存在于现实中。

在他看来,“一个对象在心中存在,这是一回事;要理解一个对象实际存在着,这又是一回事”。

因此,安瑟尔谟就必须进一步论证上帝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真的,还有一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它就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即使它仅仅在心中存在,但是它还可能被设想为也在实际上存在,那就更伟大了。

”这也就是说,如果说一个不可能设想有什么东西比它更伟大的存在者只存在于心中,就会陷入矛盾之中。

    

最后,安瑟尔谟指出,如果一个人能设想有一个比上帝更好的存在者,“那就是被创造者上升到创造主之上并要裁判创造者了,这是极端荒谬的”。

“因此,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

而这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

  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表明他是一个极端的唯实论者。

他认为,事物之所以是真或善,就在于他们分有了最高的真或善,因此,感官所以认识具体事物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共相是先于和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安瑟尔谟甚至认为有一种纯粹的共相存在,这种共相并不体现为任何单一的事物,相反,个别的事物只是作为共相的结果才具有存在。

二、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1.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运动,Motion

我们凭感官就可以确认,世界上必定有某种东西被推动。

凡是被推动的,都必须被另一个东西推动。

但这时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物体A的运动是由B引起的,而B的运动是由C引起的,C是由D引起的,如此下去…最后我们必然会达到一个不被任何东西推动的第一推动者,所有的人都把它理解为上帝。

(两种因果序列、历时性序列、同时性序列)

2.第二个证明依据事物的动力因Thesecondargument,fromefficientcauses,similarlyfocusesonsequencesofsimultaneousevents.

宇宙中任何物质所以存在必有某种原因,可以说宇宙万物就组成了一个因果之链,没有任何东西不是这因果之链的一环。

在作用因中间如果没有第一个,也就没有最后一个,从而也没有中间的。

如果我们就作用因而言推进到无限,就会没有第一作用因,从而也没有最终的结果,没有中间的作用因,但这显然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必须设想某个第一作用因,所有的人都称为它为上帝。

(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动力因的因果序列是有限的,存在上帝这个终极的动力因)

3.第三个证明依据必然性的存在者Thethirdargument,fromnecessarybeing

世间万物虽然存在着,然而他们的存在并非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这就是他这个证明方法的起点。

有些事物的必然性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有些事物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或自因是上帝。

4.第四个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