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703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期末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理在事先

黑格尔:

“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

认识

可知论

荀子:

可以知,人性也

不可知论

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休谟

2.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

空间相对位置+事物根本性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夸大=相对主义) (否定=诡辩论)

3.辩证法:

2个观点 联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

必然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3个规律 对立统一:

实质、核心质量互变

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本质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路线: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

客观性+唯一性

不确定性:

条件性=发展,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具体实践受历史条件限制

4.价值评价特点:

1)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善美)

2)评价结果与主体有直接关系,依主体特点而转移

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评价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两种根本对立历史观: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缺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否认客观、人民社会存在:

物质生活条件 生产和生产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P96

地理环境:

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必要条件人口因素:

主体

关系: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不平衡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形态更替:

1)统一性:

依据生产关系不同性质分为: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2)多样性: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而言情况不同

3)一般规律不排斥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

第四章

1.什么是商品二因素以及二因素的关系:

定义: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

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4)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有价值,价值决定交换比例,而不是使用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相互排斥:

二者不可兼得,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价值,反之亦然(生产者,购买者)

2)统一性: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无用,劳动)

2.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力脑力)

3)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

二者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4)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价值量的决定

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总量与单位商品生产力无关,与价值量有关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及自然条件等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货币:

商品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价值形式发展四个阶段:

简单地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3)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6.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

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

大。

3)劳动力转换为商品是货币转换为资本的条件。

货币所有者在消费劳动力的过程中不仅能回收购买的价值还能得到剩余价值。

一旦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7.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常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8.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日长度,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

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提高。

提高工人劳动强度,迫使工人更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

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此,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

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实现,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

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3)超额剩余价值:

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形成相对剩余缩价短值必要劳动降时低间劳动力价值

提高社会

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9.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1)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相对比较长期。

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个别企业资本家获得的,它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

2)联系:

全体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10.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再生产1)内容①物质资料再生产 统一

②生产关系再生产

2)规模①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

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扩大进行

本质: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m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劳动,以便榨取更多m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作用:

①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

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

③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生产的

自然Pm∶A—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

资本

价值

决定反映

C∶V

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的价值构成

社会性和资本的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公式C/V表示

资本怎样积累:

①资本积聚: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个别资本依

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②资本集中:

把许多已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一个较大的资本。

方式:

吞并、联合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区别:

集中: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不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

积聚:

受社会财富增长和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增加社会资本的数

联系:

积聚与集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积聚为集中创造条件,集中也必然加速积聚

11.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

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在运动中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

2)三个阶段:

①购买阶段: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②生产阶段: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阶段。

③售卖阶段:

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3)三种职能: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运动的前提)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

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资本周转:

是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而资本循环则是一次的资本周转

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一次所用的时间,或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是周转速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5)社会总产品:

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价值形态: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物质形态:

生产资料、生活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价值得到补偿实物得到更替)全部实现,简单再生产可以正常进行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相互联

系,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是必经阶段

12.剩余价值分配:

1)利润: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叫利润,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关系被掩盖了

2)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公式表示为:

P’=m/c+v

3)平均利润率:

不同部门利润率不同,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竞争,表现为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客观要求,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

4)重大意义:

1)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2)无产阶级要取得自身的解放,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第五章

1.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自由竞争英气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

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锁支配。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2)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

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3)原因:

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地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③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1)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了维护和巩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作局部的调整和变革,客观上

要求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服务。

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危机的发展和加深,靠私人资本的力量已经根本难以应付,这就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借助政府的各种反危机措施,来对付危机,消除危机带来的影响。

③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为了缓和社

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也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可能承担的调节利益再分配的活动。

2)主要形式: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3)作用:

①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部分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②代表整个垄断阶级的利益,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③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④农工商通信运输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面貌改观,加快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

第七章

1.“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

1)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马恩《共产党宣言》

2)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经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

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