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655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荆门市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8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3页,共27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1.《诗经·大雅》上说: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

材料主要说明西周()

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

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2.《通志略》载:

“秦灭六国,诸侯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而为一体也。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

A.秦朝民族文化的统一B.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

C.秦朝郡县制度的推行D.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3.“(剌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

”可见刺史的设置()

A.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B.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C.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D.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4.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

“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

“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B.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家学体系弊端日显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5.《元史・百官志》记载:

“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

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

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

6.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作用下,君主专制制度自身也会发育成长出某种调节机制、某种“解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弥补君主在能力上的不足。

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史实是()

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B.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7.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反自秦以来将内侍人员逐步升格为正式朝官的做法,而是将已定型的国家机关的职官重新贬降为侍从。

由此可知,明代()

A.改变了弱化中枢权力的方式B.阻断了内侍干涉朝政的途径

C.强化了中央选拔官员的权力D.封建官僚机构日趋臃肿膨胀

8.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它少数民族起义,清朝军费开支猛增。

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

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赋附加税与漕粮改折。

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

这些方法使清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

A.中央财权下移B.西方经济侵略加剧

C.中央集权加强D.地方权力不断萎缩

9.刘亚洲上将指出:

“甲午一役,是民族之衰,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

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

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

10.康有为说:

“人道……自族制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这体现了康有为()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D.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11.1901年,李鸿章上奏朝廷: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

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猝,创深痛剧,薄海惊心。

今议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这次议和之后()

A.列强侵华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12.民国初年,军队不属于国家,军权就是政权。

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

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

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留学生引进各种思潮,思想分裂。

这主要说明当时()

A.思想分裂严重B.辛亥革命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

C.民众思想落后D.实现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成熟

13.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起点,而且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

C.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转型D.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14.“僭主”是古希腊特有的称谓,用于称呼不合法的政权僭窃者,以区别于权力神授的合法首领“王”;“僭主”之称并无污辱之意,他是事实上的王。

形成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小国寡民的城邦环境B.社会秩序反复动荡

C.贵族阶层的强力支持D.民主政治普遍确立

15.尽管普罗泰格拉在雅典传播自己的雄辩术和哲学思想,使自己有了很高的声望;但他还是因说“神不可知”而被驱逐出雅典。

“被驱逐”现象出现说明当时雅典()

A.尚缺乏言论自由的民主环境B.民主政治尚未摆脱宗教影响

C.仍然以神为一切考察的中心D.公民对城邦具有强烈责任感

16.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

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

A.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B.西塞罗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

C.罗马法体系的形成D.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

17.根据罗马法规定,在始期(开始履行的期限)到来之前,债务还没有到履行的时期,除了期限为债权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外,债权人不得诉请对方履行义务,否则就将因“先期索债”而败诉。

更由于“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也丧失了在期满后再行追索的权利。

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

A.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B.强调了契约对双方的约束性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D.不利于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18.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制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

这种制度变革()

A.为下层民众进行革命提供了机会B.促使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

C.有利于欧洲政党政治的普遍形成D.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

19.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旅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

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

“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D.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20.在表面上看,今天的英国政治和中世纪的没有什么两样,仍然有国王、贵族和议会,某些古老的仪式依然存在,它没有美国和法国那样的“国庆”或“解放日”。

这主要表明英国()

A.现代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性B.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

C.民主政治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近代政治发展的渐进性

21.独立后的美国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现代化与生俱来,不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来实现。

但回观其它发达国家的历史,几乎都是在中央集权下完成现代化与政治改革的。

这可以印证美国()

A.联邦体制的优势B.三权分立的作用

C.邦联体制的弊端D.民主共和的影响

22.“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保障。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联邦制原则指导的政府保障了人民的权力B.人民主权原则是政府权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C.美国两种政府机构的运行均采用分权制度D.三权分立原则可用于处理两种政府间关系

23.1848年6月,法国所有成年男子都以直接、秘密的投票方式推选自己的代表。

1851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通过政变上台后,投票原则上是秘密的,但秘密写票间被撤除,选择“不”或弃权都成为不可能。

这一变化可以体现出法国当时()

A.集权统治得到了拥护B.代议制被彻底破坏

C.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D.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24.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

甲说:

“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

乙说:

“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

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

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

A.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

B.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

C.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

D.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

苏东坡曾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

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

“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和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

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

随着争取普选权活动的高潮,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

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

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信出版社集国内权威学者历时10年领力打造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反映了最新学术进展和社会现状,以明晰、中立的角度重述5000年中国的历史,理清中国历史演变的关键脉络:

作者

著述名称

王子今

《秦汉史:

帝国的成立》

张鹤泉

《魏晋南北朝:

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王小甫

《隆唐五代史:

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游彪

《宋史:

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王天有、高寿仙

《明史:

多重性格的时代》

李喜所、李来容

《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摘编自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中止执行任何法律,不得擅自加税或维持部队;未按法律程序手续,不得拘捕臣民。

威廉三世接受这些条款,作为取得英国王位的条件。

因此,国王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任何天主救徒都不能当英国国王,从而排除詹姆斯二世的子孙复位的可能性。

 

辉格党领袖沃波尔成为了内阁制政府(首相和部长同时也是立法机构成员的制度)的第一个首相和设计师。

他开始承认内阁向议会多教负责的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内阁制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

他发展了内阁的概念:

内阁是一个阁员相互间负有责任、对首相负有义务,并有责任遵循同一政策和集体进退的机构。

所以,议会不仅类似大陆帝国议会和三级会议的代言机构或审议机构,而且还是一个产生有效行政机关的机构。

没有议会,无论代议制政府还是其他任何政府都不能存在。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的过程。

(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代议制确立和完善过程中权力(利)实现了哪些转移?

(9分)

荆门市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8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5:

BBABA6-10:

CAACD11-15:

CDDAB16-20:

DBDDD21-24:

ACDA

25.

(1)发展:

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举范围扩大。

(6分)

古代中国:

传承久远;自上而下,为民择官;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近代西方:

吸纳与创新;自下而上,公民权利;立法保障。

(6分)

(2)因素:

借鉴古希腊选举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9分)

评价:

19世纪以前的选举制度有利于从“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但存在选区划分不合理、公民选举权利受到限制等局限。

19世纪以后的选举制度完善了西方代议制民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4分)

26.示例一

论题:

隋唐时期是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开明开放时期。

论证: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当时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亚洲儒家文化圈。

既反映出世界帝国的特点,也展现出先进性特色。

隋唐时期,既有中国文化影响亚洲各国,影响世界,同时也接收了世界文化,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的文化等,展现出开明性和开放性特色。

所以,隋唐时期是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开明开放时期。

示例二:

论题:

宋朝是个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时代。

论证:

宋朝初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掌管地方行政,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

文官大兴,科举制完善,文官政治形成,促进宋朝文治大兴,文化高度繁荣,科技领先。

但中央集权制度,也导致了冗兵、冗官、冗费,军事上更戍法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形成,重文轻武,武将和军队自主权丧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对比劣势突出,国内由于人民负担重,起义不断,宋朝危机重重。

所以宋朝是一个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时代。

示例三:

论题:

近代中国是危机与变革共存的历史。

论证: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国门洞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危机。

在与西方国家斗争与交往中,有识之士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到洋务派进行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促进中国首次近代化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形成了“同光中兴”的局面。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国家全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救国探索;维新派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义和团运动是下层民众的救国壮举,粉碎了西方国家瓜分中国的迷梦;清政府顺应形势,进行主动的改革,促进中国近代化加速。

(若列举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所以近代中国是危机与变革共存的历史。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如果考生选择其他时期并能从历史阶段特征的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7.

(1)梭伦分布“解负令”按财产标准划分社会等级(或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克里斯提尼按地域标准设立五百人会议,实行陶片放逐法、设立十将军委员会等。

(2)立法权由国王转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到工业资产阶级,并逐渐下移到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