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757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docx

地理会考复习题答案

必修一地理会考复习题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太阳系概况。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4、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09春)1.目前人类可以观察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

2.地球作为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表现在

A.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大的行星B.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D.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小的行星

3.太阳活动可以

A.诱发地震和潮汐B.诱发沙尘暴和极光

C.诱发海啸和台风D.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讯

(09夏)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直接影响是

A.维持地表温度B.产生磁暴和极光现象C.产生潮汐现象D.导致无线电通信中断

5、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

6、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分析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09春)1读图10“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和图11“中国部分区域图”,完成要求。

(10分)

(1)在图10上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

(2)图10表示的日期约是日,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该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方向)移动。

(3)图10中A、B、C三地昼夜长短相同的两地是。

(4)该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选择填空)。

A.此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

B.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此日北半球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D.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两侧高纬地区递减

(5)该日图11所示的四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09夏)1.读图9“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图9

(1)在图9中画出地球公转方向,在④位置的地球上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地球处于③位置时,北京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_______(选择填空)。

A.昼短夜长B.正午时人的影子最长

C.昼夜等长D.正午时人的影子最短

(3)地球由②向③位置运行过程中,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将逐渐____(增大或降低),北京白昼的变化规律是___;此时段北极圈以北有___(极昼或极夜)现象,且范围逐渐____。

(4)地球位于①~④中的___位置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日期是___。

7、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特点。

(10夏)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内部圈层不包括地壳

B.内部圈层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C.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说出岩石的分类

2、说明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0夏).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B.

C.

D.

(11夏).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

A.板块内部B.海洋内部

C.板块交界处D.大陆内部

4、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5、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6、说明流水、风、冰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7、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09春)小玲同学利用暑假赴埃及旅游,并拍摄了一幅埃及开罗(东二区)附近的景观照片(图1),拍照时间为20时15分(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4~5题。

5.形成该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B.风力侵蚀

C.流水搬运D.流水沉积(堆积)

6.导致珠穆朗玛峰抬升的是

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D.海平面下降

(09夏)5.主要由图中A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A.长江三角洲

B.东非大裂谷

C.喜玛拉雅山

D.维苏威火山

(09题例)22.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成“世界屋脊”的是

A.外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沉积作用D.内力作用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图9),回答23~24题。

23.四种地貌景观中,有断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4.四种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地壳运动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褶皱可形成

A.宽大的裂谷B.高大的山脉和谷地

C.断块山地D.火山

26.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成因是

A.风力侵蚀搬运作用B.风力搬运堆积作用

C.流水侵蚀搬运作用D.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8、说出大气的热力来源

9、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10、分析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

11、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09春)9.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

10.古人有“放火作煴(yūn燃烧不旺的火堆冒出的浓烟),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做法,该做法使

A.太阳辐射增强B.地面辐射增强C.短波辐射增强D.大气逆辐射增强

1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垂直气压梯度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地转偏向力

(09夏)读图2“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6~8题。

6.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①B.②C.③D.④

7.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

8.下列地理现象能反映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是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B.白天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C.阴天时,昼夜温差小D.春季多沙尘暴天气

12、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13、说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14、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09春)读图2“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①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南风

C.东南风D.西北风

13.在气压带②控制下的赤道附近地区,其气候特征是终年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09夏)读图3“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此时北半球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0.此季节甲地

A.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盛行西南风

C.气候炎热干燥D.有太阳直射

15、分析锋面、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6、判断简易天气系统图

17、说明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09春)资料:

中央气象台预报:

2008年12月1日至5日,一股来自西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下降6~10℃。

(1)从图12中判断,甲、乙两地中受高压系统控制的是地,其天气状况是。

(2)12月1日至5日强冷空气将向方向移动,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受到锋的影响。

(3)该天气系统移过北京时,简述北京的天气变化过程。

(4)该天气系统给北京带来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试说明理由。

 

(09夏)2.读图10“2009年5月27日6时我国天气形势图”和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资料:

中央气象台2009年5月27日天气预报(节选):

受东移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东北地区、华北北部将有4~6级偏南或偏北风,气温将下降6~8℃。

(1)图中A、B、C三地受高压中心控制的是_____,其天气状况为__________。

(2)5月27日~30日,冷空气向_______方向移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经历了一次

_____锋天气过程。

(3)该天气系统移动过程中,北京的天气变化是: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4)该天气系统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表现为、。

18、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9、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0、运用世界洋流分布示意图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不含季风环流)。

21、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09春)14.关于水循环地理意义的正确叙述是

A.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B.使水呈三态变化

C.加速了冰川的融化D.使海平面上升

15.读图3,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B.中低纬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C.南纬3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

形成了西风漂流

D.南半球中低纬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

1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①能促进高低纬度地区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②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③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④对航海没有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春)读图3,完成12~14题。

12.在图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A.蒸发

B.地表径流

C.降水

D.水汽输送

图3

13.联系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A.大洋环流

B.水循环

C.大气环流

D.岩石圈物质循环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说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2、分析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举出具体区域的实例,说明该区域内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以及非地带性现象。

(09春)17.“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单一性

读图4,完成18-19题。

18.从①到②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      

D.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19.从③到④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海陆分布C.海拔D.水分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外部形态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09春)20.我国西北重镇兰州,城市形态及铁路分布大致都呈东西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布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的分布

B.交通运输的需要

C.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09夏)16.兰州城市形态呈东西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的需要B.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C.矿产资源的分布D.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2、结合资料说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状况。

3、说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4、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09夏)17.民勤周边沙漠广布,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B.水土流失C.旱涝灾害D.土地荒漠化

18.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措施是

A.放弃全部耕地B.加强灌溉C.开发能源D.恢复自然植被

19.全球变暖导致

A.粮食总产量增加B.二氧化碳排放增多

C.气象灾害增多D.酸雨出现频率增多

(10春)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确定了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

据此完成15~17题。

15.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后果是

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陆地面积增加

C.海平面上升,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D.臭氧空洞扩大

16.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太阳活动变化B.火山喷发

C.耕地面积扩大D.二氧化碳排放日益增加

17.为达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力植树造林②倡导低碳的消费模式

③大量发展火电④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说出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如水、土地、矿产等)及其特征。

6、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种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09题例)37.随着生产力的发展,2001年以来华北地区水资源频频告急。

引黄河水入天津的主要原因是()

A.华北地区多旱灾   B.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C.华北地区水库干涸      D.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夏季

7、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如寒潮、沙尘暴、地震等),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09夏)20.台风带来的主要危害是

A.洪水泛滥B.农作物受冻害

C.旱情加重D.沙尘肆虐

(09题例)38.在我国最常见且危害范围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①地震②洪涝③干旱④寒潮

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必修二地理会考复习题

第一章人口与城市

1、分析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人口迁移的主要概念。

3、运用所给实例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09春)图5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

读图完成21-22题。

21.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

22.丙国可能是

A.肯尼亚B.印度

C.英国D.尼日利亚

23.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B.生态环境

C.经济因素D.社会文化

(09夏)读“1978~2006年北京市人口变化抽样表”,完成21~22题。

年份

1978

1996

2006

出生率(‰)

12.9

8.0

6.2

死亡率(‰)

6.1

5.3

5.0

总人口(万人)

871.5

1259

1581

城镇人口(万人)

479.0

852

1333

21.北京市2006年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2.该表数据反映出北京

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B.城市化水平较低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经济结构的变化

4、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及不同点

(09春)24.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状况B.人口生活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人口的文化水平

(09夏)24.某地区人口合理容量是

A.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B.最适宜的人口数量C.未来达到的人口数量D.实际的人口数量

(09题例)41.人口合理容量

A.是地球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B.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

C.与环境承载力相同D.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

5、说出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6、用所给实例说明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7、结合城市地域结构的相关理论,用实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8、用所给城市的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用所给资料,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09春)26.北京前门大街、天通苑小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分别属于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D.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7.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的

A.地域位置B.人口规模C.经济规模D.用地规模

28.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

A.建筑风格B.服装服饰C.饮食习惯D.绿地面积

(09夏)读图6“某城市局部地租等值线图”,

25.①处的地租为

A.大于400元/平方米B.300~400元/平方米

C.小于300元/平方米D.200~300元/平方米

26.①处常常形成商业区,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达B.交通便利

C.水源充足D.环境优美

第二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说出影响农业区域的因素。

2、运用所给实例,说明其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3、归纳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条件

4、说出影响工业区域的因素

5、运用所给实例,说明其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6、归纳该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7、运用所给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09春)3.读图13和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资料:

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180平方千米,人口104万。

20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蔬菜之乡”。

蔬菜销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

寿光市率先采用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技术,改变了蔬菜的生产周期和生长季节。

全市应用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有24类300多项,自行培育和引进了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

短短几年的时间,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了70万亩,年产蔬菜30亿公斤。

为了提高蔬菜产量,当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产生了一定影响。

(1)从纬度位置看寿光市地处五带中

的带;从海陆位置看寿光市位于大陆。

该地

属气候类型。

北温带东岸温带季风

(2)分析图13中信息,说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区位因素。

夏季高温多雨;位于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临近河流,有灌溉水源;

(3)资料和图中信息所示,寿光市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有:

、。

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生产历史悠久、市场广阔、科技支持。

(每答出一点得1

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得2分)

(4)分析所给信息,寿光市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或农业生产由大田耕作转变为大棚蔬菜种植);蔬菜生长环境

发生变化;扩大了某些蔬菜的分布范围;农药和化肥对地理环境影响。

(每答出一点

得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得2分)

(09春)读图6“工业生产成本比例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图中甲类工业生产成本比例最大的是

A.原料运费B.产品运费

C.科技投入D.工资投入

30.下列工业部门与乙类区位要求相符的是

A.印刷工业B.水产品加工业

C.航天工业D.电子装配工业 

(09夏)29.我国东部夏粮收割自南向北逐步推进

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自南向北减少B.热量自南向北降低

C.耕地面积自南向北减少D.土壤肥力自南向北降低

30.20世纪末,东南亚成为日本企业投资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A.管理水平先进B.科技发达

C.廉价劳动力丰富D.资金充足

31.影响北京市燕京啤酒和上地信息产业园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

A.政策、环境B.劳动力、交通C.市场、科技D.能源、技术

读图7“德国鲁尔区(甲图)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局部(乙图)”,完成32~33题。

 

32.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因素是

A.廉价的劳动力B.便利的海运条件C.接近铁矿产地D.丰富的煤炭资源

33.辽中南工业区形成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①矿产资源丰富②科技力量雄厚③交通便利④水源丰富

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

(09夏)3.读图11“我国东北地区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资料:

畜牧业是呼伦贝尔地区的传统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呼伦贝尔地区逐步实现了牧草收割机械化,培育并推广了三河牛、呼伦贝尔细毛羊等优良畜种。

(1)从纬度位置看东北地区地处五带中的带;从海陆位置看东北平原位于大陆,所属气候类型是。

北温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2)图中a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其发展耕作业有利自然条件是、、。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水源充足(河流较多)

(3)图中b为呼伦贝尔地区,其发展畜牧业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历史基础好科技水平高

(4)说出图中c所在的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合理开发森林资源(采育结合,采伐中建设人工林)

注重森林环境保护(建设保护区,保护天然林)

8、说出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9、结合实例,在生产活动中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10、比较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特点说明其重要性。

11、运用所给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0夏)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拉开帷幕,位于上海市区的世博园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据此完成27~28题。

27.世博会的信息迅速传向世界各地,依赖的最主要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A.交通运输B.商业贸易

C.邮政通信D.电信通信

28.世博会后,上海将利用世博园区改善后的交通网络优势条件,打造现代化服务业功能区。

这一规划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B.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C.世博会促进了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

D.世博会使上海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第三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环等方面的问题。

3、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4、结合实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09春)4.阅读资料和图14“某地生态园的生产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资料:

在传统经济中,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强度越来越高,特别是粗放和一次性的利用资源;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短缺、枯竭与灾难性环境污染。

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过程,使得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在工业生产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以管理、技术为手段进行全过程控制的新型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减缓资源的耗竭。

(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1)传统经济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选择填空)。

BD

A.生物多样性增加B.环境污染C.生态环境改善D.资源耗竭

(2)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选择填空)。

AD

A.生态环境恶化B.人口过度增长C.经济过快增长D.资源过度开发

(3)图14所示的生态园(选择填空)。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