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936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重点.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

绪论教育与教学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学校即社会)。

教育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2、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

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3、学校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4、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萌芽阶段

5、世界最早教育著作:

《学记》国外最早: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论语》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6、孔子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

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表现——孔子能深刻、全面了解学生,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他们的特点,知道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启发诱导的原则;学思结合的方法;谦虚笃实的方法。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教师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

8、《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论教育的作用: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豫时孙摩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关而善之谓摩,包含四项原则:

预防性原则、即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集体教育原则)、课内外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9、苏格拉底“产婆术”:

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谈话法)

10、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

提出“自由教育”的主张

昆体良: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教育学创立阶段

1、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2、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被视为“教育学科学”形成的标志

福禄倍尔《人的教育》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斯宾塞《教育论》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主要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奠基人,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派),关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一个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关于教育的目的(选择目的和道德目的),提出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关于教学方法(“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派,进步教育派),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间接经验),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直接经验)

教育学分化阶段

1、杨贤江:

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苏联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3、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

《教育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马卡连柯:

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诗篇》,《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

平行教育原则、对儿童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出新的前景的教育原则

5、苏联教育家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6、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

7、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教育过程》(阐述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8、美国教育家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提出了掌握学习论

9、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10.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

11.基本趋势和主要学术派别: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主要派别:

德国的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法国的制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代表:

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主要观点——教育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强调师生的对话

1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洛、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他们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观点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教育与人类共始终),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也是不科学的

3、劳动起源说:

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生活经验、社会生活经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手、脑、语言教育内容);教育职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范畴。

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尺度。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一般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就把教育分成三种形态:

原始社会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奴隶、封建)、现代学校教育(资本、社会)

5、原始教育形态: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6、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雅典,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教育——官学与私学两种,明显的阶级性、等级性,六学二馆,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是儒学“四书”“五经”,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

在欧洲封建社会形成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7、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简答):

纵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8、现代学校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有着根本区别

相同点:

共同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对教育的投资,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课程结构不断调整,教育内容不断更新、丰富,教育手段方法更加现代化。

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教育——工业社会特征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知识社会特征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

9、现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简答):

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科学性、教育的世俗性、教育的国际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的革命性——现代社会生产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不断改革,必然要求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以及不断培养出新人与之相适应。

10、当代中国教育,是指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

自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

义务教育——2009年全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

2010年7月,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它描绘了2010-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六是发展继续教育;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6项保障任务: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保障经费投入;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四是褪尽依法治教;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11、夸美纽斯:

是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家,1632年《大教学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简答):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影响和最终决定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的结构和人才的素质结构,进而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

4、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而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决定的);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还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来实现的,而一定的思想观点、伦理道德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6、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7、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但教育不是被动受他们的影响,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

 

8、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使这种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直接的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要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并运用与生产的直接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9、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10、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比较重要):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1、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简答):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过程;第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第三,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第四,教育现代化也是在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国公的过程中实现的

12、一方面,教育要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教育又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因而相对于社会发展的人的发展,教育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一种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总之,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夸大到绝对程度,否认社会制约性,也是错误的。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认知的发展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意向的发展是指由个体或社会的需要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追求或倾向,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

2、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5个)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

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人发展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还应看到,前后相邻的阶段是相互衔接的,在教育过程中,也要考虑这种衔接性。

人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进行的,各个部位各种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指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钙素质的发展。

人发展的互补性:

首先是身体机能的互补,其次是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

首先,要求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人的优势,长善救失。

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其次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最后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也不同。

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3、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内发论:

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的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

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主要有遗传、环境(包括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5、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

指人们从父母现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遗传素质决定,是不正确的,这会陷入“遗传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6、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定义:

是指人生活在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表现——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对人的发展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人的发展影响,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大众传媒

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7、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的定义: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而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

因此,在教育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育起主导作用、促进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8、学校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加速人的发展;挖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9、教育发挥主导与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

“教育万能论”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另一部分是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教育目标是教育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3、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是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中世纪的时期,是一种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对批判近代教育过渡功利化、技术化的倾向有一定借鉴意义。

5、社会本位论——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史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柏拉图确定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教育由奴隶主国家统一办理,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儿童的习惯;涂尔干强调社会是超越于个人的客观实体,强调教育按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来培养人才;凯兴斯泰纳则提出了公民教育、劳作学校的思想;赫钦斯追求教育的一种永恒价值,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理智能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秀的人。

主张社会本位论的人看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则是片面的,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6、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卢梭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罗杰斯主张教育的整个目的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

7、我国古代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新一代

中国近代教育目的——培养举办洋务新政的人才

欧洲中世界的教育目的——分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两大体系,教会教育以培养教士为目的;骑士教育以培养骑士为目的

西方国家近现代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8、新中国教育:

“三育两有”,“三个必须”,“四有”,实施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求是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9、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10、素质教育: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