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992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docx

长江大学油藏描述考试重点总结

油藏描述总结

名词解释

油藏描述: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储层预测模型:

根据静态数据库及开发早期所建立的储层静态模型,利用检查井岩心、测井、测试和试井资料,应用地质统计学及随机建模技术建立高精度的储层地质模型

有效厚度夹层:

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流体单元模型:

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

确定性建模:

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视胶结率:

反映胶结作用对原始孔隙空间体积的影响程度。

油层组:

分布状况与性质相同、沉积相相似的一套油层组合。

它可作为组成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

在划分时,要考虑油层组内的油层特征的一致性和隔层条件的一致性(XX)

储能参数:

(he、φ、So)

储层表征: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油藏地质模型:

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地质模型是一个三维网格体。

这些网格建立在surface,断层和层位的基础之上。

它决定了储层的构造和几何形态。

网格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一系列属性,比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等。

地质模型的建立可以细分为三步:

建立模型框架,建立岩相模型,建立岩石物性模型。

(XX)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储层静态模型:

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储层参数分布模型:

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随机建模:

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可选的、等概率的储层模型的方法

颗粒填集密度:

填集密度=

填集密度越大,压实强度也越大

砂层组:

砂层组为油层组内的“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在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亚相带,相当于一个岩性旋回,而在前三角洲地区则相当于一个斜反射层——叶体

视标准层:

是指在缺乏稳定的砂泥岩剖面中,分布稳定,相同的沉积环境,不包括油页岩、火山岩、膏岩、泥灰岩等特殊岩性的非渗透岩层的集合

储层速敏性:

储层因外来流体流动速度的变化引起地层内部微粒迁移,堵塞喉道,造成渗透率变化的现象。

控制储量:

指经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并钻了少数评价井后,在查明了圈闭形态,初步掌握产油层位、岩性、物性、油(气)藏类型、油层压力,大体控制了含油面积和储层厚度的变化趋势等条件下计算的地质储量

储层建筑结构:

储层构型:

储层及其内部构成单元的几何形态、大小、方向及其相互关系。

储层地质模型:

储集体的几何形态.连续性、连通性、内部结构、孔隙结构、储层参数的变化和分布、隔层的分布以及裂缝特征分布

储层非均质性:

是指由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构造改造等作用形成的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表现出的不均匀变化

储层酸敏性:

酸化液进入地层后,与地层中的酸敏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释放微粒,使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储层敏感性:

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的性质

储层流动单元:

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内部相似的、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单元

胶结率: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压实率:

压实率=

探明储量:

指经过详探,含油范围、质量和数量已为评价钻探证实,并为地质与综合研究评价所确定的工业油气量

简答题

1、开发早期阶段的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答:

开发早期阶段此阶段为开发方案初步实施(即开发井网全部钻完)阶段。

目的:

搞清油气富集规律,指明高产区、段,模拟流体流动规律,预测可能发生的暴性水淹及储层敏感性,为提高无水采收率和可采储量动用程度服务。

资料:

岩心和测井资料。

方法:

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

研究单元:

小层。

研究总体内容是影响流体运动的开发地质特征以及流体性质变化及分布规律,流体与流场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描述内容:

(1)沉积微相;

(2)成岩储集相;(3)裂缝相;(4)岩石物理相;(5)储层非均质特征;(6)渗流地质特征;(7)建立分级的油藏地质静态模型,计算开发探明储量。

在开发方案实施阶段还需利用各种测试资料、生产测井(开发测井)资料、生产动态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油藏动态描述,即描述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动态模型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2、简述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特征

答:

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是对一套油藏的整体表征,主要用于油藏整体模拟,是决定开发战略、划分开发层系及开采方式的重要依据。

这种模型重点表征的是各砂体及其间的宏观非均质特征,特别是储层的连通性及层间非均质性,这是驱油效率的主控因素,因而模型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

(1)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平面延展性及三维分布特征;

(2)各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3)各层间隔层的岩性、厚度、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4)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分布。

有效厚度的夹层扣除标准是什么?

鉴于目前常规测井资料最高分辨率约0.1~0.2m,我们将储层有效厚度起算值定为0.2m,也即无论储油层物性、含油性如何,只要低于0.2m,则不作为夹层扣除。

同样,如果大段油层中,含有0.2m以下的泥质或钙质岩层,能扣除则扣除,不能扣除则作为有效层处理。

研究认为,陆相油层夹层扣除应遵循下述原则:

(1)对泥质夹层,当微电位回返到微梯度位置,且其回返位置低于微电极平均幅度则扣除,起扣点为微电位转折点。

(2)对钙质夹层,当微梯度上升到微电位位置,且其上升幅度高于微电极平均幅度则扣除,起扣点为微电位转折点。

(3)顶(底)部渐变层。

对顶(底)部渐变层,夹层起扣处为渐变界面上微电位半幅点或转折点之下(上)0.1~0.2m处。

(4)顶底突变层。

夹层起扣处为微电位转折点。

除上述原则之外,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1)只要搬电极有回返或上升显示,则需扣除,起扣点为微电极转折点或侧向半幅点。

(2)若4米、0.45米、微电极之一显示较好时,由4米或0.45米最小值为有效井段的顶界,最大值为底界,或由微电极曲线拐点为有效厚度顶底界。

同时参考声波时差,SP曲线。

主要宗旨以显示较好的曲线为主。

(3)微电极(微电位)曲线回返程度达幅度差1乃时扣除,顶底界由拐点处定,若微电极回返不太明显,而其它曲线有明显显示,则需综合判定,顶底界扣除同

(1)。

(4)微电极曲线异常的钙质夹层,按曲线拐点扣除。

勘探阶段的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此阶段油藏描述是指第一口发现井到开发方案制定前的研究工作。

目的:

多探明储量和进行开发可行性评价。

资料:

少数井及地震信息。

方法:

石油地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岩性学以及测井地质学等。

研究内容:

(1)地层特征:

建立地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

(2)构造特征:

确定圈闭(类型、高点、面积、闭合高度)及断裂系统、主断层的分布及性质。

(3)储层特征:

储集类型及分布、储层岩性及厚度、物性参数及变化规律。

(4)油气与地化特征:

源岩性质及分布、油藏类型、流体性质及分布以及含油面积。

(5)建立油藏的概念模型,计算探明储量:

选择先导开发实验区为开发方案准备必要的基础。

简述拼合状储层结构特征

这类储层结构的主要特征为:

(1)由一系列砂体拼合而成,而且单元之间没有大的间距。

(2)砂体连续性较好。

储层内偶尔夹有低渗或非渗透层,某些重叠砂体之间也存在非渗透隔层。

(3)砂体之间会出现岩石物性的突变,某些砂体内部的岩石物性存在着很强的非均质性。

陆相油藏中,具有这类储层结构的砂体成因类型主要有辫状河砂体、点坝砂体、三角洲河口坝砂体、湖泊浊积扇砂体(中扇和外扇)等。

这类砂体的连续性较好,一般地,进行确定性砂体对比所要求的井距中等。

几口井/km2即可,如在井距600m的矩形井网条件下,井网密度为3井/km2;在井距800m的三角形井网下,大体需2井/km2;随机井网大体需4井/km2。

当然,砂体对比中某些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尚需试井来解决。

开发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精度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层内渗透率韵律类型及其特征?

简述开发早期油藏描述的目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答:

此阶段为开发方案初步实施(即开发井网全部钻完)阶段。

目的:

搞清油气富集规律,指明高产区、段,模拟流体流动规律,预测可能发生的暴性水淹及储层敏感性,为提高无水采收率和可采储量动用程度服务。

资料:

岩心和测井资料。

方法:

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

研究单元:

小层。

研究总体内容是影响流体运动的开发地质特征以及流体性质变化及分布规律,流体与流场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描述内容:

(1)沉积微相;

(2)成岩储集相;(3)裂缝相;(4)岩石物理相;(5)储层非均质特征;(6)渗流地质特征;(7)建立分级的油藏地质静态模型,计算开发探明储量。

在开发方案实施阶段还需利用各种测试资料、生产测井(开发测井)资料、生产动态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油藏动态描述,即描述油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动态模型为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针对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目的、任务,该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井间储层表征及精细储层地质模型综合静、动态资料(开发井网、加密井、检查井、试井、测试),在开发早期油藏描述所建立的沉积微相及储层静态模型的基础上,精细地研究井间砂体及储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尤其是井间砂体规模、连续性、连通性、各种界面特征及砂体内渗透率非均质分布特征等,建立精细的储层地质模型。

(二)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开发前取芯与检查井取芯的对比分析以及开发前原始油藏测井资料与开发后水淹层测井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储层性质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变化机理,继而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非均质程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三)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通过对开发过程中油井产出流体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开发过程中原油物性、原油化学组成及油田水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流体性质动态变化对油田水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四)剩余油分布特征

剩余油分布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核心和主要目的,也是油田挖潜和三次采油的目标所在。

在高精度的储层地质模型、储层性质和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以及油井产量的动态信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应用多种方法和拄术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状态,最终建立剩余油的分布模型。

简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目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何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简述其研究内容?

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

从油藏工程角度分析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主要指两大方面:

(1)层内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以及层内各段间渗透率的差异程度;

(2)一个单砂层规模宏观的垂直渗透率和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一)粒度韵律性,一个单砂层内部碎屑颗粒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序列,正韵律和反韵律

(二)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主要描述层内最高渗透率段处于底部、顶部或中部。

一般情况下与上述粒度一致,分别相应于正、反或复合韵律

(三)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各种层理类型是碎屑岩的主要沉积构造,由于不同粒度纹层的产状和排列组合不同,影响渗透率垂向上的变化也影响渗透率的各向异性

(四)层内不连续赶夹(隔)层,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对流体流动可起到不渗透隔层作用;或极低渗透的高阻层作用,因而对驱油过程影响极大,也是直接影响一个单砂层从顶部到底部宏观规模的垂直和水平渗透率比值的重要因素

(五)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各种层内规模(不串层)的微裂缝会扩大某一方向的渗透率,改变流体在层内的渗流特征

(六)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简述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及其描述内容?

定义:

砂层之间的差异性,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等。

简述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及其描述内容?

定义:

砂体的平面差异性,包括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连通性、平面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及方向性。

简述油藏描述中关键井特征及作用?

简述关键井研究的内容及多井评价的内容?

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岩心资料的数字化与深度的匹配,保证同一口井的所有测井和地质资料都有准确的深度和深度对应关系。

(2)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

(3)关键并分析,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

(4)弄清研究区目的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的基本特征。

(5)分析研究区储层四性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影响储层参数的各种地质因素。

(6)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及解释参数,包括岩性模型(骨架成分及其测井参数)、反映测井值与储层参数关系的测井响应方程、解释参数(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地层水电阻率Rw)等。

(7)建立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间的油田转换关系。

(8)研究工区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及其分布规律。

(9)用岩心及其他地质资料,检验所计算的储层参数,并根据检验结果修改测井解释模型与解释方法。

(10)改进并完善测井分析程序,处理关键井资料。

(11)多井评价,即研究储层岩性、物性、油气水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为达到上述目的,应以测井、地质及数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详细观察研究工区取心并岩心,分析各种测井、实验室分析化验等资料。

简述储层建模的基本步骤以及内容?

(1)数据准备

储层建模至少需要准备以下四类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①坐标数据。

包括井位坐标、深度,地震测网坐标等。

②分层数据。

各井的层组划分对比数据,地震资料解释的层面数据等。

③断层数据。

断层位置、产状、断距等。

④储层数据。

各井各层组砂体顶底界深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数据。

(2)建立地层格架模型和井模型

地层格架模型是由坐标数据、分层数据和断层数据建立的叠合层面模型。

即将各井的相同层组按等时对比连接起来,形成层面模型,然后利用断层数据,将断层与层面模型进行组合,建立储层的空间格架,并进行三维网块化。

井模型是根据各井的储层数据建立的,即将单井的储层数据加载到地层格架模型中形成井模型,这是空间网块赋值的基础。

(3)三维空间赋值

利用井模型提供的数据对储层格架的每个三维网块进行赋值,建立三维储层数据体。

(4)图形处理与显示

对三维数据体进行图形变换,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

可以是三维显示,还可任意旋转和不同方向切片显示。

在三维建模软件中,上述四个环节的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三维空间赋值的精度,还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

赋值精度影响着所建模型的精度,而赋值精度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制

约。

简述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方案以及内容?

1)、层内非均质性:

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

①粒度韵律性②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③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④层内不连续赶夹(隔)层⑤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⑥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2)、砂体连续性与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连续性与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岩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尺寸、连续性和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空间分布,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空间分布所引起的非均质性

①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各向连续性②砂体连通性③砂体内渗透率,孔隙度平面上的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

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系的总体描述,重点突出层间非均质性。

包括各种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等,是决定开发层系、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等重大开发战略的依据。

①沉积旋回性②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③各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④层间隔层

4)、隔层:

隔层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流体运动具有隔挡作用的不渗透岩层,是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正确划分开发展系,进行各种分层工艺措施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进行有关隔层的研究是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研究隔层的标准岩性物性②隔层的分布状况

论述题

如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论述剩余油研究的方法?

1)地质综合分析研究和预测剩余油分布

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构造、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1.微构造综合分析2.非均质综合分析预测剩余油3.沉积相带变化影响剩余油分布4.断层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分布5.仿真模型研究和预测剩余油分布

2)、地球物理法研究和预测剩余油分布

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地球物理特征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利用这些变化研究和预测剩余油分布

3)、油藏数值模拟法研究和预测剩余油分布

油藏数值模拟是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方法,该方法以地质模型为基础,利用油藏动静态资料,运用流体渗流理论,通过求解差分方程,获得储集体中网格节点的压力、剩余油饱和度等参数的数值,从而研究和预测各开发阶段剩余油的空间分布

4)、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研究和预测剩余油分布

①利用油藏工程方法主要是从统计规律或工程测试的角度来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用单层开采、新井投产、补孔改层等资料,研究平面、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

②用生产资料和动态监测资料,分井组统计采出量,确定不同部位储量动用差异。

③结合井网、构造、微构造、沉积微相分析等研究,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

④利用吸水剖面、产液削面、C/O比等测试资料,研究层间、层内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

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1)定量化要求:

要搞情高含水后期油藏内部复杂而又分散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抽藏描述必须向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客观情况的、精细刻画油藏非均质特征的三维定量地质榴型.一是通过油藏地质的层次化研究达到精细化的目的:

二是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和井间信息,将沉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地质统计学相结合,采用随机地质建模等先进技术,建立预淤剩余油分布的精细地质模型.

2)多学科综合:

特高含水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很大,仅凭单—学科预测剩察,油分布存在很大局限性,只有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才有可能准确地预测剩余油分布:

多学科综合研究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综合信息,地质,地璋物理、油藏工程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共享一个数据库,以单一的统一地质模型为媒介.以预测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紧密配合,协同攻关。

要求每一学科从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方面为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依据,而且允许各学科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评价本学科和其它学科对剩余油分布进行预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3)地质条件约束:

通过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可以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它为利用其它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条件.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测井,井间预测.油藏数值模扣技术均要求给定一个地质模型和地质约束条件,同时要求必须有地质上的科学依据。

4)动静态结合:

国内过去开展的油藏描述侧重于静态描述,利用原状地层参数,建立概念模型和静态型。

开发中后期储层研究则必须开展动静态相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考虑储层及流体参数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大庆,胜利等油田每年都要打一些检查井,为搞清油藏中的动态变化提供依据.动静态相结合的油藏描述要求进行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扛。

一体化研究,动静结合地揭示剩余油分布。

5)预测精度:

随着油田开发工作日趋深入,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的精度,不同开发阶由于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不同,对于储层研究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精度必须依靠多信息综台、多学科综合、地质条件约束、动静态结合等先进的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

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特点

考虑到所能获得的资料情况和确定剩余油分布的要求,晚期储层精细研究或精细油藏描述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或达到的目标:

1).精细程度高:

表现出幅度≥5m的构造,断距≥25m,长度

2).基本单元小:

精细油藏描述的最小最基本单元是流动单元.同时描述应该包括了从大到小即从油田规模一层系一油层组一小层一单砂体规模直到流动单元规模的各种层次的平、剖面上的储层非均质性.

3).与动态结合紧:

储层精细研究不是一个单一的地质静态描述,而必须与油田生产动态资料紧密结合,用动态的历史拟合修正静态的地质模型.

4).预测性强

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井间砂体、物性的空间分布,各种夹层和断裂以及流体的空间分布等。

5)计算机化程度高:

小层对比和沉积檄相划分人机联作或较强的自动化;有完整的储层研究综合数据库;地质、地震、测井、动态数据一体化处理及建模系统化、计算机化:

大多数图件由计算机制作完成。

论述储层结构模型概念、分类,差别,及其对开发指导作用?

论述沉积相研究的方法?

一、岩心相分析

岩心是沉积相研究乃至整个油藏描述的第一性资料,岩心相分析则是沉积相研究最重要的基础。

岩心分析主要是挖掘岩心中所蕴含的相标志信息。

1岩石颜色泥岩和页岩的颜色是恢复古沉积环境水介质氧化还原程度的地化指标。

一般地,虹色、棕红色等代表氧化环境,绿色代表弱氧化环境,浅灰、灰色代表弱还原环境

2岩石类型:

陆相环境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三类,即正常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煤岩。

其中正常碎屑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等,火山碎屑岩包括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

3碎屑颗粒结构,碎屑颗粒的粒度、圆度、球度、表面特征、沉积优选组构等均具有一定指相意义

4沉积构造,碎屑岩中的物理成因构造具有良好的指相性,其次是生物成因构造

5沉积韵律及相层序,沉积韵律指沉积剖面上具有各种成因标志的岩石类型的垂向变化规律,为同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微相单元,相当于地层剖面韵五级旋回

二、测井相分析

各种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所测得的曲线,可以提供一口井所钻穿地层剖面的各种物理性质的连续剖面,垂向分辨率较高,是未取心井段沉积相分析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目前,测井相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曲线分析法(定性测井相分析)和定量分析法

三、地震相分析

在勘探评价阶段,井资料较少,而具备丰富的地震资料,因此,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相分析是勘探阶段油藏描述中进行沉积相平面展布研究必不可少的工作。

地震相分析是在地震层序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的产状、组合关系、振幅、频率、速度、连续性等信息,划分地震相类型,研究地震相平面展布,并建立地震相向沉积相的转换关系,确定不同层段的平面相展布

四、沉积相综合研究

沉积相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综合各种信息(包括工区各种资料及理想沉积模式)正确识别工区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的类型,建立沉积模式,这实际上是勘探阶段沉积相研究中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一项研究内容;二是在沉积模式指导下,综合工区各种资料,研究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建立沉积模型。

论述储层建模概念,分类,三维模型的优势,以及不同油藏阶段储层地质模型差异?

这种概念模型对勘探开发战略至关重要,可以避免战略上的失误。

请就陆相油藏描述研究的一些难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就油藏描述的某一个研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除剩余油研究技术外)

请就油藏描述的某一个研究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除沉积相研究技术外)

看图分析题

分析实验室模拟的层内渗流差异性

三层反韵律油层各层水线推进速度取决于渗透率高低(见图4—39)。

在采油速度低时,水线前缘平均推进距离的比值小于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