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096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下高中地理真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8下高中地理真题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为四种民居景观图,能反映干旱炎热环境特征的民居是(

①②③④

A.①B.②C.③D.④

2.一条河流长7.5千米,若在某地形图上长度为7.5厘米,则该图是()

A.小比例尺地图B.中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D.大比例尺地图

3.编制两极地区地图,一般采用的投影方法是()

A.横方位投影B.斜方位投影

C.正方位投影D.正轴圆锥投影

一般情况下,水渠沿等高线修建,以便于将灌溉用水引入地势较低的农田。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较粗线条表示河流或水渠。

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山地B.高原C.平原D.丘陵

5.图中表示水渠的线路是()

A.甲B.乙C.丙D.丁

6.下列地质年代中,被称为鱼类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的分别是()

A.中生代,古生代B.古生代,新生代

C.新生代,中生代D.古生代,中生代

7.在GIS中,明确定义空间结构关系的数学方法是()

A.拓扑关系B.关联关系C.包含关系D.邻接关系

某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红壤广布地区开展野外考察,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600米的甲、乙、丙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见下表。

据表完成第8~9题。

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米)

500

418

250

5

600

397

8.该考察地所处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北地区

9.乙地的地形可能是()

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

下图为甲、乙两条河流入海口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两条河流的河口平原发展农业的共同限制条件是()

A.雨热不同期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旱涝灾害

11.甲、乙两河三角洲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①热带而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③温带季风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灾害频发。

随着山区经济发展,人们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表为某地区重点监测沟谷的参数。

据此完成第12~13题。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5.3

24.3

537.2

15.7

2.7

30.1

670.3

19.6

20.0

40.8

1353.7

13.2

4.5

26.1

384.7

20.5

12.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最大的沟谷是()

A.④B.③C.②D.①

13.一旦发生泥石流,应先确定灾害位置,并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以便及时评估受灾情况。

这一过程依次用到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

14.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

“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开朗。

上穹下平,中多列笋悬柱,爽朗通漏。

”据此判断该景观的地貌类型是()

A.丹霞地貌B.冰川地貌

C.雅丹地貌D.岩溶地貌

华东铝业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解铝冶炼企业。

2017年该企业转型发展光学薄膜产业,主要制造各种光学仪器。

下图为华东铝业不同阶段生产模式的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5~16题。

15.在阶段一,影响华东铝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B.能源C.技术D.市场

16.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影响华东铝业生产变化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B.能源C.技术D.市场

一列国际货运班列从德国汉堡经阿拉山口到达乌鲁木齐。

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从汉堡到乌鲁木齐,依次经过的陆地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18.从汉堡往乌鲁木齐运输货物,与海运相比,选取铁路运输的优势是()

A.运费低、运量大B.连续性强、速度快

C.速度快、运量大D.连续性强、运费低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不同时段人口增长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19~20题。

19.1982-2010年,该市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人口增长速度先快后慢B.人口增长基本按匀速递增

C.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加快D.人口规模扩大但增速减缓

20.解决该市人口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建设城市新区B.改造原有住宅区

C.限制人口流动D.扩大中心商务区

21.下列理论属于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是()

A.折衷论、劳动力成本论

B.聚集指向论、劳动力成本论

C.竞争优势论、运费指向论

D.产品周期论、聚集指向论

北京时间2015年9月20日上午7时30分,第35届北京马拉松比赛从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

据此完成第22~23题。

22.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华人观看北京马拉松开跑时的现场直播时,当地时间是()

A.9月20日18时30分

C.9月20日19时30分

B.9月19日18时30分

D.9月19日19时30分

23.北京马拉松比赛结束至国庆节期间,关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B.白昼时间逐渐变短

C.白昼时间等于黑夜时间D.日出时间逐渐推后

下图为某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4~25题。

24.甲地的气压值最有可能是()

A.1014hpaB.1016hpaC.1018hpaD.1021hpa

25.下列对各地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电闪雷鸣B.②地阴雨绵绵

C.③地风雨交加D.④地北风劲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共24分)

26.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的内容,并举例说明。

(10分)

27.绘制地形雨示意图(要求:

绘制山地、暖湿气流、云层、雨区位置、高度标尺)。

(6分)简述运用“地形雨示意图”进行讲解的教学要点。

(8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材料一中亚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中亚油气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油气出口。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增长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材料二下图为中亚地区示意图。

问题:

(1)分析中亚地区古代商旅通行不便的自然原因。

(8分)

(2)说明中国与中亚积极发展油气贸易的理由。

(8分)

29.材料:

下面是赵老师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课件展示教材中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以及天山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下图),要求学生观察两山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自然带名称,并思考下列问题:

a.博格达锋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什么关系?

b.对比博格达锋北坡与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林”的海拔高度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c.假如博格达锋海拔只有2445米,自然带带谱会剩下哪几个自然带?

d.假如博格达锋位于赤道或两极,自然带带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e.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前面学习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类似?

为什么?

问题:

(1)举例说明赵老师通过提问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12分)

(2)简述赵老师该课提问设计的主要优点。

(4分)

30.材料:

下面是刘老师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一课中安排的学生活动:

读教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图”,要求学生熟悉洋流的名称和流向,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分组活动: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观察以60°N和60°S为中心的副极地海区、以30°N和30°S为中心的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分布特点,对比分析洋流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差异,完成下面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

(1)本组归纳的是___半球___(中低纬度、中高纬度)海域的洋流运动规律。

(2)该海域的洋流是否连续运动、形成环流?

若是,则该环流中心是___(副热带海域、副极地海域、两极地区)。

(3)该海域洋流的运动呈___(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流动。

(4)观察洋流的性质,大洋东岸是___(寒流、暖流),大洋西岸是___(寒流、暖流)。

归纳并画图:

各组根据学习任务简单归纳出所选海域的洋流分布规律,并在图中画出此海域洋流分布的简单模式图,寒流用虚线画,暖流用实线画。

老师巡查并指导小组讨论。

交流评价:

在实物展台上投影展示学生的绘图结果,并让学生进行评价。

总结规律:

把通过评价、经过修改的局部模式图汇总到黑板上的世界轮廓图上,并添加“赤道逆流”等,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问题:

(1)简要说明在刘老师设计的活动中,学生初步学会了哪些地理学习方法。

(9分)

(2)归纳该片段中刘老师开展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

(5分)

(3)结合学习任务单,举一例谈谈深化洋流分布规律教学的基本思路。

(6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24分)

31.阅读关于“区域经济联系”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区域经济联系”中“南水北调”的部分内容。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因此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规划建设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到2050年总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15分)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①图为雪屋,分布在寒冷地区。

②图为福建土楼,分布在我国气候湿润的福建地区。

③图为厚墙小窗土楼,反映了干旱炎热的环境特征,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地区。

④图为茅草屋,主要分布在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

2.D【解析】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

由计算可知,题中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

10万。

比例尺大于等于1:

10万的为大比例尺地图;介于1:

10万与1:

100万之间的为中比例尺地图;小于等于1:

100万的为小比例尺地图。

3.C【解析】方位投影又称平面投影,是以平面作为投影面,使平面与地球表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的投影方式。

根据投影面和地球球体相切位置的不同,方位投影可分为正轴方位投影(投影面切于地球极点)、横轴方位投影(投影面切于赤道)和斜轴方位投影(投影面切于其他位置)。

制作两极地区和南、北半球地图适合采用正方位投影。

制作赤道附近地区和东,西半球地图适合采用横方位投影。

制作其他地区的地图适宜采用斜方位投影。

圆锥投影以圆锥面作为投影面,使圆锥面和地球球体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上。

圆锥投影中通常采用的是正轴圆锥投影。

正轴圆锥投影适合编制中纬地区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地域(如中、俄、美、加等国家)的地图。

4.D【解析】图示地区地势起伏较小,且最高海拔不超过220m,故答案选D。

5.B【解析】由图可知丙、丁两段所在地等高线密集且向高处凸出,应该是位于山谷部位的河流。

两者交汇后流入甲河段,所以甲、丙、丁为河流。

乙段较为平直,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应该为灌溉水渠。

6.D【解析】古生代的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

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7.A【解析】在GIS中,拓扑关系是明确定义空间结构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

它不但用于空间数据的编辑和组织,而且在空间分析和应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拓扑关系的类型有拓扑邻接、拓扑关联和拓扑包含关系。

拓扑邻接关系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相同类型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拓扑关联关系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不同类型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拓扑包含关系指存在于空间图形的相同类型但不同等级的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8.C【解析】我国红壤广主要发育于降水丰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以考察地应位于我国东南地区。

东北地区主要为灰土、黑土和暗棕壤。

华北地区主要为棕壤和褐土。

西北地区主要为钙质土和荒漠土。

9.A【解析】根据题目可知,乙地数值明显比甲、丙两地低,呈东西向的甲、乙、丙三地的海拔中间低两侧高,所以乙地可能为谷地。

根据某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可知,该岩层中间埋藏浅,两侧埋藏深,形成拱形,所以其所在的地质构造可能为背斜,乙地的地形可能为背斜谷。

10.D【解析】由两地的海陆轮廓和经纬度可知,甲河是恒河,乙河是黄河。

两河河口地区均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水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多发。

11.C【解析】恒河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黄河三角洲为温带季风气候。

故答案选C。

12.B【解析】泥石流的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短时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水流来源;需要丰富的松散物质,一般来说,地质不稳定、植被覆盖率低、风化严重或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松散物质较为丰富。

读表可知,沟谷③集水面积、平均坡度和流域落差最大且植被覆盖率最低,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最大。

13.C【解析】泥石流发生时首先要用到全球定位系统确定灾害位置;然后要用到遥感技术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最后要用地理信息系统及时评估受灾情况,需要综合分析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等的影响。

故答案选C。

14.D【解析】游记中描述的“列笋悬柱”是石笋、石钟乳等景观,属于岩溶地貌。

15.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华东铝业在阶段一生产纯铝,炼铝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能源是其主导区位因素。

16.D【解析】华东铝业的炼铝业因为经济转型、电价的持续上涨和电解铝行业的产能西移而逐步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华东铝业转型发展光学薄膜产业,主要是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

17.A【解析】从德国汉堡向东到我国新疆乌鲁木齐,气候由温带海洋性气候过渡到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越来越干旱,所以依次经过的陆地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18.B【解析】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量较大、速度快、连续性好。

与海运的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连续性差等特点相比,选择铁路运输的优势是连续性强、运输速度快。

19.C【解析】由图可知,1982~2010年,该市人口增加,人口年均增速变大,即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故答案选C。

20.A【解析】该市人口不断增多且增速加快,需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推进城市化发展,建设城市新区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

21.B【解析】韦伯人为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

所以工业区位论主要包括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成本论和聚集指向论。

22.D【解析】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相差12个时区,根据“东加西减”法则,用北京时间减去12个小时可得当地时间为9月19日19时30分。

23.A【解析】北京马拉松比赛结束至国庆节期间,即从9月21日到10月初(秋分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赤道附近开始向南半球移动。

此时位于34°s左右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距离太阳直射点越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白昼时间逐渐变长并且会长于黑夜时间,日出时间越来越早。

24.C【解析】图中甲地位于气压值分别为1012hpa和1016hpa的两条等压线之间的闭合等压线内部。

闭合等压线取值为1016hp,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则,其内部的气压值在1016hpa和1020hpa之间,所以甲地的气压值最有可能为1018hpa。

25.B【解析】读图可知,①地是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②地附近等压线密集,且位于低压槽上,易形成锋面系统,出现阴雨天气。

③地位于高压脊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④地受到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可以判断吹偏南风。

二、简答题【参考答案】

26.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学中这个理念的体现可以有多种形式。

例如,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

举例:

在学习“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例如,引导学生或阅读和分析课本的文字、图表材料(图文学习);或观看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像资料(直观动态材料的感知);或分组讨论(语言交流);或调查当地的商业网点情况(实践活动);或使用互联网查询商业网点资料(信息加工)等。

27.

(1)

(2)①地形雨的成因:

暖而湿润的气流在遇到高山等地形阻挡时,被迫沿山坡抬升,上升时水汽因冷却而凝结成云,并导致降水。

②雨区的位置:

地形雨发生在迎风坡;背风坡因为水汽减少且气流下沉、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形成雨影区。

迎风坡上海拔不同降水也有差异。

山体的中部降水最多,山麓和山顶地带降水少些,由于气流在山麓地带抬升不够,到山顶时空气湿度已经大大降低。

③地形雨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植被茂盛;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

④降雨的分类:

地形雨是四大降雨类型之一。

其他三种是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

三、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

28.

(1)自然原因:

夏季昼夜温差大(中午炎热、夜晚寒冷);冬季寒冷,多大风、沙尘、暴雪天气;气候干旱,水源(径流)少;植被稀少;沙漠或戈壁广布;有山地阻隔。

(2)理由:

中亚油气储量丰富,且与我国相邻,便于铺设油气管道,向我国输入油气。

开展油气贸易能够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促进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带动中亚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两地相关产业(管道运输业、炼油业、石化工业等)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两地的区域合作与经济社会发展。

29.

(1)①赵老师通过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

赵老师设置了一系列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相关的问题,如山地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山地垂直带谱与纬度、海拔的关系等。

学生通过逐个分析这些问题,并加以综合,就会得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②赵老师通过对比提问培养了学生比较的思维。

在几个问题中,赵老师都渗透了比较的思想,例如让学生将博格达峰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进行对比,将博格达峰北坡与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林”的海拔高度进行对比,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其他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对比。

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比较的地理思维。

③赵老师通过假设提问,培养了学生联想的思维。

赵老师提出的第三、四个问题,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之下,让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让学生理解海拔和纬度位置对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影响,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加强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2)①问题的设计直观具体。

赵老师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及天山博格达峰垂直带分布示意图进行提问,问题直观具体,学生容另回答,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问题的设置具有引导性。

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得出山地的基带往往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一致的规律。

第二、三、四个问题则指向了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和自然带带谱的因素。

第五个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相似的。

这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帮助学生逐步分析出主要知识内容,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30.

(1)①读图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通过让学生阅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图”,来让学生熟悉洋流的名称和流向,并归纳不同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同时尝试绘图。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读图、绘图能力,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法。

②小组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指导小组讨论,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并总结规律。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

③比较法。

在分析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时,刘老师让学生对比分析副热带海区和副极地海区洋流的流动方向,以及对比分析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比较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对洋流的分布规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

(2)①提供素材:

教师展示相应的学习素材,如地图、文字资料等。

②明确分组:

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明确小组内各成员在讨论中的任务。

③提出要求:

给学生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指明思考的方问。

④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教师适当巡视并进行启发指导。

⑤观点展评:

学生分享讨论的成果,教师与其他学生共同对结果进行评价。

⑥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完善结论。

(3)以北半球中低纬海区为例,深化洋流分布规律的教学,基本思路如下:

①首先让学生结合风带、气压带的分布思考推测洋流形成的原因。

②然后让学生根据推测,进行模拟实验,模拟北半球中低纬海区上东北信风和西南风对海水的吹拂。

③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验证推测,得出洋流的成因、运动规律等并绘制相应的示意图。

四、教学设计题【参考设计】

3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

2.掌握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的主要特点及南水北调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示意图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及其特点,掌握读图分析、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

2.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学会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分析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树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教学环节:

坏节一:

导人新课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我国南方和北方水资源的对比表格和我国的降水量分布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进行总结: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

【教师引导】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北方缺水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进行调水,将南方的水调到北方。

【设计意图】图表资料的使用,能够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同时利用此环节得出的结论可以自然地导入南水北调的新课内容。

环节二:

新课讲授

1.南水北调三线工程方案

【学生活动】讨论南水北调的方案,包括水源地、引水线路等。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南水北调三线工程方案图。

【问题】我国南水北调东、中、西3个方案的优缺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讨论,完成以下表格(可略)。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内巡视,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并指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展示讨论结果,相互交流评价并完善结论。

方案

东线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