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509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诗歌阅读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阅读技巧.docx

《诗歌阅读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阅读技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阅读技巧.docx

诗歌阅读技巧

二、授课内容:

内容:

真题体验

一、(2011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查角度很小,是解读关键字。

无论是解读还是赏析,都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题中的“惜”出自“欲去惜芳菲”,“欲去”是情境,“芳菲”是惜别对象。

抓住这两点答案就会全面了。

[答案] “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赏析优美句。

题中掬水、弄花都是诗人别有情趣的动作,这当然也与水清、花香有关联。

赏析时既要描绘诗句情境,也要指出其表现手法和效果,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2011•四川眉山)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

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解析] 图文转述,从词中找到符合图的句子,难度不大,仔细查寻即可得到。

4.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________,“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

________。

(2分)

[答案] 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

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

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

[解析] 第一空即为解释。

第二空的难点在于要挖掘全城人跟随太守的实质。

5.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狂”:

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

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

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解析] 解读关键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本词气势雄奇,此三词正能体现,因此分析时,要紧扣“豪放”这一气势。

考点涵析

中考的诗词赏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赏析作品的形象:

是诗歌中主人公或诗人自己的形象;B饱含

诗情的自然图景,即意境。

中考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和意象的鉴赏。

2.鉴赏作品的语言:

A考查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

蓄性,揭示语言所包含的具体意义;B分析作品语言所用的修辞手法

及其表达效果。

3.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领悟作者抒发

的思想感情。

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握诗人

的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等。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A掌握修辞手法;B掌握表达方式;C掌

握其他表现手法。

整合与点拨

应考链接

一、理解诗歌的形象(意境)

(一)常见艺术形象

爱国征战类

1.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

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

国忧民的性格。

2.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

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

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

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

分子形象。

4.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

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思乡怀人类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

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热爱自然类

6.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

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

空山新雨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二)常见意象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

诗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

如冰雪喻忠

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

月亮喻思乡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

凄之情,红豆寓相思之情,竹林寓闲趣,菊花寓高雅之士,莲花

寓君子操行,孤灯寓孤苦之意,秋虫寓凄凉之意。

积累和熟知古

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

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二、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

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

初中阶段

涉及最多的有忧国忧民感时伤世、建功报国抒发志向、思念家乡怀念亲

人、寄情山水歌颂自然等。

A.忧国伤时。

如揭落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

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的《春望》。

B.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

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

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曹操的《观沧海》、陆游的《书

愤》、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C.思乡怀人。

如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

D.生活杂感。

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

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王维的《山居秋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三、品味诗词的语言

(一)鉴赏诗歌,推敲字词是最基本的环节,也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正确把

握诗歌思想内涵的关键,推敲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象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

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有送别相

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

思》中“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意象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表现了漂泊天

涯的旅人的愁思,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2.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

如“夹岸桃花蘸水

开”很传神。

蘸(zhàn),是沾着水面。

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下垂,

怎能蘸水呢?

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

桃花倒影映在水中,

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

了。

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

采菊时的悠闲。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

“见”,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3.表示修饰的形容词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写出了春天来

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浅”字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

“巴山楚水凄凉地”,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

“枯藤

老树昏鸦”中的“枯”“老”“昏”等词语,渲染了深秋悲凉的气氛,蕴含着诗

人悲苦的秋思。

4.数词或量词

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

上都不是确数。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

“谁家”用的极其精妙。

如“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中诗人描

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因为是远景,“昏鸦数点”写乌鸦绕

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5.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

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

如“千里莺

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从视觉角度看,红绿映衬,色彩鲜明,

春意盎然。

(二)鉴赏句子

考查的句子往往是名句。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

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鉴赏这些名

句,能够读懂作品,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

的精神生活。

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出发,鉴赏其寓意、情感等。

如“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面对重重困难时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析句子还要从用词特点或者表达技巧入手,或是修辞或是表现手法等等。

(三)语言风格或特色

常见的语言风格或特色的表达词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

如话等。

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

快”“含蓄”“简洁”等。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

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

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

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

”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

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

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等。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

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典型例题

一、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例1】(2010•河南)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能力。

“酒”和“羞(即‘馐’)”,告诉我们,所写为宴饮场面。

酒是“清酒”,馐是“珍羞”,且价值不菲——“斗十千”“直万钱”,这又表明宴会是丰盛的。

再看所用的器具,盛酒的是“金樽”,装菜的是“玉盘”,这又表明是非一般的宴饮场面,只能用隆重而丰盛来形容了。

再看下一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人却饮不下酒,吃不下菜,心中一片茫然,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

两相应照,有力地反衬了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学生答题时往往忽视用词的感情色彩,用“豪华奢侈”来形容宴会的场面。

作用方面,忽视思想感情,而答成“体现了友人与诗人之间感情的深厚”。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综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举例说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能力。

全诗八十二字,但它跳荡纵横,百步九折地提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经过反复回旋之后,结尾两句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所以从全诗来看,感情是积极、乐观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答题时防止重心旁落,将前面铺垫酝酿的感情误作全诗的感情基调答成失望、苦闷、抑郁、悲愤。

这是不注意从全诗的全旨出发整体把握诗人情感的结果。

【例2】 (2010•浙江金华)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鸣,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 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二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3.诗歌的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

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绿树、山鸟、晴风、落花。

 明媚。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可先将这两句诗翻译出来,然后分析“绿树”“山鸟”“晴风”“落花”表现了春天怎样的特点。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热爱自然的想感情。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思考,同时注意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析景悟情。

如这首诗前两句写春景,“绿树”“青山”“落花”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后两句写游人春意未消,尽管春花纷落,但欣赏落花也别有一番情趣。

四句诗全部写景,但在景中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