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036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第三单元课 时 教 案.docx

4第三单元课时教案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201年月日

课题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地点

语文科组办公室

参加人员

二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主持人

备课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儿童文学”这一主题,精选了四篇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通过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让我们在阅读中充分感受到了童真、童趣,充分体悟了儿童的情感世界。

这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曹冲称象》一文讲的是古时候的一个故事。

有人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让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最后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想出了一个妙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本文意在通过朗读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懂得当一个问题从习惯的角度无法解决时,应换一个角度去寻求办法,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筋的好习惯。

《玲玲的画》一文讲的是一个叫玲玲的小姑娘的故事。

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她在爸爸的启发下,将一块墨渍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最终使画更好了。

本文意在告诉我们遇事不慌张,应该多动脑筋,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培养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封信》一文叙述了一位叫露西的小姑娘给她的爸爸写信的经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现,还运用了儿童化的口语,使文章鲜活而真实。

《妈妈睡了》一文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了午睡时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将一幅宁静、温馨的画面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深厚的母子之爱。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做手工”。

通过制作一件手工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而叙述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则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三》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几个内容,通过对字音、字形、词句、文章等的学习,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9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

2.掌握“朝”“重”“结”“发”等多音字,能区分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在造句、写作中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积累有启发性的句子。

2.抓住精彩的关键的词句进行理解、赏析,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将这些手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阅读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美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书写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学会累积和运用。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课文,进行专项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其感悟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结合法。

以“读”为主,将识字、写字与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正音”“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识字、讨论、质疑、明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

五、单元课时安排:

《曹冲称象》2课时

《玲玲的画》2课时

《一封信》2课时

《妈妈睡了》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语文园地三2课时

备课

小结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201年月日

课题

4 曹冲称象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用“一边……一边……”造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1.熟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书写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学会累积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

腿像四根柱,身如一面墙,耳朵像蒲扇,鼻子弯又长。

2.揭示答案:

大象(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3.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

谁能说一说大象长什么样儿?

如果让你称象,你该怎么办?

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曹冲称象》。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曹、柱、重、杆、秤、线”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称、议、论、砍、止、量”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员、根”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相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示例:

员(队员)   圆(团员)

损(损坏)

根(树根)  跟(跟随)

狠(凶狠)  恨(悔恨)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称”的“禾”作部首时,最后一笔变为点。

“柱”的左部捺变为点,“主”三横分布均匀,末横宜长些。

“杆”的左边捺变为点,右边最后一笔略长,且为悬针竖。

“秤”的笔画较多,注意左右迎让。

“岁”的“山”略扁,下面横撇的撇要长于第四画。

“站”左边的“立”最后一横变成提。

易错提示:

“底”第三笔是撇,不能写成竖提。

“做”的右部是“攵”(反文旁),不能写成“夂”(折文旁)。

“船”的右边是“舟”,但横画不出头。

“然”上部的左边不要写成了“夕”。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禾:

称(称一称)——秤(秤杆)——移(移动)

木:

柱(柱子)——杆(一杆秤)——树(树木)

(4)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在文中标出)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1)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曹操带官员们去看象,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写官员们和曹冲各自的称象办法。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写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本文写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

2.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件什么事?

(1)朗读指导:

用平缓的语气来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确: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人物、事物。

时间:

古时候;人物:

曹操和他的儿子、官员们;事物:

大象。

(3)提问:

说说“高兴”的含义。

明确:

“高兴”指愉快而兴奋。

(4)思考问题:

曹操为什么高兴?

他高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

原因:

因为别人送了曹操一头大象,所以他很高兴。

结果:

他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5)词语拓展。

①“高兴”的反义词。

②表示“高兴”的成语。

“高兴”的反义词示例:

生气 悲伤 烦闷 悲痛 痛苦

表示“高兴”的成语示例:

兴高采烈 欢天喜地 眉开眼笑 洋洋得意 乐不可支 喜出望外 眉飞色舞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一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并标出了课文的自然段,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和物。

那么,他们见到大象时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课后

小结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201年月日

课题

4 曹冲称象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3.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

2、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导入新课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

定准高兴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

(2)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大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大象的特点?

明确: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象的身子比作一堵墙,把大象的腿比作四根柱子。

(3)提问思考:

官员们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官员们议论这一情景?

明确: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这为下文写称象埋下了伏笔。

(4)词句拓展。

①由“又高又大”拓展“又×又×”的词语。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关于动物外形特征的句子。

③用“一边……一边……”写一句话。

2.学习第3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

用热烈的语气,读出激烈地议论的语气。

(2)根据曹操称一称大象的想法,官员们提出了怎样的办法?

明确:

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3)思考:

上面的办法得到其他官员支持了吗?

为什么?

明确:

没有。

其他官员认为:

“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4)提问:

“直摇头”表示什么意思?

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明确:

“直摇头”表示不停地摇头。

曹操“直摇头”说明他不赞成官员们提出的称象的办法。

(5)提问:

“曹操听了直摇头”与“曹操听了摇头”哪个更好?

为什么?

明确:

前一句更好。

表明曹操不满意的程度更深。

3.学习第4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作者写曹冲“才七岁”的原因。

明确:

作者写曹冲“才七岁”是为了凸显曹冲年龄虽小,但聪明的特点。

(2)找出表示称象时动作的词语。

这些动词有何作用?

明确:

赶、看、沿着、画、装、称。

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写出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及步骤。

(3)朗读时思考:

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

明确: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4)思考:

曹冲称象的办法可分为几步?

明确:

三步。

第一步,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做记号;第二步,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石头的重量。

(5)思考:

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明确:

曹冲采取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方法来称象。

这样不用浪费时间造大秤,不用破坏生态砍大树,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6)说说其他称象的办法。

拓展示例:

可以用称大牛的方法来代替称石头。

只需把牛赶上大船,这样还可以省去人工搬石头的繁琐。

或者直接让人上船,这比赶动物上船更加方便。

4.学习第5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提问: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句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

与前面“曹操听了直摇头”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曹操对儿子曹冲称象的办法非常满意。

(2)思考:

“果然”一词的含义。

明确: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文中是说称出大象重量这样的一个结果和曹冲预想的一样。

5.通读课文,思考:

曹冲为什么能想到称象的办法?

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2.总结。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课后

小结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201年月日

课题

5玲玲的画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端详”“收拾”等比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

重点

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积累对自己有启发性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3.导入新课:

本文的“画”则是一幅玲玲参加评奖活动的作品。

可是,在参加评奖的前一晚却发生了一点儿意外。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由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玲、详、幅、评、奖、另、并、糟”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形近字相对比的方法;学习“催、叭、报、及、肯”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同音字相对比的方法;学习“脏、懒”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评、催”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动作。

形近字对比示例:

玲(玲珑)  邻(邻居)

拎(拎包)  领(带领):

同音字对比示例:

叭(喇叭)  巴(巴不得)

八(四面八方)

报(报纸)  抱(怀抱)

暴(暴雨)

及(及时)  急(着急)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画”的“田”上宽下窄;最下面的部分宽松且包住“田”。

“幅”左窄右宽,右部首横略短,“口”稍扁小。

“评”左窄右宽,“平”的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竖为悬针竖。

“候”左窄右宽,中间短竖勿漏写,且右部上下两长横不要与短竖连上。

“报”右边的第一笔是横折钩,第二笔是竖。

“拿”上面是“合”,下面“手”横画宜密。

“并”上横短,下横长,竖撇稍长,竖为垂露竖。

易错提示:

“奖”的下面是“大”,不要多写一点写成了“犬”。

“另”上面是“口”,不要多写一横写成了“日”。

“及”注意笔顺,第一画是撇,稍长。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平:

评(评论)——秤(秤杆)——坪(草坪)

崔:

催(催促)——摧(无坚不摧)

(4)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在文中标出)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4)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明确:

(1)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2)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玲玲画了一幅画,要拿去参加评奖。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写玲玲弄脏了画,后来在爸爸的启发下补好了画。

(3)本文写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整张画看上去更好的事情。

(4)起因:

玲玲的画被弄脏,来不及画另一幅。

(坏事)经过:

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

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好事)

2.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件什么事?

(1)朗读指导:

用开心激动的语气来读。

(2)这一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最能表现玲玲此刻的心情?

明确:

得意。

(3)提问:

说说“端详”的含义。

明确:

“端详”指仔细地看。

文中指玲玲很认真地欣赏着自己的画,对自己即将评奖的画充满信心。

(4)思考问题:

玲玲得意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5)短语拓展。

与“得意地端详”结构相同的短语。

与“得意地端详”结构相同的短语示例:

得意地看着 得意地笑着 得意地展示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阅读了课文,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还知道玲玲的画《我家的一角》就要参加评奖了,真为她感到高兴。

但是,她的画真的能顺利评上奖吗?

好奇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读一读课文。

我们将会在下节课揭晓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课后

小结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201年月日

课题

5玲玲的画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抓住课文中人物的情感线索,理解课文,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2、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画家 一幅画 评价

奖励 时候 报纸 另外 以及 拿手

并且

2.导入新课

玲玲的画要参加评奖了,她很开心。

可是得意就会忘形,乐极就会生悲。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玲玲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2—9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

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语气时而伤心,时而高兴。

(2)通过男生、女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朗读并思考:

从“爸爸又在催她了”一句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从“爸爸又在催她了”中可以体会到爸爸不止一次催玲玲早点儿睡觉,但玲玲仍然完全沉浸在这幅画中。

这位爸爸和我们的爸爸一样,很疼爱自己的女儿。

(3)提问思考:

玲玲为什么“伤心地哭了起来”?

明确:

因为就在玲玲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水彩笔掉到了纸上,把画弄上了多余的颜色。

所以玲玲伤心极了,就大哭起来。

这也是事情的起因,为下文写爸爸启发玲玲画小狗埋下了伏笔。

(4)“叭的一声”中“叭”是一个什么词?

你还能写出这样的词语吗?

(理解玲玲此时的心情,可以让学生们换位思考:

如果此时你是玲玲,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叭”是一个拟声词,指水彩笔掉落在纸上的声音。

这样的词还有:

叽、喳、哗、呜等。

(5)第6自然段中体现时间紧迫的词语是哪个?

明确:

来不及。

(6)其他表现时间紧迫的词语。

拓展示例:

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 十万火急 迫在眉睫 一触即发

(7)提问:

“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一句中的“仔细地”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明确:

不能。

“仔细地”表明爸爸在很认真地看玲玲的画,同时说明爸爸在认真思考。

(8)提问:

“画点儿什么”一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爸爸经过认真思考后,想出了弥补这张画的方法。

同时说明这是一个爱动脑思考,又善于启发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父亲。

(9)思考:

文中哪一句是中心句?

有什么作用?

从中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

中心句: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作用:

这一中心句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

启示:

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事情弄糟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能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

因为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

今后我们遇到这样的事也要向文中的爸爸和玲玲学习,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通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玲玲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发现。

明确:

得意(完成画作“得意地端详着”)——伤心、着急(弄脏画“伤心地哭了起来”“来不及了”)——满意(巧添小狗“满意地笑了”)。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思考:

文中的“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中,“坏事”“好事”各指什么?

明确:

坏事:

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又来不及再画一幅。

好事:

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拘,巧妙地掩盖了弄脏的地方,使画增添了家的温馨,结果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2)思考:

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把下面这些坏事变成好事。

①有一天,你的语文书忘在家里了。

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你忘记了!

③你的裤子膝盖上磨出了一个窟窿!

明确:

示例:

①向老师或者其他班的同学借一本。

②打电话问一问同学或老师。

③在窟窿处缝上有图案的布料。

2.总结。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能看出爸爸是一个爱动脑筋,又善于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父亲;玲玲是一个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姑娘。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坏事”,这时,我们应当向文中的爸爸和玲玲学习,遇事肯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课后

小结

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201年月日

课题

6 一封信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信的内容。

教学

重点

难点

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

有口不说一句话,无脚能走千里路,能想家人心中事,桩桩件件记清楚。

2.揭示答案:

书信。

3.导入新课: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

无论在何时何地,一封封家书都是家人之间表达思念之情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封信》,去看看露西在信中给爸爸写了些什么。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由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削、刮、修、冷”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动作;学习“胡、灯、肩、团、期、束、鲜”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朝、重、结”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区别它们不同的读音的方法。

多音字: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信”的短横和“口”的起笔在竖中线上。

“圆”的外框横向宽,纵向长,“员”尽量满框。

“珠”左窄右宽,“王”最后一笔变成提。

“笔”上面是竹字头,不要写成草字头。

“电”的“日”写在田字格中间,竖弯钩在竖中线上起笔。

易错提示:

“今”的下面不要多写一点写成了“令”。

“写”上面是“冖”,不要多写一点。

“灯”的第二笔是短撇,不是长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封:

一封信 一封家书 一封银子

支:

一支笔 一支队伍 一支歌

(4)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在文中标出)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

(1)全文共有14个自然段。

(2)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露西想给爸爸写信的原因及她写信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

写露西前后两次写这封信,及这两封信的不同内容。

(3)本文写了露西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写信的事情。

2.阅读第1、2自然段。

(1)朗读指导:

用忧伤的语气来读。

(2)提问:

露西为什么要给爸爸写信?

明确:

因为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

(3)提问:

露西回到家都做了些什么?

明确:

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

之后准备好纸、笔准备写信。

(4)提问:

“打开”“洗”“削”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打开”“洗”“削”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说明露西经常这样做。

(5)词语拓展。

含有“信”字的成语。

含有“信”字的成语示例:

信笔涂鸦 半信半疑 言而有信 信以为真 信口开河 通风报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读了课文后,我们知道露西给爸爸写信的原因及她写信前的准备工作。

然而,她给爸爸写了些什么呢?

在写信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同学们可以回家后与父母一起读一读,我们下节课再揭晓答案吧!

五、练习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