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078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docx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2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人发声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不同介质

中的声音的速度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一般状态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V气体<V液体<V固体。

声音靠介质传播,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回声:

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4、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

频率:

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

声音的强弱,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度。

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

声音的特色。

决定音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和音色。

5、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20000Hz

(1)次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特点:

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6、噪声的含义:

(1)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2)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7、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坏听力。

8、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声的利用:

(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

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

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装置,医学上的“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l.光源的特点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子:

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影子、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3.光的传播速度

  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10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距离单位):

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5.光线:

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光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的理想模型。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反射:

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称为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法线:

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符号i表示。

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

 

注意:

①对应于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②反射光线的位置是随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即入射光线是“因”,反射光线是“果”,所以叙述反射定律时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光线定会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去。

3.反射类型:

①漫反射:

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

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②镜面反射:

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每一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③它们的不同点:

是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表面光滑的平面,平行光束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束;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路,例如用平面镜反射日光照亮地道;利用漫反射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例如用粗糙的白布做幕布放映电影。

  ④例子:

日常见到的绝大部分反射面都会发生漫反射,由于漫反射才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教室里的黑板用毛玻璃、电影幕布用粗布,都是为了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

而黑板用久了,会出现“反光”现象,就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使有些方向没有反射光线,从而看不见了。

⑤光的反射现象例子:

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凸面镜、凹面镜、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三、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③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④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中像的形成

平面镜所成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入射到镜面,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的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

如图2所示,光源S在平面镜后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这样的像就叫虚像。

如果用光屏放在平面镜后的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

3.平面镜的应用

①成像;

②改变光路(光的传播方向),如潜望镜就是利用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可以从水下观察水面上的船只。

4.虚像:

非实际光线而是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在光学中涉及到的像可分成实像和虚像。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能被人眼观察到,即都有光线射入人眼。

它们的不同点是:

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照像机成像、幻灯机成像均是实像;而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均是虚像。

实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而成,而虚像则是由发散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

5.会用垂直等距和光路图两种方法找物体的像。

最关键是光路图法。

6.画图中的实线和虚线:

(1)实际光线用实线画,加箭头表示光线的行进方向。

(2)反向延长线不是实际光线,所以用虚线画,不加箭头。

(3)实像用实线画,虚像用虚线画,都要加箭头表示像的正倒。

(4)法线等辅助线要用虚线画。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这现象。

2.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折射定律:

①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注意:

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光的折射:

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光能射入某种介质,则这种介质一定是透明的。

否则光只会被反射。

②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光一定会发生反射,若介质透明,则还能发生折射。

③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但特殊情况下,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将不变化,也就是说,折射不一定都“折”。

5.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②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④光的折射现象例子:

海市蜃楼、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6.若光是由较密的介质射入较疏的介质时呢?

根据光路可逆的可逆性。

作图如6—3

①由疏到密②由密到疏③光路可逆

图6—3

在实际的运用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究竟谁大,是非常容易出错的问题。

可以不去记它,而记为“疏大密小”,即指在较疏的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较大,而在较密的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较小。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

该实验证明了:

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

3.物体的颜色

①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红、黄、蓝),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②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③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④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

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

不透明物的颜色由它所反射的光决定.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

太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红外线

①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②红外线的主要特性——热作用强。

③应用:

可用来加热物品。

取暖、摇控、探测、夜视,还可用于红外线遥感、红外线论断疾病

3.紫外线

⑴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⑵紫外线主要特点:

使荧光物质发光.

⑶应用:

灭菌、验钞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紫外线另外还具有莹光效应、生理作用(杀菌)。

注意:

①过量照射紫外线有害于身体健康,要进行防护。

②太阳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

③臭氧能吸收紫外线。

第三章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

凸透镜的作用:

对光线会聚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的焦点:

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就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

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F

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如图一),反过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平于主光轴(如图二)

图一图二

2、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凹透镜的作用:

对光线发散。

凹透镜的焦点:

平行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如图三)。

则入射光的延长线过虚焦点的,折射后一定是平行主光轴的光线(如图四)

图三图四

4、照相机的原理:

u>2f倒立缩小实像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4照相机的结构:

a.胶片:

感光显影后变为照相底片。

 b.调焦环:

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但上面数字表示景到镜头的距离)

 c.光圈:

控制镜头的进光量。

d.快门:

控制曝光时间。

5、幻灯机的原理:

f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投影器与幻灯机的区别:

投影器用两块大塑料螺纹透镜作聚光镜,并用一块平面镜把像反射到屏幕上。

6、放大镜的原理:

u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7、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以形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光线形成的,不能形成在光屏上。

8、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和目镜。

它的放大倍数比放大镜大许多。

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9、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和目镜。

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人眼看东西时,眼球好像一个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11、近视:

成像在视网膜前(如图五所示),所以要加凹透镜进行纠正(如图六)

图五图六

12、近视:

在光线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如图七所示),所以要加凸透镜进行纠正(如图八)

 

图七图八

 

光学补充知识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光速、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子、日食等)

条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概念(一点、一面、二角、三线)

反射定律的内容及光路图、光路可逆性、反射分类镜面反射

漫反射

平面镜:

成像及成像原理、成像特点、应用

光的反射

 

条件(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折射规律及光路图、光路可逆性

光的折射

凸透镜:

结构特征、有实焦点、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结构特征、有虚焦点、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照相机:

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

幻灯机:

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

放大镜:

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

2、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相联系的光学器件及应用:

平面镜(穿衣镜)

面镜凸镜(观后镜)

球面镜

凹镜(太阳灶)

凸透镜(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

透镜

凹透镜(近视镜)

 

光学器件

 

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

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u——物距、v——像距、f——焦距。

物体位置

像的位置

像的大小

像的性质

应用举例

像、物异侧

缩小

倒立实像

照像机

像、物异侧

放大

倒立实像

幻灯机

投影仪

像、物同侧

放大

正立虚像

放大镜

5、凸透镜成像的作图: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

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

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

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3、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

4、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的温度范围:

35℃-42℃

 ①结构特点:

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

(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最小单位:

0.1℃

②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一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体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人体)。

6.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二.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

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

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

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常见的晶体有:

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

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三.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

凝固现象:

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3.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4.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四.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汽化现象分为:

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1.沸腾:

⑴沸腾现象:

例-水沸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

⑵沸腾规律:

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⑶液体沸腾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⑷有关沸点知识:

①液态氧的沸点是-1830C,固态氧的熔点是-2180C。

-1820C时,氧为气态。

-1840C时,氧为液态。

-2190C时,氧为固态。

-1830C氧是液态、气态或气液共存都可以。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

(水沸腾时,保持在1000C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③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放入800C以上的水中,塑料袋变鼓了。

(酒精汽化成了蒸气。

酒精沸点为780C,高于780C时为气态)

2.蒸发:

⑴蒸发现象:

      ①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0C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0C。

(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

(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①液体自身的温度高低。

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大小。

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五.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液化现象:

①水开后,壶嘴看见“白气”(壶中汽化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②夏天自来水管和水缸上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珠)

2.液化的方法分为:

降低温度、压缩体积两种方法

⑴降低温度(遇冷、放热)液化:

①雾与露的形成  (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附在尘埃浮在空中,

形成“雾”;附在草木,聚成“露”)

     ②冬天,嘴里呼出“白气”。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③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

(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

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

(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

     ①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

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3.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

(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0C的水蒸气比1000C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

(1000C的水蒸气液化成1000C的水要放热)

六.升华: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

(冰升华成水蒸气)

2.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七.凝华:

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1.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  (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2.凝华放热

八.附录一:

①电冰箱原理:

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

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

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

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

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⑤云、雨、雪、雹、霜的形成:

    云:

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雨: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

下落中,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雨。

    雪:

云中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

    雹:

夏季,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

    霜:

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

附录二:

问答题(热学部分)

1.在北方的冬天,为了防止菜冻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