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103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话题作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docx

话题作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

话题作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

 

第一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来又说到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于是又回去把“鲁周公世家”浏览了一遍。

这一篇通篇看来,总体感觉是:

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说是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如丧家之犬;在学术上却是逐渐精深逐渐博大终于积累弟子三千,书成春秋经典。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

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

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

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

看到他那句: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第二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

 

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至于后世,更有所谓“大诚至圣先师”之号。

孔氏之学,渐乎后世,不可谓不深远矣。

 

然则孔子之不用于当时,何也?

 

有论者以为其生不逢时,故有不遇。

果哉?

子贡曰:

“夫子盖少贬焉?

”子曰:

“而志不远矣!

”以此知孔氏一学者也。

学者之为,道也。

不容于世,亦宜矣。

孔子亦自知也,故有: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语。

孔子不悦桀溺,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以此知子之执也。

孔子自云:

“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诚然一学者之象也。

 

孔子之学博。

楚令尹子西曰:

“诸侯之使,无如子贡者,诸侯之辅相者无如颜回者,诸侯之官尹无如宰予者。

”然圣者不霸,霸者不圣。

所谓“王者”之说,亦宜付诸东流。

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圣,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

世之所求,无非霸也。

 

春秋之时,诸子纷争,各以说逞,皆以己学为正道。

所言不一,所执亦异。

然大道渺茫,实难求索。

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别,有学用之类,以此道论比彼道,不亦怠哉?

王霸有道,为政有道,书画有道,庄子曰:

“矢溺亦有道。

 

与孔子同时之诸子,名、法、墨、阴阳亦传诸后世而不绝,唯儒高出诸子而独尊,何也?

无他,时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没而名显,皆因时也。

春秋之时,大礼已坏,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复礼,期诸侯俱以王室为。

秦遵法术而亡,汉鉴前辙而杂儒法,孔学终以“君臣父子”而得显,岂非无因乎?

 

第三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这次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印证了司马迁说的: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以前看过《礼运》、《易经》、《乐记》、《经解》、《学记》,以及《论语》,这些当然是名著,但这次通过《史记》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与以前的东西结合起来,深刻的感觉到了孔子的悲哀。

当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时期神话后的孔子,《史记》里的孔子给人感觉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

“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

话题作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话题作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

”后面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

(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

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

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

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

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

 

明岁,子路死于卫。

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

“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歌曰: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因而涕下。

谓孔子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为冲动死在了卫国,孔子一听,一下气血上涌,带动以前的忧愁就病倒了。

子贡来看望,孔子勉强装作很悠闲的样子,说:

“赐呀,你也太晚了吧!

”孔子哀叹一声,唱到,支撑天地的太山已经摧毁,支撑房屋的主梁也已经被摧毁,领导人心的贤人呀,也已经不管用啦呀!

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跟子贡说:

“天地之间没有道德的约束已经很久了,我的主张一直不能够推行,悲催呀!

那曾兴盛无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经被葬在了东边,那礼乐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边,昨晚我梦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

”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又拥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死而无憾呀!

 

第四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是司马迁留给我们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孔子资料,我们所能了解的孔子,当然只能相信所谓的《史记》了。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而《史记》的编撰者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离世于公元前90年,公元前91年,55岁的司马迁就完成了《史记》。

这就是说,司马迁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那么,关于孔子的事迹自然要符合汉武帝的要求,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了。

可据说西汉初年,虽说“焚书坑儒”的时代结束了,但汉高祖并不喜儒学,使得儒生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可正是汉武帝,才令孔子及其主张起死回生,并逐步迈向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

 

不过有一点应该清楚,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到了公元前91年《史记》成稿,已相距388年啦!

如果以现在作比较,就相当于今人搬出公元1624年的人物,即明朝天启四年的事情。

要知道,孔子时代那可是中华文明史中相对比较愚昧落后的阶段,那么,就孔子的事迹的真伪也就难免令人起疑喽。

试想,就连相对文明程度较高且为历史记载主角的明朝皇帝,其事迹都疑点重重,孔子?

贵族都没混上,又怎么可能存有真实的历史,还流传了近400年呢?

那可是战乱不断的400年哪!

 

关于《孔子世家》的记载,这里不便列出,仅将于此相关的质疑和初步看法暂列如下,以求进一步明辨是非。

话题作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文章话题作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出自wk-78500000549306.html,此链接!

 

一、关于孔子的出身。

孔子一直不知其父葬处,“丘生而叔梁纥死”嘛,并没有说明其父的享年,却明确记载着“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可孔子的祖先却清清楚楚,以下便是后人列出的孔子祖上名单:

宋湣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祈父→孔防叔→伯夏→叔梁纥→孔丘。

太不可思议了,当时的孔子家族究竟何德何能,竟能保存并延续如此详细的祖谱?

后来还有人考证出,孔子乃商朝的宗室,到周朝时被封于宋国,如果孔子明知自己是宋湣公的后代,就凭孔子终生渴望“克己复礼”的品行,他会情愿以孔为姓吗?

再看看孔子所谓祖先的名字,大部分都有个“父”字,没有“父”字的也有伯和叔两个与父称兄道弟的称呼,这也能叫人名?

还有世子胜又是怎么回事?

称呼与姓名是一回事吗?

尤其是那个“正考父”,“考”原指的就是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生为父,死为考嘛!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孔子十七岁时,就被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士大夫认准了,他深知孔子祖先,就因为孔子“年少好礼”,即断定孔子将来一定是位才德显达之人。

这也太有先见之明了,居然后知数百载,乃至数千载。

 

《孔子家语》可信吗?

此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所撰,比《史记》晚了180多年。

不过,有一点不可不服,凡能修史者,都必须属于儒家,而且一定是大儒!

 

二、为何要提“野合”呢?

为何要探寻贵族祖先呢?

为什么孔子得到老子教诲之后,才“弟子稍益进焉”呢?

其实,记述一位颇具影响的历史人物,往往应该取长补短、歌功颂德,根本没必要提及“野合”二字,很显然,这两个字的使用是必须的,是有其深意的。

同时,在孔子的出身中还要极力标榜为周室宗亲,这不能不让人立刻想到汉武帝的出身,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帝王或圣人都是可以“野合”的,而且正因如此才不同凡响呢。

至于别人,尤其是老百姓嘛,那就妇孺皆知喽!

正应了那句话叫,“英雄不问出处”,还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恶霸逻辑。

 

至于老子的地位在汉武帝那儿是绝对不可撼动的,因为他的列祖列宗大多是信奉老子的,即使要树立孔子,也只能屈居第二了,而且还要教导孔子曰: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就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在很多历史伟人中,也包括孔子,他们的很多话语都是如何得来的,真不知道,这些珍贵的语言究竟是怎么流传下去的,难道孔子拜见什么人,身边总有自己的弟子吗?

 

三、孔子与晏子的关系如何?

据记载,晏子生于公元前578年,逝世于公元前500年,这就是说,晏子比孔子年长27岁。

那么,齐景公问政孔子时,晏婴大概已经62岁了。

请看看晏婴给齐景公的进言: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乐缺有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这段经典论断不可不为切中要害、一针见血!

这至少说明,孔子与晏子并没有共同的政治主张,可后世儒生们硬说晏子也是儒家!

厚颜无耻,无以复加。

 

可历史毕竟不可假设,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还是按照晏子所指出的那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吗?

不幸的是,晏子所担心的庸俗竟然成了中华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据说后世不少大儒对他们的老祖师爷在世时的“丧家之犬”之遭遇愤愤不平,尤其是晏子,竟断言孔子在齐的不得其志,一定是晏子对孔子才华的嫉恨。

真是有趣,一位威震华夏的60多岁的老齐相,会嫉恨四处求官的年轻人?

另外,晏子真的很还小嘛?

孔子都快两米啦!

 

四、子不语怪力乱神吗?

那么,仲尼曰:

“以丘所闻,羊也。

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

”是怎么回事?

还有仲尼曰:

“禹致群神於会稽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

”“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

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这些都是说什么呢?

如今看来,无异于信口齿黄!

此外,整个《孔子世家》通篇内容,原本就不缺少怪力乱神,一位精通丧葬礼仪的专家,离开了那四个字,还拿什么来征服别人?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有专家解释说,“不语”指的是不议论,“不争论”。

的确,本来就子虚乌有,或者唯恐躲之不及,谁还有资格议论那些闻所未闻的奇事?

难怪有人盛赞孔子“真乃圣人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懂,当然除了那些下贱的常识之外。

这样一位语不惊人誓不休者,也不可能是凡人了。

但是!

这与招摇撞骗、故弄玄虚、蛊惑人心那可是两码事儿。

 

五、孔子的教育事业成就究竟如何?

在《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追求仕途的脉络清晰可见,期间也断断续续做了几年弱小诸侯国的小官,也是处处碰壁,尽管终生不得其宏大之志,仍四处奔走呼号,仅所谓的“周游列国”就耗费了十四年时光,即使相信孔子27岁开始兴办教育,到孔子去世也不过46年,那么,孔子从政及远离本国的时间就理当不再办学之列吧,说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显然夸大其词。

这样看来,不足30年的办学经历就已经很了不起啦,其弟子竟达3000余人,每年平均新增学生100余人,“有教无类”好像还可以,那又如何“因材施教”?

难怪说孔子为圣人,的确不是常人哪!

 

还有所谓的七十二位贤人,据说至今都没能弄清这些优秀学子的基本情况,如此令人“高山仰止”的大教育家,优秀率才2。

4%?

更何况,也没几位真正曾为某小诸侯国的栋梁之才的。

仅就最贤的颜回来说吧,终生不离孔子左右,在孔子哪儿的确很贤,可为社会又做了些什么呢?

说穿了,大凡孔子的得意门生,最擅长的就是攀附权贵、巧舌如簧、欺世盗名,最擅长的就是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独尊”之前的遭遇正因如此,“独尊”之后的待遇更是如此!

 

总之,如果我们探究《孔子世家》出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出品人的政治立场,那也就不难理解孔子的伟大了,也正因为孔子的“仁义道德”,才造就了“男盗女娼”猖獗,才造就了层出不穷的霸气与奴性完美结合的芸芸众生。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居然夹杂着一个威力无比的暗示,祭拜孔子,似乎可以升官,祭拜关羽似乎可以发财,而升官发财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生最大追求了,也许正因于此,文圣与武圣才香火最旺,才经久不衰!

 

第五篇:

读《史记之孔子世家》有感

 

孔子说: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

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

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

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

“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

”孔子答道:

“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

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

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

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

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

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

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

”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

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

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

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

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

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

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

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

话题作文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5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

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

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

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

孔子叩心自问:

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

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

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

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

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

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

弟子们让孔子快跑。

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

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

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

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

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

“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

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

”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

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

“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

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

”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

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

但人生孰能无过?

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