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7404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37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4页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4页
亲,该文档总共1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数学备课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例如在解决“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的问题时,学生可以用一拃长去判断旗杆的高度不可能是13厘米,也可以用自己的身高去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米。

四、把握好“线段”教学的要求

线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比较低,基于这样的实际,对线段的认识,教材分两次编写。

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直观、形象地描述线段。

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即可。

本单元是“图形与几何”中“测量”教学的起始单元,是后续“测量”教学的基石,因此,要高度重视本单元的教学。

课程实施中,通过亲身经历创造、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通过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建立长度单位表象;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小单位的局限性,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1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介绍了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

原教材安排的是用硬币、曲别针、方木块等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测量活动,得到的结果不统一,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需求。

本教材更尊重知识本源,采用真实的事例:

古人曾用身体的一部分,如:

“庹(tuǒ)”“拃(zhǎ)”“脚长”作为“长度单位”。

由于不同的人测量得的结果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是必要的。

  例2介绍了我们最常见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

直尺是我们最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学生观察直尺发现,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而且都是统一的,每一个单位就是1厘米。

学生用手比画感受1厘米的长度,再通过实物比较,如:

田字格的长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

知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它作单位。

如果使用课件,不能用放大的1厘米长度作为标准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一定要以手中尺子上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准,形成清晰的表象。

教材给出厘米可以用“cm”的符号表示,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实际运用。

  认识了长度单位与测量长度的工具,例3就是用尺子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的把握。

测量时强调以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尺子的边缘与物体重合,再看尺子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几个长度单位。

  例4认识米尺和米。

因为学会了用厘米尺测量,因此指定一名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黑板的长度,一是巩固前一课时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立刻感受到这样的测量很麻烦,体现了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自然引出米尺。

通过观察米尺,知道米尺的特点:

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比划米尺,知道一个米尺大约有一庹那么长,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教材给出米可以用“m”的符号表示,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实际运用。

  例5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

通过观察米尺,数出一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得出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线段比较抽象,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教材例6首先安排的是“一根拉直的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需要注意的是,一根直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但它不能等同于线段,应通过观察拉紧的线后,问:

你看到的这根线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形象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

其次借助学生身边的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知道这些也可以看成线段,进一步感知线段“直的”特点,也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

再根据这几条线段找出线段共同的特点: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至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如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等,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予以介绍,这里先不涉及)。

接着用尺子量一量,标出线段的实际长度,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教材中有一线段是斜着画的,意在说明只要符合线段的特点,跟方向是没有关系的。

  了解了线段的特点,例7就是借助直尺按要求画出线段(限整厘米数),这可以让学生与前面的测量长度联系起来。

测量一般以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边,画线段也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

  例8安排的是解决问题的内容:

“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与米的长度表象,以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但由于学生只学过“米”与“厘米”,很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学时要避免这种现象。

想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估测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通过读题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高是13厘米还是13米。

”接着进行分析,运用自己熟悉的一定长度去估测,如:

通过1厘米的长度推测出13厘米的大约长度,判断出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

再如:

通过一个学生的身高有1米多,只在旗杆的下面,一根旗杆大约有10个小朋友那么高,判断出应该是13米,而不是13厘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其他长度作为标准,判断旗杆的高度,这样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思想上的渗透。

反思与回顾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验证:

我们熟悉的铅笔的长度都超过了13厘米,那么旗杆的高度应该就是13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数);

难点是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会根据物体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长度单位》重难点突破

  1.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以1厘米为标准进行估测

  学生通过对直尺的查看,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但离开直尺,在生活中估算时,往往与实际长度相差较大。

这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对厘米的认知。

突破建议:

  

(1)直接用手在直尺上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

  

(2)给学生提供利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机会。

如测量铅笔、橡皮等常见物体的长度。

  (3)教师拿一粉笔盒,学生猜测高大约几厘米,然后再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或教师说一长度,如:

6厘米,让学生先用手比画,然后放在尺上验证。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平时测量时我们大多用完好的直尺,只要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再看物体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但如果0刻度没有了,学生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就会经常出现问题。

  突破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观察尺和用尺量体会测量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

并引导学生领会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测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2)用有破损的直尺(没有刻度“0”)测量物体的长度,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3.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并以1米为标准进行估测

  米的长度对于厘米来说,学生更难以把控,需要通过比画、比较、实际测量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

通过比画1厘米与1米的长度,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估测,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

  

(1)通过米尺建立1米的表象。

  

(2)先目测物体的长度,估算大约几米,然后用米尺测量,检验自己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3)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适合用“米”去描述,如:

楼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操场的长度、马路的宽度等等;

哪些物体的长度合适用“厘米”去描述,如:

书本的长宽高、铅笔的长等比较小的物品。

在对比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

4.米与厘米的转化

  对于1米=100厘米学生不难理解,也不难记忆。

但在具体的转化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特别是它们之间的逆向思维:

100厘米=1米,学生往往不够熟练。

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通过不同的转化形式加强练习。

  5.认识并画出线段

  

(1)理解线段的特点。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从多种物体中抽象出线段的直观图,然后归纳出线段的特点: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对线段的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从各种不同的线中找出线段,通过对比加深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2)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从0刻度开始画起,笔一定要沿着尺子的一边,要求几厘米就画到几,画好将两端画上点,并标上线段的长度。

  6.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估测。

如:

课桌的宽是60米还是60厘米?

方法一:

一张课桌的宽还不到1米,所以不可能是60米;

方法二:

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出10厘米的长度,再根据10厘米的长度估测出60厘米的长度,跟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因此是60厘米。

千万不能简单地判断,不是60米就是60厘米,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也不利于今后长度单位的学习。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

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

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

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

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

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

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

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

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

(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

(0~8厘米)问:

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

(0~4厘米)问:

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

(0~5厘米)问:

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

(3~12厘米)问:

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

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理解1米=100厘米。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

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

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

(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

为什么?

(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点明课题:

认识米。

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

(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

(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举例说明)

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

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

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

1米有5个20厘米,即:

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

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

1米=100厘米。

1米=100厘米)

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

(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3课时)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

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

“我是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