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4360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7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docx

《三峡学典》第七单元内容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条件

【目标导引】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即对比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跟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3.白磷和红磷都是磷元素形成的两种不同单质。

常温下,白磷是一种色的体,白磷的密度比水的,白磷的着火点为;红磷是一种色的体,红磷的着火点为。

4.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生成一种。

●合作探究

实验方案

薄铜片上的白磷

薄铜片上的红磷

热水中的白磷

对热水中白磷通入氧气

实验现象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对比,说明燃烧需要。

2.通过薄铜片上的白磷与热水中的白磷、及热水中的白磷与对准热水中白磷通入氧气实验的对比,说明燃烧需要。

结论

燃烧的条件:

、、。

【当堂演练】

1.小欧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

纸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不是可燃物B.没有与氧气接触C.没有达到着火点D.水能灭火

2.将白磷放在热水中及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两种实验现象描述都正确的是( ) 

A.前者与后者都不能燃烧B.前者开始不燃烧,到一定时间后才燃烧 

C.前者不燃烧,后者燃烧D.前者与后者都能燃烧

3.下列混合气体遇到明火不可能燃烧而爆炸的是()

A.氢气和空气B.沼气和氧气C.酒精蒸气和空气D.一氧化碳和氮气

4.古语道:

“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

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

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A.提供可燃物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C.提供氧气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6.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氧化反应B.都是化合反应   C.都是放热反应D.都是发光反应

7.小明用右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他发现热水中的白磷熔化

成一白色小液滴。

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及水中的白磷

都不燃烧。

请回答:

(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2)白磷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3)实验完毕,小明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小明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请解释该现象,化学方程式为。

(4)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拓展延伸】

8.小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了一瓶O2,并用该瓶O2做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如果小明操作没有问题,则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收集到氧气太少,纯度太低B.所用铁丝太粗

C.集气瓶底部没有预先铺一薄层细砂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一,“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⑵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被烧的原因是。

⑶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使火势烧得更旺。

10.有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图1图2图3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①;

②。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课题1燃烧与灭火

2.灭火的原理

【目标导引】

1.认识灭火的原理并能能分析常见火灾的灭火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及在火灾中逃生的常识和应急措施。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1.只要破坏燃烧的,使燃烧反应,就可以达到的目的。

2.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   ;隔绝(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

以下。

都能达到的目的。

3.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也不能,若将二氧化碳喷洒在燃烧物的表面,使可燃物与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

因此二氧化碳可做。

4.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是指可燃物在的空间内急剧地,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

●合作探究1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分析及结论

 

归纳:

灭火原理

●合作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当堂训练】

1.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B.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 

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 

2.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以下物品:

①食盐;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煤油。

其中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燃烧、缓慢氧化、爆炸(燃烧引起的)的相同点是()

A.都发热发光B.都需要点燃C.都是化合反应D.都是氧化反应

4.以下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灭火的是()

A.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B.高楼失火,用高压水枪向着火处喷水灭火

C.森林火灾时,用炸弹轰炸灭火

D.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林砍掉

5.我们身边有很多公共标志,下面与消防安全无关的公共标志是()

6.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下列自救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室内遇火灾,坚持守侯在室内,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要马上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7.在日常生活里,要根据不同的火情使用相应的灭火方法。

例如:

实验室酒精灯起火常用       来扑灭;炒菜油锅起火常用     来扑灭;一般火灾常用     扑灭,油类火灾常用    来扑灭;书库起火常用    扑灭。

【拓展延伸】

8.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洞探险,须做灯火实验      B.煤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换气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须严禁烟火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须检验纯度 

9.张华同学根据自己的住宅特点,设计如下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防火措施

灭火和自救措施

①在家中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②室内装修多用不易燃烧的材料。

③电线、插座等用信得过产品,不用劣质产品。

④家里配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并学会使用。

①当火较小时,立即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②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③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④火势太大,不能从室内逃出,撤到花园,等待救援。

⑤因电器、电线短路引发火灾时,应先,再灭火。

⑥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时,应先,再灭火。

请根据张华同学预防火灾的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你帮助张华同学进一步完善其防火措施,你的建议(任定一条)是。

⑵在灭火措施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

⑶在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填序号)。

理由是。

⑷请完成灭火和自救措施⑤和⑥中的空白。

(不要填在表上的空白处)

⑤;⑥。

⑸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的道理是。

10.近年我国煤矿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其中因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时有发生。

瓦斯气是煤矿中多种气体的总称,但其主要气体X是一种常见化合物气体,该气体燃烧或发生爆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X+2O2

CO2+2H2O,则瓦斯气中主要气体X的化学式为    。

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你认为防止矿井瓦斯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   。

课题2燃料和热量

1.化石燃料

【目标导引】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1.煤是一种复杂的,主要含有,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了。

2.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等。

3.如右图所示,观察煤炉中的火焰时,发现火焰是蓝色的,产生蓝色火焰的化学方

程式是。

在煤炉的底部,由于比

较充足,因而发生的反应主要是,而在中

层,由于不足,因而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同时底部煤燃烧生成的在上升过程中,与炽热的碳反应,方程式为。

4.石油又叫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液体。

石油的成分主要含有,还

含有少量的水和无机矿物质。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不同,可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使石油得到综合利用。

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是、、。

其中,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

●合作探究1-煤和石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1.观察煤的样品

观察煤的燃烧。

下图为煤炉中煤燃烧的示意图。

煤的颜色、状态:

煤燃烧的现象:

在煤上方看到

色火焰。

在底部,煤保持状态。

煤在燃烧时,有时还闻到一股强烈的气味。

这是在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因底部充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煤炉中上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

这是因为煤中含有元素的缘故。

2.观察石油样品

将少许石油倒入蒸发皿中,点燃石油

石油的颜色、状态:

石油燃烧时的现象为:

石油直接作为使用是不适合的。

不仅是,而且还对环境。

·合作探究2-天然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烷中含有元素,其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堂演练】

1.据《彭城晚报》报道,徐州市06年开始供应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氢气   D.煤气

2.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在炼油厂精馏塔中分馏后能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由此可以判断石油属于()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D.纯净物

3.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氢气让人喜欢让人忧

B.煤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潜伏着无形杀手

C.煤为人类提供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D.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虽然取之不尽,但也应节约使用

4.下列有关燃料的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A.由于氢气的生产成本太高,贮存和运输都不方便,所以目前还不能应用

 B.“西气东输”工程是将新疆的天然气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上海等地

 C.石油由一些沸点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不需加工就可以直接燃烧

D.煤由于成本低廉和燃烧方便,是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燃料

5.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燃料。

下面是人类大规模使用燃料的大致顺序:

木柴→木炭→煤→石油、天然气。

其中燃料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这些化石燃料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其中通常被称为“清洁能源”的是。

6.随着“西气东输”的全线贯通,2005年8月底我省已有70万户用上天

然气,作为家庭成员,我愿将下列有关天然气的化学知识告知家庭成员:

(1)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先将管道内注满氮气,填充氮气的目的是。

(3)天然气本身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使用时常在天然气中加入少量的特殊气味的乙硫醇。

加入乙硫醇的作用是。

【拓展延伸】

7.液化石油气中所含的的可燃物是在加压不高的条件下,即转变为液态而便于贮存于钢瓶中,当打开钢瓶阀门时,又容易变成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下列所给物质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B

C

D

化学式

CH4(甲烷)

C2H6(乙烷)

C4H10(丁烷)

C6H14(已烷)

沸点℃

-160

-88

-0.5

69

8.小木条比小煤块容易被点燃,说明可燃物燃烧与有关;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刨花比木块容易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的有关,还与      有关。

9.2005年5月18日“西气东输”工程宿迁段正式开工,这对我市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而又较洁净的气体化石燃料——天然气。

请你回答: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

(2)煤矿有时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与天然气相同,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

(3)另据报导,在我国南海、东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带,“可燃冰”(CH4·nH2O)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态物。

若将天然气从其冰态物中分离出来,有两种方法:

①在一定温度下,使气体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

②在一定压强下,使气体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

(4)下列各图中表示我国节能标志的是()

 

ABCD

课题2燃料和热量

2.能量变化

【目标导引】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的变化。

2.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非常重要。

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

一是,二是。

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不仅而且。

●合作探究

实验方案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盐酸,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实验现象

手的感觉

分析

化学方程式

结论

化学反应在生成的同时,还伴随着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的变化

【当堂演练】

1.把煤做成蜂窝煤是为()

A.降低着火点B.散热面积大C.方便运输D.使煤和空气充分接触

2.下列变化中存在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C.锌与稀盐酸反应D.电解水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D.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变化

4.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气体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它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电池所需燃料的理由是()

A.都是无毒无害气体B.在自然界都大量存在

C.都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D.燃烧产物均为CO2和H2O

5.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产生使人中毒的气体是()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甲烷D、氮气

6.下列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A.镁与稀硫酸反应B.动植物呼吸C.木炭粉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  D.木材燃烧

7.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尽可能方面,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据此,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是()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

8.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这是为了()

A.增大空气中O2含量B.使煤燃烧的热量不易散失

C.增加煤与O2的接触面积D.延续煤的燃烧时间,节约能源

9.请你举出二个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的实例。

①,

②。

10.电动自行车常用的铅蓄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的化学电源,当给它充电时是能转化成了能;太空飞

船所用的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能转化成能的装置。

【拓展延伸】

11.下列实验室或家庭中获取的能量是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是()

①微波炉②燃气热水器③电炉④酒精灯⑤太阳灶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  D.②⑤

12.在下列各化学反应中,不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镁带与盐酸反应  B.生石灰与水反应C.酒精在空气中燃烧D.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13.小芳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

由此她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于是引发了思考:

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

她做出两种猜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她提出的两种猜想是:

①;②。

(2)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猜想,设计实验加以探究(你所选择的猜想序号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为了使燃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节约能源,请你结合燃料使用的实际,提出一条建议:

14.对甲烷(CH4)有如下描述:

A.难溶于水;B.能燃烧;C.可作燃料。

(1)用序号回答:

描述甲烷物理性质的是,描述甲烷用途的是;

(2)请写出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5.我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要成分是丁烷,化学式为C4H10)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

请填空:

(1)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

改为天然气后,同体积燃料燃烧消耗空气的体积等(填“增大”或“减小”),则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少(填“燃料”或“空气”)的进行气量;

(3)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其原因是。

16.近年全球变暖日趋严重,我们急需给地球降温!

(1)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燃煤发电会向大气排放大量CO2。

现有新技术,先将煤与水反应生成合成气(主要是CO和H2),再将合

成气通入如右上图所示的装置中,与高温水蒸气进行如下反应:

CO+H2O

CO2十H2,该反应中CO具有性(选填“氧化”

或“还原”)。

由于CO2和H2的物理性质不同,CO2会从口(选填图中的“A”

或“B”)出来,被封存。

分离出的氢气则用于燃烧发电。

(2)小丽设计了右下图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若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

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目标导引】

1.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了解酸雨的危害以及减少酸雨的措施。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了解氢能源的优点及广泛使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1.酸雨的形成:

煤燃烧时会排放、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水,会形成。

2.酸雨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造成水体,严重影响水生的生长③腐蚀金属及④破坏土壤、植被和森林。

3.酸雨的形成过程或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氧化硫溶于雨水:

2SO2+O2==2SO3(亚硫酸)

亚硫酸在空气中进一步氧化:

2H2SO3+O2==2H2SO4(硫酸)

二氧化氮溶于雨水:

4NO2+O2+2H2O==4HNO3(硝酸)

所以酸雨的主要成分是和。

4.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或。

燃烧时产生的一些、、、和

等随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5.乙醇俗称,其化学式为,属于能源,它燃烧时,放出,因此被用作,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

(1)氢气本身无,极易燃烧,产物是,因此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实验室里,常用与反应来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收集氢气可用法,因为;还可用法,因为。

(4)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但目前不广泛使用的原因是。

7.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和等。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合作探究

加入的物质

现象

二氧化硫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镁条或锌粒

大理石或石灰石

讨论:

比较上述实验,试说明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破坏?

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

 

【当堂演练】

1.下述产生出来的气体,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A.含硫量高的煤燃烧时产生的气体B.氢气燃烧生成的水

C.石油化工厂未经处理排放的气体D.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气体

2.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无助于控制()

A.白色污染B.温室效应C.酸雨产生D.粉尘污染

3.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的是()

A.石油B.天然气C.煤D.太阳能

4.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引发人们对未来能源供需及价格的深切关注,并且促使人们积极寻求石油的替代品和科学合理的使用燃料。

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B.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可使煤的燃烧更加充分

C.天然气是比煤、石油更加清洁的化石燃料

D.石油分解后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产品

5.“抓好资源节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和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你认为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A.将废弃的秸杆就地焚烧B.逐步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

C.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D.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能源

6.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依次通过

右图所示的装置,测得两装置的质量均增加,则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是

A.可能只有甲烷B.可能只有氢气

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D.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7.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为了减小温室效应的

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B.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为降低生产成本,尽量使用煤作燃料D.用二氧化碳作原料生产一种全降解塑料

项目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描述

总悬浮颗粒

52

二氧化硫

7

二氧化氮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