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4699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

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二)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16.3.8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1至8页,第Ⅱ卷9

至16页,共300分。

考试用

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

二佾。

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这一变化根源

在于

A.礼乐文明崩坏B.井田制度瓦解C.分封制度崩溃D.铁器牛耕使用

答案:

D

分值:

(4分)

解析:

题干中强调的关键是根源,根源即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上,所以直接排除ABC项,答案是D。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变化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材料中“根源”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B或C

【解题思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表现在政治上: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经济上井田制遭到破坏;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25.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B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汉唐宰相出自世家大族,可以坐;宋代出自科举,必须站”反映了宰相地位的变化。

贵族政治结束于秦朝,A错误。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登峰造极是在清代,C错误;D未体现。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材料中“坐与立”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D

【解题思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汉代设立中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代的废丞相,清代的军机处。

26.太平兴国七

年(982年)闰十二月诏:

“诸路

(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

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

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

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此诏的颁布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答案:

C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说明了当时社会租佃经营普遍化,也反映了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答案是C。

A材料中并未提及,尖锐的人地矛盾出现在明清时期,B错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于近代,D错误。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租佃关系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材料中“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A

【解题思路】租佃关系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出现,汉代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27.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

李贽则认为:

“夫私者人

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

”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D.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

B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无私则无心矣”,反映了李贽承认私心,认为人必有私。

反对理学。

答案是B。

ACD未体现。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易错点】材料中“李贽观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A

【解题思路】李贽的主张:

①学术上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②道德上李贽批判传统道德,提倡男女平等,追求个性发展;

③哲学上李贽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气”的观点.

28.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

吨)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答案:

D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钢、生铁、矿的产量增加”说明重工业迅速发展,结果所学知识得知,面对日本的压力,国民政府致力于发展重工业。

答案是D。

致力于民生的是轻工业,A错误;官僚资本一词的普遍应用是在抗日战争以后,BC错误。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抗战前民国政府的化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材料中“重工业的发展”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B或C

【解题思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发展经济,采取了一些列措施:

首先是统一财权,工业方面,国民政府通过颁布工业奖励法,发起提倡国货运动和发展本国工业。

第三是关税自主。

29.“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

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变”’的观点。

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答案:

B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批评顽固派不想变化,当时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求自强、富国.只是小变。

反映了维新派要进行政治变革的意图。

所以答案是B。

维新派采用的是移花接木的方式进行变革,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将一些激进的措施搁置,所以,A错误;CD材料中未体现。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戊戌变法。

【易错点】材料中“大变”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A

【解题思路】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30.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

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

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

这表明

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国民

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答案:

C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1961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结合所学知识,此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进行了政策的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所以答案是C。

第二个五年计划是1958~1962年,材料中的1961年5月属于尾声时期,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初现端倪的时间是80年代,B错误;D未体现。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材料中“196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B

【解题思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指1956年9月——1966年4月,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间,虽然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从主导方面来看,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克服了许多方面的困难,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有一定发展,奠定了后来发展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31.图6是公元117年罗马帝国疆域图。

强大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但其中也蕴含着

危机。

观察图6,从中可以直接发现的危机信息是

A.帝国北部日耳曼人虎视眈眈B.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

C.帝国的内陆边境线过于漫长D.帝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答案:

C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直接的危险就是边境线过长,答案是C。

日耳曼人入侵罗马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所以,A错误;B是优势,错误;D是其瓦解的根本原因。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罗马帝国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材料中“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A

【解题思路】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安敦尼王朝皇帝图拉真在位时(公元98年—公元117年),罗马帝国达到极盛,经济空前繁荣,版图也达到最大:

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32.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

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

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答案:

C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说明参议院的作用是制约众议院的,答案是C。

ABD未涉及。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美国国会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材料中“参议院的作用”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B

【解题思路】美国参众两院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

众议院议员任期与国会任期相同,每两年全部改选。

参议员任期六年,每届国会届满时改选三分之一。

众议院名额按各州人口的比例分配,参众两院除了立法,各自有一些特殊的职责。

例如,总统任命内阁高级职务和最高法院法官,要经过参议院听证来确认。

而涉及国家财政、税收的议案则必须由众议院提出。

33.俄共(布)代表大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议一经公布,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

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英法等国家认为:

“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

们的”。

材料中的“这一招”是指

A.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B.准许美国人赴俄建厂

C.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D.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B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说明俄国的政策针对英法等国,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新经济政策,所以,答案是B。

1918年3月3日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发布的,A错误;二战后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了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C错误;1933年11月16日美国和苏联建交,D错误。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材料中“俄共布的决议”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A

【解题思路】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

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34.“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

……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

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答案:

C

分值:

(4分)

解析:

材料中“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是获得青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答案是D。

罗斯福新政调整了自由主义的,A错误;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而不是计划经济模式,B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而不是扩大,所以,D错误。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

【易错点】材料中“根据国情调整政策”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B

【解题思路】罗斯福新政(TheNew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

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

35.图7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

其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答案:

C

分值:

(4分)

解析:

图片中美国在给这个球体打气,说明美国在这个体系中充当主要角色答案是C。

ABD未体现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图片中的美国没有认真分析,容易错选B

【解题思路】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利益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

人平等的思想。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

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

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

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17、18世纪的公民还

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

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

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

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

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

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

“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

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

此外,胡适还指出:

“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

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

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

”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

“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

思想得好。

”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

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

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

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

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

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3分)

答案:

内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勉进取,守信坚韧;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推崇理性、参政议政。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意义: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有利于工业革命时代到来;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

(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

分值:

(13分)

解析:

材料中“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

”得出答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得出答案:

勤勉进取,守信坚韧;“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得出答案:

推崇理性、参政议政。

“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得出答案:

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意义,从三个方面:

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促进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上解放思想。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

【易错点】对材料一中的具体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回答片面,漏掉知识点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等。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三个方面分析总结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2分)

答案:

新国民观:

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欧美社会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旧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政局动荡更迭;留学风气盛行。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分值:

(12分)

解析:

材料中“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警惕”得出旧文化的劣根;材料中“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得出答案:

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材料中“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得出答案:

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思想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易错点】对材料二中的具体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容易理解片面,归纳总结不到位

【解题思路】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

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

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

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

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

系。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

改、补充,并加以论述。

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

答案:

观点: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

(2分)

远古社会:

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

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

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

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

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

(1分)

分值:

(12分)

解析:

按照图片中的表述,利用自然与人类关系,得出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不断增加,在远古时期,被动的依赖自然,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古代的精耕细作,采用牛耕和自耕农经济,满足人类的需要,近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主动开采煤矿等资源,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新的时代;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入,开始使用新能源,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学生自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易错点】对材料中的图片没有认真分析,容易理解片面,归纳总结不到位

【解题思路】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征,总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得出答案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前111年,罗马元老院向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宣战。

在战争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

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战争伊始便屡遭失败。

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

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

利用这一形势,马略许诺尽快结束战争,在骑士和平民的支持下

当选为执政官。

随后,马略进行了著名的军事改革。

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

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而符合征

兵财产要求的公民越来越少。

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

服役期间,由国家统

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

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使得士

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

役结合在了一起。

马略接受了罗马军团逐步向方阵队形演变的趋向,把步兵大队作为基本的战

术组织。

他强化了长矛兵的地位,将长矛方阵置入军队主力之中。

他将重步兵按照训练程度重

新划分了军团,还极大强化了远程火力和骑兵。

事实证明,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维护奴隶制国家

确有实际效果,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在一系列的内战

后迅速转变为罗马帝国。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略军事改革的背景。

6分)

答案:

背景:

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兵源不足;罗马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6分)

分值:

(6分)

解析:

按材料中“罗马司令官接受朱古达大批贿赂,士兵出卖武器,纪律松驰,士气涣散”得出答案:

军纪散漫,贪污现象严重;“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得出答案:

兵源不足;“拖延不决的战争引起了广大平民,特别是骑士的不满。

”得出答案:

社会矛盾的激化。

【考查方向】考查的是学生自主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易错点】对材料中的内容没有认真分析,归纳总结不到位

【解题思路】材料进行分析,找到与题干要求相符的原句,若不能归纳,可以摘录或者用类似的语言进行描述,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9分)

答案:

主要内容:

确定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进行兵种改革。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