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75040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周而不比》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而不比》课件.ppt

《《周而不比》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而不比》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而不比》课件.ppt

,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

南怀瑾论语别裁,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向邪路。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

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

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

要交上好朋友,自己需要具备怎样的心智和素养?

孔子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说苑杂言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

友者,所以相有也。

荀子注:

有:

助益,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交到一个好朋友,能够让自己一生更有光彩。

该如何选择朋友,交怎样的朋友,与朋友怎样相处呢?

论语选读,周而不比,儒家的交往观,按“怎样择友”、“怎样处友”两部分内容,将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怎样择友:

怎样处友:

17章,814章,内容梳理,择友标准,择友方法,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周”、“比”、“党”都有“密合、聚合”的意思,但同中有异。

结合成语“周而不比”、“朋比为奸”、“结党营私”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

周:

追求高尚道义的人聚合在一起。

比:

个人利益一致的人聚合在一起。

党:

政治上拉帮结派,谋求私利。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哪里?

究其根本是着眼于“德”,君子有德,而小人无德。

君子以义和,为共同事业团结众人,小人以利和,结党营私。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

“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

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君子出于公心,小人囿于私利。

出于公心所以能胸怀宽广,纳百川而归于海,搞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帮结派。

出于私利所以就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而排除异己,搞宗派主义而不讲道义原则。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而不争:

其一、君子能够保持风度,随意不与人争执。

其二、君子为人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会去无谓的争强好胜。

君子能保持风度,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会与人争执。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

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何晏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求大同,存小异。

什么人可以正确地选择朋友呢?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而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即仁者不仅能喜爱人而且能厌恶人,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所以只有仁者之好恶才能当于理。

仁者具有最高美德,站在公正立场上,能明善辨恶。

惟有仁者,才能正确地爱,正确地恨。

不能正确地去爱,等于不爱,或者是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顾鸿安论语解读,那么怎样分别损友与益友呢?

察人,2.104.715.17,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2.10),“视”“观”“察”三者关系如何?

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为善者是君子,而为恶者则为小人;“观”则比“视更为细致,所做的事情虽然是善事,但为达目的采用的方式方法不的不当,则也不能算作君子;“察”就更加审慎,行善事采用的方法虽当,但如果心事不在于此,不能安心于此,那么,也是虚伪的,又哪里能保证长久不变呢?

因此,真正了解一个人,需视其所为,观其方法,察其心思,方能准确无误,对人对事详细观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

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

他的做法怎样?

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

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

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

所以安心是最难。

以这三点观人,南怀瑾论语别裁,子曰: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4.7),如何理解孔子的“观过,知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过错因人而异,各从其类,集中反映了犯错者的个人特点。

一个人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

对所犯过错进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错者是哪一类人,如君子常因过于厚道而犯错,小人则常过于刻薄而犯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管宁为什么不愿意与华歆交朋友?

又是如何看出来的?

观其行:

1、视片金与瓦砾不同,2、读书受轩冕诱惑。

知其品性:

易受利益诱惑。

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4.7),无所事事并且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难有所成。

即观察一个人群居的方式(习惯兴趣的一种)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4),孔子择友的三条标准是什么?

是否正直、诚信、博学多闻。

孔子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人作朋友?

善柔,多闻,便佞,便辟,谅,(谄媚逢迎),(正直),(假装和善),(信,诚信),(博学多闻),(巧言善辨),益友,损友,直,你认为的“益友”和“损友”是怎么样的,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

益友:

为人真诚、坦荡、刚直不阿、见闻广博,有一种明朗的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果决。

与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们的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净化、升华。

损友:

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邪恶,没有是非原则,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两面三刀,极尽恭维、奉承、挑拨、生事之能事,善于花言巧语、言不符实,喜欢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

择友标准:

选益友:

直、谅、多闻弃损友:

便辟、善柔、便佞仁者能正确选择朋友:

能好人、能恶人择友方法:

察人:

视行为、观经历、察习惯兴趣例子:

观过:

知品行(是否仁)观群居:

知能力成就(难有所成)察人知君子、小人有别君子:

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小人:

比而不周,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金缨,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王通,与朋友相处是一门大学问。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

15.1514.3415.234.2612.23,子曰:

“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5),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做得要比自己多,这就是自私,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埋怨,就会远离怨恨了。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

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

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唐朝娄师德告诉他弟弟要唾面自干的故事诸葛亮的南征。

孟获: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圣经上帝说,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善良的人啊,请把你的右脸也伸过去!

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按照蒋介石的指示,为了“不刺激对方”,对投降日军,一是不称俘虏,而称“徒手官兵”;二是到遣返为止,不解散其部队的指挥体制。

只是将侵华军总司令改称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长官”,各方面军司令官改称“某某地区善后联络部长”。

对于日本人我们从1945年月开始陆续遣返回国,到年底遣返完毕。

期间,冈村宁次承认,停战后中国官民对日军、日侨的态度“出乎意料的良好”,他认为“这可能与中国人慷慨的民族性格有关。

但最大原因是广为传闻的蒋介石先生8月15日所作的以德报怨的广播演讲。

这个演讲与当时斯大林之讨还日俄战争之仇的声明比较,应该说中国之豪迈宽容,无以复加。

这一思想及方针。

已成为中国官民在接收日军投降及对待战犯等一系列问题态度的基础”。

冈村后来还在其回忆录中拐弯抹角地承认,200多万日军、日侨能在战败不久很快顺利返回国内,几乎未受到人身伤害,这是日本民族所做不到的。

“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

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

“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要客观公正地待人,子曰:

“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

”,“久而敬之”的有两解:

一指“人敬晏子”,一指“晏子敬人”。

你同意哪一种呢?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讲的都是在人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是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

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愿意。

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重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有了依据和着落。

孔子举了一个实例,认为有一个人很善于交往,这个人是谁?

晏子为齐相,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

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

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

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

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

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

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

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26),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交往要适当、适中,“与朋友交,久而敬之”。

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梁实秋,“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

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

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朱熹论语集注,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因过分亲密反而伤害了双方感情的吗?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豪猪的故事:

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豪猪的故事,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

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

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

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

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

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

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24),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切磋琢磨以共进于道。

在仁道的修养上同进步,而不是自进己德。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目的、意义何在?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意,住在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

这时候得到了王茂生夫妇的接济。

后来,他参军入伍,因军功卓著,被封为“平辽王”。

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送来的礼物也数不胜数,但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

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

“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如今我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后薛仁贵和王茂生夫妇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颐,结合孔子及弟子的待人处事,仔细审察你及周围人的交友,说说时下同学中存在的一些择友观,并说说对这些择友观的看法。

讨论,很有用的与人交往的小技巧.,1.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气质是关键。

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3.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

真诚是宝。

4.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5.不要向朋友借钱。

6.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7.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8.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9.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10.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

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

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2.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14.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6.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

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17.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

要知道感恩。

18.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

学会聆听。

19.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20.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21.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22.有时要明知故问:

你的钻戒很贵吧!

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

你多大了?

23.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24.把未出口的“不”改成:

“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26.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

27.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讲演的时候,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在听也要用心的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人喝采也要演,因为这是你成功的道路,是你成功的摇篮,你不要看的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交友不嫌贫*的称“杵逆之交”;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

朋友四型余光中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没有朋友。

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逊,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

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逊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照理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

但是事实又不尽然。

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

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

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让你“喜出望外”呢?

大致来说,按铃的人可分为下列四型:

第一型,高级而有趣。

这种朋友理想是理想,只是可遇不可求。

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

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譬如新鲜的水果,不但甘美可口,而且富于营养,可谓一举两得。

朋友是自己的镜子。

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朋友,自己的境界也低不到哪里去。

东坡先生杖履所至,几曾出现过低级而无趣的俗物呢。

第二型,高级而无趣。

这种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诤友,甚至是畏友了。

这种朋友,有的知识丰富,有的人格高超,有的呢,“品学兼优”像个模范生,可惜美中不足,都缺乏一点幽默感,活泼不起来。

你总觉得,他身上有一个窍没打通,因此无法豁然恍然,具备充分的现实感。

跟他交谈,即不像打球那样,你来我往,此呼彼应,也不像滚雪球那样,把一个有趣的话题越滚越大。

精力过人的一类,只管自己发球,不管你接不接得住。

消极的一类则以逸待劳,难得接你一球两球。

无论对手消极积极,总之该你捡球,你不捡球,这场球是别想打,下去的。

这种畏友的遗憾,在于趣味太窄,所以跟你的“接触面”广不起来。

天下之大,他从城南跑到城北来找你的目的,只在讨论“死亡在法国现代小说的特殊意义”。

为这种畏友捡一晚上的球,疲劳是可以想见的。

这样的友谊有点像吃药,太苦了一点。

第三型,低级而有趣。

这种朋友极富娱乐价值,说笑话,他最黄;说故事,他最像;消息,他最灵通;关系,他最广阔;好去处,他都去过;坏主意,他都打过。

世界上任何话题他都接得下去,至于怎么接法,就不用你操心了。

他的全部学问,就在于不让外行人听出他没有学问。

至于内行人,世界上有多少内行人呢?

所以他的马脚在许多客厅和餐厅里跑来跑去,并不怎么露眼。

这种人最会说话,餐桌上有了他,一定宾主尽欢,大家喝进去的美酒还不如,听进去的美言那么“沁人心脾”。

会议上有了他,再空洞的会议也会显得主题正确,内容充沛,没有白开。

如果说,第二类的朋友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学问,独缺常识,那么这一型的朋友则恰恰相反,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识,独缺知识。

照说低级的人而有趣味,岂非低级趣味,你竟能于他同乐,岂非也有低级趣味之嫌?

不过人性是广阔的,谁能保证自己毫无此种不良的成分呢?

如果要你做鲁滨逊,你会选第三型的朋友还是第二型的朋友做“礼拜五”呢?

第四型,低级而无趣。

这种朋友,跟第一型的朋友一样少,或然率相当之低。

这种人当然自有一套价值标准,非但不会承认自己低级而无趣,恐怕还自以为高级而有趣呢?

否则,余不欲于之同乐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