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209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1.(2015·课标全国Ⅱ,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解析 17世纪60年代,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与贸易的开展,东西方交流不断加强,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扩大,输出到欧洲的茶叶数量增多,所以盛产于东方的茶叶逐渐成为英国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故选D。

等级观念与茶叶的消费无关,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

答案 D

2.(2016·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

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

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5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解析 第

(1)问,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回答可得出;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和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海外移民三个明显阶段特点。

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中呈现的特点,依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对应分析;第三小问,首先抓住时间“中国近代史”,再结合华侨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的贡献分析。

答案 

(1)趋势: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

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

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工业革命

3.(2016·课标全国Ⅱ,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1816年”“特别是在1831~1841年间”,人口死亡率上升。

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的破坏有关,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人口膨胀食物短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史实,19世纪医疗技术水平应该高于18世纪,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课标全国Ⅲ,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解析 19世纪60年代美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各地铁轨有很大差异反映出美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各地铁路不统一,说明铁路部门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故B项错误。

C项没有材料依托,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5.(2015·课标全国Ⅱ,33)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 观察表中数据,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在70%以上,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并未盛极而衰,排除A项;另一方面,其比值略有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选B。

C、D两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与图表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B

6.(2014·课标全国Ⅱ,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 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世纪初”可知当时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最早在纺织业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过度延伸,不能从材料中得出;C、D两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7.(2015·课标全国Ⅰ,41)见专题七[综合研判思路]

8.(2012·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

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解析 综合考查工业革命。

(1)问,从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2)问,从时间信息入手,列举与之相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即可。

第(3)问,从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角度分析。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1.(2016·北京文综,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信息“16~18世纪”再结合所学知识,荷兰和英国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故①④正确。

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与荷兰无关,②错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错误。

答案 D

2.(2015·天津文综,4)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

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茶叶在“1650年”还是“奢侈品”,“一个世纪后”“在英国城乡各阶层普及”,这得益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C。

中国茶叶产量大小在当时对英国饮茶影响不大,排除A;《航海条例》颁布于17世纪中期,排除B;茶叶成为英国不可或缺的普通消费品与世界贸易发展有关,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

答案 C

3.(2015·福建文综,2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17世纪上半叶”。

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是荷兰贸易的黄金时代,通过侵占据点(如台湾等),控制东亚海上商路,故A项正确。

英国打败法国是在18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故B项错误;西方的殖民扩张,促使中国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 A

4.(2015·广东文综,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

“哥伦比亚学者”“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这反映美洲学者关注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掠夺,给美洲人带来灾难,造成两大洲的发展差距的扩大,因此A项正确。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最早登陆美洲的是西班牙资助的哥伦布,B、D项错误;黄金和白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项错误。

答案 A

5.(2014·天津文综,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再结合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2013·江苏单科,14)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新航路开辟后,商路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但是资金并未在西班牙转化为资本,而是流入工业相对发达的英国等国,由此可知A、B、C三项表述错误,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7.(2015·四川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解析 第

(1)问,把握解读的主题是“交流与联系”,从如何“交流与联系”?

“交流与联系”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认识新旧世界的“交流与联系”?

应注意层层深入,逐步解读。

答案 

(1)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8.(2014·广东文综,39)(节选)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综合孔多塞列举的史实归纳。

“人类的智慧”“教育”“宗教”“科学”“思想自由”等信息,推断其列举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第二小问,列举除了近代化角度外地理大发现的其他历史影响。

答案 

(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是注意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影响:

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整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工业革命

9.(2016·浙江文综,20)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概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收入概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根据图表中典型工种,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对人口职业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故①正确;图表中各种工种的出现体现了工人的分化,故②正确;材料中出现了机修工、机械安装工等行业,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工业的兴起,故③正确;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原因,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

答案 A

10.(2016·江苏单科,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解析 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渔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排除A项;19世纪的英国,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第二产业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故B项表述错误;19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相当多的劳动力因机器的采用被迫脱离工业生产,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故C项表述错误;19世纪的英国,第一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

故D项的表述正确。

答案 D

11.(2015·四川文综,1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再下一步……,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说明材料主旨强调了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故答案为D项。

A、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B项。

C项“经济发展”外延过大,“对立”也不准确,排除。

答案 D

12.(2014·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式交通工具的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13.(2014·广东文综,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

A.蒸汽机B.计算机

C.牛顿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化论

解析 由“率先”“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和“直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故选A。

答案 A

14.(2014·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解析 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大工业”“工业资本”“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项最恰当;A、C、D项均不恰当,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5.(2014·四川文综,10)下图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

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A.北京、上海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D.莫斯科、圣彼得堡

解析 从图中数据看,两个城市在1700年城市化水平较低、1800~1850年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且乙地的城市化发展略快于甲地。

1850年曼彻斯特已经成为英国的棉纺织中心,人口超过利物浦,故C项正确。

1700年北京是清朝的都城,人口远超上海,A项错误;B、D两项中的城市不会在1800~1850年实现人口猛增,因为日本和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

答案 C

16.(2013·天津文综,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解析 紧扣题干中“结尾的简短一章”的时间是1820年,联系教材知识,此时的西方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故选C。

A项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6世纪,B项早期殖民扩张是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A、B、D都排除。

答案 C

17.(2012·福建文综,21)下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

A.奴隶贸易的兴起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D.垄断组织的形成

解析 图示时间1841年到187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年出口船舶吨位,两个数据都是不断升高的。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奴隶贸易在十九世纪结束。

故选B项。

答案 B

18.(2015·山东文综,40)(节选)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解析 第

(2)问,通过目录比较可以得出:

《世界近代史》以时序为基础,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全球通史》则侧重于从空间上对英国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审视,把英国作为世界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第(3)问,应该从全球史的视角探讨东西方的关系,认识到西方“优势地位”的确立,除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外,是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掠夺基础上的。

答案 

(2)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3)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

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19.(2014·山东文综,39)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指出英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