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390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docx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32古诗部分79课时共9课时

第7课时(共4首)

二十四、无题(李商隐)

【中考探秘预测】

河南中考近五年没有考过该诗的赏析。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赏   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寓情于景

点明时令,衬托“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比喻、谐音双关

传达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爱情。

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现用以表现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着,无私奉献。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想象

写尽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想象离别之苦。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用典

借用神话表现对再次相见的渴望。

主   题

这首诗写了一对恋人在暮春时节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表达了生死不渝的爱情。

名   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小结: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爱情的坚贞;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这首诗的诗眼是“别时难”一语,它美就美在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压轴母题演练】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

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

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

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为什么?

能举一例吗?

【参考答案】

1、

(1)困难

(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

(1)点明离别的季节;

(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

(1)两人见面很难

(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思方尽相思之泪才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二十五、相见欢(李煜)

【中考探秘预测】

河南中考近五年没有考过该诗的赏析。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赏    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动作、神态描写,比喻

抒写离开故国(故人)的愁苦和孤独。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借景抒情

被囚禁后的寂寞孤独没有自由的愁苦。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比喻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表现内心深处的寂寞、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比喻

离愁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以滋味喻愁,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无法言说的愁苦。

主   题

词人运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生活,表达了幽囚生活的愁苦。

名   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小结: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

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

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

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压轴母题演练】

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

2.上阕中的词语,既点出了时令,又写出了词人的心绪。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4.“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5.“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

6.“剪不断,理还乱”是以麻丝比喻愁思。

这样写有什么妙出?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1)妙处:

(2)新意:

7.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请根据三四句词意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李煜李后主千古词帝

2.清秋孤独、寂寞、凄凉等

3.表现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想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

4.

(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

(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5.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被“锁”者,非清秋也,是指人。

6.用“丝”写“思”的谐音,形象地把“离愁”这种抽象的感情写活了,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中感受。

用以指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7.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线,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

二十六、登飞来峰(王安石)

【中考探秘预测】

河南中考近五年没有考过该诗的赏析。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赏   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写山高、塔高,暗含诗人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用典、借景抒情

西汉文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表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豪迈、无畏、自信与乐观。

主   题

借描写飞来山及山上宝塔之高,抒发了诗人的无畏精神。

名   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小结: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压轴母题演练】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

九年级(上)

二十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中考探秘预测】

河南中考近五年没有考过该诗的赏析。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赏   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借景抒情

“异”字统领上片之景,写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天不同。

通过大雁的离去写征人的感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

动静结合

用边塞特有的声音渲染思乡之愁、凄凉悲壮之意。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千”与“孤”并用,描写出一片荒凉之景,暗示战事紧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

借用典故抒发守边与思乡的矛盾之苦。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借景抒情、互文

对景思乡,借酒消愁,极写久戍之苦,思乡之深,点明主旨。

主   题

抒发将士们思乡忧国的情感。

名   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小结: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

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结句抒发了将士们及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压轴母题演练】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4.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边塞秋色、思乡之情

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

3、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第8课时(共3首)

二十八、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中考探秘预测】

2009年河南中考赏析考题,2014年古诗文默写题。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赏    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借代

“狂”字统领全篇,写作者萌发了少年人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出猎,也表现其虽处于失意之中却仍然狂放。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夸张

描写盛装出猎的场面,也勾勒出打猎者的官员身份。

为报倾城随太守,

侧面衬托

表现苏轼与百姓良好关系。

亲射虎,看孙郎。

 

用典

用典故写出豪情不减当年孙仲谋,最能体现作者狂放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反问

写出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抒发老当益壮的豪情和乐观的精神。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用典

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比喻

用比喻抒发作者渴望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主   题

 

这首词描写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表达了诗人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名   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写感想和愿望,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生动地刻画出来。

叙事上点面结合,把纷繁的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

【压轴母题演练】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2.翻译下面的文字。

①左牵黄,右擎苍

译文:

②胸胆尚开张

译文: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4.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密州出猎(或:

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渴望报效国家(或:

渴望建功立业)

2.①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苍鹰。

②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3.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4.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5.“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二十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中考探秘预测】

2009年河南中考第二卷赏析考题。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赏  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细节描写

运用三个连续动作,由外在形象展示词人内心世界,塑造一个壮士形象;表现词人愿为国家效力,梦中也不忘戍边报国。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用典、借代

描写军中生活,军容盛大,场面壮阔,烘托出热烈豪迈的气氛。

沙场秋点兵

描写盛大的阅兵场面。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用典

描写兵强马壮,战斗激烈紧张的演武场面;表现戍边将士骑术精湛,射技高超,气势高昂;表现英勇无畏,势不可挡的战斗精神。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直抒胸臆

表现词人为君王统一大业,为自己树立千载美名的理想;直抒胸臆,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

细节描写

塑造一位悲愤感伤的失意英雄;慨叹壮志未酬,而年事已高。

主题

通过描写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表现作者的爱国激情、雄心壮志及壮志未酬的辛酸。

名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小结:

本诗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感情,而可怜白发生则抒发了壮烈和悲凉的心情。

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包含着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

作品之所以自称为“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

【压轴母题演练】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5、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参考答案】

1、可怜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5、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三十、观刈麦(白居易)

【中考探秘预测】

河南中考近五年没有考过该诗的赏析。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赏       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总领全篇

交代背景。

“少”、“倍”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描写

小麦成熟的丰收场面。

为下文表现这样丰收的年景也不能使农民有一个好的生活做铺垫。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叙述抒情

前两句是互文,具体描写了农家割麦时男女老少全部上阵的场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细节描写

用“蒸”与“灼”极写夏日劳作之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描写

描写农民夏日劳作中反常的矛盾心理。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细节描写

通过“抱”“秉”“悬”动作描写表现拾麦者穷困的生活,令人心酸的遭遇。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叙述抒情

贫妇的讲述,让人同情,感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揭示拾麦的根本原因是赋税的繁重。

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对比

写了出作者的真实感受,揭示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问题。

也是作者的自我反思。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通过官吏与百姓生活的对比,突出百姓的困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   题

作者借写劳动人民的贫困,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希望“天子”有所感悟。

名   句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小结:

这是一首叙事讽谕诗。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直歌其事,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压轴母题演练】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

其原因是什么?

2.贫妇人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3.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写青壮年们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写他们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

看是矛盾,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缴纳繁重的赋税,他们只能忍受这酷热了。

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读者也会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

2、繁重的赋税让部分农民买光了田地,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

3、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9课时(共4首)

九年级下册

三十一、诗经·关雎

【中考探秘预测】

河南中考近五年没有考过该诗的赏析。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赏    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比兴

以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男子爱情纯洁而又真诚。

也暗示了淑女美丽贤淑。

后人常用后两句歌颂和传递美好爱情。

“窈窕……”为统摄全诗之句。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借景抒情

赞美了女子的勤劳(一说为追求之苦)。

男子渴望追求到贤淑的女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表达男子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想象

(这两组句子)表现男子幻想求之既得的喜悦与幸福。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更能表现幻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

主题

 

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名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小结:

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

【压轴母题演练】

1.《关雎》选自《》。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按音乐分类,编为“”、“”、“”三类。

《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诗经》开创了我国主义文学传统。

2.诗中的“”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现今已成成语。

3.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

“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所咏之词”指。

4.《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

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5.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现实主义

2、窈窕淑女辗转反侧

3、雎鸠和荇菜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4、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5、比兴。

如开头由关雎说起,引出君子追求淑女,这种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十二、诗经·蒹葭

【中考探秘预测】

河南中考近五年没有考过该诗的赏析。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文

表现手法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托物起兴

重章叠句

情景交融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

后两章也是如此。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题

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过程及不得的心情。

名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小结: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蒹葭、白露、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压轴母题演练】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对即可)

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十三、雁门太守行(李贺)

【中考探秘预测】

2012年河南中考第二卷赏析考题。

2015年考查热度:

★★★

【考点非常解读】

原  文

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