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502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1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docx

历史必修2第68单元复习试题

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时间、爆发的地点、部门、特点、影响怎样?

 

2、举出目前为止的重要经济危机,简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

 

3、胡佛面对危机采取的措施及影响怎样?

 

4、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时间)

领域

主要措施

作用

金融

银行信誉恢复,促进金融业正常运行,为工农业生产恢复提供了保障

农业

《农业调整法》

工业

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劳资矛盾有所缓和。

《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

5、简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6.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影响?

 

7.福利国家制度的实质及其弊端:

 

8.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测试题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调整农业经济C规范企业行为D举办公共工程

2.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所以空前严重,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没有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贫富悬殊过大D.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3.罗斯福新政最能体现的经济学思想是()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

D.“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的境况更趋恶化。

4.“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

”对此法令的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克服经济危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B英国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放弃了自由放任的贸易政策

C.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以挽救危机

D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5.美国罗斯福政府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缩减任务的农户,其直接目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B.使生产和消费趋于平衡

C.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统治D.刺激出口

6.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到: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惟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象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褔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权的经济职能

7.引发本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动摇②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高涨上③市场上普遍推行分期付款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9.罗斯福曾打比喻说:

“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

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

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

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10.1929-1936年期间,美国政府给一些企业悬挂蓝鹰标志的目的是为了

A调整农业B调整银行金融C复兴工业D社会保障救济

11.罗斯福说: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新应用。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

12.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

“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

”这一法令说明了( )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13.罗斯福总统逝世时,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于1945年4月14日发表评论《民主巨星的陨落:

悼罗斯福总统之丧》说:

“(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

①新政曾因触犯了垄断资产阶级的眼前利益而受到反对

②新政成功地缓和了社会危机,稳定了社会制度

③中美合作抗日,关系友好

④中国共产党承认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4.央视《大国崛起》中说道: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体制的创新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  )

①由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决定的②由美国国情决定的

③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民主传统④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⑤罗斯福个人的素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15.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造成特别大的打击,具体表现在

A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失业人数达1700万B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失业人数达3000万C工业生产下降2/3以上,失业人数达2500万D工业生产下降1/2以上,失业人数达1500万

16.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17.2008年9月以来,三鹿毒奶粉事件使人们对国产奶制品的消费信心受到很大打击,重建国人消费信心刻不容缓。

七十多年前,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断然实行新政,其政策措施中有利于鼓励和刺激国人消费的有()

①实行美元贬值②商品上贴“蓝鹰”标志③实行“以工代赈”④发放紧急救济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8.一位俄国学者指出:

“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大力拓展世界市场D.积极发展知识经济

19.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20.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21.下列哪些政府未采用凯恩斯主义( )

①尼克松   ②里根  ③克林顿  ④撒切尔夫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2.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23.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 )

①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②重视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

③政府全力推行国有化政策④发端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A.①B.②③C.①④D.③④

24.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为政府(  )

①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干预再生产②补贴出口

③投资科研和教育④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5.二战后,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为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而采取经济政策是( )

A.大规模赤字政策B.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

C.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D.适当增税、鼓励消费

26..20世纪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涨”状态。

对“滞涨”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

A.生产停滞与生产发展迅速交替B.经济发展滞缓,社会革命一触即发

C.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D.经济危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27.为了克服经济的滞涨状态,美国和英国都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其调整的手段是( )

A.强化干预B.放弃干预C.减少干预D.自由竞争

二、简答题:

本题共2小题,计40分。

31题22分,32题1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它大体具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恢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

罗斯福虽然坚信平衡预算的所谓“健全财政”,但在出现大量失业和饥寒交迫的人群时,他仍然不顾强大政敌的反对,藐视经济规律,实现大规模的赤字开支。

材料二: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

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

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需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

……是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摘自《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将你知道的新政措施,按三方面归类(6分),说明新政财政赤字开支庞大的原因。

(2分)

(2)材料二中的“不应消灭”指什么?

(2分)“经济的营运”指什么?

(2分)“改进和补充”指什么?

(2分)并说明“罗斯福的经济理论”给3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8分)

 

29.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

“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

(8分)二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6分)对我们有何启示?

(4分)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

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时间

背景

内容

作用、影响、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忧外患

(1)内

(2)外

(1)农业

(2)工业

(3)贸易

(4)分配

新经济政策

(1)面临严重的(

)危机

(2)面临严重的(

)危机

A农民

B\工人

C士兵

(1)农业

(2)工业

(3)贸易

(4)分配

2、斯大林模式形成

时间

背景

内容、概况

成就(作用)

评价斯模式

工业化

1、

2、

1、会议

2、工业化方针要点

积极

 

消极

 

农业集体化

1、

2、

1、会议

2、1929、1930、1932、1937

斯大林模式

()和()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

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思想文化体制

3、横向联系:

(1)比较苏、中(新中国)工业化和农业集团化的异同。

 

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

赫、勃改革的比较

农业

工业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特点

 

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1-5DACBB6-10CDACC11-15BCCAB16-20ADACB21-27DACBACC

28.

(1)恢复经济类:

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农业政策;救济工作类:

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以工代赈;革除弊病类:

制订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6分)由于救济工作始终贯穿于新政措施的各个方面,所以财政赤字庞大。

(2分)

(2)“不应消灭”指保持资本主义(2分);“经济的营运”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分);“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2分)。

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美国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8分)

29.

(1)①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起来,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分)②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4分)

(2)相似之处:

①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分)②都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2分)③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分)

(3)启示: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2分),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1分),改革创新是发展生产完善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

(1分)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4.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斯大林模式

5.1921年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6.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7.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

8.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

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斯大林体制时期

9.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

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0.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这主要表明()

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

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

11.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

“我们什么都多:

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C.东欧剧变的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2.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4.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5.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6.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17.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1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19.苏联国旗降下已经17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20.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

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40分,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

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

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3分)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

(2分)

 

2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