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273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docx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1、选择题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和“礼”B.道法自然

C.制天命而用之D.选贤举能

2.《论语》中记载:

厩(马圈)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体现了孔子的

A.“正名”思想B.“复礼”思想

C.“爱人”思想D.“为政以德”思想

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不耻下问D.当仁不让于师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以下思想观点,其中属于儒家的是

A.以法治国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福祸相倚D.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5.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是否主张“礼”B.是否追求气节

C.对人性的看法D.是否实行仁政

6.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A.否定了君主专制B.反映了重民思想

C.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D.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7.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克己复礼B.忠恕之道

C.仁者爱人D.为政以德

8.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9.下列引文能够反映出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B、以无事取天下

C、天法道,道法自然D、天道自然无为

10.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主张人必须顺从自然的是

A.老子B.孟子C.荀子D.庄子

1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的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2.韩非子“法治”思想的核心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用法制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

13.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处于独尊地位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而为

14.董仲舒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崇尚法治主张D独尊儒术

1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宣扬“仁政”思想B.神化封建统治

C.宣扬“民本”思想D.反对苛政刑杀

16.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17.右图为明朝丁云鹏所绘《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

A.儒、道、墨

B.儒、法、道

C.法、墨、道

D.儒、道、佛

18.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

19.古代有一个书生带着《四书章句集注》等书籍上京城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A.隋唐B.北宋

C.元朝D.明朝

20.“二程”和朱熹在认识论上提出的重要命题是

A.“理气论”B.“致良知”

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

21.下列历史人物,“当举世大乱之时,不因人类之残贼凶恶,而怀憎恶厌弃之意,且极力推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

22.2007年4月27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代表在香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教对话活动。

从历史上看,“三教合一”的主张大约出现于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23.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

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仁政”的学说B.“以德服人”的观念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D.“天人感应”的理论

24.下列主张属于韩非子的是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5.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开创性的建树。

主要表现为

①思想界活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度确立

③各国变法图强,开始推行郡县制

④各国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6.史书记载:

“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

”与以上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变革时代的学术研究受到重视

B.统治者注重教育和培养人才

C.孔子提出中央集权的治国方针为统治者所接受

D.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27.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D.“治国要任德而不任刑”

28.“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

”这句话出自

A.《论语》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29.“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

30.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

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

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

31、下列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

②B.③④C.①③④D.

②③④

32.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奠定于(  )。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33.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

C.法家学派──韩非子 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

34.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C.“民贵君轻” D.“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太子”

3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思想 D.“大一统”的思想

36.下列观点言论不属于道家学派的是(  )。

A.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B.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C.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37.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变化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38.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

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

A.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

C.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

D.教化臣民是儒家主要任务

3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  )。

A.强调“君权神授” B.宣扬“天人合一”

C.实现“大一统” D.推行儒家的仁政思想

40.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吸收了(  )。

A.荀子的思想 B.孟子的思想 C.孔子的思想 D.韩非子的思想

41.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  )。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4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有(  )。

①都强调宇宙万物的本原②都倡导加强道德修养

③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④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3.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著述甚多,其中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是

A.《通鉴纲目》 B.《朱子全书》 C.《朱子节要》 D.《四书章句集注》

4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 D.“天人感应”理论

45.“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46.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8.济宁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的神奇土地,这块土地哺育了孔子、孟子、曾子等众多儒学大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

A.教育的内容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49.“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

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主张王霸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

5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苟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51.西方有学者认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52.朱熹说:

“……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希望“正君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由此可见,他认为儒学干预政治的关键是

A.正君心  B.正纲常  C.正百官  D.正百姓

54.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

”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

A.仁政学说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性善论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5.《春秋繁露》中写道:

“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以上反映的是(  )。

A.春秋时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时的黄老学说  D.汉武帝时的儒家思想

56.朱熹说: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

A.“理”是世界的本原

B.“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C.“理”的社会实践就是“三纲五常”

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

57.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人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8.1954年胡适在台湾大学演讲,认为老子提倡的是“无政府主义”。

胡适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老子主张(  )。

A.“天法道,道法自然”

B.“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C.“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D.“守静”,可“以弱胜强”

59.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二、非选择题

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面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序号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电。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重视人的思想。

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

阐述理由。

 

(3)结合上述言论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4)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2.儒家学说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儒家思想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治理国家为重要内容,追求完善道德为核心目标。

它超越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观念、政治、法律制度和世界各大宗教文明,其内在价值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200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向世界公布设立“孔子奖”,每年一届,以奖励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专家们,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

这一不同观点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当前世界形势,谈谈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3.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守旧而又维新”的?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4.近年史学界对董仲舒有几种不同的评价。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的《秦汉史》认为: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认为: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你比较同意上述哪一种看法?

为什么?

5.儒学作为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

(1)完成表格

历史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孔子

仁、礼,德

 

董仲舒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朱熹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黄宗羲

(不用填写)

 

批判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回顾儒学发展历程,归纳其演变特点。

 

6.明清交替之际,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知识分子和思想人物,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多方探索中国的出路,这其中,黄宗羲是最早的和最为杰出的一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因之古之君王,人民“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据材料分析上古指的是什么时期?

后世与上古相比君民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1

 

大成殿匾额(北京孔庙)杏坛(山东曲阜孔庙)

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分)

 

材料2熹平(东汉灵帝年号)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2)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的作用。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摘录:

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材料3

 

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庐山)

 

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

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就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

结合材料,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