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680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 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docx

3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3年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赞誉为()

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答案:

C

解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

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B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例如,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体育课

B.课外体育锻炼

C.体育竞赛

D.运动队训练

答案:

A

解析:

略。

4.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答案:

B

解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答案:

C

解析: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6.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这一模式被称为()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答案:

D

解析: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7.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探究课程

答案:

A

解析:

略。

8.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

这属于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答案:

D

解析:

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9.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答案:

B

解析:

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和训练。

10.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原则

答案:

C

解析: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针对题干中描述的现象,应强调贯彻这一德育原则。

11.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

B.个人修养法

C.情感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

A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

上天将要把重大职责降临到某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身体肠胃忍受饥饿,使他的全身困苦疲乏,使他的行为总是遭受困扰麻烦。

这样,便可使他的心态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格更加坚韧,从而增加他所未具备的能力。

显然,这体现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性。

12.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相关形象。

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答案:

C

解析: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3.丁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

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D

解析: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14.老师问:

“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张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三个角。

”老师又问:

“还有其他答案吗?

”张冬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

这表明张冬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答案:

C

解析: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

15.王老师播放一支乐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对比

B.联觉

C.补偿

D.错觉

答案:

B

解析: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了联觉。

16.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

D

解析: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17.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

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答案:

B

解析: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18.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开朗、豪爽,南方人含蓄、细腻”。

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上述人格特质属于()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次要特质

D.中心特质

答案:

A

解析: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所共同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行为倾向的特质,它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9.学生张亮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

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A.强化法

B.脱敏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

答案:

C

解析:

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因此,消退法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20.当学生嘲笑张老师个子矮小时,张老师以一句“浓缩的就是精华”化解了当时的尴尬。

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称为()

A.升华

B.补偿

C.幽默

D.宣泄

答案:

C

解析:

幽默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

它没有个人的不适,也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

21.罗森塔尔效应强调哪种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A.教师的知识

B.教师的能力

C.教师的人格

D.教师的期望

答案:

D

解析:

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辨析题(每题8分)

22.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除了教育之外,人类的其他活动也影响人的发展,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都或显或隐地与人的发展相关。

这些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人,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

解析:

23.

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其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解析:

24.

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解析:

25.

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答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

有研究发现:

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

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解析:

简答题(每题10分)

26.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解析:

27.

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答案:

(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解析:

28.

简述人格的特征。

答案:

(1)独特性;

(2)稳定性;(3)整合性(统合性);(4)功能性;(5)社会性。

解析:

29.

简述品德的结构。

答案:

(1)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解析:

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

30.

张林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爸爸由于工作的需要买了一台电脑。

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父母也没有表示反对。

后来,他发展到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去上网。

连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不放过。

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虫”,沉溺于互联网上紧张、刺激的游戏,精美的图片和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

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网,聊起了比尔·盖茨。

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张林上网的内心世界。

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在每天收发作业、检查作业、劳动值日的协调合作中,建立互帮互助的关系。

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网络知识。

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慢慢地,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班级工作中积极为老师出谋划策,有活抢着干。

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

试以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18分)

答案:

(1)材料中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以下德育原则:

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材料中老师客观地评价张林上网行为的优点和不足;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张林上网行为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提高张林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②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该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材料中老师针对张林的上网行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其取得巨大进步。

③导向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材料中老师利用张林的上网行为,帮助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材料中这位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实际锻炼法的德育方法。

该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材料中老师鼓励张林参加集体活动,并让其担任计算机兴趣小组组长,帮助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发展。

解析:

31.

在一次讨论课上,老师问学生:

“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

张红抢先回答:

“雪融化后变成水。

黄阳想了想说:

“雪融化后变成泥土。

柳丽慢条斯理地回答说:

“雪融化后变成春天。

老师评价道:

“张红反应敏捷,回答准确,可以得满分。

黄阳和柳丽,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要是给分,只能给零分。

问题:

(1)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10分)

(2)这个案例对教师教法有何启发?

(8分)

答案:

(1)材料中这位老师的做法是不对的,原因在于:

①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力的培养;

②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有的学生是沉思型的认知方式,有的学生是冲动型的认知方式,但是认知方式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④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有经验的主体,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

(2)启发:

①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破除知识中心的观念,不能盲目迷信知识;

②教学评价要以发展性的评价和激励性的评价为主;

③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鼓励学生一起探寻真理等;

④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有差异、有潜能的,要做到相信学生,因材施教;

⑤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⑥应该多注重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