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716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笔记2.docx

政治经济学笔记2

二、所有制结构与企业产权

1.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预期

(目前不合理——怎样合理)

A.根本动因

a.未来生产关系所有制产生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而矛盾运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

b.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包含其自身的生产力,以经济危机的形式破坏生产力来达到平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达到灭亡的边缘。

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在极其成熟发达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在该制度下的生产力已经释放到极限,制度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度要更适合生产力发展程度)——(疑问:

为什么现今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出现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

B.社会成员状态

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该制度规定、安排上无差异,都是平等的(公有制的悖论:

有“公”就不应该有“有”,“有”是一种排他性的状态),马克思提出社会共同占有制度(产权上无差异)。

C.分配制度

a.分配就不按所有制、所有权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生产什么就分配什么;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共同所有制下不可能按所有制分配。

所以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是按需分配。

但目前社会物质财富并不丰富,而且人的思想意识并不先进,那么,就要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b.历史上:

按需分配出现在原始时期,但当时的需要时满足人生存起码的需要,是低下生产水平的反应。

按生产要素分配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

D.资源配置方式

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源所有制决定了配置方式的变化:

由盲目的市场调节变成了自觉的计划(统一),这是一个非市场过程。

E.所有制形式

a.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是社会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b.争论:

个人所有制是社会共同占有的表现形式?

(刘:

个人所有不是物理上的占有,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表达)。

一个人的——一个的人的全面的自由的成长将成为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哲学意义上分析整体、个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是无差异的(脑力、体力上),阶级也没有差别,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致的,个人的选择,就是社会的选择,个人成为世界的统一。

属于个人的就是属于共同的,因为社会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的,当时的理想社会中可能并没有矛盾的存在了,达到了个人与社会在历史上的和谐,这是人本的历程。

目前:

个人的利益愿望与社会总不一致,要么社会制定规则要么就是个人产生反抗要求实现个人利益,最后谁在社会中争先,取得统治力量,他就能实现个人的利益。

当大多数人结合,有了共同利益,那么就会产生对少部分利益不同的人的统治;而当少部分人聚集后发生革命并取得成功后,就会建立新的统治。

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两者的一致,人天合一的境界,没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了。

与这种社会状况相适应的所有制就是社会共同所有。

2.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实践问题)

A.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第一次实践),漫长的争论与探索

a.苏联所有制演进过程

(1).列宁时期(前)

列宁提出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私有制不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情况,只有采取公有制。

通过没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财产建立强大的国有制,农民的小商品经济也被废除。

布哈林:

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后一个有阶级有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垄断主义是最后一种形式,三大阶级开始趋于消亡,要从各方面削弱国家的只能,所以坚决反对国有制,认为一切权利归苏维埃,工厂属于工人(仅仅是一种定义,但不可操作,主体不明确)。

农村个体户的权力也被影响。

列宁是领导人而布哈林是学者,布哈林的理念不考虑操作性。

列宁政策下(1918-1921:

军事共产主义),不尊重农民的产权和商品,搞余粮收集制,使破坏了生产力,农民起义频发,农民纠察队等出现,大大破坏了农民的积极性。

导致物资极大匮乏,黑市猖獗民不聊生。

(2).列宁时期(后)

从而,列宁改行新经济政策,承认农民私有产权,恢复市场交易,城市允许个体工商户的存在,国民经济恢复市场交换,最后国民经济恢复。

列宁主张多种所有制共存并运用市场,但列宁指的是过渡时期的情况。

布哈林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批评,后又接受之。

(3).斯大林时期

布哈林在斯大林模式建立之初开始强烈反对(尤其是余粮征集制度)。

斯大林时期发展过快,经济失衡,斯大林认为粮食的短缺是因为富农的破坏,所以开展了打击富农的计划,但布哈林认为由于过度集权,政府投资冲动太多所以根本上应该改变集中决策的现状,但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工业化。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私有制——资源配置市场化——工业化(西欧等国家的历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苏联的加速道路:

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制——资源配置计划化;农村合作化(集体化)——工业化

30s中期确定了斯大林基本模式,成为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范例。

b.斯大林模式内容:

(1).公有制:

分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协调方式:

计划机制替代市场机制

(3).刺激激励机制:

按资本要素进行分配转变为按劳分配

(4).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

以数量指标替代价格指标

(5).决策机制:

用几种决策者替代分散决策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a.部门:

政务院(管理经济产业),大计委(高岗),后来两者合并成为国务院,1950年的《关于统一全国财经……的决定》宣布公有制的落实,基本雏形的建立,是继承苏联模式并自身巩固之的结果。

b.方式:

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和没收,至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制度建立。

c.与苏联差异:

速度快,未破坏生产力,发动群众更完全(效果显著,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之处,具体可见陈振全文章)

3.围绕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要争论(改革实践的着眼点)

A.社会主义所有制是否有生产力基础(它是否超越了生产力现状)?

问:

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是在高度发达的国家和集体中发生的革命,这就提出了疑问,这个假设缺乏历史基础,是否只是一种空想,其结论能否,或是否需要倒置?

答:

第一不能机械地理解,马克思认为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但事实上,都是先有了资本主义制度才有了经济方面的工业革命,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才能使生产力进入大发展阶段。

如果制度未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支持,就会一直运动知道达到稳定配合,再相结合的过程。

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生产关系先改变,再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生产力的基础。

如在历史上美国的特例:

美国并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时期,而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迈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成为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

这就说明人类制度的演进不是机械的,可以产生跳跃,又比如西藏直接从封建农奴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但在其中又不能植入过于浪漫的空想主义。

农民缺乏摆脱贫困的知识,但是他们具有革命的热情,就是所谓的愚昧与热情并存,这就容易陷入浪漫的空想主义。

改革就是不断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回归现实。

B.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能否兼容市场?

问:

计划能否实现帕累托最优、市场的最优配置?

如果计划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无效率的,是没有前途的(苏联前期引发的大争论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

答:

可以参看米赛斯和兰格的争论。

米赛斯是西方经济学家,他认为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充分信息条件不完全,中心占有信息计划是不完全的,所以效率就会受到之一,那就不得不进行分散决策,使得决策接近信息,那么决策就更加真实,就不能由一个中心来计划,而必须是私人分散行为,所以要建立私有产权制,私人产权是一种约束和激励,集中决定着无充分信息,导致风险集中不分散,一旦出现问题,后果是灾难性的。

所以有人指出社会主义是无前途的。

个人没有私人产权就没有民主,所以西方学者认为“国有制是高尚的谎言”,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等,都反映了这一点。

没有民主是社会上对社会主义批判的根源。

社会主义改革者目标: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达到市场配置的效率。

但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后的答案一般都是放弃公有制。

要实现市场竞争效率是否一定要放弃公有制?

从实践、历史的角度看,最后,苏联开始私有化浪潮,放弃了公有制。

如科尔索(《短缺经济学》),布鲁斯等都致力于实现私有制与市场的兼容可能性。

但最后回归于放弃公有制。

马克思认为公有制没有市场经济,所有实践却都是二者合一的,最后引出了不可能的结论,只有中国仍然坚持二者合一。

C.社会主义的所谓中国特色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实现公平和效率

刘:

只有救中国才是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理论和教条),能够解决问题的实践,就可以称作社会主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更是一种创造。

中国未曾经济资本主义阶段,但是中国的反封建是否完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定义、理论,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关于认识社会主义方法的争论。

D.公有制下能否民主?

西方攻击:

公民无财产权,民主制度缺少经济制度保障。

民主是一种授权,无权则无民主。

4.市场经济对于所有制、企业产权的基本要求

(市场机制需要微观基础,市场才能发挥作用)

A.要求企业产权为单纯经济权利

(1).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产权必须是单纯的经济性质的权利,不包含宗法、法律、行政等权利。

不同权力运行规则不同,只有经济权力能够通过市场配置来实现,其他如果通过买卖来实现,就是违反规则的表现。

纯粹的经济权力可以买卖,它是借助载体来实现的,实现权力分配和扭转,市场交易不是物理变化而是一种产权让渡,所有权的转移,产权必须要符合、满足市场规则,不然市场就不起作用。

(2).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提供了产权交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奴隶社会末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却没有出现产权交易的原因:

(对应的生产力基础不同,铁器时代的欧洲已经出现了剩余,而中国青铜时代就出现了剩余,这就是亚细亚之谜)。

市场一直到近代才出现,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私有制,人们对财产的私有权是法律的行政的宗法的超经济关系的奴仆。

土地不能买卖(属于国王),庄园主对土地仅有所有权,人获得这种能力(超经济关系)不是靠自身的劳动和经济能力,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爵位和行政能力(这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如果被剥夺这种权利也是因为被剥夺了继承权。

当时,经济是别的权力的衍生,没有独立的运动,不按买卖规则运行。

财富运动无独立空间,而是服从于其他规则,其他规则统治经济规则,所以社会上没有交换的可能性,财富不按经济规则运行,所以产生了有私有制而没有市场的情况。

(3).而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一切都要先服从资本的利益,现在,所有超经济权利都成为资本的奴仆,发生了历史的颠倒,资本的规则为统治规则,此时市场规则才作为配置资源的首要原则。

(4).目前中国有大量国有企业,国家并非单纯的经济关系,国有制企业要先服从国家利益的规则,而非先服从经济规则,国家约束它的行为,那么,对国有制的改革是不可能使之100%成为市场机制,但是改革必须做到使大部分资源由市场配置。

所以在中国,国有制企业不应该占主体,否则就不能称作市场经济。

(国有和公有不同,国有制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占主导地位,要建立非国有的垄断)

B.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产权必须有明确的界区(边界明确)

a.产权边界明确的含义

经济学意义上,是围绕产权的利益、风险、责任必须主体清楚。

在法学意义上,则是需要产权的排他性在法律上明确。

b.原因

(1).微观上,如果产权不明确,则交易方利益、风险不对称,容易引发两者扯皮等情况,两者争夺收益、逃避风险、推卸责任,交易摩擦增大,西方经济学将这种现象成为在权责利不明确下引发的交易成本问题。

产权明确是使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成功的必要基础。

只有产权明确,交易的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并且使交易矛盾的解决成本降低。

产权不明确会隔断交易,甚至其产生的过高的成本会使交易取消。

(2).宏观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结果是从分散到收敛的过程,人人都做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结果就是社会均衡配置资源,达到同样资本同样利润的结果,也就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即斯密看不见的手),产权就是其实现的前提。

因为只有产权明确,人们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资源才能有效流动,否则,微观主体不能做出符合经济规律的选择,价格信号就会发生扭曲,无法得出市场配置下的正常反应,是非正当的过程。

C.要求企业产权在权能上形成制度性的分工

(产权是对财产的权利,是一种权利束而非单一的权利)

a.分工

所有权:

对价值排他性的占有;支配权(决策);管理权

b.划分实例:

股份公司制度。

在股份公司制度下,股东权就是所有权。

股东将自己的决策权委托给董事会,所以就产生法人(产权),即对他人财产的支配权。

而董事会又将具体的责任委任给管理层、职业经理人,从而分离出管理权。

目前越现代化的企业,一般大股东持股少,董事会持股较少。

社会化越高,资金规模越大,委托性就越强(企业所有者是个悖论)。

c.优点

这种制度性分工提高了对财产权利的利用效率,把财产交给最能有效利用它发挥财产作用的人,从而社会围绕财产权形成新的制度分工(产权运动性)。

d.缺点

成本提高,形成了隐形的不公平,信息不对称,不诚信现象的出现可能损害所有权,这就是风险的形成。

交易产生摩擦,结果不收敛。

经理层通过欺骗捕捉决策层使其自身收入最大化,但是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而决策者又通过捕捉小股东获利。

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必定要在社会上形成这种关系。

最后就是在提高效率和代价成本中进行选择,就是一种成本选择制度,社会制度的限制下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e.解决与现实

由于个人融资有限,无法支持,公司后来转化为股份制,目前社会上股份制企业数量上较少,但是其规模巨大,掌握的资产多。

所有权应该制约支配权,这就需要有大量大型、成熟的股市来实现之,那么,股东就可以对公司进行不信任投票。

为了实现合理化,公司一般由股权比例高的股东进入董事会,这基于理性人假设,因为股份越高的人在受损中受害更多。

也就是说,责任小的将自己的所有权委托给责任大的,使两人都受益大而受损小。

但是大股东的比例正在减少,甚至出现了无资产懂事,但是,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股份多的股东手里(大股东通过选择决策者,授权于他来实现自己的决定权,一旦受损,大股东还是受损最多的)。

法人产权就是对他人的产权进行支配,其出现的基础是投资者的财产承受得了损失,分散股东还可以转移自己的所有权,

董事会对企业的监督一定是内在的。

同时经理人市场一定要更加发达,职业的人才资本的折旧为0。

f.总结

总的来说,这种制度性的分工中,体现了代理成本与受益的衡量,每一个参与者都面对着权衡取舍。

5.产权制度与市场失灵

A.信息不对称

a.出现原因及内容

矛盾者双方对交易信息占有量不同,有买方信息不对称和卖方信息不对称,目前主要是卖方信息不对称,买方吃亏多。

买方信息不对称:

比如在健康保险的交易中,买方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卖方。

卖方信息不对称:

如二手车市场,原车主对商品的了解情况多于买方。

b.影响

这就会导致逆向选择,从而使市场走样的后果。

在健康保险的例子里,保险公司可能会假定每一个人都具有欺骗性,从而压低健康保险的价格。

而在二手车的例子中,消费者可能认定每一辆车都有问题,从而降低自己的支付意愿,同时,卖方由于这种情况,更加提供质量差的二手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c.解决方法

需要求助于产权制度的安排。

B.代理中权责利分配不均

导致市场失灵,解决手段是完善委托代理制度。

要区别国家财富和私有财富,产权上存在不同的界定。

产权界定不清,就会出现过高的代理成本。

有的方式是给予使用公共品的公司产权,但是其没有权利能力,权利的出现,必定伴随着责任的产生。

产权制度不明确就可能导致积极性缺乏的现象。

C.外部性

其来自产权本身界定不明确,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

a.出现的根本原因

市场目标函数的自变量当中,包含了其他主体的行为。

使得市场均衡不能实现,使市场失灵。

当其中包含其他主体时,就会出现赔偿问题。

b.影响

外部性可以通过买卖来解决,比如买卖污染权、所有权,将权利转让。

如果产权清楚,那么市场能减小摩擦矛盾,这种情况下市场能够使其恢复均衡,那么市场就是有效的。

如果产权没有规定清楚,那么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交易无法解决外部性的问题,外部性就体现出来了。

即使是正外部性,那么就体现在,给他人提供福利的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经济上的)。

也就是说在产权不明,排他性不明确的情况下,市场解决不掉外部性的问题。

c.解决方法

可以从产权结构改造入手。

(1).便利市场自己解决问题,定义产权边界,明确排他性,减少外部性。

(必须考虑定义产权的成本,并将之于与收益相比较)

(2).政府单向征税,罚款,运用政府干预。

(3).运用道德力量,以公共途径对外部性进行约束。

D.公共品

a.出现原因和内容

天然产权不明确,且使产权定义明确的成本高,这是基于其天然公用的性质,决定它没有产权基础。

公共品是没有市场的,市场手段不灵,要解决必须使用非市场手段。

这种商品从私人产品,通过财政支付,成为公共品。

公共品的性质有非排他性(边际成本增量为0)和非抗争性,如灯塔。

b.准公共品

但是有一些准公共品,比如城市道路,它有非排他性,但是非抗争性不完全,即会产生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

在解决城市道路的问题,如果让其私有并收费,那么就会降低效率,使之成为没有效率的结果,城市道路不能明确产权,效益受损是必然的结果。

c.模拟公共品

还有一种模拟公共品,比如公车,其本身是一种私人产品,但是由制度对其进行模拟,使其成为公共品,一般是通过报销制度,使之体现公共品的性质。

(私人产权变成公共产权)

E.垄断的问题不予考虑

F.宏观上的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普遍不是以经济权利为主导,也就是说政企合一的情况占绝对垄断位置,绝大多数产权界定不明确,且单个企业(国企)为软预算约束(盈利自取,亏损国家承担)的这种制度,能否与市场制度对接。

6.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A.古典经济学对产权的态度

a.产权是一切平等自由的前提,财产权是其他制度权利的前提,人权存在的基础是人有独立的产权。

b.私有产权的明确,是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配置得以保障的激励。

c.对人的冒险行为的约束,冒险的责任越明确,约束越强,风险就越小。

d.产权和市场公共品的问题,从产权角度解释公共领域的出现,说明明确产权的成本大于产权不明确下出现的问题的亏损。

(这是古典经济学中最先进的思想)

e.从产权制度变化的历程,解释经济变化的历史原因。

这种方式是制度分析的前身,将人类历史变化的原因归结于产权制度。

PS:

斯密将其之前的历史分为渔猎、游牧、农耕、工商四个阶段。

渔猎社会是没有家庭的,因为在当时没有产权的概念,不需要保护私人财产。

游牧社会出现私有制,就会出现摩擦现象,即出现了超越市场个体的家庭组织和国家组织。

农耕社会,如欧洲的中世纪,出现了公国,这些公国以土地边界为界,以土地产权建立国家。

农耕社会后期,即中世纪后期进入城市经济时代,成为城市中心型社会(城市原来为庄园边缘地带,庄园之间的贸易往往出现在这些地方,所以商业交易频繁)。

中国土地可以交易,所以城市往往出现在繁华的地方,而中世纪欧洲的土地是不能交易的,所以它的城市往往只能在庄园的夹缝中发展起来。

从农耕社会进入工商社会的根本动因是财产制度的变化。

关于庄园经济到城市商业经济的变迁:

中世纪贵族的财产就是用来消费的(财产权即消费权),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大,剩余产品可以用于交易,所以庄园主就开始改变态度来换取金币,从而使得市场繁荣,城市发展。

庄园主也产生了剩余越多越好的心理,他会驱逐能力低下的农奴,或者转移土地给种植能力更高的农民,并且同时将获得的金币用于城市中相关工具的购买。

所以庄园主们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原始积累。

B.正统西方经济学忽略产权的传统

a.主流经济学的态度

当时正统的西方经济学(马歇尔为代表)的目的在于怎样应用资本主义制度,而非阐释其合理性。

所以他们讨论的话题往往是在目前的产权制度下怎样才能获利最大化,而不再去解释这种产权制度的合理性。

经济学开始变成数学上求解极值的问题(运用数学的边际分析)。

个人效率变得可以衡量,社会的福利也通过社会福利函数来衡量(假设个人福利可以叠加,认为个人效率可以比较、可以量化、可以识别和排序)。

所以产权问题被排除在外,被作为一种假定的前提条件,产权问题淡出人们的视线,忽视产权问题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b.非主流的质疑

(1).经济学求解极值有约束条件,一定的产权制度会影响效用函数(影响激励)和成本函数,在求解极值的时候忽视产权制度是有缺陷的。

(2).求解利润最大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学不讨论目标,而目标在于约束函数的分析,所以经济学家不应只关注目标函数。

与其关注求解极值的问题,不如关注约束实现最大化的条件。

C.现代西方产权学说(科斯定理)的系统提出和其对主流的批判

a.前期

(1).理论:

1937年《论新经济学说》、《关于企业的性质》两书出版。

其中提出,一定时期,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交易就不顺畅,就会产生大量交易成本来耗费资源。

其中的交易成本一是消费者发现贴切价格的成本(取决于产权的界区问题),二是谈判、缔结、履行契约、违约、监督的成本(如第三方付款的情况下,如果产权界定不清,就会发生权责利扭曲的现象,价格就会不真实,第三方受损,同时,按照扭曲的市场价格配置资源,无论纠正与否,都会产生大量的成本)。

产权界定清楚,摩擦就会减少,契约成功率就高,交易成本就降低。

(2).解决办法:

为解决市场交易者数量过度增加的问题,就要减少进入市场的交易者数量,即不要分散地进入市场,而是要将要素集合成一个企业,这样就能减少交易者数量,使市场容纳量与实际总量相称。

那么摩擦交易就会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相对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3).意义:

连接了产权制度和西方经济学,用交易成本的概念将两者联系起来,产权理论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的认同。

即认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求解极值不能只用边际模型,还得用制度分析的工具来计算真实耗费,说明科斯产权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的丰富和补充,是产权理论体系化的基石。

b.后期

(1).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科斯发表了两篇文章,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补充说明。

他由外部性切入,解释了联邦空间通讯干扰问题与空间产权有关,所以要求美国政府对之进行干预。

(2).科斯定理:

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资源的初始配置状态与资源配置效果无关。

即只要产权明晰,市场就是绝对有效的。

这说明,科斯产权理论是极端自由理论,其理论不涉及平等问题(初始平等的前提)。

c.科斯定理的争论

(1).按科斯的理论,垄断可能是最有效的市场配置方式,因为这种情况下摩擦最小,但是历史证明这种结论是荒谬的。

(2).科斯定理的隐含假设是市场制度比政府制度更加有效,企业制度比市场有效。

只用当用企业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才能求助于市场。

身为自由主义者的科斯却更重视企业?

7.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进程

A.企业产权制度的理论准备(原则):

第一个理论准备:

目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的系统总结。

第二个理论准备:

承认资源配置要以市场为基本机制,通过国企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市场制度(在基本制度满足的条件下)。

B.实践进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阶段划分,有不同划分标准)

a.第一阶段

(1).基本内容:

1978-1987,对国企进行放权让利,给予企业(简政放权),允许企业利润留成,自行分配

(2).具体内容:

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企业自主决策所以此时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搞活企业。

(过去斯大林模式下企业由国家支配,利润上缴,风险国家承担,无关利润,这样企业也就没有了积极性)

首先是利润留成3%,(通过谈判)逐年递增,提高比重(以前折旧费提取上缴,折旧费是用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旧的企业,没有简单再生产的能力,也就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所以企业与政府要分离,将折旧费分离给企业,使之有能简单再生产的决策——短期问题:

财政减少,但长期可能增加)

(3).突出标志:

80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