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6404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docx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下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第一篇:

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应用

  摘要:

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一结论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之深刻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

经济与环保在价值指向、理论基础、实践认识、历史经验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这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必然选择和实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取得了很大成绩,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从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无疑仍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唯此才能早日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

  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GuidedbytheNewDevelopmentConcept

  FENGHongwei

  SchoolofMarxism,WuhanUniversity

  Abstract: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notonlyaninherentrequirementforachiev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butalsoamajorprincipleforpromotingmodernization,whichhasbeenproposedbasedontheprofoundlessonsofhumandevelopment.Economic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arehighlycompatibleandconsistentinvalueorientation,theoreticalbasis,practicalknowledge,historicalexperienceandotheraspects,providingtheoreticalsupportandpracticalbasisfor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acertainsens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theinevitablechoiceandpracticalrequirementofstickingtotheunityoflogicandhistory,theoryandpractice.Since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Chinahasmadeoutstandingachievementsin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startedthenewera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undertheguidanceofthenewdevelopmentconcept.TakingChinas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andfuturedevelopmenttrendintoconsideration,itisnodoubtthatthenewdevelopmentconceptisstilltheguidingprinciplethatmustbefollowedinthefuture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Onlyinthisway,canwebuildupabeautifulChinaandrealizethe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manandnature.

  同志指出:

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393这既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又强调了新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而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2]19。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格局,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保的关系,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使两者在良性互动中协调发展。

在厘清两者逻辑统一性的基础上,探寻两者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并努力实现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既有助于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也可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

  一、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的历史选择

  纵观人类历史,经济与环保的关系问题自人类产生时就已存在。

原始社会时期,这一问题还不突出,并未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

进入农业社会后,经济与环保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趋于明显,人们开始思考两者的协调发展。

工业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耗用了大量资源,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0世纪30至60年代,由于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致使大量居民患病,还有不少人因此而。

即便如此,环境问题仍未引起相关国家的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又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等一系列环境,同时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21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继续着以环境换增长的发展模式,大片的原始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石油、矿物、饮用水等资源日渐匮乏,环境安全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量事实表明,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保护的做法不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反之,只注重环境保护而不注重经济发展的做法同样不符合人类的利益需求。

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派经济学家认为,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增进人民福祉,然而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在当时又似乎是一对不可协调的矛盾,于是他们主张缩减人口,限制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保持人和机器的简单再生产的水平,实现零点增长。

事实上,靠停滞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很难行得通,正如《人类环境宣言》中指出的:

在工业化国家里,环境一般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1。

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产生,其解决方案也蕴藏在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可以为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从而不断提升本国的环境保护能力。

与之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无法保证对环保活动的人、财、物的投入,因此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也较差,难以建立起生态文明的大厦。

  就我国发展而言,由于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问题。

比如,三江源地区的部分县域,三十多年前还是水草丰美的景象,但由于人们追求经济超速增长,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现象屡禁不止,最终导致了森林草地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大打折扣。

虽然经济发展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环境破坏,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护环境就要停止经济发展,两者并不对立。

因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提供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财政支持,突破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瓶颈,进而有效遏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例,2015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环境保护督察,黑臭水体治理被纳入督察范围,经过三年努力,第一轮环境保护督察已经结束,全国36个重点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初步统计,三年间,政府累计投资了1140亿元,新增污水管网19872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设施)305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15万吨/日,极大改善了被督察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黑臭水体的成功治理得益于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

所以,当前的环境保护需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综上,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的主张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2]28,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应有之义,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28。

只有经济与环保两者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若两者发展失衡,终会使人民利益受到损害,社会难以维持长久健康发展。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物质产品作基础,也需要优美生态环境作保障,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的逻辑统一性

  所谓逻辑统一性,实质上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契合和有机联系。

从价值选择、理论基础、实践认识、历史经验等方面厘清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的逻辑统一性,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两者关系的整体性认知。

  

(一)价值选择的一致性: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提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3]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质充裕,也要求环境优美。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为民、惠民、利民作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就经济发展而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这是由的本质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启示我们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松懈不得,只有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

狠抓经济建设决不放松,在几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努力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随着中国特色步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更多物质产品,以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

简言之,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

  就环境保护而言,同志多次提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将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4],积极回应人民期盼,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为了切实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宜居宜产的生态环境,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实现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制度化、常态化,以确保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从价值层面为两者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合理性支撑。

  

(二)理论逻辑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与深化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5]。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两者并不相互对立,彼此冲突,而是有机统一,内在转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资源具有生产力属性。

马克思曾指出:

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

[6]列宁强调:

人的劳动是无法代替自然力的。

[7]自然力作为一种来自于自然界的物质资源而形成的不花费任何劳动的生产力,构成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必不可少的自然基础,具有重大的生产力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发展,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经济。

  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是人类实现真正解放的应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认为人类真正的解放不单单是指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涉及自然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谈论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坚实的自然形式与自然基础,始终将经济发展、人类解放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界所要协调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主张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要充分估计自然的价值。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于资本主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马克思主义给予严厉批评和坚决。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内容和实质来说,集中表现为资本同自然的关系,是资本为了增值目的而进行的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在形式上表现为人和自然关系恶化的环境危机,实质上是资本同自然关系的恶化,是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对自然资源疯狂占有引起的严重恶果。

因此,环境危机本质上是由资本逻辑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而克服环境危机的方法就是超越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协同发展。

  (三)实践认识的深刻性:

自然价值、自然生产力的再评价

  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反映了党对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实质上指的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打破了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截然对立起来的传统做法,主张两者可以实现共赢,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生态财富,又是经济资源、社会财富,使人们对自然价值、自然生产力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8]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的种种发展困境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张表示高度认同并将其付诸实践。

例如,湖北咸宁围绕绿字大做文章,从构建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管理发展体系入手,初步建立起了绿色产业集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重庆武隆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了从守着青山受穷到生态旅游致富的转变。

贵州依托生态良好、民族文化特色明显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同时深耕数据蓝海,着力发展大数据这一绿色产业,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大量事实证明,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才是未来社会的正确选择。

  为了将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我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表现。

我国目前在经济发展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环境质量经过治理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总体而言,环境保护仍是短板,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

为了补齐短板,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攻坚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2018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又再次强调要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更多有效政策和措施,集中力量打好这场攻坚战。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必将进一步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历史经验的传承性:

实践探索的总结与发展

  同志曾多次强调:

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1]544。

换言之,就是要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协同发展,以环境污染换取经济增长。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济与环保的协同发展实际上是的一贯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恢复国民经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但以为核心的仍强调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时要注重环境保护。

例如,将水生态治理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大兴水利工程,既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又使其可以为农业服务。

针对土地开荒,强调要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9]。

在工业发展方面,认为如果没有自然资源作原料,工业生产将难以进行,提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绿化村庄,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0],从而确保了工业生产所需林木原料的充足供应。

囿于时代环境和工作重点,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的主张虽未被特别突出强调,但其确已融入到了党的思想主张和工作实践中。

  改革开放初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许多地方单纯追求GDP增速,产生了经济蓬勃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矛盾。

对此,提出要在发展生产力与维持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平衡,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其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因地制宜。

比如,黄土高原就可以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11]。

此时,对两者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世纪之交,随着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范式转换,经济与环保的有机协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将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正如所说,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2]。

至此,经济与环保的协同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

  进入21世纪,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了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他指出:

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这种状况如不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13]主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将循环经济看作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难题的有效方法。

  新时代,随着党对建设规律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欧美老路是行不通的,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2]4!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转思路、调结构、促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发展。

  三、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逻辑统一性解决的是为什么能的问题,而路径选择解决的是怎么样能的问题,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后者是前者的具象表现。

因此,应以逻辑统一性为切入点,结合经济与环保这两大主题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选择科学合理的协调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卓越成绩,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今后,必将继续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争取早日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让创新成为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的引擎

  发展的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经济与环保的协同发展需要抓好这个牛鼻子。

  1.推动理论创新。

  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决定实践的广度和效度,理论不是教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与时俱进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不断前进,守旧惧新的理论往往阻碍实践的发展。

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同理,经济与环保的协同发展是基于对建设实践认识的深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论来为两者互动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要从思想上破除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矛盾对立的错误认识,改变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做法;第二,理论来源于实践,对于实践过程中的新举措、新主张,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对其进行实事求是地总结和概括,在不断深化实践认识、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实现理论创新。

  2.推动制度创新。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属性,经济与环保的协同发展需要有制度支撑。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项目环评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

这一系列新制度的制定为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提供了软约束和硬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已经证实了上述制度的科学性。

今后,应继续依靠这些制度,在此基础上,还须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如同钱穆先生所说:

制度是现实的。

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14]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推动制度创新时,不能忽略体制的创新。

体制一定意义上是制度的外在具体表现形式,是制度效用最大化的保障,同样需要创新。

要想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协调互动,一是要进行经济体制创新,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减少资源浪费。

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政策、规划上对环境保护适当倾斜,引导市场的投资方向,从而推动市场主体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着力解决环境保护领域中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3.推动科技创新。

  在湖北考察时曾说:

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

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15]在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不例外,二者协同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为其提供技术保障。

  第一,要塑造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加强对环境技术、稀有资源替代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清洁生产、低碳节能、污染防治、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等一切力量,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健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在创新发展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二,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既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决策机制、评价体系等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又在实践深化中对其进行检验、补充和完善,在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框架下,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切实发挥好政府的服务职能,又要确保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研发创新的主体。

  第三,把科技创新纳入到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中。

将科技创新列为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形成不重视科技创新的干部不是有远见的干部、不包含科技创新的政绩不是全面的政绩的导向,从政策上引导各地更加自觉地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确保领导干部以求真务实之风将相关政策融入到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科研创新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