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7693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梦.docx

《中国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梦.docx

中国梦

“中国梦”是如何从梦想到现实

  1949年,毛泽东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

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当时的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7年之后的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中国梦”。

他说:

再过45年,就是2001年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

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他还讲,“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经过数代仁人志士的努力,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进入起飞阶段,它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可以这么讲,21世纪就是中国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时代。

  那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迅速和平崛起,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的重要影响?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曾用一年多的时间做了一个重要报告,标题是《绘制全球未来》。

这个报告是要描绘2020年谁在绘制世界经济地理图或者说谁在影响世界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探讨了2020年中印等国作为新的重要的全球参与者的可能性。

它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中国和印度以及其他国家作为新的重要的全球参与者出现的可能性——类似于19世纪统一起来的德国和20世纪强大的美国的出现——将使地缘政治的局面发生变化,其影响可能非常巨大,就像前两个世纪发生过的那样。

不同之处是,上一次是西方的发展,这一次是非西方的发展。

  该报告调查的大多数人预测表明,到2020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中国将超过单个的西方经济强国(除了美国);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欧洲各经济体或处在超过的门槛上。

  所以说,不光是我们自己在观察、在关注、在研究、在推动中国和平崛起,关键是全世界都在研究与瞩目中国和平崛起。

  今天我想概要地把最近几年我们对中国国情、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国发展之路的研究思考和分析做一些讨论和介绍,分为五个方面:

  国家发展的生命周期

  提出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方面理论来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另一个认识来源或者说是实践来源就是中国和平崛起本身的历史过程。

那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就提出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理论和背景。

1890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模仿的规律》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的S型曲线。

此后另外一位学者乔尔迪安提出了三阶段的“产品生命周期”(引进、迅速扩展和成熟)。

而后,不同的学者又对产品生命周期提出了四阶段说五阶段说等等。

  我们所说的国家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类似之处,它实际上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家竞争的结果,只不过是一个经济市场,政治市场或者是其他含义的市场(也包括文化市场)。

  假定只有一个国家存在,或者说在不考虑其他国家竞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出五阶段说。

这个五阶段说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存在周期性,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准备成长期;第二阶段是迅速成长期;第三阶段属于强盛期;第四阶段就是所谓的发展缓慢期;第五阶段就是衰弱期。

国家的发展就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我们来讨论一些实证分析。

讨论实证分析首先就是能不能对国家生命周期进行测定,用什么指标来定量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生命周期及A国和B国竞争态势?

我们的国情研究或者是对全球的研究必须进行定量研究,那么就取决于定量所确定的指标。

我们根据世界经济史专家麦迪森的研究和波拜瑞齐的研究,我们把它归结为五个主要指标:

  第一是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这很显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第二是出口总量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这是表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贸易竞争力的程度;第三是工业或者说制造业总量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这是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第四是人口规模;第五是我们自己的一项研究,就是综合国力(我在后面会详细讨论和分析)。

用以上五个指标我们来对世界几个大国进行衡量和分析之后才发现确实有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世界主要大国发展的生命周期

  英国走的道路我们称之为倒U字型历史轨迹。

很显然,在1750年以前它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都比较低,而后上升,特别是在19世纪达到世界的顶峰。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1750年当英国发动工业革命,实际上也是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迅速提高,而且在19世纪中叶达到高峰。

而后英国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由于别国的竞争特别是美国的竞争,它就衰落下来。

  第二种类型的国家,来看一下德国的历史发展轨迹。

它的崛起有两次。

第一次崛起就是19世纪德国相对统一以后,各类指标占全世界比重是在上升的。

当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被打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企图战争崛起,结果也失败,而在1945年或确切地讲在1950年以后它又再一次崛起。

前面几次可能都是战争崛起,掠夺性崛起,但1950年以后能不能称之为相对和平崛起,或者说以经济崛起为主。

  再看一看美国的崛起,这很显然也是令人瞩目的。

在1820年的时候它是世界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然而从1870年以后特别是南北战争之后统一了国内,政治上的统一就为经济上统一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我们发现它在1870年以后迅速地经济起飞直到1913年,人口也在迅速增加。

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又成为最大的赢家,各类指标占世界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

  此外还有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

综合国力与国家战略资源

  这里我们采用综合国力指标(八大类战略资源,23个指标)分析1980年~2003年五个国家动态变化和相对综合国力的变化,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中国和印度,叫做崛起型。

过去20几年在全世界综合国力中所占的比重,中国提高了4个百分点,印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因此属于崛起型。

  第二种类型我们称为先崛起后衰落,就是日本类型。

在1980年的时候它的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的6%,到了1995年,达到8.5%,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但是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以后,开始迅速衰落,一下降到7%。

  第三种类型就是俄罗斯,下降型。

从1990年以来到2000年下降,这几年开始上升,但总体上它由世界一流大国变成二流国家。

  第四种就是我们说的美国,超级霸主。

它综合国力占全世界的比重还处在高峰期或强盛期。

但是也很难说将来是不是会进入衰弱期。

现在在技术资源上,它占绝对优势,但是我们也发现我们在出口能力这一方面较强,而它出口的能力,占全世界市场比重是下降的。

  从我方来看,过去这么多年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在总体上改善了中国的战略环境,综合国力不同程度地高于周边国家,包括这几年已经高于日本综合国力。

嘉宾:

胡鞍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及这个当前世界范围的讨论热点前,有必要先对“影响”做个规定。

这里所说的“中国影响”可能有积极和消极、主动和被动、近期和长期、重大和一般的影响,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影响之分。

因为我们不能抽象而简单地谈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影响力”是国家力量的组成部分。

通过影响,可以保持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维持其合法的正当权利、扩大国家利益、扩散其国家价值,等等。

一个国家自身的变化对世界会产生客观影响,比如一国,尤其是规模巨大的国家,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自行车社会转变为汽车社会的过程就是对世界经济、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

中国经济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四。

从八国集团(G8)到亚太经合组织(APEC),从美国到欧洲,到处都在谈论:

没有中国参与管理,世界经济的均衡是不可能的。

再比如,中国以发展为中心的长期战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如冰箱、空调和汽车的普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十分显著了。

中国对世界的这些影响,是中国变化所产生的客观影响,不一定是中国故意要向世界施加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随着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中国经济更大范围和更有力地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分工,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工业化时代以来在西方世界普遍认可的“普遍”生产和生活方式,若为中国人同样地采用,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样的消极影响?

比如,中国的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世界之最时,中国能承受吗?

世界石油和环境能支持吗?

  也许多数中国人还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但外部世界在感受和利用中国发展带来的机会的同时,已经开始不安地提出问题,“中国威胁”的各种论调大都也源于此。

  从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人类安全的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积极主动也好,消极被动也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中国挑战”。

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思想家,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物力排众议,建议世界更深入地接纳中国进入全球体系的原因。

现有的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国际法则几乎都是在中国没有参加或者参加不足的情况下形成的。

也就是说,这些国际性的东西,都是在中国(以及印度等)对世界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由西方世界主导而形成的。

如今,中国进来了,这些国际规则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问题是如何和平地、共赢地让新的国际制度具有“中国因素”。

  章百家先生曾写了著名的《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一文。

文章发表后,其标题为许多人所引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甚至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

前面已经指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问题不是一个简单问题。

即使过去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中国的任何变动所产生的影响似乎都可能超越国界。

何况如今中国不再是个封闭国家,国家的自主性已经受到全球化的重大影响,“改变自己”和“影响世界”不一定是简单的因果或者前后关系。

  这里存在着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人们面对和回答:

中国外交政策的生成和决定是否需要更多地考虑对世界的影响问题?

中国为什么要“改变自己”?

中国是如何“改变自己”的?

中国改变了自己的哪些方面?

中国在“改变自己”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对世界的影响?

除了“改变自己”的“影响世界”方式,中国还有哪些影响世界的方式?

中国能否在影响世界进步的方式上有根本性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复制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篇小文无法容纳这样一个大题目,但我想强调的是: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中国变化的世界影响问题。

当中国按照世界进步的总趋势改变自己、同时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进步做出贡献的时候,中国就会深入和长期地影响世界。

新华社发表署名钟禾题为《互惠互利共创人类文明――也谈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影响》的文章,全文如下: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说明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

1998年以来,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和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1998-2002年的5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7%,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步扩大。

中国经济这种持续增长不仅对中国人民有利,对世界经济来说也是福音。

  一、中国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中国经济近几年来之所以能持续稳定增长,主要是靠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

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健康良好的。

  

(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内需拉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即确立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坚定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较快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在相对不利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来看,净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很小,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997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仅占GDP的3.8%,2001年进一步下降至2.2%;同期国内需求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6.2%和97.8%。

2002年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变,但净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仍较小。

  

(二)中国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自2001年11月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14个月下跌,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已出现通货紧缩的结论。

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一般应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经济出现衰退(GDP连续两个季度以上出现负增长)。

当前,中国物价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货币供应量却在持续上升,1998-2002年狭义货币M1的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经济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因此,不能仅根据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就断言中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

  而且,当前中国物价下降的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基本正常范围。

从理论上讲,物价涨幅在正负1%之间,均可视作物价稳定和正常。

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2002年12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8,仅下跌0.2%,远低于同期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下降1.8%的幅度。

  从影响当前市场价格下降的因素看,主要是良性因素,即更多的是受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影响,受来自开放扩大、改革深化的影响。

就主要短期因素而言,一是加入WTO后,平均关税税率普遍下调,关税总体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到2002年的12%,涉及商品税目5300多个,降税涉及面达73%;二是近年来,国家加快了电力、交通、通信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采取有力措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规范了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程序,初步遏制了教育乱收费、药品价格和农村电费虚高等的势头,使政策性提价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作用大为减弱。

服务项目价格涨幅从几年前的10%缩小到2001年的7%,2002年进一步回落到1.8%。

从长期因素看,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国资本来华投资增加。

外国企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与中国充裕的劳动力相结合,使得中国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企业成本大幅降低。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二、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都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的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是全球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得益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大幅度降低了中国贫困人口规模,为全球减贫贡献了力量。

据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在1990年到1998年期间,除中国外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增加了6970万人,而中国减少了14720万人。

试想一团糟的中国经济将会给世界带来多么大的难题。

  第二,充分尊重国际一般规则,结合本国实际开辟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推动人类进步,而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正是这一路子。

始自25年前的改革开放,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定的中国未来20年乃至5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都说明中国是一个充分尊重国际规则和自身实际情况,负责任、守信用的发展中大国。

中国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发展和壮大,对世界经济有重大贡献。

各国运动员在遵守奥运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公平竞争,推动了人类在身体素质上实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

同样,在公平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下各国之间的合理竞争也会使世界经济不断走向繁荣。

  第三,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说明,中国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一是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合理竞争,有利于让交易国各方共同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一方面提高了进口国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刺激了其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是中国出口商品中50%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所为。

1999到2002年,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5.5%、47.9%、50.0%和52.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超过半壁江山,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而且,同一时期,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相应的贸易顺差约占中国全部贸易顺差的30%左右。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

三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

中国的出口构成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出口的55%左右是“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出口和进料加工装配出口,即所谓的加工贸易出口。

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中本身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为出口而进口的商品。

从理论上说,加工贸易必然会使处在加工环节的国家出现加工贸易顺差。

因为,作为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总是要通过对为了出口而进口的原材料进行加工,赚取加工费用,即加工贸易的出口值是由进口的原材料价值加上加工费用构成的。

这使得加工贸易的出口值总会大于进口值。

实际上,我国从1989年以来的14年,加工贸易均是顺差,而一般贸易则或者是逆差或者是小额顺差。

如,2001年,加工贸易的顺差是535亿美元,而一般贸易却是逆差16亿美元。

  第四,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纷纷增加对华直接投资,他们所带来的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和中国充裕而低廉的劳动力相结合,提高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客观上也会改善全球的供给结构。

  第五,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信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美国、日本、欧盟世界经济的三大经济体增长势头均不够明朗。

在此情形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有利于扩大全球需求,有助于提高各国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而当今的社会,信心对于经济复苏是至关重要的。

  第六,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符合国情和负责任的。

一是中国从1994年以来实行的一直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存在人为的硬性干预。

目前的汇率走向基本符合市场供求规律的要求。

二是中国一贯坚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政策,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的十分不利环境下,中国仍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为稳定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继续坚持人民币基本稳定这一政策取向,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良性稳定发展对于全世界来说是个福音。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互惠互利双赢关系。

消除偏见,树立信心,保护好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增长“亮点”,才是促使世界经济尽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推动整个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正确选择。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2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但是,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贸易总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均是有限的。

2001年,中国GDP仅占世界GDP的3.7%,大大低于美国占32.6%、日本占13.6%的比重。

中国出口和进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分别为4.3%和4.0%,均列世界第六位,大大低于美国占11.9%和15.2%、德国占9.2%和8.4%、日本占6.6%和5.9%的水平。

由于中国有近13亿庞大的人口,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还不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三十分之一,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要想为推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与人口总量相当的贡献,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努力,还需要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中国还需要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互惠互利、公平竞争、携手共进。

(新华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