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7925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docx

8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

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

  2012-08-21 【大 中 小】

  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大力推进圈域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两型”农业建设,促进圈域“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鄂政发〔2008〕58号)和圈域“两型”农业发展实际,结合湖北省、城市圈各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武汉城市圈9市辖25个区、25个县(市)、638个街、乡、镇、场(71个乡、322个镇、182个街、63个农场),12964个行政村(队),501.33万农户。

农业人口1914万,占圈域人口的60.7%。

农业劳动力968.4万,占农业人口的50.6%。

农用土地资源面积603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072.9万亩,占农用土地资源面积的34.3%;可养水面805.7万亩,占农用土地资源面积的13.3%;林地面积2461.8万亩,占农用面积的40.8%;可开发利用的“四荒”面积696.46万亩,占农用土地资源面积的11.5%。

2010年武汉城市圈农业总产值1568.6亿元,农业增加值95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8.5元,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

2.4。

  

(二)主要成效

  三年来,武汉城市圈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断改革创新,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010年,圈域种植业优良品种播种面积424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3.3%,比2006年提高了15.3%;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饲养量占畜牧总饲养量的67.8%,比2006年提高了13.6%。

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49.6%,提高到55.6%。

种植业、水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886万亩,比2006年增加774万亩。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达到2277个,比2006年增加1055个;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比2006年增加28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82个,比2006年增加47个。

畜牧、水产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耕地有效排灌率达到75.5%。

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56.4%。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476家,比2006年增加2126家。

农业龙头企业1043家,比2006年增加523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15家,省级188家,分别占全省的44.1%和43.6%;农业产业化覆盖农户达到54.5%,比2006年提高34.9%。

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1657亿元,比2006年增加607亿元。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6年1.2:

1,提高到1.5:

1。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的3747元,增加了1646元,增长43.9%。

  ——节约型农业不断发展。

2010年圈域2072万亩耕地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比2006年增加1627.6万亩,亩平节本增收120元以上;推广使用有机肥127.5万吨,比2006年增加64.2%,化肥使用量由2006年的1.22吨/公顷,减少到0.96吨/公顷。

推广农作物病虫机械综合防治238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6.8%,比2006年增加1476万亩,亩平节本增收55元以上,农药施用量由2006年的0.039吨/公顷,减少到0.033吨/公顷。

种植业喷、滴灌面积15.42万亩,比2006年增加9.72万亩,亩平节本增收100元以上。

推广农作物轻简化栽培面积达到970万亩,占种植业播种面积的19%,比2006年增加395万亩,亩平节本增收80元以上。

农作物间作、套种面积达到369.6万亩,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7.3%,比2006年增加126.3万亩,亩平节本增收186.3元。

  ——循环农业方兴未艾。

2010年圈域推广以“畜禽-沼气-鱼(菜、稻、果、茶)”为重点的种养循环模式达到125.56万亩,比2006年增加了61.29万亩;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产面积1372.2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272.9万平方米;以动植物互利共生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214.8万亩,比2006年增加108.6万亩;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的企业53个,有机肥产量172.1万吨,比2006年增加40个、79万吨。

对农产品初加工下脚料和废弃物进行精深加工利用的企业达到422个,比2006年增加225个。

  ——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2010年,圈域公路林带绿化率达到87.2%,比2006年提高9.2%;农田林网绿化率达到63.2%,比2006年提高10.1%;水库、湖岸林网绿化率达到76.1%,比2006年提高9.2%;森林覆盖率达到26.3%,比2006年提高2.4%。

圈内建设省级生态示范区5个,省级生态示范街(乡、镇、场)44个,省级生态示范村80个。

建成乡村休闲游专业村216个,比2006年增加145个,年接待游客能力达到2240万人,比2006年增加897人。

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比2006年增加5.2万人。

  ——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型。

三年来,圈域农业不断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2010年,圈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合格率达到98.1%,比2006年提高9.6%;特色种植业,高效水产业、高效畜牧业、生态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6%;1000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种植业、水产业经营面积达到1064.6万亩,占耕地和可养水面的37%。

种植业设施和保护地栽培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7.3%,比2006年提高3.3%;水产、畜牧业设施化水平逐年提高。

中心城区逐步退出畜牧业,主要湖泊逐步退出珍珠养殖和围栏网养殖,农业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0年,圈域使用太阳能热水器65.9万台,比2006年增加了16万台;“一池三改”户用沼气91.3万户,比2006年增加了55.9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池7.24万立方米,比2006年增加了6.5万立方米;秸秆气化和风力提水从无到有,目前,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达到14个,供气农民11000户;风力提水9处。

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年折标煤200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159万吨。

  ——圈域农业合作得到加强。

三年来,圈内各市农业系统积极开展农业协作,就组建城市圈农产品市场准入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加工合作平台等多方面进行协商对接,达成了诸多共识。

武汉市有一批农业项目与圈内各市达成合作协议,如鄂州市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蔬菜购销合作和畜产品加工项目;孝感市的优质稻购销合作项目、粮食加工工艺引进项目和水禽产业化项目;咸宁市的鲜食籽莲深加工订单收购项目、康誉食品工业园和专业水产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黄石市的农产品购销项目;潜江市的带壳莲籽深加工项目和废弃虾壳提取氨盐与虾鱼加工资源综合利用改扩建项目等。

为进一步加强圈域“两型”农业建设,2010年8月,圈域内各市建立了“两型”农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圈内开展“两型”农业战略合作加强了组织协调。

  (三)薄弱环节

  近三年来,武汉城市圈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农业和农村经济要从根本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仍然面临着诸多薄弱环节。

  1、农业经济实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优质高效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不够,规模不大,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实力强、科技水平高、带动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够,整体实力较弱,素质不高;在全国知名的品牌农产品较少;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2、农业生产经营仍然粗放。

传统农业仍有相当比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高,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依然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低效、高耗、污染重的情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两型”农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3、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

农业后备劳动力缺乏,现有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的覆盖面有待提高。

  4、政策法律制度尚待完备。

农业生产环节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等过多过滥使用;人畜粪便、薄膜、生资包装袋等农业面源污染;土地撂荒、半撂荒现象存在,耕地有机质不高,地力下降;湖泊、水库过度养殖,水体遭到破坏;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污染农业生产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村人居环境恶化等等,都需要制定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保障“两型”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法律制度。

  5、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发展“两型”农业,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能源、环保、农产品加工、农用工业等各产业,涉及到金融、财政、税收等各方面,涉及到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民等不同的市场主体,涉及到政策、宣传、教育等不同环节,推动圈域“两型”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发展环境

  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部署。

“十二五”期间,是武汉城市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两型”农业建设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一)有利条件

  1、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战略的指引。

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城市圈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建了工作机构,出台了系列方案和行动计划,把建立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把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优化农业结构;把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把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等方面,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三年来,通过改革试验,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前,湖北省和城市圈各市围绕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都在制定十二五时期“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规划。

这些都为武汉城市圈深入推进“两型”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2、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地处全国中心腹地要冲,位于长江中游。

武汉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水陆空铁”交通发达,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武汉“居中”的独特区位,市场发达,物流畅通,吞吐八方。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

武汉是中部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中部之首,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以武汉为龙头的“1+8”城市圈,农村地域广阔,耕地肥沃,水产、畜牧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山水资源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多湖水乡”,是休闲旅游的好出处。

这些都为圈域“两型”农业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有改革发展的巨大潜力。

“十二五”时期是武汉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武汉市将迈入“万亿元GDP”俱乐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两型”农业建设面临大好机遇,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加强圈域农业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圈域整体优势,促进圈域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有希望。

  

(二)主要挑战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统一。

对“两型”农业、低碳农业在全面构建“两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对农业提供农产品供给的功能高度认同,但对农业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功能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对“两型”农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缺乏深入学习研究,“两型”农业建设的自觉性不强,甚至茫然无措、无所作为、畏难避难等等,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两型”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2、“两型”农业建设体系有待探索。

“两型”农业建设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建立“两型”农业的资源节约体系、循环农业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村清洁能源开发体系;如何建立“两型”农业的制度创新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等等,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任务比较艰巨。

  3、“两型”农业建设的薄弱环节有待不断突破。

前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几个薄弱环节,导致“两型”农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三废”污染,对农业发展环境构成较大威胁,农村水体污染、土地活性变差等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压力加大。

“两型”农业的覆盖面不够,技术水平不高,“两型”农业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型”农业建设缺乏健全的激励约束制度等等,需要改革创新,不断突破。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主线,以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首要任务,把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关键环节,把完善和落实利农惠农政策法规制度作为重要保障,把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两型”农业示范区,增强圈域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武汉城市圈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在统筹协调发展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开发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利用资源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低碳化。

  ——科技先导原则。

充分发挥圈域科教优势,强化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现代科技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把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

  ——制度创新原则。

坚持市场经济取向,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促进“两型”农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法律体系,在不断改革创新中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圈域协作原则。

以武汉为龙头,带动城市圈协作共建,通过农业一体化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圈域集成优势,扬长避短,优化农业布局,打造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互利共赢,抱团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武汉城市圈农业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多功能性充分体现,圈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突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圈域农业生产向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物质装备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转变;节约农业体系、循环农业体系、生态农业体系、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两型”农业体系基本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两型”农业的示范区。

具体目标如下:

  1、农业经济总量增长指标

  

(1)农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1568.6亿元,增加到2526.2亿元,年均增长10%。

  

(2)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950.7亿元,增加到1396.8亿元,年均增长8%。

  (3)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农场大队),由2010年的172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3.3%,增加到3807个,提高到29.4%。

  (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6238.5元,增加到10047元,年均增长10%。

  2、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指标

  

(1)种植、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由2010年的933.9万亩,增加到1440.5万亩。

  

(2)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旱涝保收耕地面积由2010年的1565万亩,增加到1900万亩。

  (3)种植业工厂化、设施化保护地栽培生产面积由2010年的431万亩,增加到565.2万亩。

  (4)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由2010年的56%提高到65%。

  (5)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0年的54%提高到59%。

  (6)掌握1-3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农业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动力的比重由2010年的20.9%提高到33.3%。

  3、节约型农业指标

  

(1)种植业测土配方施肥水平进一步提高;化肥使用量由2010年的0.93吨/公顷,减少到0.77吨/公顷。

  

(2)农作物病虫机械化综合防治面积323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4%;农药施用量由2010年的0.033吨/公顷,减少到0.020吨/公顷。

  (3)种植业喷、滴灌面积达到75.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比2010年分别增加60.1万亩,提高2.9%。

  (4)种植业轻简化栽培面积达到172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3.8%,分别比2010年增加825万亩,提高16.2%。

  (5)水产养殖加强综合管理,降低饵料系数等,亩平节本增收150元以上。

  4、循环农业指标

  

(1)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生产面积达到242万亩,比2010年增加115万亩,亩平节本增收达到150元。

  

(2)以食用菌为纽带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生产面积2803.2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194万平方米。

  (3)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沼气-鱼(菜、稻、果、茶)”等种养循环模式生产面积达到181.2万亩,比2010年增加85.1万亩。

  (4)以有机肥为纽带的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转化还田生产面积达到1658万亩,比2010年增加639.8万亩。

  (5)用农产品初加工下脚料等废弃物进行深加工企业达到319家,产值3303.5万元,产值比2010年增长83%。

  (6)畜牧养殖小区以“沼气、有机肥”为纽带,建立循环农场716个,面积达到32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加442个,16.4万亩。

  5、生态农业指标

  

(1)农业生产区、限制生产区、禁止生产区的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有量达到2070万亩。

  

(2)种植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禁止秸秆焚烧;农田残留薄膜、农资包装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种植业推行清洁生产面积达到95%以上。

  (3)主要养殖水面健康养殖达到100%;89%以上的畜牧养殖小区实现治污达标排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4)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达到2478个,比2010年增加719个。

  (5)新增植树造林总面积2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6%,提高到29%。

  (6)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营单位户达到7157个,比2010年增加4641个。

  6、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指标

  

(1)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用户达到70.75万台,比2010年增加4.85万个。

  

(2)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112.3万户,比2010年增加21万户。

  (3)秸秆气化供气站53个,集中供气农户数量达到5.3万户,分别比2009年增加45个和4.5万户。

  (4)风力提水点达到25个,比2010年增加16个。

  7、建立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法规制度,出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

  四、发展布局

  武汉城市圈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着眼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进一步优化圈域农业发展战略布局,各市在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差异明显、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同时,更应依托大武汉,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共同打造事关强化农业基础,影响圈域农业发展全局的几个关键性产业,形成“六大中心”。

  

(一)建立农产品加工中心

  1、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与加工业发展布局

  ——武汉市及周边商品蔬菜产业带。

圈域内具有蔬菜、冷食瓜和莲藕的生产优势,尤其是莲藕等水生蔬菜生产优势明显。

冬季露天叶菜、苔菜、根菜类在长江以北地区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其区域布局主要有两大片(带):

一是武汉市郊区及周边精细、加工、反季节蔬菜基地,主要包括东西湖、蔡甸、汉南、江夏、洪山、新洲、黄陂、团风、黄州、麻城、孝南、汉川、云梦、嘉鱼、鄂州、黄石郊区等16个区、县(市)。

以精细菜,反季节菜为主,产品主要供应城市圈及省内大中城市。

二是沪蓉高速公路沿线及邻近地区商品蔬菜基地,主要包括潜江、仙桃、天门、浠水、蕲春、黄梅等6个县(市),以茄果类、根茎类蔬菜为主。

产品主要销往广州、长沙、合肥、上海、深圳等圈外大城市。

三是以武汉来福如意、武汉长华、武汉小蜜蜂、武汉富泰天乐、汉味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形成种子、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以武汉市周边五大湖泊为核心区域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

其区域布局:

一是以梁子湖、保安湖、西凉湖、龙感湖为核心的鄂州、黄梅、大冶、江夏、咸安、赤壁、嘉鱼等沿湖县(市),重点发展大水面河蟹、青虾等特种养殖;二是以新洲、汉南、鄂州、大冶、江夏、汉川、天门、仙桃、咸安、赤壁、嘉鱼等县(市)为主的精养鱼池为基地,主要发展乌鱼、龟鳖、黄鳝、鳜鱼、泥鳅等名优水产品;三是以武汉天峡鲟都、武汉高龙、武汉海浩、武汉源香、武汉梁子湖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形成种苗、养殖、水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以孝感、黄冈两市所辖区、县(市)为主的优质稻米产业带。

该区域布局包括孝南、孝昌、安陆、应城、团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崇阳、咸安、嘉鱼、阳新、仙桃、天门、潜江等县区。

以佳宝糖业、武汉统一、武汉桂子米业、武汉劲宝食品、武汉中排粮油、武汉益康面粉等粮食生产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形成种子、粮食作物生产、加工(粮食粗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圈西四市和圈东四区、县(市)两个优质棉花产业带。

该产业带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其中圈西优质棉花产业带系中长纤维棉区,包括天门、潜江、仙桃、汉川4市,面积150万亩;圈东优质棉花产业带为长纤维棉区,包括黄梅、麻城、武穴、黄冈4个县(市)。

同时发展圈域优质棉纺织品加工和服装生产产业链配套体系。

  ——圈西四市和圈东八区、县(市)两个“双低”油菜带。

该地带属于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

分为江汉平原种植区、鄂东种植区、鄂南种植区。

江汉平原种植区包括天门、潜江、仙桃、汉川4市,面积150万亩;鄂东种植区包括黄梅、武穴、浠水、黄陂、新洲、麻城、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