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120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docx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模板2

2、客观题答题的主要备考思路(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如果你掌握和理解了下面的问题,选择题你就基本过关了:

(1)经济生活选择题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1、理解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价值的表现方式:

W--W(物物交换)和W--G---W(商品流通),在W---W交换中,前一种商品价值由后一种商品价值(商品、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交换价值)表示;在W--G--W交换中,商品的价值只能由货币表示。

2、区别货币的职能和纸币的职能,特别是理解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三者在使用时的区别;

3、明确“价值符号”的说法专指纸币;

4、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贬值幅度(率)=(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应发的货币量)÷实际发行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幅度(率)=(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应发的货币量)÷应该发行的货币量。

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实际发行的货币量÷应该发行的货币量

5、汇率转化问题:

第一:

汇率的波动对国内和世界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⑴一国货币对外贬值,通常会引起出口扩大和进口的减少,国内物价上涨,国际储备增加,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资金外逃。

为了刺激出口的增长往往采取直接宣布本币贬值,即本币汇率下降的做法。

  

⑵一国货币对外升值,通常会引起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国内物价稳定,国际储备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下降,吸收外资流入。

第二:

人民币(本币)升值的利与弊:

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③由①②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⑤有利于境外旅游、留学。

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

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

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第三:

汇率转化:

如外币与人民币对比原来1:

10,现在外币升值5%,兑换比例为1:

10(1+5%);如果外币贬值5%,则兑换比例为1:

10(1-5%)

6、商品价值量的计算方法:

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商品)总量与(个别、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①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②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同时,要搞清楚使用价值总量实质就是使用价值,也就是商品数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唯一因素是科技进步,其他的如加强管理、遵守交易规则、诚实守信等等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没有关系。

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是指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方式为:

原商品价值÷(1+ⅹ%)

三是货币贬值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方式为:

原商品价值÷(1—ⅹ%)

四是交换价值总量就是商品价值总量

五是商品的价值总量的计算方式: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后,等于变化前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的价值)×(1+ⅹ%)

六是商品的价格总额的计算方式:

(商品数量×单位商品的价值)×(1+ⅹ%)×(1+Ⅴ%)Ⅴ为其它增量。

7、把握商品价格的有关因素: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由市场(供求关系、竞争和讨价还价)等形成

8、区别价格波动(涨跌)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生产。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从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营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营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和价格波动对生活(生活必需品、高档品、替代品、互补品需求量)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影响不同:

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的影响:

在互为替代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9、区别几种消费心理

消费

心理

特点

评价

态度

从众

心理

仿效性

重复性

盲目性

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求异

心理

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攀比

心理

夸耀性

盲目性

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不健康的心理

求实

心理

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理智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利

理智的消费,值得提倡

10、区别生产决定消费和消费反作用在考察时的不同使用:

(难点)

11、

(1)考察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考察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些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态势和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

1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混同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4、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公司的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的股份。

15、注意区别企业兼并、破产和并购与强强联合:

企业兼并:

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

劣势企业(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并购与强强联合(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

16、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

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银行利润的来源有二:

存贷款的利差和服务性收费。

前者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17、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储蓄存款

债券

股票

商业保险

区别

特点

便捷的投资

稳健的投资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规避风险的途径

收益方式

存款利息

债券利息

股息、红利;

股票差价

转移风险,减少损失

风险性

国债小;金融债券中等;企业债券大。

最大

较小

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18、区别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只存在于个体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

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

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劳动要素分配: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按信息要素分配: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

19、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20、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21、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作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得受供求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出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率,给经济“降温”。

特别要注意区别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

(见笔记)

2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3、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计税方法:

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增值税作用:

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4、市场调节的弱点和不足的区别:

自发性: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和两极分化。

盲目性:

分散经营→盲目决策→一哄而上(下)→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滞后性:

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25、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叫“根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6、区别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其中,经济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是: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等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提示、规定等调节经济的手段。

2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0、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标志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2)政治生活选择题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1、我国人民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体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既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础民主制度)、法律(制定和实施法律)和物质(经费由国库支出)的保障。

2、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大代表的权利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并非所有人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必须同时具备国籍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龄条件(年满十八周年)、政治条件(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监督权:

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比较:

直接选举的优点:

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间接选举的优点:

便于组织,适合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比较:

等额选举的优点:

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差额选举的优点:

被选举人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选举方式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4、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社会听政制度等方式属于公民的民主决策途径,区别民主监督的途径: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政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

5、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不是政府组织;但接受政府的指导。

6、国家职能履行的主体是国家机构或国家机关,共产党、中共中央、政协和团委、人民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特别注意。

7、区别四种国家经济职能在使用上的不同:

经济调节---统筹规划,总体部署(即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合理运用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经济杠杆,引导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经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社会管理----制定并完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公共服务----信息引导,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健全社保制度,建立并完善预警机制)

8、政府依法行政和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区别:

选择题要特别注意依法行政是政府的行为,共产党依法执政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

9、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包括: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等;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等。

10、我国政府权威的树立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脚踏实地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切实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最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要注意区别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注意区别。

13、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

(注意:

人大的职权与人大代表的权利不能混淆,不能混用)

14、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6、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不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或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法律上平等、在组织上相互独立、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17、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或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职能,人民政协的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8、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的。

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0、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目的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1、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则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22、国际关系的形式:

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23、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首要目标。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2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发展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3)文化生活选择题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经济功能)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认识、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

①所谓潜移默化,是指因受到外来影响而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所谓润物无声,油然而生,不知不觉等;“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所谓根深蒂固,本性难移;②“潜移默化”往往体现在即时的感受上,看见某物有感而发,影响当时的心境;不同于深远持久,“深远持久”表现为对以后行为的影响上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区别: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品格;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义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商贸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大众传媒依据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7、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一国文化得到其他国家人们的认同)

8、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实践。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外部因素)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内在因素)③思想运动催生社会,促进文化发展(助推器)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0、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文化创新过程中需要克服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11、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标志,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标志。

12、把握民族精神内涵的不同:

团结统一(如A、万众一心,众志成城;B、一方有难,八方支援;C、同胞共气,家国所凭;D、土尔扈特部回归);

爱好和平(如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礼之用,和为贵;C、四海之内皆兄弟也;D、走和平发展道路);

勤劳勇敢(如A、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