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341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docx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

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

腾冲县教育局教研室姜家奇

课题研究在教师中总感觉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是对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不清楚。

为此,我对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由钱爱萍、吴恒祥、赵晨音编著的《教师怎样做好课题研究》一书研读后,把摘录的内容呈献给大家,主要有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两部分内容。

希望给正在进行课题研究或即将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师有一些帮助,正所谓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第一节怎样选择教育科研课题

一、教育问题与教育科研课题的联系与区别

(一)教育问题

问题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问题是联系已知和未知的桥梁和纽带。

客观事物的发展会不断地产生新问题,或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认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客观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

教育问题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与社会其它现象、其它实践活动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以及教育运行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然而,教育中的一般问题不能说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

例如,“某一类型数学题有几种解法”,虽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碰到,但它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不是教育科学问题。

再如,“怎样帮助某某同学提高作文成绩”,需要了解有关情况、分析原因并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班主任、语文教师的一项工作任务,而不是一个教育科研课题,因为这一个问题所反映的是一种具体的个别的现象。

像“怎样发展学生的各性”这一问题,虽然是广大教师都关心的普遍性的问题,但这一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或不同的学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但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讲,他不是一个合适的课题。

而像“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原因”这样的问题,则可以成为一项科研课题,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包括某些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校教育、教学、家庭背景灯因素相关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有待人们去探索、研究;同时这一问题的范围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任务比较明确、集中。

(二)教育科研课题及其类型从上面可以看出,教育科研课题产生于教育问题,但教育问题并不能都成为教育科研课题。

教育科研课题就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

要进一步了解什么事教育科研课题,就有必要了解教育科研课题的类型。

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的功能一般将其分为三类:

1、基础性研究课题,亦即基础理论研究课题

这是关于教育基本规律的理论性研究课题。

比如“对教育本质的考察”、“对教育功能的分析”等,即属此类型。

它的应用价值有时不能完全预见,但这种研究对于教育科学的理论建设,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应用性研究课题

这一类课题具有直接实践的意义,它着重考虑如何将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开辟应用的途径,探索搞好教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如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对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直接解决当前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也有利于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例如“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验”、“农村初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研究”等便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

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大部分是应用型的研究。

3、开发性研究课题

这是旨在应用研究的成果、开辟新的应用途径、发展已有成果的研究。

例如有人将美国斯金纳程序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一定的改造后,移植到“初中代数自学辅导程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有人将我国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学理论移植到中学外语课本的教学改革实验中等等,这些研究都可以归为开发性的研究。

二、课题选择的意义

(一)对于研究者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科研能力。

有利于研究者形成长期研究方向。

(二)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选题是寻找研究教育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一位女教师,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时,首先结合自己的工作,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着手进行研究实验。

她选择“运用‘讲解’和‘质疑’教‘数的整除’一章的效果比较”为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成果。

半年后,她又在“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中,用“讲解法”和“质疑讨论法”进行重复实验。

后来她的研究范围有逐步扩大到对命题质量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实验方法的探讨等,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教育科研带头人。

课题的选择决定着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

选题恰当与否对于科研是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选题还决定着科研工作能否得到外部支持。

正确选题能提高科研效率。

三、课题的主要来源

教育科研课题产生于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概要地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如“中学生青春期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培养”等;另一类是教育理论方面的问题,如“教育的负向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等。

(一)从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择

如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协调、一致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教育工作中经常遇到,普遍存在,与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密切,从这类突出的现实问题中选择课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二)从教育、教学的疑点中发现课题

比如“作文前进行指导”,在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有教师提出“先写话,后指导,再修改”和“先指导,后写话,再修改”良知教学程序的效果比较,通过实验得出前者效果较好,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

(三)从成功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经验中提出课题

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般都积累有成功的经验。

如,有的教师善于做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工作;有的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力;有的教师善于运用数学题的多种解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教师从不训斥学生,但班级纪律一直很好。

这些都可以形成研究成果课题,或进行经验总结,探讨其中的规律;或设计教育实验,检验某种做法与提高教育效果之间有无必然联系,等等。

(四)从理论学习中或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形成课题

有一所小学的几位数学教师感到三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下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低年级时基本口算不熟练。

他们在研究国内外有关经验时,觉得日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做法较好。

这套教科书第一册中,主要采用附有答数的口算卡进行练习。

这种练习方式能使学生及时获得正、误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巩固,并减少作业负担。

他们借鉴了这种做法,设计了对比试验,并做了跟踪调查。

通过借鉴别人的成果,不仅形成了课题,而且做出了成绩。

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即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是十分广泛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

2、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

3、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矛盾

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出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课题

四、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

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个见解是深刻的,并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发现问题的首要前提是研究人员要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发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研究者具有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格。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书中介绍了数种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现简述如下:

(一)怀疑的策略

怀疑是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作否定的或部分否定的判断。

怀疑必然引起人对事物的重新审度,会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怀疑不是胡猜乱想,而是有依据的。

作为怀疑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与经验,二是逻辑。

作为怀疑依据的事实与经验,总是与现有结论或常规不一致甚至相悖。

如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讨论。

逻辑是检验理论合理性的有效工具。

对理论的逻辑推敲可以从概念尤其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做起,对于一时十分流行的概念也应仔细推敲。

如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概念来表述学校课堂教学内外的活动是否科学?

他又会价值?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否属同一范畴?

等等。

(二)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

与怀疑不同,变换思考角度不是把思维的利剑指向原有的结论,而是从与得出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已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

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

思考角度的转换是多类型的。

一类是在同一层次上的转换,从思考问题的一个方面转向另一个方面。

如历来抓学校工作都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教学中又把几门主要学科的教学放在第一位,音乐、体育、美术等所谓副科一向不被重视。

另一类角度的转换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的。

有的是从较抽象转换到较具体,如研究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停留在一般性问题上。

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理论。

第三种转换角度的类型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结合部。

如前一阶段提出的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中学与大学各阶段的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

第四种转换的类型是通过比较。

这种比较可以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如近代中国课程与现代中国课程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如城市中等教育结构与农村中等教育结构的比较等。

(三)类比与移植的策略

它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的新问题。

这种思维策略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找到发现的“工具”。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完成的名著《大教学论》,就是在把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作类比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四)探究与体察的策略

前面说到的三种策略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有关。

探究与体察的思维策略则要求面向实际,从对现象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附小的教师曾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实验课——听读欣赏课。

这种课的设计除吸取国外的暗示教学理论外,还从附小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两件事情中受到启迪。

一件是一位教师的侄女学语文的故事。

《365夜故事》。

另一件是教师家访时,家长经常播放配乐故事给孩子听。

五、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哪些特点

(一)选题必须有价值

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所选择的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这方面强调的是课题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选题范围要广,要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性要强,选取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所选择的课题研究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这方面课题一般较专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理论上要有突破和建树,或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二)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选题的现实性,集中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理论依据充实、合理。

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着就是选题的实践基础。

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确定的依据。

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以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这就是选题的理论基础。

(三)选题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

课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全局的成败。

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

只有对选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为建构指导研究方向的参照系提高重要的依据。

因此不宜把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

(四)选题要新颖,有独特性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

要做到选题新颖,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科学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应该看到,科学上的任何重大成果,几乎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前人、别人工作成就的基础上一步步取得的,即使是被人认为非常新的、第一次开辟的新领域,也仍然是由前同时代的人的工作提供了条件。

因此,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高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着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

如果要选择同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就要多已有工作进行认真审视,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高度进行评判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

只有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五)选题要用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选题时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

具体分析,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

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这就是恩格斯指出的: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有的选题,看来似乎是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但由于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违背了基本的科学原理,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如1958年有人提出的“关于中国十五年内普及高等教育的对策研究”,这样的选题不仅徒劳,而且常常会导致实践的盲目性。

二是主观条件。

这是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对此课题的兴趣。

也就是说,要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结合点,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课题。

有的人擅长实践操作,就不一定非选择理论课题研究。

而在一个课题协作研究组中,不同特长的人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发挥出整体研究效益。

对于刚学步的年轻人,最好选择那些本人考虑长久。

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更容易激发信心和责任感,更容易发挥创造性。

总之,知自己之短长,扬长避短,才能尽快出成果。

三是时机问题。

选题不必须抓住关键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提出过早,问题会攻不下来。

如几年前有人曾尝试从生理学角度,通过对电脑电图的研究来考察人的认识规律,由于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而调整。

提出过晚,又会被人认为是亦步亦趋,毫无新意。

这里有一个胆识问题,既善于抓住新课题,又注意时机。

正如贝弗里奇所说,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是研究问题的精华所在。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按照其本身价值而不是按照主宰当时的观点去判断论证的科学家,最有可能认识某种确属于新东西的潜在意义。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选题不当的情况:

一是范围太大,无从下手;二是主攻目标不十分清楚;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四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课题太难,资料缺乏;五是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

因此,正确选题并非一蹴而就,他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还要坚持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比较,善于发现和抓住重要问题;不仅要把握该领域理论研究的全局,而且要对教育实际有深入的了解;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选题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和创新、判断、评价等综合能力。

第二节怎样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

一、课题的确立

初选课题提出后并不能马上着手进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课题的价值,也就是进一步对课题进行论证,并将课题具体化。

这个课程就是确立课题的过程。

(一)对课题进行论证

对课题进行论证,实质上是请有关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评价和对课题的可靠性、可行性、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预测研究的结果。

在对课题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对研究背景进行分析。

分析研究背景的目的主要是回答这个研究课题有没有确立的必要。

进行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通过这样一些途径:

1、查阅有关文献资料;2、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咨询;3、向科研管理部门、行政管理机构了解情况;4、对教育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观点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与课题有关的著作、文章,曾有过什么样的著作、文章,曾有过什么样的论述,有几种观点,哪些是可以借鉴的。

但是与课题有关的动态、信息等。

三是与课题有关的动态、信息等。

进行课题论证,分析研究背景还要这样一些问题:

1、本课题是针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

2、前人是否进行过同类或相关课题的研究?

取得了哪些成果?

3、本课题和别人已经或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在研究的依据、目标、范围、对象、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别人的哪些理论、观点、方法、手段可以为本课题所继承、借鉴、批判。

(二)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未知的教育规律,所谓课题研究的目标便是这一课题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获得对某种教育现象及现象之间相关联系的科学认识。

教育科研与日常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培养好年轻一代。

但两者的直接具体的目标是不同的,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日常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完成培养年轻一代的教育、教学任务。

教育科研是在获得了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之后,通过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间接地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那么怎样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呢?

从基础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来讲,要紧的是要将研究目标与一般工作目标区别开来。

但在基础教育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开展的课题研究中,两者却常常容易混淆。

比如,不少学校的教师在研究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时,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育科研问题也就研究成功了,因而在研究中随意改变课题计划,为实验班创造大量优惠条件(实属工作性质而非课题研究性质?

),由此来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

发生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有些领导和教师在确立课题时,研究目标模糊不清,或者用工作目标代替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成功的标志是达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与工作目标区别开来,对于明确研究目标、取得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限定课题的范围

任何事物都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特别是在教育中,一个小小的问题会引出一大片问题。

因此要对课题的范围进行限定。

一是限定课题的深度,二是限定课题的广度。

限定课题的深度是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人的可能,限定某此研究能够深入到什么层次和达到什么高度。

限定课题的广度,就是在时限、类型和内容上限定研究的范围。

在时限上,要限定研究对象的起止时间。

研究某个年龄阶段和年级段的学生,是在教育科研中经常需要划分的。

在类型上,要限定不同的对象。

例如,将学生按层次划分为某种类型,将学校按地域划分为某种类型,从中选择自己研究的范围。

在内容上要限定解决的具体任务,例如划分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限定了课题范围,就可以用我们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这个领域,以免迷失方向或偏离方向,使我们背上多余的负担。

限定了课题的范围能使研究目标更加明确、清晰,使研究有了具体的突破口和着眼点。

(四)分解课题

限定课题的范围主要是从我们不应该研究什么来说的,分解课题则则主要是针对我们应当研究什么而言的。

一般课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甚至还含混不清,这就使研究难以下手,需要进行分解,将课题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明确下来。

例如,有人提出了“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这样一个题目,由于他的目标不具体、不集中,研究就有困难。

如果对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便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具体课题:

①“本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水平如何”;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智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如何”;③“高创造性学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怎样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⑤“某教师培养高创造性学生的有效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对于一个准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研究的普通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明确他要研究的具体课题是什么,立题阶段以后的工作才能继续进行下去。

(五)确定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

从方法论角度分析,研究方法包括:

哲学方法,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逻辑方法,如形式逻辑;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科研的辅助性的具体方案、手段、技术等,如抽样时确定研究对象的具体方法,观察、问卷、谈话、测量是收集资料的手段,统计是分析资料的技术,等等。

研究方法服从于研究目的,也受到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研究价值。

正确的方法会提高研究效率,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方法不当、不正确或不周全,会影响结果的可靠程度,甚至说明不了研究的问题,一切的从头开始。

因此,在立题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设计、规划。

这时要考虑以下内容:

一是本课题采用哪种或哪几种基本研究方法;二是用怎样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收集、研究材料,整理和分析材料;三是如何安排具体的研究程序等。

(六)制定研究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是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制定研究计划的目的,是明确规定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整个研究程序,使研究者能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研究,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制定研究计划也便于科研管理部门和上级领导检查研究工作的进展。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计划一旦确定,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不应随便改变,当然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变化及计划不可能十分完美,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的话也可作某种修改或补充。

研究计划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题名称;②课题提出的缘由及其意义;③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④本课题中关键性概念的定义;⑤研究对象及其选择方法;⑥研究方法及实施要点;⑦研究进程的安排;⑧预期的研究成果。

初选课题提出后,只有对课题进行论证,把研究目标与一般工作目标区别开来,并限定课题研究范围,使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同时根据研究目的对具体研究方法进行设计,制定比较详细的研究计划,才算是完成教育科研课题确立的过程,也才能着手实施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的表述就是要求清楚地说明该课题的范围与变量的限定,所以,确切地表述课题成为研究设计的起点。

(一)研究范围的表述

在课题研究范围的表述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不是样本)范围的具体规定。

如某项研究只是想对某中学的一部分学生作一次有关兴趣爱好方面的调查,研究者在课题中却表述为“当代青少年兴趣爱好方面的调查”。

这显然是夸大了研究对象的总体。

确切地表述应该是“某中学初一学生兴趣爱好调查”。

(二)课题中变量的表述

在每个课题表述所用的词或词组中,有一部分是常量,即仅是一个不变值的概念,如地名、学校名、人名、具体的时间值等。

另一部分是变量,即包含有一个以上值的概念,如性别、年龄,以及一些抽象名词。

对于这些变量都需要加以定义。

总之,课题表述的变量概念,只有通过定义才能变得清晰、具体,可以在研究中进行操作。

因此,它是课题表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中,操作化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有人以“当代中国青少年理想调查”为研究课题,那么,就必须对课题涉及的下列变量下定义:

(1)“当代”:

应写明作为一个时间变量,在此是指从某某年到某某年,还是指调查的年代;

(2)“中国”:

应写明在此是否包括台湾省;

(3)“青少年”:

应写明这一概念所指的年龄段,以及是否仅指在校青年;

(4)“理想”:

应写明指的是哪些方面的理想,以哪些可观察或可经验的事物、行为,作为“理想”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指标。

通过这样一个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当大规模、相当复杂的调查课题,不是靠几个人找几个学校发几张问卷表就可以解决的。

如果研究力量和条件不许可的话,那就应该缩小课题范围。

(三)假说的表述

任何研究都需要有假说,假说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关系的阐述。

教育科研是研究主体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知识水平、社会经验总体对其研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总会或清晰或模糊地对研究对象有一个预定的设想,并以此指导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