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364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docx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

2017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

农技植保函【2018】52号

2017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继续组织北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新疆等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菜蛾、烟粉虱、小麦赤霉病、稻(麦)田杂草等16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

本年度系统测定田间常用农药品种34个(监测对象、涉及农药品种及抗性分级标准分别见表1、2),现将可以评估的病虫草和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情况通报如下。

表1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对象、农药品种及方法

作物

监测

对象

监测农药品种

监测方法

敏感基线依据

水稻

褐飞虱

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

稻茎浸渍法

稻苗浸渍法

NY/T1708-2009

白背飞虱

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

稻茎浸渍法

NY/T3159-2017

灰飞虱

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毒死蜱

稻苗浸渍法

NY/T2622-2014

二化螟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毒死蜱

点滴法

稻苗浸渍法

NY/T2058-2014

稗草

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

整株栽培法

NY/T2728-2015

小麦

赤霉病

多菌灵、戊唑醇

PDA平板测定法

南京农业大学提供

麦蚜

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氧乐果、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

玻璃管药膜法

NY/T2726-2015

日本看麦娘

炔草酯、唑啉草酯

整株栽培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菵草

炔草酯、唑啉草酯

整株栽培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棉花

棉铃虫

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浸叶接虫法

NY/T2916-2016

棉蚜

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灭多威

浸叶接虫法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棉盲蝽

灭多威、毒死蜱、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

点滴法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

蔬菜

小菜蛾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溴虫腈

浸叶接虫法

NY/T2360-2013

甜菜夜蛾

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多杀菌素

浸叶接虫法

NY/T2361-2013

烟粉虱

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

玻璃管药膜法

带卵浸茎法

NY/T2727-2015

二斑叶螨

阿维菌素、腈吡螨酯、乙唑螨腈

琼脂浸叶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提供

表2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抗药性水平分级

抗性倍数(倍)

敏感

RR≤5.0

低水平抗性

5.0

中等水平抗性

10.0

高水平抗性

RR>100.0

1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1.1褐飞虱

1.1.1监测地区(见下图)

1.1.2监测结果

1.1.2.1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1~13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204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增加幅度较大。

1.1.2.2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0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2.3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4~53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2.4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绝大多数种群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有所增加,应引起各地农业部门高度关注。

从各地植保站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田间防治效果虽有下降,但仍可控制褐飞虱危害,这可能与吡蚜酮作用机理以及近几年虫口密度较低有关。

1.1.3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除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其他田间常用药剂都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已达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毒死蜱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药剂,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快速发展。

1.2白背飞虱

1.2.1监测地区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湖北省武穴市和赤壁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市。

1.2.2监测结果及建议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噻嗪酮、有机磷类毒死蜱等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抗性倍数49~123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29~104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3.6~79倍,对噻虫嗪抗性倍数3.4~60倍)。

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白背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有所增加。

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鉴于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在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选用吡虫啉、噻虫嗪,与吡蚜酮交替轮换使用。

1.3灰飞虱

1.3.1监测地区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和盐城市盐都区、浙江省长兴县、安徽省庐江县。

1.3.2监测结果及建议

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灰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噻虫嗪、烯啶虫胺、吡啶甲亚胺类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8~48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今后应继续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

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进行防治。

1.4二化螟

1.4.1监测地区(见下图)

1.4.2监测结果

1.4.2.1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水平较高,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259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增加幅度较大。

1.4.2.2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18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4.2.3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64倍),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9.9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4.3对策建议

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今后应继续限制双酰胺类、有机磷类药剂使用次数,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

同时,应控制阿维菌素的过量使用,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1.5稗草

1.5.1监测地区

江西省南昌县、吉安市、余干县、鄱阳县、抚州市临川区,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益阳市资阳区、沅江市。

1.5.2监测结果及建议

从江西、湖南2省10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72个稗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五氟磺草胺抗性频率为100%,其中江西省27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82%;湖南省31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80%;在江西南昌、余干、湖南鼎城、沅江、汉寿监测到抗性倍数>100倍的种群,最高抗性倍数为1538倍。

从江西、湖南2省10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39个稗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为92%,其中江西省12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63%;湖南省11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55%;在江西南昌、余干、湖南鼎城、汉寿监测到抗性倍数>100倍的种群,最高抗性倍数为893倍。

从江西、湖南2省10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30个稗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57%,其中江西省2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10%;湖南省1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10%。

1.5.3对策建议

鉴于江西、湖南双季稻区大部分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处于较高水平抗性,应严格限制其使用次数,特别是在抗性倍数>100倍地区要暂停使用,轮换使用氰氟草酯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延缓抗药性继续发展。

2小麦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

2.1麦蚜

2.1.1监测地区(见下图)

2.1.2监测结果及建议

目前监测地区麦长管蚜种群对田间常用药剂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有机磷类氧化乐果、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

禾谷缢管蚜对药剂的敏感度在不同地点种群间的变异比麦长管蚜要大,监测到江苏东台、安徽萧县、湖北枣阳种群对吡虫啉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6~12倍);对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氧化乐果、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

建议在麦蚜产生抗性地区轮换使用新烟碱类药剂、抗蚜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麦蚜抗性的发展。

2.2赤霉病

2.2.1监测地区(见下图)

2.2.2监测结果

2.2.2.1对多菌灵抗性

从江苏、安徽、湖北等7省11个县市采集的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3928个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多菌灵抗性菌株1930个,其中江苏省抗性菌株1866个,抗性频率为58.8%;安徽省抗性菌株61个,抗性频率为37.7%;河南省抗性菌株3个,抗性频率为4.8%;其他地区菌株处于敏感状态。

结果表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主要发生在江苏、安徽两省,其抗药性发生程度均达到用常规法即可检测到的危险水平。

2.2.2.2对戊唑醇抗性

从江苏、安徽、湖北等7省11个县市采集的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3928个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戊唑醇抗性菌株68个,7个省都检测到抗性菌株,抗性频率1.2%~6.1%,其中山东省抗性频率最高。

2.2.3对策建议

根据抗性检测结果,建议在多菌灵产生抗性地区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但要严格限制每类药剂的使用次数。

2.3麦田杂草

2.3.1监测地区

江苏省高邮市、宝应县、兴化市、泰兴市、建湖县、淮安市洪泽区、盱眙县、宜兴市、丹阳市,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巢湖市、长丰县、寿县、霍邱县、来安县、定远县、天长市、全椒县,河南省息县。

2.3.2监测结果及建议

从江苏、安徽、河南等3省14个县市小麦田中采集得到22个日本看麦娘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86.4%,其中江苏省抗性种群7个,抗性频率为100%;安徽省抗性种群12个,抗性频率为86%;河南省抗性种群0个。

对唑啉草酯抗性频率为63.6%,其中江苏省抗性种群5个,抗性频率为71%;安徽省抗性种群9个,抗性频率为64%;河南省抗性种群0个。

从江苏、安徽2省19个县市小麦田中采集得到35个菵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65.7%,其中江苏省抗性种群11个,抗性频率为73%;安徽省抗性种群12个,抗性频率为60%。

对唑啉草酯抗性频率为42.9%,其中江苏省抗性种群5个,抗性频率为33%;安徽省抗性种群10个,抗性频率为50%。

2.3.3对策建议

加强对麦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根据抗药性检测结果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延缓麦田杂草抗药性继续发展。

3棉花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3.1棉铃虫

3.1.1监测地区(见下图)

3.1.2监测结果

3.1.2.1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9~269倍),特别是山西盐湖、河南西华、山东滨州、阳谷、夏津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269倍);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9.5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大部分种群抗性倍数有所增加。

3.1.2.2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49倍),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种群对辛硫磷处于敏感状态(抗性倍数1.0~2.7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3.1.2.3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90倍),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种群处于敏感状态(抗性倍数1.0~1.1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3.1.3对策建议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应重点在华北棉区开展棉铃虫抗药性治理,暂停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防治棉铃虫,延缓其抗性继续上升;限制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药剂使用次数(棉花生长期不超过2次),可交替轮换使用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同时,在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加强对棉铃虫的抗药性监测。

3.2棉蚜

3.2.1监测地区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山东省滨州市、湖北省荆州市。

3.2.2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棉蚜所有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新烟碱类吡虫啉等药剂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数万倍以上(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40000倍,对吡虫啉抗性倍数>100000倍);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灭多威处于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6~11倍)。

3.2.3对策建议

棉蚜抗药性发展速度较快,对目前田间常用药剂均产生了抗性,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水平较高,且仍有增加的趋势。

鉴于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建议在农业生产中暂停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等药剂,选择氟啶虫胺腈、灭多威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采用综合抗性管理措施,以保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3绿盲蝽

3.3.1监测地区

河北省邱县、河南省西华县。

3.3.2监测结果及建议

目前监测地区绿盲蝽种群对氨基甲酸酯类灭多威、有机磷类毒死蜱、拟除虫菊酯类三氟氯氰菊酯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但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产生了抗性,应严格限制新烟碱类药剂使用次数,并注意与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交替轮换使用。

4蔬菜害虫的抗药性状况

4.1小菜蛾

4.1.1监测地区(见下图)

4.1.2监测结果

4.1.2.1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长三角、华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1268倍),华北蔬菜产区则处于敏感状态,地区之间不同种群抗性倍数差异较大。

4.1.2.2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目前长三角、华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倍),华北蔬菜产区则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为11倍)。

4.1.2.3对溴虫腈抗性

目前长三角、华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溴虫腈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5~1152倍),华北蔬菜产区则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9~9.9倍)。

4.1.3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长三角、华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应继续暂停使用其防治小菜蛾;不同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抗性倍数差异较大,建议继续限制其在产生抗性地区的使用次数,特别是在长三角、华南高水平抗性区域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可交替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

4.2甜菜夜蛾

4.2.1监测地区

上海市奉贤区和崇明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4.2.2监测结果及建议

上海奉贤和崇明、湖北黄陂、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0~1987倍);对茚虫威、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甲氧虫酰肼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茚虫威抗性倍数30~53倍,对甲氧虫酰肼抗性倍数19~68倍);对大环内酯类药剂多杀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6~9.0倍)。

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甜菜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抗性倍数均有所增加。

在长三角、华南蔬菜产区,建议及时调整用药策略,暂停或减少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甜菜夜蛾,严格控制甲氧虫酰肼、茚虫威、多杀菌素等药剂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间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4.3烟粉虱

4.3.1监测地区(见下图)

4.3.2监测结果及建议

湖北、湖南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双酰胺类溴氰虫酰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吡丙醚、季酮酸类螺虫乙酯等药剂处于高水平抗性(溴氰虫酰胺抗性倍数146~290倍,吡丙醚抗性倍数151~205倍,螺虫乙酯抗性倍数342~982倍);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华北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等药剂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溴氰虫酰胺抗性倍数5.9~61倍,吡丙醚抗性倍数10~22倍,螺虫乙酯抗性倍数8.2~29倍)。

鉴于烟粉虱抗药性北轻南重的特点,湖北、湖南蔬菜产区应减少单一药剂防治烟粉虱的使用次数,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间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4.4二斑叶螨

4.4.1监测地区

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密云区,浙江省宁波市,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

4.4.2监测结果及建议

目前监测地区二斑叶螨种群对杀螨剂阿维菌素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0倍),对腈吡螨酯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16倍),对乙唑螨腈处于敏感状态。

建议在蔬菜产区暂停使用或慎用阿维菌素防治二斑叶螨,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可选用联苯肼酯、乙螨唑、虫螨腈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轮换使用防治二斑叶螨。

 

全国农技中心办公室2018年2月28日印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