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789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docx

中医外科学复习重点

中外考点(考前老师给的重点,你们的话最好还是以自己老是给的重点为准)

1、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最常见病因、六淫致病因素

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常见病因: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六淫致病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

2、实性肿疡的临床表现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3、辨脓的操作方法

⑴按触法:

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应指明显者未有脓。

⑵透光法:

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

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

⑶点压法:

在指(趾)部,当病灶处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此法检查。

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患部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

⑷穿刺法:

严格消毒,注意选择粗细适当的针头、进针角度、深度。

选定痛点明显处为穿刺点,局麻后负压进针,边经边吸,若见脓液吸出,即确定脓肿部位。

⑸B超:

确定脓肿部位,协助判断脓肿大小。

4、如何辨肿的性质、如何辨脓已成

⑴肿的性质

①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

②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常见于冻疮、脱疽。

③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宜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

④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常见于股肿、湿疮。

⑤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常见于瘰疬、脂瘤。

⑥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

常见于气瘿、乳癖。

⑦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成。

常见于皮下血肿。

⑧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⑨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⑵脓已成

①疼痛:

阳证脓疡,因正邪交争剧烈,脓液积聚,脓腔张力不断增高,压迫周围组织而疼痛剧烈。

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老年体弱者应激力差,反应迟钝,痛感缓和;阴证脓疡则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②肿胀:

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③温度:

用手仔细触摸患部,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若为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④硬度:

肿块已软为脓已成。

.辨成脓的操作方法

5、消法、托法、补法的定义、治疗法则及适应证、具体方剂

⑴消法:

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⑵托法: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托补法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透托法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

⑶补法: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用于溃疡后期。

⑷治疗法则

解表法

①适应证:

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

②方剂:

辛凉解表——银翘散、牛蒡解肌汤;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通里法

①适应证:

表证已罢,热毒入腑,内结不散的实证、热证。

②方剂:

攻下——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润肠汤。

清热法

①适应证: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之证;清气分热用于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清血分热用于邪热侵入营血;养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病证;清骨蒸潮热用于瘰疬、流痰后期虚热不退的病证。

②方剂: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清气分热——黄连解毒汤;清血分热——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知柏地黄丸;清骨蒸潮热——清骨散。

温通法

①适应证: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用于内寒证;温经散寒、祛风化湿用于外寒证。

②方剂:

温经通阳——阳和汤;温经散寒——独活寄生汤。

祛痰法

①适应证:

疏风化痰用于风热夹痰病证;清热化痰用于痰火凝聚之证;解郁化痰用于气郁夹痰之证;养营化痰用于体虚夹痰之证。

②方剂:

疏风化痰——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清热化痰——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解郁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香贝养荣汤。

利湿法

①适应证:

燥湿健脾用于湿邪兼有脾虚不运之证;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交并之证;祛风除湿用于风湿侵袭肌表之证。

②方剂:

燥湿运脾——平胃散;清热利湿——二妙丸、萆薢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除湿祛风——豨莶丸。

行气法

①适应证: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用于肝郁气滞血凝之证;理气解郁、化痰软坚用于肿势皮紧肉软,随喜怒消长等证。

②方剂: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逍遥散、清肝解郁汤;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开郁散。

和营法

①适应证:

活血化瘀用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引起的疾病;活血逐瘀用于瘀血凝聚、闭阻经络引起的疾病。

②方剂:

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大黄蛰虫丸。

内托法

①适应证:

透托法用于实证;补托法用于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

②方剂:

透托——透脓散;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

补益法

①适应证: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②方剂:

益气——四君子汤;养血——四物汤;气血双补——八珍汤;滋阴——六味地黄丸;助阳——桂附八味丸、右归丸。

调胃法

①适应证:

理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和胃化浊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清养胃阴用于胃阴不足。

②方剂:

理脾和胃——异宫散;和胃化浊——二陈汤;清养胃阴——益胃汤。

6、切开法的操作、常用引流法

⑴切开法

①切开时机:

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切开最为适宜。

②切口选择:

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位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门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⑵常用引流法:

药线引流、导管引流、扩创引流。

7、半阴半阳证得外用药物

冲和膏

8、顺证、逆证

顺证:

按疾病发展过程顺序出现应有症状者。

逆证:

不以顺序、出现不良症者。

9、箍围药有何作用

箍集围聚、收束疮毒。

肿疡初期——促其消散;毒已结聚——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肿疡破溃,余肿未消——消肿,截其余毒。

10、掺药的具体药物及适应证

⑴消散药

①适应证:

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②药物:

阳毒内消散、红灵丹——一切阳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一切阴证。

⑵提脓祛腐药

①适应证:

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

②药物:

升丹(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黑虎丹——对升丹过敏者;回阳玉龙散——溃疡属阴证者。

⑶腐蚀药和平胬药

①适应证:

脓未溃时;痔疮、瘰疬、赘疣、息肉;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

②药物:

白降丹——溃疡疮口太小,脓腐难去;枯痔散——痔疮;三品一条枪——漏管,内痔,瘰疬;平胬丹——疮面胬肉突出。

⑷祛腐生肌药

①适应证:

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

②药物:

回阳玉龙散——溃疡阴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溃疡阳证;回阳生肌散——溃疡虚证。

⑸生肌收口药

①适应证:

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

②药物:

生肌散、八宝丹。

⑹止血药

①适应证:

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小络损伤出血者,均可使用。

②药物:

桃花散——溃疡出血;圣金刀散——创伤性出血;云南白药——溃疡、创伤性出血均可使用;三七粉。

⑺清热收涩药

①适应证:

一切皮肤病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渗液不多者。

②药物:

青黛散——皮肤病大片潮红丘疹而无渗液者;三石散——皮肤糜烂、稍有渗液而无红热。

⑻酊剂

①适应证:

疮疡未溃及皮肤病。

②药物:

红灵酒——冻疮、脱疽未溃;10%土槿皮酊、复方土槿皮酊——鹅掌风、灰指甲、脚湿气;白屑风酊——面游风。

⑼洗剂

①适应证:

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酒渣鼻和粉刺。

②药物:

三黄洗剂——急性皮肤病;颠倒散洗剂——酒渣鼻、粉刺。

11、疮疡各种疾病的大小范围

疖:

小于3cm

痈:

6~9cm

发:

9~15cm

12、疖、疔、痈、褥疮、走黄、内陷的定义及特点

疖:

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疔:

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犹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痈:

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褥疮:

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

特点是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

走黄:

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症。

内陷:

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13、易于走黄的疾病及部位

颜面部疔疮、烂疔。

14、有头疽的诊断、辨证论治、方药组成、外治法、手术疗法、分为几侯

诊断

⑴临床表现:

凡在皮肤坚韧、肌肉丰厚之处均可发生,以项、背部多见。

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分为四侯,7天为一侯。

①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

此为一侯。

②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

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

此为二至三侯,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③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

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

此为四侯,常需1~3周。

发于项背部的病情较重,不易透脓,内陷变证多见;发于四肢部的病情较轻,容易透脓,内陷变证少见。

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

体虚或消渴病患者容易并发内陷。

⑵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脓液培养多见金黄葡萄球菌生长。

消渴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

辨证论治

⑴火毒凝结: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①治法:

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②方药: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合仙方活命饮(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银花、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贝母、白芷)

⑵湿热壅滞:

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①治法:

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②方药:

仙方活命饮(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银花、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贝母、白芷)

⑶阴虚火炽:

多见于消渴病患者。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①治法:

扶正托毒

②方药:

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合仙方活命饮(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银花、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贝母、白芷)

外治法

⑴初起未溃:

属火毒凝结或湿热壅滞证,用黄金膏或千锤膏外敷;阴虚火炽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⑵酿脓期:

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

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⑶收口期:

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

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手术疗法:

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

15、痈、发宜早期切开者

锁喉痈

16、锁喉痈溃后辨证用药

热伤胃阴:

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脓从咽喉溃出,收口缓慢;胃纳不香,口干少津;舌光红,脉细。

治法:

清养胃阴

方药:

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17、丹毒、有头疽、瘰疬、疫疔的临床表现

丹毒

多发于消退、颜面部。

发病前多有皮肤或黏膜破损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现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苔薄白或薄黄、舌红、脉洪数或滑数等全身症状。

继则局部皮肤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便捷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皮肤红色减退,放手后立即恢复。

若因热毒炽盛而显现紫斑时,则压之不退色。

患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触痛明显。

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及棕黄色,脱屑而愈。

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紫癜、瘀点、瘀斑、水疱或血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

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

患处附近淋巴结可发生肿大疼痛。

抱头火丹如由于鼻部破损引起者,先发于鼻额,再见两眼睑肿胀不能开视;如由于耳部破损引起者,先肿于耳之上下前后,再肿及头角;如由于头皮破损引起者,先肿于头额,次肿及项部。

流火多由趾间皮肤破损引起,先肿于小腿,也可延及大腿,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下肢皮肤肿胀、粗糙增厚而形成大脚风。

新生儿赤游丹毒,常游走不定,多由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若出现红肿斑片由四肢或头面向胸腹蔓延者,属逆证。

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若火毒炽盛易导致毒邪内攻,出现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则危及生命。

有头疽:

见14

瘰疬

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的一侧或两侧,亦可延及颔下、缺盆、腋部,病程进展缓慢。

发病前常有虚痨病史。

⑴初期:

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

⑵中期:

结核增大,皮核粘连。

有时相邻的结核可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动,渐感疼痛。

如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热及未有波动感者为内脓已成。

可伴轻微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

⑶后期:

切开或自溃后,脓水清晰,夹有败絮样物,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可形成窦道。

如脓水转厚,肉芽转成鲜红色,则即将愈合。

常伴潮热、咳嗽、盗汗等肺肾阴亏之证;或出现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头晕、失眠、经闭等气血两亏之证;或出现腹胀便溏、形瘦纳呆等脾虚不运之证。

疫疔

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

常在接触疫畜或其皮毛后1~3天发病,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

有传染性。

初起在皮肤上有一小红色斑丘疹,奇痒而不痛,形如蚊迹蚤斑,全身有轻微发热。

第2日丘疹顶部变成水疱,内有黄色液体,周围肿胀、灼热。

第3~4日,水疱很快干燥,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并在坏死组织的周围有成群的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很像牛痘,同时局部肿势散漫,软绵无根,并有淋巴结肿大。

伴有明显的发热,头痛骨楚,苔黄,脉数等症状。

10~14日后,若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开始分离,或流出少量脓水,四周中环内更是日趋局限,身热渐退,此为顺证,但腐肉脱落缓慢,一般要3~4周方可愈合。

若局部肿势继续发展,伴有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者,是为“走黄”现象。

18、丹毒的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凡发于头面部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挟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西医:

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席位破损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19、无头疽的发病部位

骨与关节间

20、疥疮、白疕、湿疹的定义及特点

疥疮:

由疥虫(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特点是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白疕:

因其“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

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

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湿疹:

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21、白疕的辨证论治

⑴血热内蕴:

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眼色鲜红,层层银屑,瘙痒剧烈,抓之有点状出血;班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①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②方药:

犀角地黄汤

⑵血虚风燥:

并成交就,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①治法:

养血滋阴,润肤熄风

②方药:

当归饮子

⑶气血瘀滞:

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眼色暗红;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①治法:

活血化瘀,解毒通络

②方药:

桃红四物汤

⑷湿毒蕴阻:

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黏厚,瘙痒剧烈;或掌趾红斑、脓疱、脱皮;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红,苔黄腻,脉滑。

①治法:

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②方药:

萆薢渗湿汤

⑸火毒炽盛:

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①治法: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②方药:

清瘟败毒饮

22、红蝴蝶疮的面部特征性皮损

两颊和鼻部出现蝶形水肿性红斑,色鲜红或紫红,边界清楚或模糊。

23、乳房触诊的顺序及时间

顺序:

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4个象限,即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乳头有无溢液或溢血。

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时间:

月经来潮的第7~10天,是乳房生理最平稳诗琦,有病变容易发现。

24、乳房与经络的关系

与肝、胃、肾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联系。

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仔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25、乳痈最常见的原因

乳汁郁积

26、乳核、乳癖肿块的类型或特点

乳核特点:

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虫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乳癖

⑴特点:

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轻质变化密切相关。

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好发于25~45岁妇女。

⑵类型

①片块型:

肿块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圆盘状或长圆型,数目不一,质地中等或有韧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

②结节型:

肿块呈扁平或串珠状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或偏硬,活动度好。

亦可见肿块呈米粒或砂粒样结节。

③混合型:

有结节、条索、片块、砂粒样等多种形态肿块混合存在者。

④弥漫型:

肿块分布超过乳房3个象限以上者。

27、乳岩、乳癖的定义及特点

乳岩:

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

乳癖:

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

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轻质变化密切相关。

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好发于25~45岁妇女。

28、乳房部手术切口方向选择

切口按乳络方向并与脓腔基底大小一致,切口位置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

29、各种内、外痔的好发位置

内痔:

截石位的3、7、11点。

血栓性外痔:

截石位的3、9点。

混合痔:

截石位3、7、11点,以11点最为多见。

30、可见便血的疾病

内痔、混合痔、息肉痔、肛裂、锁肛痔

31、痔、内痔的定义及特点

痔:

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或肛管下端皮下血栓形成或增生的结缔组织。

特点是好发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儿童很少发生。

内痔:

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

外痔:

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

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

32、肛漏的病因、高位肛漏与低位肛漏的分界线

病因:

肛痈溃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日久成漏;亦有虚劳久嗽,肺、脾、肾亏损,邪乘于下,郁久肉腐成脓,溃后成漏。

分界线:

以外括约肌深部划线为标志,漏管经过此线以上者为高位,在此线以下者为低位。

33、肛裂的临床表现

⑴疼痛:

周期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常因排便时肛管扩张刺激溃疡面,引发撕裂样疼痛,或灼痛,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数分钟后减轻或缓解,称为疼痛间歇期,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随后括约肌持续性痉挛收缩而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使病人坐卧不安,十分痛苦,知道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这一过程为肛裂疼痛周期。

病情严重时,咳嗽、喷嚏都可以引起疼痛,并向骨盆及下肢放射。

⑵出血:

大便时出血,量不多,鲜红色,有时染红便纸,或附着于粪便表面,有时滴血。

⑶便秘:

病人多数有习惯性便秘,又因恐惧大便时疼痛,不愿定时排便,故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34、肛痈的治疗措施

手术为主

⑴脓肿一次切开法:

浅部脓肿。

⑵一次切开挂线法:

高位脓肿。

⑶分次手术:

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患者。

术后处理:

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的重要或抗生素以及缓泻剂。

内治

⑴热毒蕴结:

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

⑵火毒炽盛:

透脓散

⑶阴虚毒恋:

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

外治

⑴初起:

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⑵成脓:

早期切开引流,选择手术方法。

⑶溃后:

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

35、锁肛痔的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为直肠粘膜或肛门皮肤一突起小硬结,无明显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一系列改变。

⑴便血:

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大便带血,血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常同时伴有粘液,呈持续性。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粪便中有血、脓、黏液,并有特殊的臭味。

⑵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有排便不尽感等。

有时为便秘,同时肛门内有不适或下坠感。

⑶大便变形:

形状变细、变扁,并出现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等肠梗阻征象。

⑷转移征象:

首先是直接蔓延,后期穿过肠壁,侵入膀胱、阴道壁、前列腺等邻近组织,若侵及膀胱、尿道时有排尿不畅及尿痛、尿频。

侵及骶前神经丛时,在直肠内或骶骨部优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下腹部、腰部或下肢放射。

另外,可经淋巴向上转移至沿直肠上静脉走行的淋巴结。

⑸查体:

在肛门部可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