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791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山西省运城市空港新区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2017.

6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努力建构当代“《论语》学”

颜炳罡

千百年来,虽然《论语》研究论著浩如烟海,但由于文献流传过程中的脱、衍、倒、误及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历史条件的客观局限等诸多因素影响,依然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论语研探》秉承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的手段提出诸多视角新颖、思路独特的看法,或缜密思考,或择善而从,或直抒己见。

以《论语》之名定于何时为例,该书不但罗列了“弟子所题说”“曾子弟子为之说”“秦汉之间说”“汉代说”“景帝末或武帝初说”“孔安国说”等前修时贤的不同观点,而且在承认诸说并存的同时,还通过对《史记》《汉书》《礼记》《韩诗外传》《孟子题辞》等传世文献所提供的学术信息的提炼与解读,结合郭店、上博等出土竹简文献,得出《论语》书名定于孔子再传弟子之说或为可信的判断。

又如就《论语》的“论”字究竟何意的问题,前人有“伦理”“追论”“从音依字”“言理”“讨论”“选择”“条理”等多种解释,作者在对以上各论详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汉代历史文献、郭店楚简等出土文献,从训诂学、文字学的“论”字本义入手,认可《论语》之“论”当为“编纂”之义的观点。

凡此种种,考证有据、论述精当之处不胜枚举。

宋儒朱熹在《论语训蒙大义》中曾言:

“古之学者,其始即以此为学,其卒非离此以为道。

穷理尽性,修身齐家,推己及人,内外一致,盖取诸此而无所不备,以终吾身而已。

在朱熹看来,《论语》可以奉为学者终身受教之经典,其中性命义理无所不备,对实践内圣外王的儒学精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有鉴于此,作者对《论语》学的研究并未局限于经学领域,而是从学术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论语》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凸显的社会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通过经学思想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概括了《论语》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进而探索其政治伦理内涵与文化底蕴。

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研探》一书对以上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彰显了《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法律、教育、日常生活等方面所施加的重要影响,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经典及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论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政以德”和“修文德以来之”等论述,作者指出,《论语》是中国古代“大一统”、德治主义的思想源头。

值得一提的是,《论语研探》对《论语》在官学、私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论语》在臧否人物和劝导世风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都给予了积极评价。

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此举乃是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来剖析《论语》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刻性。

这种纵向的剖析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相对于“《论语》学”而言的活的学术,因此,《论语研探》扩展了《论语》研究的广度,使得当代《论语》学呈现出一种更为立体的丰富性。

该书最大贡献在于诠释了“《论语》学”这一概念,且在“《论语学》”学科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这个工作在《论语》学发展史上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毋庸讳言,本书既有待改进之处,也有些可待讨论的观点。

如对《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等问题的讨论尚欠厚重,对两千多年《论语》诠释史的论述、研究还显粗略,对“《论语》成书于子思之手”等观点还有待于更深入地论证,等等。

(选自2016年5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直接材料,蕴含着孔子与儒家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千百年来,历代注疏与研究著作颇多。

B.《论语》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传世名著,说熟悉是因为其中的一些语句已达到吟诵的地步;说陌生是因为除了众人所熟知的外,还有一些未知之处。

C.对《论语》在官学、私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论语》在臧否人物和劝导世风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等,《论语研探》都给予了积极评价。

D.在罗列了“弟子所题说”等观点后,《论语研探》通过对《史记》《汉书》等文献的研究,得出《论语》书名定于孔子再传弟子之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研探》是“《论语》学”研究涌现出来的新的成果,作者在承认诸说并存的同时,论及范围涵盖多个研究领域。

B.在前人《论语》成果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又结合出土的文献资料,从训诂学、文字学、索引学的“论”字本义入手,认为“论”为“编纂”的意思。

C.《论语研探》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来剖析《论语》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刻性,使得当代《论语》学呈现出一种更为主体的丰富性。

D.历史上对《论语》的研究论著较多,也还有悬而未决的问题,《论语研探》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传统经典及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论语》可以奉为学者终身受教之经典,并据此拓展,对《论语》学的研究并不仅局限于经学领域。

B.作者对《论语》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凸显的社会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进而探索其政治伦理内涵与文化底蕴。

C.很多人研究《论语》,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其进行注释,可以说整个《论语》的诠释史,也是其不断扩大影响,为世人所认知的历史。

D.《论语研探》对《论语》诠释史的论述与研究还有些粗略,对某些观点还有待于更深入地论证,但并不能否认该书是一部“《论语》学”力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拯救英雄的妻子

陈凤群

梁敏出车祸了!

电台这则早间新闻把人们的心揪紧了。

梁敏,何许人也?

梁敏是英雄伍强的妻子啊。

说起伍强,人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15年前,一名丧心病狂的劫匪用炸弹掌控了这座城市最高建筑摩天大厦,其时一场涉及10个国家的金融贸易洽谈会正在大厦内进行,本市的政界要员、国际金融专家巨贾济济一堂。

千钧一发时,武警战士伍强制服了劫匪,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自己因心脏被洞穿而不治。

这年梁敏28岁。

作为英雄的遗孀,梁敏被授予军烈属称号。

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社会各界人士争相慰问。

梁敏被引领着巡回演讲,成了街知巷闻的新闻人物,受到全城人们的景仰。

一位晨练的老人在众生大桥下发现了梁敏。

老人如常穿过桥底时,发现路边草丛里一动不动躺着个人,旁边洇了一大滩血,上前一看竟是全城人们熟稔的梁敏。

老人立即打了急救电话。

电台报道说,梁敏大出血生命危殆急需输血,但梁敏的血型是极为稀有的RH阴性血,而医院血库没有这种血。

大家奔走相告,全城总动员。

10分钟后,一位女孩一迭声高叫着“我是RH阴性血”匆匆来到医院。

女孩是市一中初三级学生,听到消息后立刻中止了期末考试,马不停蹄奔来了。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

看着沉睡中的梁敏,女孩轻轻地说:

“梁敏阿姨,要不是伍强叔叔,我和妈妈15年前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妈妈说永远忘不了当时在大厦电梯里生下我的情景……”

半个月后,梁敏康复出院了。

人们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梁敏车祸的情况。

当得知还没有找到肇事逃逸司机时,大家不满了。

公安厅及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公安厅新闻发言人详细讲了办案经过后,说梁敏车祸很蹊跷,现场电子监控没有任何影像。

由于事故蹊跷,现场又没有任何遗留,致使梁敏车祸一案成了悬案。

梁敏没事就行了,梁敏是英雄伍强的妻子啊,梁敏要好好活着!

看了新闻直播后,人们释然了,笑着说。

车祸从生活淡去,人们又习惯看到梁敏以真善美的形象出现在电视访谈里。

每当此时,人们总会高兴地说,梁敏不愧为英雄伍强的妻子啊,不愧为军烈属,是和平使者,是环保使

者,是……

梁敏第二次被送进医院是在一次“建设和谐家园”的电视访谈中,人们在电视机前看到梁敏突然倒下昏厥过去。

医生紧急召集专家会诊抢救,让专家和医生们不明白的是车祸时梁敏心脏机能一切正常,事隔半年怎么就罹患了这么严重的冠心病呢?

手术后,梁敏心脏机能恢复了正常。

人们悬着的心落了坎,动情地说梁敏要好好活,梁敏可是英雄伍强的妻子啊。

梁敏第二次昏厥是在四个月后的一次公益演讲会上。

台下数万人眼睁睁地看着梁敏说着说着,倏忽就倒地了。

救护车呼啸而至,却拽不回梁敏瞬逝的生命。

梁敏死于猝死。

人们在梁敏随身的坤包里找到了遗书。

遗书周边已磨花起毛,显然放置了很久。

那次车祸不是车祸,是梁敏从桥上跳下来的,梁敏长期过量服用红霉素造成冠心病并最终心跳过速而猝死。

医生抖动着遗书黯然地说。

作为英雄的遗孀,这15年来我背负了太多光环和太多荣誉,我必须高大全式地活着。

畏于我头上的光环和荣誉,这15年来没有一个男人敢来爱我。

我孑然一身,没有家庭,没有丈夫,没有孩子,没有天伦之乐。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我是个平平凡凡的女人,我只想做一个真女人啊!

遗书传阅着,梁敏最后这些话在每个人心中打着旋,杵得如石磙般沉甸。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事件一次又一次危及梁敏生命,又处处留下悬疑,直到最后发现遗书,疑团才彻底解开。

B.小说以“梁敏出车祸了!

”开头,营造了十分紧张的气氛,引发了人们对梁敏的好奇,为下文介绍梁敏的身份做好了铺垫。

C.梁敏的丈夫伍强是武警战士,15年前牺牲,救了好多人。

梁敏作为英雄的遗孀而出名,在光环的笼罩下逐渐迷失。

D.当梁敏脱离危险后,人们开始责问公安部门办案不力,由于事故现场没有电子监控设备,又没有任何遗留,最后案件只好不了了之。

E.小说最后一段文字虽然短小,但发人深省,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含蓄地写出了市民内心的沉重及对梁敏的愧疚。

5.文中画线句子一再强调“梁敏是英雄伍强的妻子”,作者如此安排,有什么目的?

(4分)

答:

                                                                     

6.梁敏虽是死于自杀,但也可以说是死于间接的他杀。

你是否同意“间接的他杀”?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评论(评论员钟声)】韩国企业乐天集团近日同意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用地与韩国军方签署协议,意味着主动挤入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局面。

不少抗议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韩国民众对此表示极大愤怒。

但是,韩国一些媒体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本国民意上,更没有顾及本国及地区安全的大局,而是忙不迭地揣测中国是否“封杀”乐天。

他们心里装着鬼,所以心很慌。

其实他们很清楚,中国人民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

众所周知,美韩推进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严重破坏地区战略平衡,严重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有关国家的战略安全利益,不利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

安全利益关乎一国根本。

韩方一方面破坏邻国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还指望同邻国正常做生意,这样的如意算盘怎么可能打出名堂?

在整个国际关系史上都找不出先例。

中国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依法保障有关企业在华合法权益,这是一贯的政策立场。

然而,外国企业在华

经营成功与否,最终却要由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消费者来决定。

乐天集团主

动选择配合“萨德”部署,就是把韩国政府往损害邻国战略安全利益、恶化地区局势的错误方向推,就是一心一意要为自己的错误讨一颗苦果吃。

相应而来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中国消费者自发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乐天做出坚决回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显然,乐天给“萨德”入韩铺路的决定,是典型的误国之举。

此举不仅无助于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还制造了新的冲突点,令整个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

况且,绑上美国反导“战车”的韩国,很多事情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

一旦爆发激烈冲突,韩国不可能不受重创。

韩国媒体现在用“坐立不安”“战战兢兢”来形容乐天当下的心境,恐怕一方面是看准了乐天在中国规模达8万亿韩元的各种项目和业务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明白韩国的“苦日子”将随之而来。

去年7月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以来,中韩合作的民意基础明显受到了损害,中韩不仅政治关系遇冷,而且经贸、人文等各领域交往也受到了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韩国继续执意推进“萨德”部署,两国间各领域合作势将遭遇更大困难。

中国反对在韩部署“萨德”系统的意志是坚定的,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也不会有丝毫含糊。

韩国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注定要为此承担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二:

【本报记者倪浩魏辉】“中韩经贸关系倒退10年是有可能的”,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问题上中国不会让步。

如果韩国继续一意孤行,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2016年韩国经济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政治动荡双重打击,呈现严重低迷状态。

寻求与中国合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但“萨德”入韩,引发中韩关系大倒退。

10年前的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是1300亿美元。

如果韩国不改弦更张,中韩经贸关系肯定受损,甚至会出现“硬着陆”。

也就是说,减少1000亿美元是很有可能的,那就是“一夜之间回到10年前”。

(选自《环球网》2017年03月04日)

材料三:

【本报讯】韩国民众与民间组织分别在韩国国会以及乐天百货商场门前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要求乐天集团拒绝提供部署“萨德”用地。

参加示威的金泉市民对策委员会共同委员长刘先喆说,“萨德”系统不能保护韩国安全,部署“萨德”只会使韩国成为半岛“火药桶”和冲突“前沿”。

“这是‘假安保’,真的安保政策应该是通过六方会谈要求朝鲜弃核。

刘先喆认为,乐天集团这次是否提供“萨德”用地,将成为判断其是否真正属于国民企业的标准。

“如果乐天屈服于韩国国防部的压力,将犯下卖国罪行,乐天应该做出明智的决定”。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02月23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关注

的都是当下“萨德入韩”的问题,都对其持反对的态度,而且都认为此次“萨德入韩”将会对韩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B.材料一认为此次“萨德入韩”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韩国的一些媒体妄意揣测中国会不会封杀“乐天”,而没有注意本国民意。

C.相比于材料二与材料三的消息报道,材料一虽然属于新闻评论,但是对“萨德入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样具有新闻价值。

D.三者都对“萨德入韩”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报道,并且均暗示读者,对该事件的妥善解决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党报,有网媒,但都选择了在“萨德入韩”这一时期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B.相对而言,《人民日报》的观点更有可信度,材料二和材料三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它们违背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C.对于“萨德入韩”一事,材

料三选择的采访对象是韩国人,由此可以看出它和其他两则材料有不同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萨德入韩”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萨德入韩”问题的看法。

可见,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民。

E.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需求,三家媒体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风格义正词严,更为恰当。

9.根据上述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

谈谈此次“萨德入韩”对韩国有哪些影响。

(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文锦,安丘人。

弘治十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正德初,为刘瑾所陷,逮系诏狱,斥为民。

瑾诛,起故官。

再迁郎中。

迁安庆知府,度宁王宸濠必反,与都指挥杨锐为御备计。

宸濠果反,浮江下。

文锦等虑其攻南都,令军士登城诟之。

宸濠乃留攻,卒不能克。

玺书褒美,擢太仆少卿。

嘉靖元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大同北四望平衍,寇至无可御。

文锦曰:

“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

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

”议于城北九十里外,增设五堡。

参将贾鉴督役严,卒已怨。

及堡成,欲徙镇卒二千五百家戍之。

众惮行,请募新丁,僚吏咸以为言。

文锦怒曰:

“如此,则令不行矣。

镇亲兵先往,孰敢后!

”亲兵素游惰有室。

闻当发,大恐。

请孑身往,得分番。

又不听,严趣之。

鉴承风,杖其队长。

诸边卒自甘州五卫杀巡抚许铭,朝廷处之轻,颇无忌。

至是,卒郭鉴、柳忠等乘众愤,遂倡乱。

杀贾鉴,裂其尸,走出塞,屯焦山墩。

文锦恐与外寇连,令副将时陈等招之入城,即索治首乱者。

郭鉴等大惧,复聚为乱,焚大同府门,入行都司纵狱囚,又焚都御史府门。

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出故总兵朱振于狱,胁为帅。

时嘉靖三年八月也。

事闻,帝命侍郎李昆赦乱卒。

昆为文锦请恤典,不报,久之,文锦父政讼其子守安庆功,礼部为之请,终不许。

文锦妻李氏复上疏哀请。

帝怒,命执赍疏者治之。

副都御史陈洪谟言:

“文锦偾事,朝廷戮之可也。

假手士卒,传之四方,损国威不小。

”复降旨诘责。

自是,廷臣不敢言。

万历中,始赠右都御史。

天启初,追谥忠愍。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B.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

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C.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D.文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乱卒欲燔王宫\王惧出文锦\郭鉴等杀之\亦裂其尸\遂焚镇守总兵公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古代官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即帝王侍

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为护卫、陪从。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各部要职。

B.玺书,是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

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C.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的年号,我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文

锦料事精准,并提前防备。

他料定宁王一定反叛,当攻打南京时,他策动士兵责备宁王的不义之举。

B.张文锦加强战备,有军事头脑。

他针对大同以北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修筑五个城堡对敌寇进行防御。

C.张文锦治兵不当,激起众怒。

命镇卒戍守城北五堡,参将贾鉴催督甚急,引起了军队的反抗,导致军事变乱。

D.张文锦死于兵变,死得可惜。

张文锦死后,上至礼部、朝廷命官,下到家人多次请求朝廷给予抚恤,未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正德初,为刘瑾所陷,逮系诏狱,斥为民。

瑾诛,起故官。

(2)寇犯宣府不能近镇城者,以葛谷、白阳诸堡为外蔽也。

今城外即战场,何以示重?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夕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

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照应题目,捕捉暮春时节的景物,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在异乡送春归,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描写想象之景,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正当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声声哀啼:

“子归!

子归!

……”。

C.颈联描写诗人的处境,意蕴丰富。

“动”字是动乱不安的意思,“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D.尾联运用典故,耐人寻味。

五湖风光,无人与争,只是不愿归去。

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E.这首七言律诗,以写景始,以抒情结,意境深婉、情调沉郁;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蚯蚓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于用心专一;而螃蟹却只能寄身蛇鳝之穴,在于“”。

(2)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3)在《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王蒙的作品《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

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A.①③B.②⑤C.③④D.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夹缝中展开的美学大辩论,朱光潜当然只能以当时社会所要求和规定的“话语”,通过写“检讨书”对自己不惜责骂乃至丑化。

B.“库尔德自由之鹰”组织11日宣称制造了10日晚的两起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炸弹袭击。

当天,数千人走上伊斯坦布尔街头谴责恐袭行径。

C.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诡异的光”曾引起网友热议,关于语文阅读是否该有标准答案的讨论不断,这使得很多人都关心

语文科目的评阅标准。

D.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 ① 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我们文明的存废。

 ② 在今天, ③  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 ④ 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 ⑤ 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 ⑥ 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

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A

特别

因此

首先

其次

B

尤其

因为

首先

过去

现在

C

因而

尤其

因为

首先

虽然

但是

D

因而

特别

因此

过去

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