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794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哈尔滨市洪水灾害百年历史记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至8月1O日,中央大街、新成大街(今尚志大街)、石头道街、十三道街、透笼街、地段街、买卖街等各主要街道全部进水,街面已可泛舟。

中央大街以西一带水深已达1.2~1.5米,其它地区亦达60~90厘米,地下室全部被水灌满。

至8月12日8时,洪峰水位达到119.72米,河槽还原流量达16200立方米/秒,道里、道外一片汪洋,道外水深1~5米,房屋倒塌不计其数。

水淹面积达877.5万平方米。

水位达极值后逐渐回落,但由于黑龙江同期也遇洪水,松花江入口受洪水顶托,致使松花江洪水回落缓慢,日回落幅度仅1~3毫米左右,且有时还有回升现象。

因此,松花江流量维持在1万立方米/秒以上的时间达21天之久,在8000立方米以上的时间竟达35天之多。

整个洪水历时长达130天。

此次水灾损失惨重。

自市区进水后,市民纷纷逃难,流离失所。

水漫道外之后,当时的滨江公安局8月16日发表的调查情况是:

受灾面积约25平方华里(6.25平方公里),受灾房屋19060余户,难民达到92310余人,死亡约5万余人。

避难楼上者30171人,急需救济者4193人,倒毙家畜约200余头,倒坏房屋1104间。

交通完全中断,汽车、马车可行之处仅西南一隅及桃花巷至许公路(今景阳街)之一段而已,其余均须济之以舟船。

商店均被淹,水深1~3米左右,故全部停业。

水灾时发生火灾,南十二道街22号发生火灾,焚烧房屋200余间,十六道街火灾烧毁房屋4间。

在八站(今八区)处水由仓库附近的江汊侵入,深达1.5米以上,淹没面积150万平方米。

道里被淹面积约为250万平方米,连同偏脸子在内,共约360万平方米。

当时的哈尔滨水灾非常委员会对被淹地带进行了调查,8月13日午后调查的市内被淹没状况(附表9-5)。

当时的滨江公安局等亦有如下调查数字(附表9-6):

这次水灾自8月16日至1O月31日的77天中收容灾民每天平均计18392人。

由于难民密集,饮水奇缺,生饮污水者常见,致使病疫蔓延。

自9月1日至31日,共收尸体2098具,均系死于传染性疫病。

按当时的货币估价,此次水灾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元,一般间接损失及机关、团体损失达两亿元以上。

对此次洪水为害的记载甚多,如《壬申哈尔滨水灾纪实》、《哈尔滨水劫纪》(胡佛著)等。

北满铁路督办李绍庚曾记述道:

"

傅家甸濒江右堤,为水冲激,纷纷溃决,汤流汹涌,户舍为墟,繁盛市场,顿成泽国,......平地水深数尺,低洼之处,深几逾丈,人民荡析离居,啼饥号寒,惨不忍睹"

二、1934年洪水

1934年5月松花江流域提前进入雨季,终日阴雨连绵。

哈尔滨周围地区连降暴雨,其中6月5日安达县7个小时内降雨81.7毫米,有两小时25分累计降雨65.1毫米。

齐齐哈尔6月11日1小时15分累计降雨量达47.6毫米。

哈尔滨6月29日从早晨到午夜连降暴雨,降雨量为84.1毫米,其中1小时30分累计降雨43.5毫米,降雨强度大,致使街道积水过膝。

与此同时松花江上游也相继涨水,第二松花江在7月上旬两次降大雨,水位两次激增。

第一次7月16日老少沟(铁桥)水位达151.11米,第二次8月2日老少沟水位达到150.03米。

嫩江流域也是大雨滂沱,7月18日嫩江铁桥桥脚最高水位为143.50米。

拉林河7月13日在铁桥桥脚处的最高水位为135.76米。

据资料统计,哈尔滨市7月份降雨达17天,8月份15天,其中7月4日暴雨量达61.6毫米,6~10日为60.5毫米。

在5~8月期间,松花江流域的哈尔滨上游向总降雨量为506.9毫米,嫩江流域为515.8毫米,第二松花江流域为605.8毫米,其中7月份降雨量最大。

大量降雨是1934年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1934年春季解冻后,融水补给河流造成水位上升,上升后水位下降很少便紧接着遭遇因雨季提前所导致的洪水。

第二松花江、嫩江、拉林河的洪峰同时到达哈尔滨,形成三峰相遇,最高水位出现在8月13日,水位达118.53米。

当7月11日松花江水位达到116.48米时,市区低洼地带如十字岛、太阳岛以及松花江铁桥以西地带相继浸水,7月20日部分堤防决口,江岸比江面水位尚低1~2米,江水奔腾而下。

当日松浦街道以东的糖厂进水,紧接着松浦街道全部浸在水中,虽采取紧急措施修补江堤,但由于地面低于水面1米以上,决口处不断扩大。

至午夜铁路被冲毁,21日北部也完全被淹,松浦街道水深1~2米。

随着水位的上升,至8月13日松浦街道完全被淹没,水面上唯有稀疏可见的二层楼楼顶。

江北一带面积约1O平方公里的地域成了一片汪洋。

与此同时拉林河、阿什河河水泛滥,哈尔滨一带仅有市街建筑和附近的高地露于水面之上。

从7月27日起江南部分开始进水,进水户达341户,受害人数达1200人。

江北部分进水户为3338户,受害人数达11900人。

三、1953年洪水

1953年哈尔滨地区江河涨水较早,这主要与东北地区降雨提前有关。

五六两个月,东北地区普遍降雨,松花江上游第二松花江流域降雨尤甚,丰满水库上游在一次台风影响下,流域平均降雨163.7毫米,最大日平均入库流量为17200立方米/秒,一次洪水总量达54亿立方米,这是丰满水库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

由于丰满水库放流增加,致使下游水位上涨,加之嫩江因流域内大量降水,各支流水位也普遍上涨。

第二松花江与嫩江两股洪峰相遇,其中以第二松花江为主,其流量为3700立方米/秒,该洪峰汇合嫩江洪峰后流量为6400立方米/秒。

1953年6月上、中旬,第二松花江的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吉林站6月12日洪峰水位达188.38米。

7月中旬吉林省南部降雨量又达100毫米左右,北部达50毫米以上,第二松花江又形成了第二次洪峰。

吉林站7月24日水位达188.78米。

7月中、下旬,吉林南部平均降雨达200毫米左右,其它地区在100毫米上下,促使丰满水库加大放流量。

8月20日吉林站水位为189.00米,8月8日扶余站水位达197.48米,8月22日吉林站水位升至191.64米,8月28日扶余站水位涨至198.62米,9月1日哈尔滨上游站下岱吉洪峰水位达126.58米。

8月上旬嫩江地区也连续降雨,安达、乌裕尔河、双阳河一带降雨超过100毫米,致使嫩江水位上涨,流量急剧增大。

至8月中旬,嫩江流域继续降暴雨,嫩江流量达6290立方米/秒。

此时第二松花江亦因流域内连降暴雨,流量激增至7100立方米/秒,吉林站水位曾在两日间暴涨4.98米。

8月30日哈尔滨因受两路来水的影响,水位急剧上升,最快时每日上升35厘米。

至9月3日哈尔滨最高洪水位达119.30米,流量为9530立方米/秒。

由于降雨面积大,降水历时长,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超过常年同期一倍以上,致使流域内土壤含水量均达饱和状态。

而且由于河道坡降小,河床遭泥沙淤积,导致江水涨时猛烈,降时迟缓,从而使洪水历时较长。

此次汛期各级人民政府积极组织市民防汛固堤,因而大大减小了灾情。

洪水泛滥期间道外江堤是个险区,曾出现险段18处,共长4602米,另有隐患38处。

松浦区因地势低洼,江堤长期被水浸泡而决口,顾乡、天恒两地堤外部分房屋、土地被淹。

全市受灾人口33003人,农田900公顷,房屋8358间,其中倒塌3405间。

受淹地区农作物绝大部分减产或绝产。

有关部门抽调大量物资和车辆投入救灾工作,松浦区先后9次抢救工作中,共出动舢舨船1534只,拖船、汽船等149艘次,共从水中抢救出9495人,马牛等牲畜813匹(头),车361台以及其它大量物资。

此次水灾除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外,人畜均无伤亡。

灾后全市人民对灾区进行救助,有关部门又组织灾民进行生产自救。

银行为灾区贷款达两亿元,全市各界(主要是私营工商业)募捐的救灾专款达92亿元(均为当时人民币),从而使受灾市民顺利度过了难关。

四、1956年大洪水

1956年夏季,由于受蒙古低压的控制,松花江流域大面积连续降雨,且暴雨集中。

6月4~5日,嫩江流域阿彦浅站以上出现了一次集中降雨,6月11日嫩江出现第一次洪峰,流量为1810立方米/秒,江桥站出现流量为1580立方米/秒的小洪峰。

7月份以后,在各种天气系统的影响下,嫩江流域连续出现暴雨,7月2~3日的一次暴雨,许多地区的降雨量达80~1OO毫米。

嫩江各支流如甘河、诺敏河、绰儿河、雅鲁河等水量很大,但干流水量较小。

7月10日左右又出现第二次集中降雨,致使各河水位迅速上涨,干支流洪水相继推进,嫩江上游洪水大增。

全嫩江流域大部分地区7月份降雨量为200~300毫米,全月降雨日数一般在20天以上,个别站几乎天天有雨。

洪水向下游迅速传播,7月31日江桥站洪水位达140.56米,超过1953年最高水位O.16米,流量达6950立方米/秒。

大赉站水位为129.56米,超过1953年水位0.32米,流量达6370立方米/秒。

此期,第二松花江一带雨量最大,7月吉林市附近出现一个最大雨量达400毫米以上的集中降雨区,丰满水库连续放流11天,下游的降雨也达300毫米之多。

因上游水位抬高,下游洪水顶托,致使松花江干流水位急剧上升。

8月1日20时,哈尔滨地区松花江水位突破118.50米。

由于第二松花江流域的集中降雨,各支流水位上升,加入流量达3000立方米/秒以上,形成了第二松花江的前期洪峰。

7月23日后第二松花江洪水急泻,进入松花江干流。

第二松花江和嫩江洪水在三岔河相遇后下泻,形成了下岱吉的洪峰,水位达99.63米,流量为8900立方米/秒。

此后又汇入了8月3日拉林河流量为1400立方米/秒的洪水,形成了8月6日哈尔滨第一次洪峰,水位达119.64米,堤防仅高出水面1.4米。

8月7日下午江北松浦等地堤防决口,使水位下降20厘米,但之后又再次上涨。

8月上旬,松花江上游地区仍降暴雨,8月6~7日拉林河地区集中降暴雨达180毫米,形成拉林河蔡家沟站8月11日的洪水,水位为155.25米,流量达4000立方米/秒。

河水径流迅速与下岱吉8月12日流量为7400立方米/秒的洪水汇合,致使哈尔滨水位猛烈上涨。

8月12日晚21时,水位达119.71米,之后又以每小时1厘米的速度上涨。

8月14日晚24时,水位达119.93米。

至8月15日13时形成哈尔滨的第二次洪峰,最高水位为120.06米,洪水浪头溅到江畔公园的扶拦,江上俱乐部进水。

本次洪水的特点是:

1、洪水来得早

松花江干流水位自5月初就开始上涨,哈尔滨上游站下岱吉5月8日夏汛即开始,至6月13日,仅一个月的时间水位就上升了1.20米,6月上旬至6月29日涨到95.90米的高度。

7月初再度与嫩江来水汇流,水位涨到99.63米。

由此可见,1956年的夏汛要早于历年平均时间一个月左右。

除松花江支流外,一些主要支流也出现类似的现象。

2、水位高,洪水来势猛

下岱吉站7月下旬水位就突破了警戒水位98.20米,而且丰满水库流域连续降暴雨,迫使水库放流,第二松花江支流和拉林河等多股洪水遭遇,时间均在7月末至8月上旬。

洪水水量集中,来势猛烈,且先后形成两次较大的洪峰。

当水位接近高水位时,上涨率每昼夜最高达33厘米。

3、洪水持续时间长,回退迟缓

哈尔滨从7月上旬开始水位上涨,到8月15日出现洪峰,涨水时间达一个月之久,至水位回落到118.80米又历时12天,受洪水威胁时间共达40余天。

在哈尔滨的洪水位达到120.06米之后,江上水面已高出城区一些主要街道3米之多,哈尔滨上游方向及江北松浦一带堤防决口,大片农田和许多村屯被淹。

灾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组织救灾,对灾区居民进行救护和安置,使灾区人民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

五、1957年大洪水

1957年的洪水是哈尔滨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

哈尔滨水位记录,1957年9月6日6时水位达120.30米,超过1956年历史最高水位24厘米,洪峰流量达12200立方米/秒。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哈尔滨市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洪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1957年洪水的主要成因是长时间的大量降雨及台风暴雨。

由于各流域暴雨时间先后不一,致使哈尔滨多次出现洪峰。

加之流域内几条大河同时涨水,丰满水库连续放流,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洪水汇合,致使哈尔滨出现特大洪水。

1957年七八月间,黑、吉两省连续受低压控制和台风影响,降雨集中,降水强度大且频繁。

此期间,嫩江地区平均雨深约280毫米,克山地区雨量达326毫米,有时因局部降暴雨而形成山洪,致使嫩江右侧支流雅鲁河、绰儿河、洮儿河等普遍涨水,导致嫩江中下游水位急增。

从7月中旬至9月上旬,这些支流曾相继发生了3~5次相连的洪峰,洪水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其中最高一次洪峰使雅鲁河东碾子山8月6日水位达216.5米,超过1956年洪水位0.71厘米,相应流量达到2500立方米/秒。

绰尔河两家子站最高水位达101.73米,流量约3000立方米/秒。

洮儿河南站最高一次水位达149.58米,流量为17000立方米/秒。

当三大支流水注入嫩江干流后,嫩江上游又连续降大雨,因此形成了第一次洪峰。

洪水沿河槽向下游传播,江桥最高水位达140.52米,相应流量为6400立方米/秒,水位在140.30米以上的时间达21天之久,大赉站高水位持续27天。

第二松花江上游一带降雨量大,其中丰满水库上游地区更大。

由于台风的影响,8月20~21日一次降雨量即达100毫米,个别地方达150多毫米。

7月21日和31日出现两次大洪峰,流量均在2.780立方米/秒以上。

8月9日连续降雨170毫米,8月11日以后阴雨连绵。

8月16~30日丰满水库上游地区降雨174.3毫米,洪水入库总量约达46.7亿立方米,入库最大流量约20500立方米/秒,水位上涨率最快时为每小时5厘米。

由于本次洪水之前水库水位已很高,为了保护大坝安全,水库于8月19日开始放流,流量为1500立方米/秒。

由于水位不断上涨,放流量亦不断增加,最大放流量曾达6000立方米/秒(8月24日)。

前后相继放流量在4000~5000立方米/秒左右,历时达8天之久,致使下游扶余站于8月31日形成洪峰,水位达98.78米,流量为5540立方米/秒。

拉林河流域8月22日一次台风降雨量平均为50毫米,8月26~27日流域平均降雨量又达43毫米左右,两次大雨使拉林河蔡家沟站30日出现洪峰,水位达153.49米,流量达1192立方米/秒。

加之与第二松花江洪峰遭遇,致使8月31日18时哈尔滨水位达到120.00米,9月3日水位继续上涨到120.10米,超过1956年最高水位4厘米。

至9月6日早6时突破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20.30米,江北松浦地区局部堤段决口。

此次哈尔滨洪峰前的水量中,嫩江来水占63%。

第二松花江来水占32%拉林河来水占5%。

就哈尔滨洪峰流量12200立方米/秒组成分析,嫩江来水占55%,第二松花江来水占40%,拉林河来水占5%。

1957年洪峰特点是:

1、水位上涨迅猛

1957年洪水位是历史上最高的一次。

江水从7月下旬开始上涨,水位仅在115米以下,至8月27日,一个月时间水位上涨达4米以上,上涨速率最大达51厘米/日。

2、高水位持续时间长

自8月27日到达高水位后,一直持续到9月15日,持续时间长达20天之久。

而且高水位期洪水时涨时落,8月31日上涨到120.03米,后一度回落,9月2日后又再度上涨。

3、汛期结束晚,风雨多且浪大

本次洪峰延迟到9月上旬,比1956年晚20多天。

20天高水期中有9天降雨,最大每小时达10毫米。

4级以上大风达13次,有3次接近7级大风,大风助长了风浪的发展。

1957年哈尔滨特大洪水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英勇抗击洪水,因而此次洪水造成的损失并不很大。

为纪念此次抗洪胜利,哈尔滨市人民于道里区中央大街北端江堤建起一座防洪纪念塔。

该塔于1958年落成,高22.5米,塔基前的两层水池标高分别为1932年和1957年的洪峰最高水位。

六、1960年和1969年洪水

1960年的洪水与1959年的秋季降雨有关。

1959年秋季雨水较大,八九月份普遍多雨,雨量均在250~330毫米之间,比历年同期平均多90~180毫米。

部分地区严重内涝,土壤达到饱和。

而且由于气温下降快,地面很快封冻,土壤水分散失不多。

1960年春、夏松花江上游流域暴雨集中,降水的80%左右流入江河,致使江河水位上涨,夏汛提前。

这些地区五六两个月雨量达210~24O毫米,比1953年同期多70~90毫米,比1957年同期多近两倍。

哈尔滨江段进入6月份以后一直维持着高水位状态,6月末水位达117.45米。

该年份吉、黑两省东部地区受台风影响,暴雨较多,致使各江河普遍涨水,丰满水库又被迫放流。

多条河流洪水相汇,使松花江干流水位上涨很快。

哈尔滨站最高洪水水位达119.52米,流量为9160立方米/秒,超过1953年而接近于1932年洪水水位(附表9-7)。

这次洪水虽然也给哈尔滨带来一定的损失,但灾害程度不严重。

1969年的洪水主要由嫩江流域连降暴雨所引起。

自7月1O日以后,嫩江流域出现集中性降雨,各水文站水位于7月12~15日相继上涨,并出现洪峰。

8月中旬又连降大雨,暴雨总量在100~150毫米左右,大兴安岭山区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由此构成了嫩江的第二次洪峰。

嫩江洪水传播到松花江干流,使哈尔滨站在8月下旬水位达116.16米,9月上旬达116.61米,中旬达118.07米,下旬达118.82米。

至9月20日出现高水位,为119.18米,接近于1960年洪峰水位,洪峰流量为8500立方米/秒。

这次洪水的特点是来得迟,退得晚,汛期持续时间长(附表9-8)。

洪峰过程线呈"

馒头状"

,因而该年份防洪时间也较长。

这次洪水对哈尔滨造成的灾害损失也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