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9857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docx

《宇宙的边疆》课文原文

13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

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

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

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

  ——布菜斯•始斯卡《感想录》

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

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

——T.H.赫胥黎

  ①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己,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颤栗。

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②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

从宏观来看,大多数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

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

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

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③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

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宇宙神奥非凡,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④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

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

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

海水是迷人的。

大海在向我们召唤。

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

我们还乡心切。

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⑤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一光年。

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⑥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①。

(1033,在10之后接33个0)。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⑦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

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

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⑧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⑨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

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

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

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

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

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

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

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

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

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

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

M31有两个卫星,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

整个宇亩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

  ⑪M31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已的星系。

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亿5千万年旋转一周。

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

但是,假如我们希望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

  ⑫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

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

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

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

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

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

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

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

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

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⑬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

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

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⑭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大概许多恒星郡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

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

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

他们的形状、生物化学、神经生态、历史、政治、科学、技术、艺术、音乐、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情况如何?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⑮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

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

它们就是彗核。

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

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⑯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

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

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作近似圆周运动。

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

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它唯一的伙伴是它的巨大卫星卡戎。

冥王星是被太阳照亮的,因为太阳离它很远,从漆黑的天空中看上去,太阳只不过是一个明亮的光点。

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和木星部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作伴相随(这些行星近年均被发现有更多的卫星甚至卫星群相伴随。

——编著)。

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

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

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

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恒星,它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氢气和氦气的热核反应炉,它的强光照耀着整个太阳系。

  ⑰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

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

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亩的热情。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⑱人类有幸来到地球这个行星上。

这里有充满氮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

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从整个宇宙来看,它不但景色迷人,天下稀有,而且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的行程所经历过的所有时空当中,只有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

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

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

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

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

我们是很幸运的。

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课后练习

一、本文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

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做介绍的,并归纳一下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不仅介绍相关的宇宙知识,还发表自己的见解。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2、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3、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

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4、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5、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6、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

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

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

三、作者带领我们遨游宇宙后说:

“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

那么,请你做解说员,向大家介绍一下地球的情况。

【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

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

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

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接》《宇宙》《布鲁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宇宙日历(卡尔·萨根)】

你在过去幽暗的时光深渊里,还看得见其余的影子吗?

——威廉·莎士比亚《暴风雨》

  地球形成的年代是很悠久的,而人类出现的时间还不算长。

每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年、月、日计算,我们的一生以数十年记载,我们的家谱以世纪划分,而整个有记载的历史则用千年来计量。

在人类出现以前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时期延续了几个纪代,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产生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另一方面则因了解这个无限遥远的历史时期有着一定的实际困难。

  远古时期某些事件的年代,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测定了。

利用地质分层和使用放射性元素可以确定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年代。

天体物理学的理论为确定行星表面、星体和银河系的年代提供了数据。

同时也能估测出非常事件(即大爆炸)到现在的大略时间。

大爆炸可能是宇宙的开端。

现代宇宙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陷入了这场大爆炸。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大中断,就在这场间断中,有关宇宙早期历史资料全被毁灭了,但大爆炸确实是我们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大事件。

  据我所知,表达宇宙年表最有效的方法,是设想把宇宙的150亿年时间(或者至少是自大爆炸后的具体时间)压缩成一年的时间。

这样地球历的每十亿年,就相当于这种宇宙年的24天左右,宇宙年的每秒钟表示地球绕太阳运行475公转。

我这里介绍三种宇宙年表:

12月份前的日期表,12月份的月历和新年除夕夜晚的明细考察表。

按这个换算法,现代和历代史书上的大事件都必须一秒钟一秒钟地列举记载。

这样就能把我们学过的时间间隔较长的历史大事件表列出来。

在人类生活,有许多重要事件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时期,正如一种同样瑰丽的地毯,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织成一样,如在4月6日或9月16日的上午10点零2分和10点零3分之间。

但我们这里详细记载的只是宇宙年最后一天的日志,于是就不会发生时间重叠的情况了。

这个年代和当前最通用的史料相符,但某些内容还不完全可靠。

例如,假若最终证实了植物原是在奥陶纪而不是在志留纪移植陆地,或者证实环节蠕虫的出现早于表中所说的前寒武纪,这完全可能,不足为奇。

  此外,很明显要在表3中,于宇宙年最后十秒钟时间内,把所有重大事件逐一列进去也是不可能的。

我没有详尽地提到美国、法国、*和中国的革命,以及其他重大历史事件,关于这一点,我希望能够得到谅解。

  可以意料,这样的年表、月历和日志的设计仍很简陋。

在此宇宙年里,9月初地球还没从星际物质中冷凝形成,恐龙仅出现在圣诞节前夜,开花植物首次出现在12月28日,男人和女人的起源发生在除夕晚上十点半。

所有人类有记载的历史都排在12月31日的最后十秒钟内。

从中世纪的衰落到现在仅是一秒多时间。

可正是由于我这样精心的安排,第一个宇宙年恰好结束。

虽然人类在宇宙年里所占的时间短暂,但意义非凡。

当然,在第二宇宙年的开端,地球上或其附近将要发生什么变化,这完全取决于人类的科学水平以及人的智慧聪颖的头脑了。

  ①森林古猿:

古生物学上把欧洲和非洲发现的古猿化石定名为槲猿,过去译为“森林古猿”。

本书中全用过去译名。

  ②拉玛猿(Ramapithecus):

在印度发现的一种古猿化石。

现在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拉玛猿是人类的早期祖先;森林古猿是继续向猿方向发展的类型。

  ③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前半期,在苏美尔地区形成的一些奴隶制国家。

  ④希伯来人:

即犹太人。

  ⑤阿卡德帝国:

公元前3000年代初,游牧的塞姆人部落建立的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371~2191年)。

  ⑥迈锡尼文化:

迈锡尼是古代南希腊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

迈锡尼人从北部进入希腊半岛,在这儿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国家和创立了迈锡尼文化。

迈锡尼文化的一个重大创造就是发明了自己的文字。

  ⑦特洛伊战争:

古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十年战争。

  ⑧哈拉帕文化:

近五十年来在印度河流域发现很多城市文化遗址,称为哈拉帕文化。

【宇宙诞生之争(蒂姆·雷德福)】

  当今世界上两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阅读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一方是坐在轮椅上的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他可能是仍然在世的最的科学家)及其剑桥大学的同事尼尔·图罗克,他们在将由《物理快报》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论点是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

  另一方是俄罗斯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他是膨胀理论的泰斗之一,试图解释在最初的一刹那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他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说,霍金和图罗克理解错了,因为类似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砰然一声就诞生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出现,因此试图找到时间的开始或终止是毫无意义的。

  这一争论的实质是个重大问题。

所有证据都表明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始,而且这种开始包括空间和时间这两方面。

我们的宇宙150亿年来一直在膨胀。

那么,存在着早于我们的宇宙诞生时刻“之前”的宇宙吗?

宇宙膨胀会终止吗?

  天文学家们一再提出的假设认为,我们的宇宙密度还不足以使其自身的扩张停下来。

再过数十亿年之后,所有星系都将会衰颓,但是尚有余烬的星系残骸还将永恒飘荡,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霍金在其最新写就的论文中检验了爱因斯坦的某些思想,并利用纯理论得出同样的结论:

我们宇宙的未来是由其诞生时的条件决定的。

  天文学家马丁·里斯教授最近说:

“他们声称以某种比其他关于这些问题的设想更自然的方式建立了低密度宇宙理论的模型。

这是一个变异理论,利用了霍金早些时候提出的某些思想。

”他还说,林德认为霍金和图罗克的理论模型没有给出正确的宇宙密度。

“他们的理论已受到天文学泰斗林德的抨击”。

  这两种论点都以名为宇宙膨胀的瞬间为论据。

在宇宙膨胀的瞬间,宇宙砰地一声从无到有诞生了,并以比光速快得多的速度自我膨胀。

这种膨胀是一种反引力。

但是这种论点认为,由于引力是负能量,所以这种反引力肯定代表正能量。

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物质只不过是冻结的能量,因此,所有恒星及星系在这种膨胀瞬间都因为其固有的能量而出现塌缩。

  宇宙膨胀问题已经让天文学家们着迷了17年之久。

它会形成一个在扩张和崩溃之间实现临界平衡的宇宙吗?

或者会形成一个具有“负曲线”和无限未来的宇宙吗?

马丁·里斯教授说:

“这正是林德以及霍金和图罗克试图要弄明白的问题。

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得出不同的膨胀结果,使我们能够推导出最终统一的但是拥有负曲线的宇宙。

霍金一图罗克论文中的新东西将证明,你也能够更自然地做到这一点。

  霍金提出的新论点,意味着哲学家现在不得不考虑时间有始无终的问题。

这可能是更令人头痛的问题。

  马丁·里斯教授说:

“林德对他所称的永恒膨胀笃信不疑。

一旦某个宇宙运转起来,它就会持续膨胀,并不断滋生新的大爆炸。

林德提出的反对意见之一是,他认为霍金所说的起源大爆炸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发生一次大爆炸,那么就会引发无数次大爆炸。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霍金所关心的初始条件就会消失在比我们所能料想到的更深的宇宙史迷雾中。

  ──选自《大家知识随笔》,李绍明译,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宇宙的边疆》后半部分】

  跟许多其他的发现一样,人类发现了地球是一个小星球。

那是在古代的近东地区,在被一些人称为公元前3世纪的时代,在当时的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发现的。

在这个城市里住着一个名叫埃拉托斯尼的人,当时一个最羡慕他的人称他“贝塔(β)”──希腊文的第二个字母。

这是因为,他说埃拉托斯尼是世界上第一个无所不知的人。

但是埃拉托斯尼显然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里都是“阿尔法(α)”(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

他是一个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诗人、戏剧批评家和数学家。

他的著作从《天文学》到《痛解论》,样样都有。

他还是亚历山大市图书馆的馆长。

有一天,他从该馆的一本手抄本里读到下面一段话:

在南部边疆西因前哨靠近尼罗河第一大瀑布的地方,在6月21日正午,直立的长竿在地面上没有投下阴影。

在夏至那天──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接近中午的时候,圣堂圆柱的阴影越来越短,最后在正午消失掉。

这时太阳从头顶上直射下来,在一口深井的井水里可以看到太阳的倒影。

  上述的观察是很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

长竿、阴影、井里的倒影、太阳的位置──日常生活中这样简单的事情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但埃拉托斯尼是一个科学家,他当即想到做一个实验,实地观察一下亚历山大的直立长竿是否在6月21日正午会在地面上投下阴影。

结果他们的实验证实:

长竿在地面上投下了阴影。

  埃拉托斯尼自我思忖:

为什么在西因的长竿不投下阴影,而同一时刻在北边的亚历山大的长竿却投下明显的阴影呢?

假设在一幅古埃及的地图上有两根等长的垂竿,一根直立在亚历山大,另一根直立在西因。

假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两根长竿都没有在地面上投下阴影,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只要地球是扁平的。

这时候,太阳在头顶上直射。

如果两根长竿在地面上投下等长的阴影的话,在扁平的地球上也说得通:

这个时候太阳光线以同样的角度斜射在这两根长竿上。

但是在同一时刻,在西因没有阴影,而在亚历山大却有明显的阴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埃拉托斯尼的工具是长竿、眼睛、脚和头脑,再加上对实验的兴趣。

凭着这些东西,他推断出地球的圆周长度,误差只有百分之几,这在2200年前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他是第一个精确地测量出一个行星的大小的人。

  他认为可能的答案是:

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而且弧度越大,阴影长度的差别就越大。

因为太阳离我们如此之远,所以阳光照射到地球的时候是平行的。

长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不同,它们在地面上投下阴影的长度也就不同。

就投在地面上的阴影长度的差别而言,亚历山大和西因之间的距离必定是它们在地面上的偏差角──约7度。

也就是说,假如将长竿插入地心,它们就会在那里相交成7度角。

7度相当于整个地球圆周360度的1/50。

埃拉托斯尼知道亚历山大和西因之间的距离约800公里,因为他雇人步测过。

800公里乘50等于4万公里:

这就是地球的圆周长度如果改用英里作量度单位,亚历山大和西因之间的距离约等于500英里,那么地球周长即为:

500英里×50=25000英里。

  根据亚历山大城阴影的长度,可以测出角A的度数。

根据简单的几何公式(“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角B等于角A。

于是,在测出亚历山大城阴影的长度后,埃拉托尼推算出亚历山大城和西因城在地球表面的距离(偏差角──译注)是:

∠A=∠B=7°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那时的地中海以航海业驰名,亚历山大是当时我们这颗行星上的海港。

当你知道地球是一个直径不太大的星球时,难道你不想出海去探索吗?

难道你不想去探索那些未被发现的国土,甚至去做环球航行吗?

比埃拉托斯尼早400年的时候,一支腓尼基舰队受雇于埃及法老尼科,曾经环绕非洲一周。

他们从红海起航(很可能是乘没有甲板的敞口船),顺着非洲东岸南下,再从大西洋北上,最后从地中海返航。

这次史诗般的旅程花了三年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旅行者”号宇宙飞船从地球飞往土星所需的时间。

  在埃拉托斯尼的发现之后,勇敢而好冒险的水手多次进行过伟大的航海尝试。

他们的船只很小,他们的航海仪器很不完善,他们仅根据测程仪和罗盘推算船位,并且尽可能沿着海岸航行。

在陌生的大海里,他们虽然能够通过一夜又一夜地观察星座与地平线的相对位置来测定船只的纬度,但却不能够测定船只的经度。

熟悉的星座对在陌生大海里的人一定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星星是探索者的朋友,在当时就是地球远洋航船的朋友,而现在则是太空宇宙飞船的朋友。

埃拉托斯尼算出地球的圆周长度之后,有些人可能尝试过环球航行,但是在麦哲伦以前,没有人获得成功。

勇敢和冒险的故事在早期一定被说成是水手和航海家──世界上最讲究实际的人──拿他们的生命跟亚历山大的一个科学家的数字打赌!

  在埃拉托斯尼时代,人们造出了地球仪,用以表示从空间看到的地球。

这种地球仪在他们了如指掌的地中海地区基本上还是切合实际的,但是离开他们家乡越远,这种地球仪就变得越不符合实际。

我们现在对宇宙的认识也难免遇到这种不愉快的情况。

在第一世纪,亚历山大的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写道:

  那些试图环球航行的人,返回的时候并没有说他们曾经受到大陆的阻碍,因为大海始终是敞开的。

他们之所以返回,是因为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