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0275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docx

4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考情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⑤林则徐等爱国将领的反抗斗争⑥义和团运动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国际

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国内

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导火线

林则徐在虎门销毁英国走私的鸦片,英国借端发动战争。

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时间:

1840年8月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协定等。

1843年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英国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1844年,美法分别同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影响

社会性质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性质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阶级及经济结构

多个阶级并存的复杂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局面,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根本

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年

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条约内容: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10出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军军费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

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条约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等。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抢占了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日本

经过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选择了理想的跳板——朝鲜;

借口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两国同时撤军的建议,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蓄意挑起战争。

过程

1894-

1894年

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陆战:

平壤、辽东战役。

海战:

黄海、威海卫战役。

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后,列强利用亲政府国库空虚,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贷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地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是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大陆腹地内部;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侵略的途经,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

直接

义和团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目的

镇压义和团,维护在华利益。

过程

时间

1900年6月

侵略国

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八国组成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天津、北京。

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

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的控制;

有关使馆界的种种规定,使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拆除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这一线的广大地域,置于列强的武力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任何反帝性质的组织;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外务部的设立,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接受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重要斗争

影响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甲午中日

战争

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三元里抗英斗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反割台斗争

表现了台湾人民不甘愿做亡国奴、誓死保卫家园的反抗精神

三、重难点解析

1.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3)结果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不同点

(1)发动侵华的国家不同:

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美俄伙同侵略。

(2)侵略的目的程度不同:

前者是为打开中国

国门,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3)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不同:

前者是禁烟运动,后者是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

(4)侵略的地区不同:

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广州,进入天津,北京等地。

(5)影响程度上不同: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前者是开始的标志,后者比前者进一步加深。

【典例】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主要是因为

A.爆发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C.侵略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

的国家相同

【解析】:

本题易错选A或C,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于题干中“继续”一词的含义把握不准确。

两次鸦片战争背景和侵略方式极为相似,但不具备“继续”的延续性特点。

的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其战争的性质都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因而从目的和性质上看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是“继续”的主要体现,故答案为B。

答案:

B

2.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列强通过战争和侵略,强迫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条约体系,攫取了大量的侵华特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

近代不平等条约按其内容主要分为:

(1)割地类条约。

如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

(2)赔款类条约。

如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开埠通商类条约。

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

这主要包括开放通商口岸、划定区域作为租界或势力范围、涉及关税权力等。

(4)攫取特权类条约:

这主要涉及通商航海权、内河航运权、外国司法权、公使进驻北京权、关税减免权、外国自由传教权、内地自由游历经商权等,这样的条约很多,学习中要注意比较区分其各自的内容及特点。

【典例】美国公使田贝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来源:

学科网]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本题易错选B出错原因在

于没有很好的区别不同条约内容的相似性和区别。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题目中的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中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

然后再对照中国近代史上相关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住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就不至于因“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而误选《天津条约》,故答案为D。

答案D。

3.全面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和阶段特征

近代列强侵华的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

(1)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0),英、法、美、俄主要侵略国家;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打开

中国大门,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为主要目的,“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列强的核心要求,导致了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甲午战争----一战结束(1894—1918),

侵华的国家增多,有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侵略手段在政治上采取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的转变,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各国共同

支配到美国逐渐占优势再到一战期间日本独霸的局面

(3)一战后----二战结束(1919—1945),美、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独占中国的策略,先是共同支配,到后来出现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4)从结果和影响看,除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

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

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

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

,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典例】“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

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解析】:

本题易错选A,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

解答此题主要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依据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可以说明这是列强联合侵华,可以排除B、D、但根据材料中“日人”等信息,可以排除英法联合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可判断出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答案为C。

答案C

四、高考真题(课堂练习)

1.(2010·四川高考)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

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

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答案:

A

2.(2010·江苏高考)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

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

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

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

A

3.(2009·海南高考)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解析】: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

B

4.(2009·全国1高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

本题结合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故首先排除A答案。

《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

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其实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09·广东高考)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解析】: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上述材料来

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答案:

A

6.(2007·上海高考)美国历史学家写道:

“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廖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解析】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判断的关键信息是“可卡因”、“19世纪”。

答案:

7.(2

010·上海高考)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

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

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

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

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

毁。

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

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

(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

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15分)

解析:

⑴问根据“和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⑵问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归纳。

⑶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评价,既要看到“和约”的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性。

答案:

(1)答案1:

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4分)

(2)正义的要求(3分)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

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

(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

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

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15分)

答案1: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

(13--15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8--12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

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

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

(3--7分)

材料与史实:

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

提炼出一个视角。

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

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8.(2009·上海高考)阅读下列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牌单,回答问题(9分)[来源:

Z.xx.k.Com]

日期

拍卖行

拍卖品描述

1861.7

佳士得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

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6

佳士得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7

佳士得

36件表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⑴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

(3分)

⑵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⑶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

(2分)

【解析】

(1)从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可以看出所列拍卖清单都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久,而且所有物品均来自中国,全还是皇家专用,结合学过的知识可以判断出,拍卖品当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中国北京后掠夺所得。

(2)只要能够结合国际法: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相关原则,证明上述战争是违背了这些国际原则的就能说明战争的侵略性。

(3)将通过侵略战争掠夺而来的财产进行拍卖是不合法的

【答案】

(1)答案1:

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

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2)答案1:

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

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

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

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3)答案1:

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

回答不充分。

·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课后练习A

1.(2010·山东省聊城市高三模拟)法国对华远征军

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

法国人毫无章法,甚

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

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

选B提取信息:

“两个联合民族”“对华抢掠”“英国、法国”,这指的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当记者问法国历史学者、资深记者贝尔纳·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时,他说:

“我丝毫没有夸张。

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建筑,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其中大部分为木制结构,还不算根据常驻乾隆皇帝宫廷里的西方神甫提供的十八世纪图纸所修建的欧式建筑。

还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多年积存的贡品,数以千计的玉石、瓷器,成吨的丝绸,有些精美绝伦的古董历史要追溯到十一世纪,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

这是一个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记忆”。

你认为此处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应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B.《第二次鸦片战争:

洗劫圆明园》

C.《太平天国运动:

天京的陷落》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洗劫北京城》

【解析】:

选B提取信息“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冥庵杂识》中记载,浙江一带曾流传一副对联:

“逆不靖,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

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

”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

选A嘲靖逆将军奕山、扬威将军奕经。

波未宁、海未定,指宁波、定海两要塞。

中丞,指刘韵珂,当时曾努力筹饷。

据这些人物分析应该是鸦片战争。

4.“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

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

“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解析】:

选C。

领事裁判权即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5.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的特点有

①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