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0545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docx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

初中数学教案10分钟

【篇一: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

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3、方法多变型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

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

(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

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

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

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

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

同时意识到:

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23)2、9-(-5)

3、-28-(-37)4、(-13)+0

5、(-29)+(-31)6、(-16)-(-12)-24-(-18)

7、1.6-(-1.2)-2.5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

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记作

上升4.5千米+4.5千米

下降3.2千米-3.2千米

上升1.1千米+1.1千米

下降1.4千米-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

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

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

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对学生而言,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表现,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解放,使学生形成了创新、探索的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3、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组织学生作游戏:

①二人小组每人每次抽取4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

红色卡片,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

②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结果大的为胜

利用游戏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寓学于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在学生作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既可指名学生上作游戏,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轮流交换作,以提高游戏的质量,保持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

对做的好的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运算,如:

+(-5)+4-(-)-+(-)+5-(-3)等,可写到黑板上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其做法,通过学生的讲解,明确可以按从左到右的方法依次运算,又因为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所以也可以整数之间、分数之间先分别相加,还可以正数之间、负数之间分别相加,最后得出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运算,从而为下面例题的讲解设下了伏笔,打下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4、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例题:

计算:

(1)(+3)-(-9)+(-4)-(+2)

(2)-1/3+3/4-5/6+1/2

(3)0.25+(-1/8)-(+7/8)-(+3/4)

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寻求方法多样化。

这样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由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中的首席。

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三、达标练习

1、知识巩固:

p58随堂练习t1由学生口答,熟练方法。

2、知识加强:

计算p58习题2.7t1可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看法,同时指出易出错的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这符合教学论中“快反馈”的原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p59t2,这是“知识应用型”的练习,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鼓励学生先根据数据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再进行准确计算。

这符合新课改标准的要求: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释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现实世界。

4、p59t3这是“知识拓展型”的练习。

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最终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了应用的目的,这是本节的重点,而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四、课堂小结

可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①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②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所布置的作业要紧紧围绕能运用简便方法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通过作业进一步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

【篇二: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

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

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

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

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

1、知识巩固型2、实际应用型3、方法多变型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

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

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

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

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

同时意识到:

数学是生

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23)2、9-(-5)

3、-28-(-37)4、(-13)+0

5、(-29)+(-31)6、(-16)-(-12)-24-(-18)

7、1.6-(-1.2)-2.5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

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

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变化记作

上升4.5千米+4.5千米

下降3.2千米-3.2千米

上升1.1千米+1.1千米

下降1.4千米-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4.5+(-3.2)+1.1+(-1.4)②4.5-3.2+1.1-1.4=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1千米

【篇三: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

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章福枝)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

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

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

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

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

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

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

2.从行程方面:

<>50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

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

能否举例说明?

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

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

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设问2:

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

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2:

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

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

什么是解不等式?

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

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

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

问题2:

如果在数轴上表示x≤75,又如何表示呢?

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

老师适当补充:

“≥”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75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

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

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7>

②②x≥y+2=0④5x+7

设计意图:

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a与5的和小于7

②a的与b的3倍的和是非负数

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