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0729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

内容概括:

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

【复习策略】

1.准确掌握知识: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偶尔会出现主观题,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非常灵活,这就要求考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

因此,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整合主要知识点。

2.政治上,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无论是中央制度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

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发展。

思想上,理学产生发展。

科技文化上,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

这一专题的复习,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

第二,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

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

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知识整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中原屡遭战乱,封建经济遭到破坏。

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他们与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迅速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学别具风格,石窟艺术兴盛,书法和绘画有了发展,中国文化再次得到多角度的发展和深化。

隋唐(581~907年),封建社会昌盛繁荣时期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极为重要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隋唐时期进行制度革新,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大大完善了中央政治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重要的经济制度。

科举制是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举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富裕局面,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丰富多彩。

此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与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隋唐文化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

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书法、绘画成就卓著,音乐、舞蹈、思想、宗教、教育全面发展。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是唐文化的突出特点。

博大精深的唐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是纷乱割据时期,但也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结束了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但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元朝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大帝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统一。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统一发展时期,大大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在对外关系方面具有开放性和世界性的特点,直接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时期,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封建经济又进入一个高峰时期。

中国科技有了突出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此时。

理学的产生、宋词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突出的成就。

考点1、物质文明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

1.农业

(1)耕作技术:

①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的翻车。

②唐代的筒车。

(3)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从历史的眼光看,是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现象,传统农业正是在这种矛盾中创造出骄人业绩来的。

2.手工业

(1)冶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制瓷业:

①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自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③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3)丝织业:

唐代技术精湛。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商业

(1)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商业不发达、不稳定。

(2)隋唐时,都市商业繁荣,市坊制度,出现柜坊、飞钱,“扬一益二”;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等。

(3).宋元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宋代:

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③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④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元代:

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4.对外贸易

(1)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海外贸易收入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考点2、政治文明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

1.三省六部制

(1)概况:

①隋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

②唐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权: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

(3)作用:

三省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限制相权,加强君权的做法。

2.选官制度:

科举制

(1)概况:

隋文帝设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2)作用:

①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藩镇割据——安史之乱

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藩镇,其长官节度使控制着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危害一直持续至宋初。

二、宋元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1.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

①军事上,收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大部分的地方赋税。

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设立行省制。

这一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3、精神文明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时,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科技

(1)唐朝时,发明了雕板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板印刷品。

(2)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

(3)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主流文学——唐诗

(1)初唐:

王勃、陈子昂。

(2)盛唐: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李白和杜甫使盛唐诗坛大放异彩,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被誉为“诗史”。

(3)中唐: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民间疾苦。

(4)晚唐:

杜牧和李商隐。

4.书法(象形文字—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1)魏晋前是书法的自发阶段,魏晋后书法发展到自觉阶段,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2)楷书:

①概况: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楷书步入盛世。

②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③名家:

魏晋的钟繇、王羲之,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3)草书:

①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②名家: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

(4)行书:

①特点: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②名家: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

二、宋元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

1、思想

北宋时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朱熹,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主要内容:

①“理气论”(客观唯心论):

理和气不可分离。

②把理气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③“心性论”:

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科技

(1)宋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宋代指南针用于航海。

(3)宋代火药用于军事,并出现管形火器,开创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3.文学

(1)词是宋代文学发展的标志。

苏轼创立豪放派,南宋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词风,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主要代表。

(2)随着城市的发展,世俗文学也迅速兴起。

宋代的话本对后世小说和戏剧很有影响,元曲则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

3.元杂剧: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重难点解析】

1.隋唐文明高度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

在隋唐王朝完成统一的基础上,通过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2)经济上: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均田制等农业政策,曲辕犁、筒车等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手工业、商业政策相对宽松,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

(3)思想上:

在“兼容并蓄”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吸收外来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艺术形式,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宗教、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2.唐太宗的功绩和评价

3、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1)不同点:

①时代:

分封制,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战国到元朝以前的封建社会;行省制,元朝以后。

②与中央的关系:

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有相对的独立性;郡县制,是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官员由皇帝任免,直属于中央;行省制,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作用和影响:

分封制,前期起到积极作用,如使西周疆域扩大,统治巩固,但是,因为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国家分裂战乱,破坏统一。

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积极作用明显。

(2)相用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实行目的都是为巩固统一;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4.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哲学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科举制度的发展带动文化教育的兴盛;蒙古帝国打通东西交通;唐代繁荣文化的遗产等等。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市民阶层的扩大、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文化知识的普及,为曲艺、戏曲等通俗文学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温床,话本、元曲的发展即是证明。

配套练习题

选择题:

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A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答案】C

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

“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

【答案】A

4(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

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10年山东卷)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故本题答案为C。

(10年全国卷2)6.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

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0年全国卷2)7.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操应为

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德

【答案】D

(10年江苏卷)8.“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解析: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

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故正确答案为A。

(10年江苏卷)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

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故正确答案为C。

 

10(2008届通州市第六次高考历史调研)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解析:

B.本题是主线是考查法家思想,A属于儒家思想,C属于墨家思想;应排除;法家思想一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层涵义证明了其有效用,而本题强调秦朝的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其暴政赞成的,故从反而说明了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11.(2007佛山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张的社会改革都强调()

A“以人为本”B“以德治国”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

解析:

A 本题考查的是诸子百家的共性。

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

1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C.为统治者服务D.反对苛政刑杀

13.(2008徐州二模)“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解析:

D仔细阅读材料,体会对联的内在含义。

其中朱子暗指朱熹,鼻孔子暗指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的意思就是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14.(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

“(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見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请问这位古人是

A.李贽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解析:

B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二程,到了南宋的朱熹继续发展程朱理学。

15.(08青岛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质量检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

D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佛教主张内心的修炼以求摆脱红尘麻烦,同样的陆王心学也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明理”的境界。

16.(2008潍坊期末)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解析:

B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

17.(08广东韶关高考一模)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解析:

D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性化、思辨性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就体现了思想家的这一思想特点。

18.(08南通高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

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解析:

D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

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19.(08年广东梅州高三第一次质检)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

“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解析:

D材料主要回答的角度是“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则是关于社会治理的。

20.(2008.5梅州市第二次高考模拟测试)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

解析:

D材料中“节”“信”“仁”“礼”等体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

21.(2008翔宇测试)史学家张岱年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解析:

A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2.(潮阳区高三历史质检试题)“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

”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解析:

D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概括王阳明的话可知其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23.(08昌乐高二期末考)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A本题可用排除法。

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即可。

24.(08济宁高二历史)宋代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解析:

D儒家的“理”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25.(08烟台高二历史(文科)期末考试)“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

解析:

A理学家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