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0958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docx

一轮浙江语文高考仿真练1附解析

高考仿真练

(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倥偬(zǒnɡ)     频繁(fán)

晕船(yūn)一颦一笑(pín)

B.手癣(xiǎn)罹难(lí)

锃亮(zènɡ)日臻完善(zhēn)

C.呵护(hē)供认(ɡònɡ)

拮据(jié)大海捞针(lāo)

D.藩篱(lí)罪孽(niè)

畏葸(zǎi)殒身不恤(xù)

C [A项,晕yùn。

B项,癣xuǎn。

D项,葸xǐ。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导学号:

26612225】

A.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

B.走进壶口瀑布,在阵阵轰鸣中,近距离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

滔滔黄河水,携雷霆万钧之势,直下百丈悬崖,掀起腾空黄浪,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C.20年时间,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应用应接不暇,新设备眼花缭乱,中国互联网从边缘落后到奋起追赶,并开始在世界舞台斩露头角。

D.当代“啃老族”,就是一群不肖子孙。

他们把父母“啃”得瘦骨嶙峋,遍体鳞伤,心力憔悴,苦不堪言。

这种现象绝不能蔓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D [A项,“带”应为“代”;B项,“携”应为“挟”;C项,“斩”应为“崭”。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的印象中,他以前是一个多愁善感、落落寡合的人,今日一见,完全变了一个人。

B.我站在窗口,阅读着那些生长在江边密密麻麻的吊脚楼,灰暗的表面,纤细的结构,巧夺天工的设计。

C.《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所著的一部书,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寄托他的黍离之悲。

D.许多儿童的确具有绘画天赋,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学习过素描,但笔下的人物却有鼻子有眼,形象生动逼真。

D [A项,落落寡合:

形容性情孤傲。

与人合不来。

B项,巧夺天工: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C项,黍离之悲:

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D项,有鼻子有眼:

比喻把虚构的事物说得像真实的一样。

适用对象错。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是有过《诗经》的民族,我们是有过诗意表达的民族。

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我们需要生活;我们不光需要面包,还需要玫瑰。

B.南浔区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标志着南浔古老的蚕桑习俗文化正式跻身世界级文化殿堂。

C.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为了避免广大教师在我省高中第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不会无头绪、无目标,市教育局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

B [A项,“我们需要……”语序不当,应改为“我们需要生活,我们需要诗歌,需要意义”,与后文的“面包”“玫瑰”对应;C项,“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面对两面;D项,“为了避免……目标”多重否定不当,不合逻辑,且缺少“避免”的宾语。

]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养殖业的发展要结合市场需求更要结合国情,国外的养殖方式:

大规模、产业化养殖自然是好处很多,但也不能照搬照抄。

B.各国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阳能技术、节能新设备、资源循环技术、固体废弃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C.《孟子》里有各种圣人,表现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即“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D.我不知道这一实验到底能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尽管我面前困难重重。

C [A项,冒号应改为破折号。

B项,前三个顿号均应改为逗号。

D项,问号应改为逗号。

]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

26612226】

我们的思想愈深刻,我们的感受愈丰富,我们的情感愈细腻,我们借以表达思想、感受和情怀的词汇就愈需要丰富。

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我们词汇的丰富和新颖,也就在一定的意义上意味着我们思想的丰富和新颖。

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锤炼来提升我们思想的品质。

因为,________。

A.锤炼思想其实就是锤炼语言

B.我们要锤炼思想,也要锤炼语言

C.锤炼语言其实就是锤炼思想

D.我们要锤炼语言,也要锤炼思想

C [本题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由“因为”可知本句话应回答锤炼语言和锤炼思想之间的关系,由上一句话又可知本句话应强调锤炼语言对锤炼思想的重要性,故选C。

]

7.请根据下面的文字,将真石漆施工流程图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5个字。

(6分)

在装修前,必须对基面认真检查验收,表面尘土、油污等要用钢丝刷、合成洗涤剂等加以去除。

批刮泥子应使用抹子、刮板或钢批进行施工,施工后表面目测要达到光滑、无明显刷痕、大面观感良好的效果。

底漆风干后进行描分格缝,按照设计要求在墙面打好水平,量好尺寸,用墨盒弹好线,定好位置,贴美纹纸作保护。

喷涂真石漆时要根据喷涂效果的要求选择合适口径的喷枪进行喷涂,喷枪的枪口垂直于墙面,距离30cm左右,来回均匀喷洒上去,待主材层完全干透后喷涂面漆。

(    )→(    )→(    )→(    )→(   )→喷涂面漆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根据表示施工顺序的词语,将施工过程划分出六个步骤,然后再从每一个步骤里提取出关键词语(其中最后一个步骤关键词已给出)。

在这些关键词,有些可以直接提取,如“批刮泥子”“底漆施工”“描分格缝”“喷涂真石漆”;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如第一个流程,可概括为“基面处理”。

【答案】 (基面处理)→(批刮泥子)→(底漆施工)→(描分格缝)→(喷涂真石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愚昧的权利

田 松

①在科学传播理论中有一个“欠缺模型”,大意是说,公众对某项科学活动不支持是因为公众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一旦公众了解了专业细节,熟悉了这门科学及其技术的运作过程,就会相信专家的判断。

这种科普活动叫做“公众理解科学”——其实少了一个“让”字。

“挺转”科学家也有这个想法,在他们看来,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正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非理性的恐慌,那就是愚昧!

所以需要由他们来科普,来启蒙。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

刘华杰教授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公众理解科学”的立场是科学共同体,目标受益者首先是科学共同体,而非公众。

②不过,遗憾的是,“欠缺模型”本身是有欠缺的,科学家让公众理解了科学之后,公众并没有顺应他们的用意。

德国科学传播学者汉斯·皮特斯研究公众对相关科学细节的了解程度与支持程度的关系,发现两者呈现了某种U型关系——即最强烈支持的与最强烈反对的,都是对科学细节了解最多的。

在转基因的论辩中也是这样,“反转”人士并非如“挺转”人士所贬斥的那样都是科盲,其中有些甚至是生物学家。

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常常在专业细节层面上与“挺转”方辩论。

从科学细节的层面上加以反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要求每一位“反转”人士都掌握科学细节,一来不可能,二来不必要。

在转基因问题上,普通公众不需要了解科学细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转基因。

那就是,坚持我们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这个权利与我的性别、信仰、考试成绩,都没有关系。

——你要把愚昧的大帽子压给我,那我就戴上!

③科学知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共同体生产出来的。

我在《警惕科学家》中论证,科学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然后才是知识共同体,从来不是道德共同体。

作为利益共同体,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

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公众常常是难以分辨,难以反驳的。

所以江晓原教授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一个误区。

④愚昧的权利是权利的底线,如果不能坚持愚昧的权利,就会出现一种滑稽而可怕的景象:

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才有权利,或者,权利与知识成正比,要拥有权利,就必须学习知识;也要承认,专业人士有最高的权利。

如果不敢坚持愚昧的权利,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接受科普,才会有一点权利。

事实上,这已经剥夺了部分人的权利。

愚昧与文明,是一对意识形态概念。

愚昧与否,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用何种理论去衡量。

科学只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解释世界的一种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唯一的方案。

(选自《读书》,有删改)

8.下列关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

26612227】

A.“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科普是导致“欠缺模型”本身有欠缺的根本原因。

B.科普“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科学“利益共同体”。

C.科学家在科普时总是会隐藏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

D.科学家与民众在科学信息方面不对等是科普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客观前提。

D [A项,综合第1、2段内容,“欠缺模型”有欠缺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家们对公众反对科学活动原因的判断出现问题,选项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没有直接关联。

B项,因果颠倒,应该是先有“利益共同体”,才有“有立场不中性”。

C项,原文是“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总是”言过其实。

]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愚昧,就是基于对转基因的担忧、怀疑、不信任的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

B.汉斯·皮斯特的研究表明,公众对科学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反对可能会越强烈。

C.“反转”人士都认为转基因科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常常在细节上与对方辩论。

D.我们没有必要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否则就掉入了“挺转”派的论辩陷阱。

B [A项,“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是愚昧,但愚昧不止是“……恐慌”。

C项,原句是“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可见有这种观点的只是“有些人”而不是“都”。

D项,文中没有提及有没有必要,只是说“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是就辩论而言。

]

10.简述作者坚持“愚昧的权利”的理由。

(3分)

                                    

                                    

                                    

【答案】 ①这样才能坚持公民最基本权利(即不应该因为科学知识不对等而丧失权利的公平);②愚昧和文明的判定不一定准确(即文明眼中的愚昧不一定真是“愚昧”);③坚持“愚昧的权利”才可能保证认知世界的方法不只有科学一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树不会被夏天淹没

李 玫

①看见过两棵树。

那两棵树直到清明过去一周才隐隐地露出些绿意来,清瘦的树干,稀疏的小枝,隐隐透着寒意,像留在春天深处的最后一抹雪,有倪瓒画里的简净和淡泊。

②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③跟人类的呼朋引伴相比,树的世界多少是有些疏离的。

它们在季节里的变绿变红还是变黄,都有些各自为政的感觉。

枫杨绿得早,水杉绿得晚,栾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醒来,我们是直到初秋见到它满树都是成簇的黄色小碎花,才想起它在那里。

④但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

到处都是绿,人在很多时候不会注意绿也有浓淡疏密,反正都是绿,连那些对节气物候异常敏感的人,也会在春天一次次新芽的惊喜之后渐渐习以为常。

⑤在人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开花结果,叶子颜色和果子的形状也可以忽略不计。

人会眉开眼笑怒气冲冲,树却没什么表情,它们通常跟同一家族的其它树共用一个名字:

马褂木、橙果海棠或者紫叶李。

但一个细心的人会知道,树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心情的。

初夏时节,有人问起:

那些在同一片土地上按相同节气生长的同一品种的树,结出来的果实味道为什么会差那么多呢?

某博物人士回答说:

这取决于树的心情。

所以紫叶李的果实成熟的季节,我在校园里遇到每一棵果树时都会在树下满地野花的草丛中捡一粒来尝尝:

这一棵树的是略显酸涩,下一棵树的是清甜。

情节无从知晓,但一棵树的心情是这样深埋在果子的味道里。

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⑥比心情更让人深感震动的,是它们还会有深深埋藏着的故事。

一棵树要是在夏天里有自己的故事,它说出它们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委婉和沉静。

⑦最早意识到这点,是在清理一只陶的花盆时。

那只花盆在前一年的春天曾经长出过一棵小小的构树。

这原本是应该惊喜的,但从第一天辨认出它是一棵树而不是普通的野草花时,我就开始时时生出些无力感来:

除了像养花那样定期浇水施肥,我不知道该怎么在花盆里养活一棵树。

⑧这并不影响它在整个夏天的疯长。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无端地想着它可以一直这样长下去了,盆景不也是一棵树长在盆里吗,或者树都是可以随遇而安的也说不定呢,植物总是默默地呈现它的各种品质给我们惊喜不是吗,我于是在无所适从中退到一边盼望奇迹的出现。

但冬天之后,它没有再发芽。

⑨倒出盆土时发现,它居然长出过这么多的根,一圈一圈的卷绕在花盆里,长成花盆的形状。

一棵树曾经这样努力地寻找出路,用它自己的方式,但终于没有找到——它怎么可能找到。

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在泥土之下的黑暗中默默完成的,但那些根的形状说出了它的秘密,它曾经独自在黑暗中的惊心动魄,因为感知到困境而寻找出路但终于没能找到——它沉默不语的一生里原来有过这样的努力和放弃。

⑩人类的秘密有时会如蚌腹之砂,层层磨砺之后化为一粒珍珠,打开时仅有温润可人,时光里的辗转隐痛都不复可见。

而那些没能在时间的打磨中化蛹为蝶的部分,却是另一种形态。

我生活的小区里,有个中风之后神志和手脚一并变得失控的老人,经常步履蹒跚着在阳光下大声斥骂着谁,口齿狞厉地宣泄着大约压抑很久了的秘密,情节具体,指名道姓。

⑪人类靠自己守口如瓶来守住一生的秘密原来并不可靠,那些秘不示人的爱恋和长久压抑的怨恨或者在某一天就这样在明亮的阳光下奔涌而出,那样的场景总是让人觉得异常惨烈。

⑫跟人相比,树的无声无息里有着不易察觉的智慧,它们像是用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的文字写下的记录——那些能读懂的人是真的懂了,会因此生出些读懂之后的相惜和静默;读不懂的人即便是路过,也什么都看不见。

⑬那些从未被倾听的故事,会耐心地等在泥土里,然后一圈一圈地长成年轮,从树根到枝梢,每一圈都是记忆。

很多年之后,一个专注的工匠会在锯末纷飞中看见深藏已久的它们,那些在时间里沉淀出来的好看的纹。

他会在反复比划之后挑一个最好的角度让那些木纹成为隐藏在木器中的画,然后,在某一天的晨光里,另一个晨起伏案读书的清净之人,会看见它们。

⑭在盛夏的喧嚣之外,一棵树的沉默里可以有着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它们在时间里慢慢沉淀。

⑮跟它们的静默相比,人类转瞬即逝的雄辩滔滔很多时候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11.为什么作者说“大多数的树到了夏天就不大会被人看见了”?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可以从“树”和“人们”两个角度来加以分析,要注意结合第④段的前后语境来概括。

【答案】 

(1)夏天到处浓绿,人们很少分出其浓淡疏密的区别,树也便被淹没不见了;

(2)经历了对春天新芽的惊喜后,人们对满眼的绿习以为常;(3)在人们的眼里,一棵树和另一棵树差不多,不动声色地开花结果。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在春天的深处这样寒素的树,身上有一种临大事而有静气的从容。

                                    

                                    

(2)鸟在满地的果子中跳来跳去,东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读懂了树的心事,只有人还不知道一棵树的心情,除非他们愿意弯下腰来在树下的草丛中捡一颗熟落的果子,轻轻地咬一口。

                                    

                                    

【解析】 第

(1)句中“身上有一种……”是拟人的手法;第

(2)句中“读懂了树的心事”是拟人的手法,鸟“读懂了树的心事”与人还不懂得理解树的心事形成对比。

答表达效果时,要注意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 

(1)拟人。

将在绿意浓浓的春天迟迟现绿的树人格化了,为下文写树的心情和深藏的故事作了铺垫。

(2)拟人和对比。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的心情深埋在果子里,唯有细心的人才会像鸟儿一样知道,而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此却是忽略不见的。

13.作者为何用较多笔墨写“清理一只陶的花盆”的经历?

(4分)

                                    

                                    

                                    

【解析】 在文章的第⑦段作者着力写“清理一只陶的花盆”,其用意就是来突出“树”所生存的困境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这与本文的主旨相互映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 

(1)展示了树的故事——在困境和黑暗中的努力;

(2)突出了树说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委婉和沉静;(3)点题,“树不会被夏天淹没”。

14.第⑩段在文中能否删去?

请说说你的理由。

(4分)

                                    

                                    

                                    

【解析】 通读全文,先看第⑩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这与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有何关系,再分析这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最后确定是否应该删除。

【答案】 不能。

(1)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或人类的秘密之复杂与脆弱);

(2)与树表达自己故事的耐心和智慧形成鲜明对照;(3)为第⑪段的议论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例子,使其更真实、不突兀。

15.请从树的“无数这样古典而丰盈的品质”中概括出两点,并结合文意谈谈你的感悟和启发。

(5分)

                                    

                                    

                                    

【解析】 这篇文章对树的品质进行了阐发,可通过梳理文脉找出其中的要点,然后再结合文意和自己的理解来阐释感悟。

【答案】 

(1)简净、淡泊、从容地生活;

(2)静默,黑暗中默默努力,有韧性;(3)耐心,让时间见证自己的价值。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导学号:

26612228】

岑嘉州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

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

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

圣唐受命,斩雕为朴。

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

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老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

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

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於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时议拟公於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

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

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

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吏,皆一时之选。

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

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於幕府,无几使罢,寓居於蜀。

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於梁益,畅皇风於邛崃。

旋轸①有日,犯軷俟时②,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

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

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後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

倘後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 ①旋轸:

回车,喻返京。

②犯軷俟时:

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

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

③吉往凶归:

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出虢州长史     寻:

不久

B.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解褐:

解除官职

C.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假:

借助

D.勒成八卷勒:

刻写

B [解褐:

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

]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物极则变,理之常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附会阿谀,以求自结

醉则更相枕以卧

C.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D.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A项,就;B项,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C项,于是,就;是;D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

]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善于写文章,每有作品写成,即使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咏熟读。

当时评论把他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

B.副元帅相国杜公渐鸿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

只是没过多久,杜渐鸿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

C.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

他虽有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最后客死异乡。

D.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

B [第三段“无几使罢,寓居于蜀”的主语不是杜鸿渐,而是岑参。

]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

(3分)

译文:

                                    

                                    

(2)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

(4分)

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