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282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秋季学期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2019年秋季学期

 

教科版新教材

 

三年级上册

 

 

 

学校:

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科版新教材《科学》

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周次

课题

课时

备注

1

1.水到哪里去了

2.水沸腾了

2

2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2

3

5.水能溶解

6.加快溶解

2

4

7.混合与分离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2

5

单元复习

2

6

国庆节放假

7

1.感受空气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2

8

3.压缩空气;

4.空气有质量吗

2

9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6.我们来做“热气球”

2

10

7.风的成因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2

11

单元复习

2

12

1.我们关心天气

2.认识气温计

2

13

3.测量气温

4.测量降水量

2

14

5.观测风

6.观察云

2

15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

16

单元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测试

2

教科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水

1-1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

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学生分析】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的作用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较少注意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

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并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问题。

本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比较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其中一个有盖,另一个无盖),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水量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

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料盒中的变化,研究水去哪儿了。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水蒸气的特点。

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

学生观察这个湿的字。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教师用湿抹布板书课题“水”,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

二、探索

提问:

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师生小结:

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教师引导:

生活中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让我们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吧!

师生交流:

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当学生观察到盖有薄膜的杯子塑料薄膜上有水,水位下降较少,而没有薄膜覆盖的水杯里水位下降较多时,很容易想到水从杯子里“跑”到空气中去了。

提问:

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用实验进行探究。

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

两个实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

最后一个部分是基于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研讨

提问:

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教师继续提问:

在第二个实验中,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小水珠,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水蒸气。

师生小结:

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提问: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蒸气也是水吗?

师生小结:

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

水蒸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等。

设计意图:

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观察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实验内容和相应知识点,适时引导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

水水蒸气

常温慢慢地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维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地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圈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这样就填好了课堂活动记录表。

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指向颜色特征,一个是指向透明度特征。

彩色的物体也可以有透明度。

 

1-2水沸腾了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

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

共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

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

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

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

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

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

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

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

你烧过水吗?

提问: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

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

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

(1)说:

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

(2)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

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使用参考视频(可用其他微课、网络视频):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屏幕出示电

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

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

(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

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

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

气泡破裂

水面上:

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不同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做好预实验,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在这里,观察的重点在于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

此时水的变化也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水底、水面、水面上方,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的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地记录。

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到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它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触碰到温度计,改变了它的位置,有可能会引起一些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解释。

【作业设计】

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度是()

A.90℃B.100℃C.60℃

2.水沸腾时的温度()

A.不断上升B.保持不变C.逐渐下降

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

A.不变B.变大C.变小

 

1-3水结冰了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

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

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

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

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

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

(预设:

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

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预设:

会和室内温度一样。

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

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

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

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

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

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

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

它是冰吗?

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

它是哪里哪里来的?

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

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

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

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

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

提问:

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

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

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

叉的空白处。

【作业设计】

1.当水的温度下降到()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B.0℃C.-3℃

2.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可配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C.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3.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A.会上升B.不变C.会下降

1-4冰融化了

【教材简析】

学生在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同时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

在本课,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

第1项活动是学生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

第2项活动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3项活动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想实验方法,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

在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一些办法后,教师出示本课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些提示与启发,在学生的不断补充、完善后,梳理、整理出本课的实验方法。

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对本单元前4课的梳理与小结,让学生认识到水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它们有相同之处,也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

学生通过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加热,遇冷都能使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

本课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而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从小就经常玩弄冰块,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但是学生可能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的变化。

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交流表达等良好的科学习惯。

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了,但要让学生说出热量这个词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

本课还可以通过观察水的各种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充分感知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

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

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

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

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

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

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

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

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

(预设:

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

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

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

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

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

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

(预设:

吸收热量)

(板书:

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

(预设:

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

(预设:

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

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

液态;

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

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预设:

试管外面

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

(预设:

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

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