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423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3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六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同步训练(含详解答案)

1、选择题

1.宋代把儒学大家朱熹的《小学》作为启蒙教材,后又有《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等,供儿童学习。

这反映了

A.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B.宋代教育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C.宋代私塾教育非常发达D.印刷术推动儒学教育的发展

2.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

这反映了宋朝(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3.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  )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4.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5.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的记述,其中与图6所示形势相关的是(  )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一决死生之分

B.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人城

C.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D.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盖一舟之人命所系也

6.1884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

”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时,陈登原编写的《高中本国史》最早出现“四大发明”一目。

当时把“四大发明”的概念引入历史教科书是为了(  )

A.强调西方传教士的论述B.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C.印证古代科技的影响力D.证明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

7.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

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

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

”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C.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D.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8.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

9.“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丝帛者谓之为纸,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

这说明

A.竹简和丝帛因其十分珍贵,无法广泛使用B.“蔡候纸”因材料易得且便宜而被推广

C.汉代纸张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D.造纸术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发明

10.下图就中国、西方古代重要的科技成果进行了比较。

以下各项对该图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A.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繁盛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D.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11.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

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12.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13.农历2014年腊月腊八前后,我省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

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A.服务农业以农业为中心B.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

C.精准的预测性D.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

14.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15.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2、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古罗马斗兽场……;故宫、白塔寺、黄鹤楼……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与中华民族生息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

多森林而少顽石相关,所以中国传统建筑被称为“土木的史书”。

中国传统建筑常用“斗拱”这种世界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结构形式。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这种建筑技术的长期利用,创造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结构特征、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将灵巧的木构架推向了极致,长久持续,一直流传到今天。

2016年秋季新学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佑国教授面向非建筑专业学生开设了《建筑的文化理解》一课,希望同学们通过了解中外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及其社会文化,培育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品位,提高建筑文化的修养。

课程座无虚席,网络点击率居高不下,受到师生广泛欢迎。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为什么能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独特性的原因。

(3)目前,我国众多传统古建筑面临年久失修和城市改造的局面,请你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古建筑写两条宣传标语。

17.

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据材料一,指出李约瑟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材料二:

中国

西方

①明代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

②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③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①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②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③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

(2)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中西科技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瓦特发明前,英国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筒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蒸汽机的创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试卷答案

1.D

从材料中的《小学》、《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可知儒学在宋代实现了普及化和通俗化,推其原因,这与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故D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朱熹的贡献和地位,故A项排除。

宋代教育内容仍以儒家思想为主,B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只是反映了宋代的启蒙教材,不能得出宋代私塾教育非常发达的结论,故C项排除。

2.A

据材料“召集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代用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服务于农牧业生产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国家力量推动科研,不是说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技巧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可以分析出政府组织力量进行科研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天文现象的研究,往往举国家之力,据此即可大胆选择。

3.B

从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可以看出,这是先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态度,并在后续的生活中指导自身的生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本题与重农抑商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出“二十四节气”产生背景。

4.A

从材料中的“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来看,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其原因是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以此维护统治。

故答案为D项。

中国古代天文学并非长期落后,排除A项;统治者不是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角度重视天文观测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政府天文机构可以观测天象,排除。

5.B

图示为唐朝形势图,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材料所述为火药用于军事的情形。

故答案为B项。

A项为西汉时编订的《黄帝内经》记载的医学成就,C项是宋朝《梦溪笔谈》记载的活字印刷术,D项是北宋时应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均不是唐朝时的科技成就,排除。

点睛: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通过阅读地图,联系所学唐朝节度使的设置,从而明确图示为唐朝形势图,再根据选项中所列各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产生的时间来确定答案。

6.B

根据材料“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察哈尔”反映日本侵略中国;此时《高中本国史》将“四大发明”引入历史教科书,意在说明日本虽在军事上企图征服中国,但在文化上中国领先于日本,旨在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B项正确。

A项说法脱离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排除。

表面上是说明古代科技的影响力,实质上借“四大发明”重塑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环境推动科技发展,排除D。

所以选B

7.C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主要说明天文对于时令变化,“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说明对于宇宙讨论很少,体现出古代科学的实用性,故C正确;儒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迷信色彩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材料只涉及天文学,没有算学,故D错误。

8.B

由表格中可知清朝时期我国科技发明只占4%,不是领先,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由表格可知,1500年后(即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的科技发明比例上升到96%,所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项不符合史实,早在12﹣13世纪四大发明就已经传至欧洲了;D项错误,表格中的年份可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故选B.

点睛:

表格型材料选择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表格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要“三看”:

一看表格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9.B

“自是莫不从用焉”等字眼反映了“蔡候纸”因材料易得且便宣而被推广,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蔡候纸”而非竹简和丝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纸张的全面推广和普及是在西晋初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B

中国科技在10世纪-14世纪走向繁盛,故A项正确;公元15世纪,中国重要科技成果数直线下降,而西方则直线上升,西方科技逐渐超越中国,故B项正确;中国科技在公元1世纪之前和15世纪之后落后于西方,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大致是公元14世纪,故D项错误。

11.A

依据材料“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说明历日字书、佛经需求的人众多,所以先有雕板,可知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故A正确;题干涉及的佛教的发展,没有体现儒学的复兴的信息,故排除B;C项只能反映佛经先有雕板的原因,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D项“革新”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印刷术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即可。

12.A

试题分析:

题干中“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等信息均说明了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以此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在题干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偏离题干主旨,故C项排除;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的表述不合题意,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科技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对外推行开放政策。

②经济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③民族和对外关系上,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兼收并蓄。

④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和重视调查研究,有创新精神。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天文学

13.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中“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

可知道是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果;A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谚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4.D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

15.C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因此排除A项。

在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便于书写的纸,因此排除B项。

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此排除D项。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四大发明。

16.

(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能够形成重视建筑文化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传承建筑文化的热情,更好地传承建筑文化。

②建筑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众多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建筑文化的传承。

③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可以很好地了解建筑文化,促进建筑文化的传承。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或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可以促进同学们了解中外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及其社会文化,有利于增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促进中外传统建筑文化的交流。

⑤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可以通过建筑对文化的理解,促进现代建筑文化的创新。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对中华民族生息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反映,具有中国地域特点。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基本特征,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

(3)答案示例:

利用现代技术,保护传统建筑;增强保护意识,全民参与保护;修1日如1日,保持风格;科学分类,有效保护。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能促进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原因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大学能够形成重视建筑文化的氛围、在大学开设建筑文化课程,可以很好地了解建筑文化、促进现代建筑文化的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独特性的原因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导致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独特性,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3)本题是一道开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主要围绕着文物保护的角度进行回答即可,还要注意是具有宣传色彩的标语,例如,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全民参与保护文物、依法保护文物让文物不再受伤害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17.答案:

(1)观点: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论证:

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2)中国科技多是经验的总结,仍是传统科技。

西方重视实验以及规律的总结,属于近代科技。

中国封建小农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专制,闭关锁国,妨碍科技的发展,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催生了许多顶天立地的科学巨匠。

(3)积极影响:

蒸汽机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交通运输革命,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得到发展。

消极影响:

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

(4)科技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科技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技对社会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分析:

(1)本题据材料一“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的角度说明李约瑟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从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等方面加以论证。

(2)本题据材料二“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验的总结、传统科技、重视实验以及规律的总结、近代科技等方面概括16—17世纪,中西科技的差异,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3)本题据材料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筒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述蒸汽机的创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本题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科技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概括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