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597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docx

熊瑛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2

摘要: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充分的描述了性本善的奥利弗艰辛的成长之路,淋漓的刻画了南茜这一悲惨而精明正义的形象,详细的阐述了这些孤儿形象反映的诸多问题归结于:

一是孩子们需要基本的物质保障;二是孩子们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三是孩子们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

他创作孤儿形象重要原因不仅仅是受时代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深受自身童年经历的感染。

这一孤儿形象的塑造不单单是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更主要是对现实的启示: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幸福的童年,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和关爱。

关键词:

雾都孤儿奥利弗南茜孤儿形象人物分析

目录

一、引言2

二、以奥利弗为主的人物形象分析2

(一)性本善的奥利弗艰辛的成长之路2

(二)南茜是诸多孤儿的综合体3

(三)狄更斯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4

(四)孤儿形象反映的诸多问题4

1、孩子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5

2、孩子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5

3、孩子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5

三、狄更斯小说创作孤儿形象的重要原因6

(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6

(二)狄更斯自身童年的经历6

四、孤儿形象的意义7

(一)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7

1、错误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终身7

2、社会风气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7

(二)雾都“孤儿”们给我们的现实启示8

五、结语9

六、参考文献10

引言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

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心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获得幸福。

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入犯罪等。

本文以奥利弗和南茜等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结合一系列孤儿群像,试图通过分析这一内涵丰富的孤儿形象,依据狄更斯创作孤儿的诸多原因来重新审视这一经典文学形象,积极探讨孤儿形象所反映的现状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以奥利弗为主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性本善的奥利弗艰辛的成长之路

书中最让人敬佩的是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他具有以下几种品质。

1、勇敢:

由于他从小生活在救济院,恶劣的环境使得他身体很是瘦弱,但是在别人对他心爱的母亲口出不敬时,小小的奥利弗明明身体很羸弱,他却为了维护妈妈的尊严不顾一切将那个比自己年长的童工打得落花流水。

2、守信义:

在所有的小孩子们因为饥饿不得不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抽签决定由谁来对济贫院的领导再要一碗饭,命运的不幸降临到奥利弗的头上时,他寄托了所有孩童的希望。

最终他没有失信于人,硬着头皮大胆地向济贫院的服务人员说“我还想再要一碗!

”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前方有未知的险情,但是依旧按照计划行事。

3、坚强:

纵观《雾都孤儿》全文,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眼中闪烁的是坚定的信念,当他决心要离开棺材铺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决绝,小小的年纪,瘦弱的体格,坚持着走了七天七夜才到达伦敦……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坚强!

小小年纪,实在难得。

而我们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小主角那样的坚毅呢?

4、善良:

虽然小主角的命运因为窃贼团伙而更加曲折,尤其是团伙的首领费金,他一心阻碍奥利弗回到布朗洛先生的身边,当然费金对奥利弗是十分喜爱的,对他寄予厚望希望有朝一日奥利弗能够继承他在他们这个行业里出人头地。

他对他的好,奥利弗没有忘记,虽然费金总有令人厌恶的一面,但是他对奥利弗的恩情在奥利弗幼小的心里已经深深铭刻了。

所以在最后费金接受绞刑之前奥利弗去看望了费金最后一面。

当然,奥利弗的善良体现在好多方面但是此事给人们尤为深刻的印象。

5、感恩:

因为布朗洛先生救了奥利弗一命,澄清了他不是偷书人,并且将其热病治愈,在那个凶残的塞克斯命令他来协助自己偷盗布朗洛家时,奥利弗表示强烈的反对,并因此而挨了塞克斯的一枪。

虽然奥利弗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仍然要崇尚善良,不要去做坏事,善有善报,恶必有恶报。

(二)南茜这一悲惨而精明正义形象是诸多孤儿的综合体

南茜在《雾都孤儿》里面并不是一个主角,但是她的形象却有着非常复杂的气质以及性格,这也是狄更斯文学的心血所在。

《雾都孤儿》始终隐隐透露着一种忧伤的气息,这种伤感和悲剧,在女贼南茜的身上表现的更具有典型的意义。

南茜总体上看是悲惨的,因为一直到死南茜也没有弄清楚自己的身世。

她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加入到盗贼的行列中,受到别人的棒打欺压,最后死在了自己的养父费金的设计之中。

但是南茜又是一个聪明并公义的女性形象,虽然身为盗贼,但是她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而且还是个心思缜密的女性。

虽然最终被算计了,但是南茜仍然为了保护奥利弗做出了重要的努力,这也使的南茜之死,更像是对盗贼们的哀叹和无奈人生的一种戏剧化演绎。

南茜命运辗转流离,丝毫不由自己控制,她早年就是父母都不幸去世的孤儿,在被费金收留后,不得不成了小偷。

她在长大后,又辗转来到塞克斯这样一个野蛮的贼盗头目的身边。

因此,她的性格也更为复杂,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孤儿形象以及社会意义。

(三)狄更斯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

在这本小说中,更多的是狄更斯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

他们的命运是“要在济贫院里慢慢地饿死;要在济贫院外很快饿死。

”因而有的饿死街头,有的“意外的”死在慈善机构之手。

由于济贫院中生活低,教区的理事会都讲究实际哲学,认为让这些孩子的肉体保持不死就已经足够了。

只能给他们喝稀粥,不少的孤儿饿死了,倒是让棺材铺发了财。

能幸存者十有八九由于贫困而堕落为妓女(南茜)、杀人狂(塞克斯),更多的成为了小偷(杰克)。

他们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并非是由于与生俱来的劣根性,而是因为当他们面临堕落和饿死的抉择时,社会没有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眼睁睁地把他们抛进那无底的深渊。

正如狄更斯所说:

这里包含着人类本性最好的和最坏的方面;有许多色彩丑恶不堪,也有一些极其美丽。

塞克斯极其麻木不仁,全无心肝,确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但可怜的南茜却良心未泯。

她是奥利弗第二次落入贼窝的加害者,又是他最后的解救人,并为此而被情人塞克斯残忍地杀害了。

(四)孤儿形象反映的诸多问题

狄更斯在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孤儿的不同命运。

无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贱的;无论最终是获得幸福的,还是遭遇悲惨,目的都是为了唤起社会对这些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

狄更斯嫉恶如仇,站在人道主义一边,对社会的罪恶势力加以冷嘲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

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需要,向社会呼吁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从狄更斯的作品中可归纳三个基本内容:

一是孩子们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二是孩子们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三是孩子们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

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儿童都需要家庭的爱、社会的关心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这正是狄更斯小说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孩子们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给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是热爱和爱护儿童的基本,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广泛而真实的描绘了孩子们温饱无着的苦难生活,济贫院把只有9岁的奥利弗折磨成苍白消瘦的样子,他身材小,腰更瘦,喝了一二个星期的稀粥之后,衣服就宽松了,在消瘦萎靡的身体上飘荡了。

每一部描写孤儿的作品几乎都是黑暗社会罪恶的逼真写照。

这些无辜的孩子,尽管他们经历各异,但遭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习以为常的忍饥挨饿,苦难成了这个世界穷孩子逃避不了的魔影。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顿晚饭或者一顿早餐的没着落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这些稚嫩的小生命饱受人间不义的摧残,社会没有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他们是那样的孤苦无助,就像凄风苦雨中的落叶一般,四处飘零,无吃无穿,最终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沦为盗贼,落入监狱,成为苦役犯的后军。

我们应该给儿童以热爱、保护、坦荡蕴涵着人情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成长于爱的气氛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那就是社会应该向儿童伸出援助之手,保护儿童的正当利益。

2、孩子们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

教育问题几乎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许多作家都以抽象的善恶观念来认识社会问题,把调和宽恕、道德感化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良方妙药。

所以,通过非暴力的教育手段来使人们改邪归正,就成为这些作家理想的消除罪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作者还愤恨于成人为自私的目的而强施以儿童的残酷教育方式。

种种损害儿童心里的教育体制给作家们的灵魂以强烈的触痛,他们挺身而出为这些不幸的孩子以求卫护。

《雾都孤儿》中的孤儿们的贼窝生活充分说明,教育是给有钱有地位的人准备的,而不是为这些孤儿们,他们之所以宁愿堕落也不愿意离开,就是因为贼窝教给他们“生存的本领”,虽然这些本领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他们需要接受教育,更需要接受的是正当的文化教育。

从这些关于教育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教育对儿童成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重视儿童的教育。

3、孩子们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

常言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对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其成长的始发点正是家庭,父母及家人浓浓的关心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

然而对于小孤儿们,这一点却成了孩子的奢望。

残缺的家庭之爱对孩子一生的性格都会产生恶劣影响,他们生活在孤独之中,没有依靠,没有伙伴,只有在自己心中自言自语,因而造成了性格上的胆怯和多愁善感。

而有些孩子虽然有亲人,甚至父母双全,但相互之间的关系扭曲,也缺少家庭的温暖,得不得父母的爱,他们虽然家庭富足,但却只能得到物质享受,而得不到应有的精神需求。

作者通过这些儿童形象的刻画向社会呼吁:

给孩子们一个温暖,人性的家,孩子需要完整,健康的家。

二、狄更斯小说创作孤儿形象的重要原因

(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繁华之下,是贫困和不幸。

这种繁荣孕育在危险的工厂里,阶级冲突越发明显,在1836年到1848年中接连爆发,19世纪末,大英帝国国力逐渐下降。

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文学日趋多样化,许多伟大的作家出现在那个时代。

19世纪,《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狄更斯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

(二)狄更斯自身童年的经历

狄更斯的父母都是中产阶级,但是不久他们的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入不敷出。

他11岁的时候,父亲因债入狱,由于生存环境的困窘,他成为童工在车间工作。

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一段黑暗的时光,他的一生亦饱受影响,直到很久以后,他依然摆脱不了当时的阴影。

因此写下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狄更斯对于社会当中的那种分配不均、阶级之间的矛盾思考颇多,而他又是嫉恶如仇的,因此他往往通过塑造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鲜活的小人物,如奥利弗和南茜这一栩栩如生的孤儿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三、孤儿形象的意义

(一)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孤儿也是人,是不幸者,人的底层者,以儿童中的不幸者的眼光、思维来观察思考世界,在显示其纯净、温婉的童真、童趣之美外,还能显示其年龄、心理不相称的孤独、早熟和叛逆等。

作者借助这些可对童年经历、个体成长尽情书写,并对生存环境、人文情怀、人性本质以及教育制度多方面进行反思。

1、错误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终身

狄更斯小说中,无论是从他们的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来讲,他们都是不完整的。

他们或无父无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不过还好他们有亲人或是保护人,童年命运虽然坎坷,但总的来说是幸福的;他们或有父有母,却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些可怜的孩子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孤儿。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纽带,家庭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家庭残缺或畸形,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正如莫洛亚所说:

“倘若说某种细腻的柔情成为英国家庭生活的主要色彩,某些野蛮的东西从英国的生活中消失了。

”《雾都孤儿》中那些在贫民院里“用手指喂大”的、胆敢向管事请求添一点点稀粥的“叛徒”——贫儿奥利弗,真实的展现了那些得不到家庭温暖,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儿童的苦难。

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对孩子起着重大作用。

2、社会风气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的时期,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创造了前提,同时,也迅猛的冲击着旧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新制度建立过程中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劳动群众带来剧大的阵痛,同时更暴露出根本性的弊端。

“一些五、六岁的小孩子在工厂里摇着纺车,每天干十二三个小时”。

英国议会曾于一八三四年通过“济贫法”,决定在各工业城市建立为贫民提供基本食宿的济贫院,把那些无业的孤儿投入济贫院,那里等级森严,犹如监狱强迫被收容的人进行不堪胜任的劳动,借以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让他们慢慢饿死。

以此,工人们愤怒地咒骂济贫院是“穷人的巴士地狱”,奥利弗就亲身经历过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所——济贫院和贼窝。

社会的最底层,代表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最阴暗的地方,那里暗无天日的日子,尤其严重地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从《雾都孤儿》中可以看出,千百座的济贫院就是千百座穷人的监牢,仅由于怕当倒毙街头的饿殍,失业者才不得不走进这人间地狱。

暴露了当时的慈善机构是如何残害贫儿以及伦敦贼窝及黑社会是怎样把一个个本性善良,甚至机智可爱的儿童引向歧途的。

这里的儿童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摧残和扭曲,他们得不到社会应该给予的爱护和教育。

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塑造了一系列孤儿群像,他们的命运是“要么在济贫院里慢慢地饿死;要么在济贫院外很快饿死”,在济贫院里的孩子们只能依靠食物中少的不能再少的一部分维持生命,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少孤儿饿死了,能幸存者十有八九由于贫穷而堕落为妓女(南茜、贝特)、杀人狂(塞克斯),更多的成为小偷。

他们的劣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因为当他们面临堕落和饿死的抉择时,社会没有向他们提供环境生存,眼睁睁的把他们抛进无底深渊。

《雾都孤儿》反映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

(二)雾都“孤儿”们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狄更斯是有着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能把握时代的命脉,关注社会问题,作者借以《雾都孤儿》为例,对孤儿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阐释儿童人物的不同遭遇对现实的启示。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往往能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深度的思考。

孤儿形象能以群体出现,是因为狄更斯对中下层人的深度关注,对儿童的不幸者、弱势群体的关注。

作家们通过对孤儿的生存现状、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困境来引起社会各界对孤儿的关注。

我们知道,儿童之所以成为孤儿,主要是因为父母、家庭对他们的背离与抛弃。

不论是父母家庭的主观原因(主动抛弃),还是客观原因(被动放弃),推卸了父母职责,回避了家庭功能,孩子势必成为孤儿。

家庭的功能不仅仅是连结家庭成员的一根纽带,还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它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可推卸的家庭责任。

如果父母分离、家庭破裂,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对其成员起的负面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父母处理不好心中的苦闷,受到挫折或伤害无人安慰、无处诉说,那势必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发挥家庭及父母的教育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领路人,父母能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带孩子认识世界上许多新的物和人,能指导孩子与外界的联系、与他人和谐相处等,父母是孩子认识外界的第一扇窗户,是孩子的坚强后盾,更是孩子成长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然而,孤儿是父母缺席的儿童,父爱、母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绝少出现,当他们孩子懵懂之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被迫关上了认知世界的第一扇窗户。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睦、温馨是十分必要的因素,家庭成天吵吵闹闹,或长期冷战,让孩子在家庭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使得孩子胆小、性格孤僻、自卑等,而父母的离异或去世,对子女造成的影响更大。

这些伤害有些虽然没有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但却慢慢地通过对他们心理和性格的改变而渗透进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有些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了问题儿童、少年犯。

我们在这些弱势的、脱离家庭的孩子身上,可以引发成人责任的思考。

因此,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一个幸福的童年,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有些孩子虽然有亲人,甚至父母双全,但缺少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爱怜。

这类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上层家庭里。

而有些孩子虽然家庭殷实富足,而孩子们却只能得到部分的物质享受,而得不到应有的精神需求。

犹如《雾都孤儿》中奥利弗虽出生在富贵的家庭,但缺少应有的父母之爱,处境很惨,生活艰辛。

狄更斯认为人类的生活应该在欢愉温和、友爱轻松之中度过,他通过儿童形象的刻画向社会呼吁:

给孩子一个温暖、人性的家,孩子需要完整、健康的家。

参考文献

[1][英]狄更斯,《雾都孤儿》,[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2][英]狄更斯,《奥利弗.特维斯特》,[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3]谭宗燕,《雾都孤儿》中南茜性格分析,[J]时代文学出版社,2010(08)

[4]袁玉梅,《论狄更斯中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学报论丛,2005(06)

[5]何顺莉,挖掘《雾都孤儿》中人性的闪光点,[J]考试周刊,2011(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