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645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练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测试

第四章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6江苏扬州中学期中)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D )

A.①B.②

C.③D.④

2.下列地貌类型中与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形成作用相同的有( A )

a.长江三峡 b.长江三角洲 c.冲积扇 d.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e.溶洞 f.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

A.aefB.bce

C.cdfD.ace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外力作用及其表现。

①是桂林山水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和流水溶蚀所致,A选项不符合题意;②图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景观是流水切割侵蚀作用所致,B选项不符合题意;③图为沙丘景观,是风力堆积地貌,C选项不符合题意;④图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地貌,D选项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D选项。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外力作用及其表现。

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形成作用是流水切割侵蚀作用,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所致,a符合题意;长江三角洲和冲积扇均属于流水堆积地貌,b、c不符合题意;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d不符合题意;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是流水侵蚀和流水溶蚀所致,e符合题意;河流下切作用形成的沟谷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f符合题意,综上分析,本题选择a、e、f,即A选项。

(2016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期末)读“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回答3~4题。

3.①处的岩石类型和形成的直接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D )

A.变质岩、变质作用B.沉积岩、冷凝作用

C.岩浆岩、侵入作用D.沉积岩、固结成岩

4.关于图中信息及其推断正确的是( C )

A.②处表示地壳的垂直运动

B.③处表示断层构造

C.④处多油气资源的储存

D.⑤处气温常年低于0℃,季节性积雪广布

【解析】第3题,图中①处岩石位于大洋洋底,具有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固结成岩是其形成的直接因素。

第4题,②处表示两大陆板块发生水平挤压,地壳褶皱隆起,古地中海消失。

③处岩层没有发生断裂,不属于断层构造。

⑤处有永久性积雪覆盖。

(2016湖南永州期末)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岩的是( A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读图,甲为岩浆岩、丁为岩浆、乙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丁为变质岩或沉积岩。

6.图中a、b、c、d,能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C )

A.aB.b

C.d或cD.a或b

【解析】读图,甲为岩浆岩、丁为岩浆、乙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丁为变质岩或沉积岩。

图中a、b、c、d,能表示变质作用的是d或c。

(2016黑龙江鹤岗一中期中)下图为部分板块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④段板块界线中,与其它三段板块界线类型不同的是( D )

A.①B.②

C.③D.④

8.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图中与此相关的板块是( D )

A.aB.b

C.cD.d

【解析】第7题,图中d板块是南极洲板块,其周围的板块边界是生长边界。

在①~④段板块界线中,④位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板块间的消亡边界,其它三段板块界线类型都是生长边界,D项对。

A、B、C项错。

第8题,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结合前面分析,图中d是南极洲板块,a是非洲板块,b是印度洋板块,c是美洲板块,与此相关的板块是d南极洲板块,D项对。

(2015·山东烟台高一期末)读“北半球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岩层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A.①②③ a aB.①④③ a

C.③②①D.②③④

10.有关该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 )

A.如果P处河流为平直河道,则河流自南向北流

B.如果P处河流为弯曲河道,则西岸为凹岸

C.该地区最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④岩层

D.P处河谷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无关

【解析】 第9题,沉积岩③早于②形成,侵入岩①形成时代最晚。

第10题,如果P处河流为平直河道,北半球应右岩侵蚀,左岸堆积,河流应自南向北流。

如果P处河流为弯曲河道,则西岸堆积,应为凸岸。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中①②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甲、乙分别示意两种地貌。

读图完成11~12题。

11.有关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①②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①②没有关系

B.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②没有关系;褶皱①形成后,背斜顶部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貌③

C.褶皱①形成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貌③,在地貌③重压之下产生了地质构造②

D.褶皱①形成后,在断裂作用下产生地质构造②,并形成了断层陡坡,在陡坡坡下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了地貌③

【解析】 断层②切断了向斜①,因而①的形成早于②;断层②形成后,断层右侧岩块相对上升,图示区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并顺着地势形成了一条河流。

在断层陡坡的坡下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冲积扇③。

12.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地貌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原因不可能是( D )

A.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 aB.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河流入海水量减少 a aD.中上游地区暴雨增多

【解析】 中上游地区暴雨增多,只会加剧水土流失,使河流入海泥沙增多。

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A.甲、乙、丙、丁B.甲、丁、乙、丙

C.丁、丙、甲、乙D.丙、丁、甲、乙

14.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 A )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以看出,应该先出现褶皱,然后岩浆喷涌,后来出现断层,最后又发生沉积。

第14题,褶皱顶部岩石破碎,又因断层存在,可以建采石厂;因地基存在断层,不能修建铁路和隧道等。

读我国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图,完成15~16题。

15.Ⅳ单元地貌是( C )

A.背斜山B.向斜山

C.断块山D.死火山

16.Ⅱ单元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A )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B.岩浆活动—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D.流水侵蚀—褶皱弯曲—风力堆积

【解析】 第15题,Ⅳ单元地貌是断块上升形成的。

第16题,Ⅱ单元岩层背斜构造顶部出现侵蚀缺失;后由于断裂陷落,地势降低,出现沉积,岩石顶部出现沉积物覆盖层。

(2016四川遂宁期末)下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河流两个不同时期的河岸线,读图完成17~18题。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所示河岸

B.河岸线的变迁主要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C.甲、乙、丙三地中,甲地侵蚀作用最强

D.甲、乙、丙三地中,乙地堆积作用最强

【解析】A项,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所示河岸,故正确。

B项,河岸线的变迁主要与物体运动惯性、河道的形状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C项,甲乙丙三处中,乙处侵蚀作用最强,故不符合题意。

D项,甲乙丙三处中,甲处堆积作用最强,故不符合题意。

18.若图示河段形成“地上河”,其自然原因最有可能是( C )

①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②修建大坝,泥沙淤积 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④地壳断裂,局部抬升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该区域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增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减。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甲调查了我国东部某河流河段的情况,并绘成该河段示意图,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乙和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丙。

据此回答19~20题。

19.图甲中AB段河流( A )

A.由西北流向东南B.由东流向西

C.水位A处低于B处D.不能确定

20.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图河床剖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F岸对应C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E岸对应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

C.F岸对应D岸,以堆积作用为主D.E岸对应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解析】 第19题,由图丙可以看出,B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比A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平缓,两水文站之间有湖泊,湖泊对河流干流有调节作用,因此B水文站位于A水文站的下游,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

第20题,图甲中EF处河道弯曲,E岸侵蚀严重,F岸堆积,图乙中C岸以堆积作用为主,D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我国1000多年前的古文字留下这样的记载:

古人把财宝藏于“右岸,自飞瀑右行八百步”(注:

这里的八百步相当于现在1108米,据《孙子算经》)。

经现代考证该地岩石由比较容易被侵蚀的砂岩组成。

下图为该瀑布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图示区域地势( B )

A.东南高、西北低B.西北高、东南低

C.东北高、西南低D.西南高、东北低

22.宝藏最可能埋藏的地点是( D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21题,根据河流上游支流状态判断出西北侧为河流上游,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从而得出地势的高低。

第22题,由材料可知,埋藏地点在瀑布的右岸,只能是③和④中的某点,又根据比例尺算出1108米相当于图上距离的1.108厘米,可量出④点符合要求。

下图为清代台湾岛西北部地区聚落分布图。

读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所示台湾岛西北部地区的各河流上游河段,最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A )

A.峡谷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D.沙丘

24.就清代初期而言,聚落主要分布在( B )

A.山地区和丘陵区B.平原区和台地区

C.丘陵区和平原区D.台地区和山地区

25.到清代中期,开拓聚落的重点是( D )

A.由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区进入丘陵区

B.由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区进入台地区

C.河流上游河谷平原及台地区,并沿着河谷上游进入山地区

D.河流上游河谷平原及丘陵区,并沿着河谷上游进入山地区

【解析】 第23题,图中所示台湾岛西北部地区的各河流上游多位于山地、丘陵区,海拔高,多形成峡谷。

第24题,沿海地区、河流中下游河谷平原区和台地区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水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适宜居住,有利于形成聚落。

第25题,读图可知,清代中期以来,开垦者开始从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地带沿河谷上游向丘陵区、山地区转移,在山间河谷地带形成聚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50分)

26.(2016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左图为岩浆岩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右图1为某家庭装修用的岩浆岩地板板材照片;图2为安徽黄山岩浆岩景观图。

(1)图中甲箭头表示的是__岩浆上升(冷却凝固)__;乙箭头表示的是__重熔再生__。

(2)从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的角度,说出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差异。

__侵入岩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喷出岩喷出地表形成__。

(3)右图板材属于__侵入岩__(侵入岩或喷出岩),判断理由是__有结晶,表示冷却时间比较长,有足够的时间结晶(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__。

(4)列举常见的喷出岩和侵入岩各1例。

__喷出岩:

玄武岩;侵入岩:

花岗岩。

(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__

(5)图2景观的形成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有__侵蚀作用__和__风化作用__。

【解析】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箭头表示岩浆变成岩浆岩,因此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2)题,侵入岩和喷出岩都是岩浆岩,侵入岩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喷出岩喷出地表形成。

第(3)题,有结晶,表示冷却时间比较长,有足够的时间结晶,属于侵入岩。

第(4)题,侵入岩和喷出岩都是岩浆岩,侵入岩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喷出岩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属于喷出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

27.(2016广西钦州高新区月考)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写出图中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环节。

根据图中②、③两处的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并据此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__环节:

地表径流;成因:

②、③处均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地理意义:

塑造地表形态。

___

(2)由于人口增长,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

简述这一现象的发生对当地气候或河流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任选其一回答),并说出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所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__对气候的影响:

降水减少;气温日、年较差增大。

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含沙量增大;水量季节变化增大。

体现出的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___

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

(3)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请写出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并说明原因。

__甲处。

原因:

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

___

(4)若图中丙、丁两地是地震高发区,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特点,分别写出⑤、⑥两地极易诱发的自然灾害。

__⑤地为海啸;⑥地为滑坡、泥石流。

__

【解析】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河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河流属于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②为河口三角洲中,③为冲积扇,均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由此可知,水循环尤其是地表径流会塑造地表形态。

(2)题,图中①、④两处的森林正在被日益扩大的耕地所取代,将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水量季节变化增大;由于植被减少,蒸腾作用减弱,降水也会减少,气候将变得干旱,气温日、年较差均增大。

这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3)题,甲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容易在此汇集。

第(4)题,⑤地位于沿海,地震易引发为海啸,⑥地位于高山地区,坡度陡,地震易引发为滑坡、泥石流。

28.(2016山西太原市测试)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1)说出甲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名称,并简述其成因。

__背斜。

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该处岩石受到挤压,向上拱起,形成背斜。

__

(2)说出乙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名称,并简述其构造地貌的成因。

__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__

(3)若该地区计划在丙处修建水库,是否可行?

请说明理由。

__不可行。

丙地位于断层线上,地壳不稳定,修建水库易发生渗漏现象,应避开此地。

__

【解析】第

(1)题,考查内力作用地质构造,根据甲地岩层走向是向上拱起的,可以判断是褶皱的背斜部位。

(2)题,考查内力作用地质构造,根据乙地岩层走向是向下凹陷的,可以判断是褶皱的向斜部位,又由于向斜部位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受外力侵蚀,通过外力的沉积作用形成山岭。

第(3)题,考查内力作用地质构造,根据丙地岩层断裂,可以判断此地为断层,断层部位岩层破碎,水库易渗漏,且该地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

29.(2016广西钦州市高新区期末)读我国北方某山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是A、E两处最晚,其次是B、D两处,C处最早,由此判断该处的褶曲类型为__背斜__,理由是__该处地层显示为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__。

(2)试解释该处褶曲与凉水河河谷两者间的成因关系。

__该处的褶曲类型为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__

(3)丙村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山谷__,凉水河的流向是__自东向西__。

(4)图中虚线是当地规划在三个村庄之间修建公路的设计路线,请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路线的不同特点及这样修建的原因。

__乙村到甲村的道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道路比较弯曲;原因是乙村到甲村的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的地势起伏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__

【解析】第

(1)题,从岩层新老关系上判断向斜或背斜。

(2)题,凉水河位于背斜顶部,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第(3)题,从等高线弯曲上可知丙村位于山谷中。

根据指向标和等高线弯曲情况可知凉水河向西流。

第(4)题,公路走向与地形有关。

30.(2016广西钦州高新区月考)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背斜__,判断依据是__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__。

甲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外力侵蚀(溶蚀)作用__。

(2)丁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图判断,该地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__喀斯特地貌__。

(3)乙、丙两处发现了矿产,是否可能一样?

为什么?

__不可能。

乙处为沉积岩,矿产为外力作用形成;而丙处为花岗岩,矿产为岩浆冷却形成,它们的成因不同,矿产也不可能一样。

__

(4)如果要在A、B两处选一处修建水库,以解决甲镇的缺水问题,应建在何处比较合理__A__。

不选择建在另一处的理由是什么?

__在B处修水库不仅淹没的范围大,而且淹没了较大的村镇甲;B库区为喀斯特地形区,地质不稳;坝址附近为陡崖,地质条件不稳。

__

(5)简述影响该区域聚落形态呈带状分布的自然条件。

__受山地(低山、丘陵)中的河流谷地影响,致使聚落易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___

(6)分析影响图中铁路选址的原则。

__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以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__

【解析】本题以区域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判断、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的影响等知识。

由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该地为一背斜构造。

结合等高线分布判断为一盆地(谷地)地形。

结合该地岩石构成及等高线分布判断丁地应为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

图中铁路线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聚落易在谷地中沿河呈带状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