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1742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学案精品版.docx

一轮复习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学案精品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 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考点要求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

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

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

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

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

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

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

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

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

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

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

他的口号是:

“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

”——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

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

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

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

“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

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

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讶。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

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

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

其中一个走向汽车:

“是柯利蒂大夫吗?

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

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

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

“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

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5.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

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

“勉仁”是梁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

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

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

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

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

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

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

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

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

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

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

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

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

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

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

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

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

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

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

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卷从2007年起增加“实用类文本阅读”,经过几年的独立命题,已趋于成熟,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一块上,走在了其他省市前列。

根据考纲三个能力层级的要求,山东卷也分别对应设了三个层级的题目:

(1)分析文本;

(2)评价文本;(3)探究文本。

其中重点放在了“分析文本”上。

“分析文本”对应的是“分析综合”层级,重在“分析”。

分析的角度有两个:

一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包括对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对重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主要包括两类题型:

①分析概括题;②理解句子含意题。

二是对文本形式的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

①文本的基本特征;②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③文本的语言特色。

对文本形式的分析也是常考点之一。

其中,“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往往融合到一起考查;“语言特色”多要求考生结合实例分析。

“评价文本”对应的是“鉴赏评价”,命题重点偏在了“评价”上。

评价文本的角度有两个:

一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以及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如2009年第20题。

二是评价文本的某种特色。

“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不过这不确定的特色一般确定在文本的表现特色,如选择材料、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

它一般会与分析文本中的“分析文本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

高考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考查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对作品作出主观评价的能力。

因此,探究型题目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从山东卷近几年探究题的命题实践看,探究题的命题角度或方式有四:

①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

②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出自己的观点。

③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④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案55 实用类文本考点研读

考点样题

1.①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②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先描述“天堂”中的情境,注意文中的对比手法,再分析归纳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2.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情况。

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首先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然后指出运用这种手法的效果。

3.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

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类要保护地球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通过对金星的介绍来论证人的困境,从而达到警示人要保护地球的目的。

4.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②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标题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所在,要挖掘出作者所表达的保护地球的意图。

5.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

②突出时间,渲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