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2213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docx

传染病复习资料打印版

家畜传染病学复习资料

一、总论

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感染分类:

1、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

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7、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8、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传染病: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得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其特性:

1.传染病是由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到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为止。

意义:

a、确定检疫期限,推算感染日期

b、分析流行过程长短

c、判断共同传播媒介,防止疫情传播

d、接触封锁和疫苗接种后观察期限的依据

2、前驱期疾病的征兆阶段,一般的临床症状开始表现出。

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3、明显期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4、转归期由明显期进一步发展而来。

以死亡和正常生理功能恢复为最后转归。

家畜传染病流行过程:

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

传染病流行的条件(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预防传染病的总则:

消灭传染源(捕杀、焚烧、深埋),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消毒、封锁),降低动物的易感性(免疫接种、加强饲养管理、药物预防)。

传染源:

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分类:

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潜伏期、恢复期、健康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分类:

传播媒介不同:

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精卵传播、经产道传播),Z型传播。

传播方式不同:

a、直接传播:

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b、间接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

1、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的传播

2、经污染俄饲料和水传播

3、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4、经活的媒介物质传播

易感动物:

指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无抵抗力的动物

决定易感性的因素:

1、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2、畜群的外界因素(饲养管理水平,防疫卫生条件);3、特异免疫状态(人工免疫)

疫源地:

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疫点:

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说在流行的地区。

疫区: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并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原体、传播媒介(主要是昆虫)、宿主动物世代交替,无限期的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群落,不依赖于人,这种疾病叫做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地: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叫做自然疫源地。

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1、散发性:

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即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

2、地方流行性:

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

3、流行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没有一个病例的绝对数界限。

4、大流行:

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和整个大陆。

流行过程的特征:

1、季节性:

某些家畜传染病经常发生在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中的季节性。

(禽霍乱:

4—10月;猪瘟:

冬季春季)

2、周期性:

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还可能表现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家畜传染病的周期性。

(生产周期短的小动物,其传染病的周期性不明显,如:

禽类、猪。

3、地方性:

传染病在某一地区内出现流行。

(布病:

北方牧区多有。

平时的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其抵抗力

2、拟定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

3、定期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4、认真贯彻执行国境检疫、交通检疫、市场检疫和屠宰检疫等各项工作,以消灭传染源

5、各地兽医机构对家畜传染病的联防协作

6、自繁自养的原则,以杜绝外来传染源

7、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发生疫病时的扑杀措施:

1、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病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迅速隔离病畜

3、紧急消毒

4、危害性大的采取封锁(在疫区周围设置强制的不与易感动物接触)

5、用疫苗实行紧急接种

6、隔离条件下对病畜进行治疗

7、死畜和淘汰病畜的合理处理

疫病的诊断方法:

1、临诊诊断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根据疾病的示病症状作出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针对患传染病的动物群体,经常与临诊诊断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诊断方法。

(问诊视诊)

3、病理学诊断通过病理剖检来诊断(尽可能多检查几头,选择症状较典型的病例)

4、微生物学诊断运用兽医微生物的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缺点是用时很长

a、病料的采集病料力求新鲜

b、病料涂片镜检

c、分离培养和鉴定

d、动物接种试验

5、免疫学诊断是传染病诊断和检疫中常用的重要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和变态反应

a、血清学试验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反应进行诊断,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来测定被检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

(中和试验凝集试验沉淀试验溶细胞试验)

b、变态反应动物患某些传染病时,可对该病原体或其产物的再次进入产生强烈的反应。

6、分子生物学诊断又称基因诊断,主要是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和结构进行测定。

a、PCR技术又称基因扩增技术

b、核酸探针技术

c、DNA芯片技术

检疫:

利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畜禽产物进行疫病的检查。

范围:

生产性的观赏性的贸易性的非贸易性的过境性

分类:

定期产地(收购)集市运输(铁路和交通要道)国境口岸

隔离:

传染病发生后,将动物分隔开来的措施,称为隔离

目的:

控制传染病,防止传染病进一步传播。

封锁:

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划区域的措施,称为封锁。

(烈性,一类传染病)

目的:

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康畜误入疫区而被感染。

原则:

早、快、严、小(执行封锁在流行早期,行动果断迅速,封锁严密,范伟不宜过大)

传染病病畜的治疗:

(一)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1、特异性疗法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的生物制品进行治疗。

2、抗生素疗法抗生素为细菌性急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药物

注意事项:

a、选择敏感药物

b、用药早、剂量足、疗程够

c、注意联合用药

d、注意耐药性的产生

3、化学疗法使用有效的化学药物帮助动物机体消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化学药物:

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硝基呋喃类药喹诺酮类药中药提取物

(二)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1、加强护理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效果的好坏,是治疗工作的基础。

2、对症疗法为缓解或消除某些严重的症状、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内外科疗法。

3、针对群体的治疗针对整个群体,用药物治疗外,还需紧急注射疫苗、血清等。

消毒:

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

目的:

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意义: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继续蔓延。

根据消毒目的分为:

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

1、机械性清除

2、物理消毒法

a、阳光紫外线和干燥

b、高温

3、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药:

甲醛、酚类用的多

化学药物消毒效果取决于:

a、病原体抵抗力特性

b、所处环境的情况和性质

c、消毒时的温度

d、药剂的浓度

e、作用时间的长短

4、生物热消毒生物热消毒法主要用于污染的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粪便消毒:

有焚烧、化学药品消毒法、掩埋法和生物热消毒法,实践中最常用的是生物热消毒法。

包括发酵池法(适用于饲养大量家畜的农牧场)和堆粪法(使用于干固粪便的处理)。

车辆消毒:

详见书

空气消毒:

详见书

尸体处理:

1、化制:

可得到工业用油脂、肉粉、骨粉等

2、焚烧

3、掩埋:

选择干燥,偏僻的地方(远离居民地、水井、道路、放牧地、河流)

4、高温处理

免疫接种:

用人工的方法,把有效的生物制剂注入动物机体内,从而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根据免疫接种进行的时机不同,可分为:

1、预防接种平时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进行的免疫接种。

2、紧急接种传染病发生时,对可疑动物、假定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3、药物预防平时在饲料、饮水中添加化学药物或抗生素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免疫程序的制订:

免疫程序:

动物出生后,有目的、有计划、有时间顺序的免疫次数。

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的因素:

1、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

2、母源抗体的水平

3、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的水平

4、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

5、疫苗的种类

6、免疫接种的方法

7、各种疫苗接种的配合

8、动物健康

免疫接种的途径和方法:

1、注射免疫法(皮下接种法、皮内接种法、肌肉接种法、静脉接种法)

2、经口免疫法(饮水免疫、喂食免疫)

3、气雾免疫法(室内气雾免疫法、野外气雾免疫法)

为使饮水法免疫达到一定的效果,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用于饮水法的疫苗必须是高效价的

2、稀释疫苗的饮水必须不含有任何使疫苗V或细菌灭活的物质

3、饮水器具要充足、干净

4、免疫前停止饮水2—4h,以便尽快一致地饮用疫苗

5、稀释疫苗的用水量适当

6、加0.2—0.3%脱脂奶粉作为保护剂

气雾法免疫要注意的问题:

(1)疫苗必须是高效价的,而且通常采用加倍的用量。

(2)稀释疫苗应该用去离子或蒸馏水,最好加入0.1%的脂脱奶粉及明胶。

(3)雾粒大小要适中,一般以喷出的雾粒中有70%以上直径在1—10微米为最好。

(4)气雾时房舍应密闭,减少空气流动,并应无直接照射的阳光,喷毕20分钟后才开启门窗。

免疫接种引起的反应:

1、正常反应指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

2、严重反应和正常反应在性质上没有区别,但程度较重或发生反应的动物数超过正常比例。

3、合并症是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

(超敏感、扩散为全身感染、诱发潜伏感染)。

SPF动物:

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是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的动物。

无菌动物:

是指不能检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2、人畜共患病

2.1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大肠杆菌埃氏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疾病总称。

1、流行病学:

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可引起各种畜禽发病。

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敏感。

在猪,自出生到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生于生后1周以内,以1-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30d,以10-20龄居多,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在牛,生后10d以内多发;在羊,生后6d到6周多发,;在马,生后2-3d多发;在鸡,3-6周龄常发;在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

病畜(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源、饲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

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生数可达30%-80%;发生水肿病时,多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10%-35%,发病者常为生长快的健壮猪。

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雏鸡发病率可达30%-60%,病死率几达100%。

二、临床症状:

a.仔猪:

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自主的临诊表现也不同。

1.黄痢型:

又称仔猪黄痢。

多发生于产仔时期,潜伏期最短12小时内发病,最多1-3日龄,7日龄以上很少。

初期突然1-2头仔猪表现全身随若,呈昏迷状态,很快死亡。

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浆状粪,内含凝乳小片,有腥臭味,肛门呈红色松弛,消瘦快,脱水,皮肤皱缩,眼球下陷,昏迷死亡。

2.白痢型:

又称仔猪白痢。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状、糊状的粪便,色乳白、灰或黄白,有特异性的腥味,性粘腻,腹泻次数不等,病猪拱背,行动缓慢,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减少,体温40℃左右,发育迟滞。

病程长短不一,短的2-3天,长的一周左右,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少数达两周以上。

3.水肿型:

又称猪水肿病。

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时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

发病率虽不很高,但死亡率很高,体况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

通常突然发现1-2头体壮的仔猪死亡,未见到症状。

细查则发现有些病猪先轻度腹泻(后便秘),食欲减少或废绝,呼吸快而浅表,心跳加快。

多数病猪先后在眼脸、结膜、齿龈、脸部、颈部和腹部皮下出现水肿,此为本病特征症状。

有的病猪突然发病,做圆圈运动或盲目运动,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b.禽:

当家禽感染此病时,剖解可见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三大炎症变化。

1心包炎:

心包积液,心包膜变厚,呈灰白色云雾状,表面覆有纤维素性假膜,即心、肝、腹腔、肌层有灰白色纤维蛋白膜。

2肝周炎:

肝脏肿大,表面覆有多少不等灰黄色纤维素性薄膜,肝内有许多坏死小点。

3腹膜炎:

腹腔内有淡黄色渗出物或干酪样物,肠壁粘连,卵巢及输卵管发炎、有渗出物。

c.犊牛:

潜伏期很短,仅几小时。

根据症状和病理发生可分为败血型、肠毒血型和肠型。

败血症或肠毒血症死亡很快,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d.羔羊:

潜伏期数小时至1-2d。

分为败血型(多发于2-6周的羔羊)和肠型(多发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

e.兔:

潜伏期4-6天。

最急性者突然死亡。

对数病兔初期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冻胶状黏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

三、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

尸体呈脱水状态,干而消瘦,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肠壁变薄,松弛,以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

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仔猪白痢:

尸体苍白、消瘦,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色乳白或灰白,粘腻,小肠内容物无明显变化,含有气泡。

胃内乳汁凝结不全,含有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仔猪水肿病:

病变主要是水肿,可见眼脸、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的粘膜肌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系膜及其淋巴结水肿,肠粘膜水肿。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

五、防治:

1.本病的急性经过往往不及救治,可使用经药敏试验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如氟苯尼考、土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米等,并辅以对症治疗。

2.控制本病重在预防。

怀孕母畜应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仔畜应及时吃的初乳,饲料配比适当,勿使过饥过饱,断乳期饲料布要突然改变。

对规模化养殖场,针对本场流行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制备自家苗进行预防接种,有很好的效果。

2.2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

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

对于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一、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对人、家畜和家禽以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

各种年龄的畜禽均可感染,但幼年畜禽较成年者易感。

在猪,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以1-4月龄者多发。

在牛,以出生30-40d以后的犊牛最易感。

在羊,以断乳龄或断乳不久的最易感。

在马,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幼驹。

感染的母畜多数发生流产。

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多发,成年牛在夏季放牧时多发,马多发于春(2-3月)、秋(9-11月)两季,育成期羔羊常于夏季和早秋发病,孕羊则主要在晚冬、早春季节发生流产。

本病在畜群内发生后,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的亦可表现为流行性。

禽沙门氏菌传播相当复杂,最常见的是通过带菌卵而传播。

二、临床症状

A.猪:

本病潜伏期视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不同而异,一般由2日至数周不等。

急性型(败血型):

常见流行初期,体温突然达41-42℃,精神不振,不吃,下痢,呕吐,呼吸困难,耳根、胸前、腹下、四肢皮肤呈深红色或青紫色,个别24小时死亡,多数2-4日死亡,病死率高。

亚急性型:

与肠型猪瘟的症状相似。

体温40.5-41.5℃,精神不振,怕冷,减食,腹泻,粪呈灰白、淡黄或淡绿色,有时粪干,混有血液,后期大便失禁,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皮肤出现弥漫性痂样湿疹,干咳,病程2-3周或更长。

慢性:

较多见,体温41℃左右,有时体温正常,呈周期下痢,长期躺卧,皮肤淤血色,极度消瘦,继发肺炎易死亡。

B.禽:

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称为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禽伤寒,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疾病则统称为禽副伤寒。

1鸡白痢:

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龄以内的雏鸡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为最高,呈流行性。

成年鸡感染呈慢性或隐性经过。

2禽伤寒: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也可感染火鸡、鸭等鸟类,但野鸡、鹅、鸽不易感。

成年鸡易感,一般呈散发性。

禽副伤寒:

各种家禽及野禽均易感。

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常见。

C.牛:

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或纽波特沙门氏菌所致。

D.羊:

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羊流产沙门氏菌。

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

可分为下痢型和流产性。

E.马:

由马流产沙门氏菌引起。

F.兔:

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以腹泻和流产为特征。

分为腹泻型和流产型。

三、病理变化

猪:

急性型主要是败血症型,耳及腹部皮肤有紫斑。

脾肿大,色暗坚硬,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增大,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

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证需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五、防治:

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适当采用有治疗作用的抗生素添加饲养,不仅有预防作用,还能促进畜禽生长发育。

规模化养殖场,可根据本场发病的血清型制作自家苗,据报道有很好的效果。

对禽沙门氏菌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苗可资利用,应定期反复用凝集试验进行检疫,将阳性鸡及可疑鸡全部剔除淘汰,从而使鸡群净化。

本病的治疗,可选用经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氟苯尼考,土霉素等,辅以对症治疗。

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氧嘧啶)也有疗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3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人类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

动物的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人病例罕见,多呈伤口感染。

一、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

家畜中以牛、猪多发;绵羊也易感,马较少;家禽和兔也易感。

病畜及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以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皮肤粘膜、内源性感染为传播途径。

一般情况下,不同畜、禽间不易相互感染。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秋末春初气候剧变、潮湿、闷热、多雨时期多发(4、5、6、9月)。

本病一般为散发性,猪肺疫散发为主,禽霍乱地方流行性为主。

二、临床症状:

A.猪:

又称猪肺疫。

潜伏期1-5d,临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俗称“锁喉风”,有的未看到病猪任何症状表现,晚上吃料正常,第二天清晨发现死于栏内,此为最急性。

急性:

猪体温升高达41-42℃,食欲废绝,卧地不起或烦躁不安,病初为干性短咳,后变为湿性痛咳,呼吸困难,伸头颈呼吸,常呈作犬坐式呼吸,咽喉部红肿、发热、坚硬,可视黏膜发绀,口角有白沫。

触诊胸部有痛感,初期便秘,后期转为腹泻。

多在4-6日内死亡,不死者转为慢性。

慢性:

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炎症状。

病猪持续咳嗽,呼吸困难,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有的关节肿胀、跛行,有时出现痂样湿疹。

B.禽:

又叫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火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有最急性,急性型和慢性型三型。

成年体肥达鸡较其他鸡发病率、死亡率高。

1.鸡:

最急性型禽突然发生不安,倒地挣扎,往往很快死亡。

急性型病鸡精神不振,羽毛粗乱,拱背、缩颈、闭眼,头藏于翅膀下,食欲减少或不食,剧烈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或灰绿色,有时混有血液,鸡冠。

肉髯发紫肿胀、呼吸困难,鼻孔流粘液,1-3天死亡。

慢性病例关节还常肿大发红,跛行甚至不能走动。

2.鸭:

患病鸭精神沉郁,不愿下水,眼半闭,不食,口渴、鼻和口中流出液体(“清水症”),呼吸困难、常摇头,故称“摇头瘟”,鸭下痢,排绿色或白色稀粪,粪中混有血液,有些鸭发生关节炎或瘫痪不能行走。

C.兔:

兔出败又叫兔巴氏杆菌病,可出现鼻炎型、肺炎型、败血型、中耳炎型及其它症型。

病兔精神萎顿,呼吸急促,体温升高41℃以上。

鼻流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有时下痢,临死前体温下降,四肢抽搐,病兔常抓鼻,时有喷嚏及咳嗽或子宫积脓、睾丸发炎、结膜发炎等。

D.牛:

又名牛出血性败血病。

潜伏期2-5d。

病状可分为败血型(病期多为12-24h)、浮肿型(病期多为12-36h)和肺炎型。

肺炎型主要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

病畜便秘,有时下痢,并混有血液。

病期较长的一般可到3d或一周左右。

E.羊:

本病多发生于幼龄绵羊和羔羊,病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和慢性三种。

马:

主要见于幼驹。

临诊上分为高热和麻痹型、腹泻型、水肿型三型。

病理变化:

猪:

剖检病变最急性型的为败血症出血点变化,以及咽喉部炎症为特征。

常见的急性型主要是肺不同程度的肝变区,切面呈大理石状。

气管内含有大量泡沫状粘液,粘膜充血或出血;常有肺与胸膜粘连,胸腔和心包积液。

慢性型病死猪,消瘦、贫血、肺肝变区大,并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肺与胸膜粘连,胸腔有大量纤维素状物沉积。

禽:

1.心外膜和心脏冠状沟脂肪有大量出血点;2.皮下、呼吸道,胃肠道粘膜,腹腔浆膜和脂肪有小出血点;3.肝肿大,质脆,表面有许多灰白色的针尖状坏死点,肠充血、出血;4.慢性病例关节囊内含红色浆液或灰黄色混合粘稠液体。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材料、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对病畜(禽)的治疗效果,可对本病做出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

五、防治:

根据本病传播的特点,防治方针首先应增强畜禽机体的抵抗力。

平时应注意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消除可能降低机体抗病力的因素,圈舍、围栏要定期消毒。

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猪可用三联苗或丹毒肺疫二联苗进行接种。

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畜(禽)隔离,严密消毒,发病畜禽还应实行封锁。

假定健康的畜(禽)可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也可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病畜(禽)初期可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良好。

隔离病猪后,及时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如左旋氧氟沙星效果不错。

2.4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病原分为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支杆菌、禽分支杆菌。

一、流行病学: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四季可发。

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猪和家禽的易感性也较强,羊极少患病。

牛型、人型不感染禽,但禽型可感染二者。

二、临床的共有症状:

长时间低烧,咳嗽易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