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322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docx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作者:

刘雨

专业:

旅游管理

准考证号:

1

成绩: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中州大学

完成时间:

2012年1月1日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作者:

刘雨

【摘要】: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关键词】:

生态旅游;现状;发展

一、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

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

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

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

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三)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

生态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是判断生态旅游的决定性标准,这在国内外的旅游研究者中均已经达成了共识。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对生态旅游需要的能力,具体而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与要求:

一是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

  促进生态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具体表现在旅游地居民个体层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层次两个层次上。

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

从经济方面,这样的参与使得他们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能有效的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方面,旅游业在当地的发展与渗透使得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可以更快的融入现代文明;从环境方面,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维护与影响比旅游者更为直接。

总之,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居民在科学、经济、技术上对资源实施保护又了客观的可能。

在整体层上,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断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资金;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

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

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

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

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

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

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

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

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

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

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如:

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

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

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1)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

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

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

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

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

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

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

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

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

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

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

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

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

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

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

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

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

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

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

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

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

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2)

主要措施: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

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3)

(二)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

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

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

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

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

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

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

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

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

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

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

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

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

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有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⑴龚雪辉:

"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日

⑵徐军:

"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江淮论坛》1998年1月

⑶郑北鹰:

"破坏森林犯罪行为仍很严重",《光明日报》,1999年1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