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526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生理学重点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宋.docx

《生理学重点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重点宋.docx

生理学重点宋

2016-01-12周二15:

00北5-3

第一章绪论

⒈何谓内环境、稳态?

答:

①内环境:

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②稳态:

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相对恒定状态。

⒉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特点。

答:

(1)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

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

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⒊何谓负反馈、正反馈?

其各自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

①负反馈: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生理意义:

通过反馈调节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

②正反馈:

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增强,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生理意义:

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和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机体的某项生理功能不断增强,得以迅速完成。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

哪些属于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①经载体易化扩散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  

(4)膜泡运输:

①出胞②入胞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运输

2.何谓主动转运?

钠泵的主动转运有何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

主动转运:

指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生理意义:

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3.何谓静息电位?

试述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答:

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机理:

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并且膜内K+浓度远远高于膜外K+浓度,因此K+顺其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出现K+外流,而膜内大分子负离子不能随K+外而被阻至膜内,这样形成了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差。

这一点位差所形成的电场力可阻止K+的外流。

电场力与促进K+外流的动力(浓度梯度)相等时,K+外流停止。

这时,达到了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4.何谓动作电位、阈值(阈强度)、阈电位?

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和特点。

答:

动作电位:

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阈强度或阈值:

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

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产生机理:

①细胞在兴奋状态对Na+通透性大;②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当细胞受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时,细胞膜Na+通道全部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Na+顺化学梯度迅速大量内流,使膜内负电

位消失出现正电位,这种电位梯度又成为阻止Na+内流的阻力,达平衡时,Na+内流停止,即达到Na+的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去极相。

继之Na+通道关闭,K+通道又开放,于是K+又顺化学梯度外流,是膜电位迅速恢复到原来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

只要刺激达到阈值,出现的锋电位的大小不因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

②不衰减传播:

锋电位不因传播距离的远近改变而改变。

③AP后有不应期(脉冲式发放)

5.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有哪几种?

①在无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传导②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以跳跃式传导

6.试述神经一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答:

运动神经末梢动作电位

接头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

Ca+进入运动神经末梢

突触囊泡出胞、Ach释放

Ach激活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Ach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

终板膜对Na+、K+等通透性增高

(Na+内流为主)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

激活电压门控钠通道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

7.何谓兴奋—收缩耦联?

其基本过程如何?

骨骼肌收缩的总和形式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答:

兴奋—收缩耦联:

把以肌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基本过程:

肌膜AP→T管膜→T管膜上的L型Ca通道开放→通道变构作用→激活JSR膜上的Ca释放通道(RYR)→钙离子释放入胞质→钙离子浓度上升→肌肉收缩→激活LSR膜上的钙泵→回收钙离子→肌肉舒张。

单收缩:

下一次刺激的间隔时间≥舒张+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下一次刺激发生在前一次的舒张期

完全强直收缩:

下一次刺激发生在前一次的收缩期

第3章血液

1.何谓血细胞比容?

请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的容积百分比。

胶体渗透压:

由蛋白质形成,主要是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形成,80%由Na+和Cl-,,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有哪些功能?

请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重要辅酶(成熟因子)、调节因子及其作用。

产生贫血的原因。

悬浮稳定性:

指红细胞相对稳定的悬浮在血浆中而不易下沉。

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功能:

运输CO2和O2,同时存在这多个缓冲对,对血液中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生成部位:

脊髓

原料:

Fe和蛋白质

成熟因子:

维生素B12、叶酸

调节因子:

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促进红细胞的合成;爆式激活物,对早期祖细胞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贫血:

缺Fe、出血、溶血、造血等功能障碍——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白细胞的数量和计数分类百分值正常各是多少?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血小板有哪些生理特性?

简述生理性止血的三个基本过程?

白细胞:

4.0~10.0×109/L,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0.5%~5%嗜碱性粒细胞:

0~1%单核细胞:

3%~8%淋巴细胞:

20%~40%

血小板:

100~300×109/L

功能:

(1)维持细胞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血栓)(3)参与血凝

生理特性:

吸附、释放、聚集、收缩、附着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暂时性止血)、血栓形成(初始止血)、血液凝固(有效止血)

4.凝血的外源性途径、凝血的内源性途径及其异同点?

请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外源性途径:

指来自与血液以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发生的血液凝固。

 

内源性途径: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中,通常由血液和带负电荷的异物接触而启动。

 

起始因子

速度

反应步骤

发生条件

外源性途径

组织受损产生因子Ⅲ

组织受损

内源性途径

胶原纤维激活因子Ⅺ

血管受损或试管内凝血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

5.何谓血型?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

输血原则是什么?

血型:

通常指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分型依据:

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A、B抗原,将血型分为A、B、AB、O四种 

输血原则:

(1)同型相输          

(2)交叉配血:

供血者的红细胞、受血者的血清——主侧 供血者的血清、受血者的红细胞——次侧 两侧均无凝固——可输;主侧凝固——不可输;主侧不凝固,次侧凝固——紧急情况下可输,但量要少,而且速度要慢,并密切关注受血者反应。

第四章血液循环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2期特点。

分期:

0期、1期、2期、3期、4期 

2期:

平台期,动作电位0mV左右,耗时较长,是心室肌动作电位较长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钙离子内流(慢钙通道)和钾离子外流(Ik1、Ik2通道)同时存在。

内向整流,Ik1通道对钙离子的通透性随膜去极化而降低。

2、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异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平台期,自律性细胞没有; 心室肌细胞复极1,2,3期分界明显,自律性细胞前3期分界不明显; 心室肌细胞去极化到4期后较稳定,而自律性细胞在4期膜电位并不稳定,很快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到达阈电位后,再次引发新的动作电位。

3、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变化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如何?

何谓有效不应期、期前收缩、代偿间隙?

代偿间隙是如何形成的?

有效不应期较长,使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相对不应期,兴奋性有所恢复,但要阈上刺激才能引发动作电位;

超长期,阈下刺激即可引发动作电位。

有效不应期:

指当心肌细胞兴奋时,从动作电位0期到3期复极化到-60mV的过程,不能再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期前收缩:

指心室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给其一个额外的刺激,产生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

代偿间隙:

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代偿间隙的产生原因:

在期前收缩后,窦房结转导的兴奋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

4、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规律如何?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蒲肯野细胞影响因素:

最大负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和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5.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心脏内传播有何特点和意义?

在心室肌和心房肌的传导速度较快,由于心肌的闰盘结构,使整个心室心房同步兴奋收缩,对心房心室各自的同步活动,引起心房心室射血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较慢,产生房室延搁,使心室收缩总是在心房收缩完毕后才能开始,保持心脏的正常泵血。

6.何谓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血流方向及瓣膜启闭情况如何?

第一、第二心音特点,生理意义

时相

压力变化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流方向

心室容积

心房收缩期

房>室

房室

等容收缩期

房<室

不变

不变

快速射血期

房<室>A

室A

减慢射血期

房<室

室A

等容舒张期

房<室

不变

不变

快速充盈期

房>室

V房室

减慢充盈期

房>室

V房室

第一心音:

特点:

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生理意义:

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

第二心音:

特点:

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生理意义:

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始。

7、何谓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心指数?

每搏输出量(SV):

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每分输出量或心输出量(CO):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ef):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指数:

在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因此将每单位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8、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特点?

(1)前负荷:

相当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异常收缩——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

(2)后负荷:

即大动脉压,影响心室肌的收缩力(3)心肌收缩力:

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的情况下,能改变其自身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的改变影响输出量(4)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增加心输出量,但当大于180,小于40时,则会减慢

9、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因素影响动脉血压?

如何影响动脉血压?

形成:

充足的循环血流量和心脏射血量是两个基本条件,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弹性储器作用。

前提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形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脏射血量形成收缩压。

①心脏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②心率:

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③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主动脉和大动脉顺应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比↓→回心血量↓→BP↓

10、何谓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平均动脉压?

收缩压(SBP):

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正常值为100-120mmHg。

舒张压(DBP):

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

正常值为60-80mmHg。

脉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正常值为30-40mmHg。

平均动脉压(MAP):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正常值约为100mmHg。

11、何谓中心静脉压?

有何生理意义?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的意义:

判断心功能的一个指标,衡量输血、输液速度快慢的指标。

当偏高或有增高局势时,说明输液速度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当偏低或有下降趋势时,说明输液量不够。

12、何谓微循环?

有哪几条通路?

各有何生理意义?

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迂回通路:

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改变循环血量

直接通路:

使血液更快流入微静脉中,有利于血液迅速回心

动—静脉短路:

体温调节

形成:

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由于近微动脉毛细血管内压高于近微静脉端毛细血管的血压,因此毛细血管动脉有组织液滤过,而静脉端则有组织液被重吸收。

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有效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通透性、淋巴回流

13、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

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

何谓交感缩血管紧张?

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血管的作用。

心迷走:

当其兴奋时,产生负性肌力作用,使传导性,心率,收缩力下降

心交感:

当其兴奋时,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使传导性,心率,收缩力上升

交感缩血管紧张:

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持续发出的1~3次/s的低频冲动。

作用:

其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调节不同器官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14、试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特点和生理意义。

BP上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主动脉神经、窦神经(传入神经)→心迷走、心交感、交感缩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心迷走兴奋,心交感、交感缩血管神经抑制(传出神经)→心脏负性肌力作用,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效应器)→BP恢复

特点:

对波动的血压敏感,负反馈调节,当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波动时反射性敏感

意义:

维持血压稳定

1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调节血压中的作用是什么?

(1)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是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上升,血压上升

(2)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3)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活动增强(4)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对血钠的吸收(5)引起渴觉导致饮水行为(6)促进血管升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7)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升高引起的心率下降效益明显减弱

16.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

同:

均来自肾上腺髓质,属于茶儿酚胺类物质

N:

β2—血管舒张NE:

β1—血管正性作用

β1—血管正性作用α—血管收缩

α—血管收缩

做强心剂做升压药

17、简述冠脉血循环的特点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途径短,流速快,血压高 

(2)血流量大,耗氧量大 

(3)心脏摄氧力强,动静脉含氧量差别大 

(4)收缩期血流量只占舒张期的20%~30% 

调节:

①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最为重要。

心肌代谢活动增强时,耗氧量也随之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

心肌代谢产物可引起冠脉血管舒张,其中以腺苷的作用最重要。

②神经调节,作用较次要。

迷走神经:

直接缩血管,但其作用在很短时间内即被心肌代谢活动增强所引起的收缩效应所掩盖;间接舒血管。

交感神经:

直接舒血管,但其作用在很短时间内即被心肌代谢活动增强所引起的舒张效应所掩盖;间接缩血管。

,③体液调节,激素对冠脉血流量也有调节作用,如大剂量的血管升压素可引起冠脉收缩。

第5章呼吸

1、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外呼吸(肺呼吸),分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织呼吸)

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原动力是什么?

直接动力:

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压差;

原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带来的呼吸节律性运动。

3、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和胸内压如何变化?

呼气时,肺容积减小,肺内压增大,大于大气压,肺内压随呼气的进行而逐渐减小,在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胸内压随肺内压升高,肺回缩压降低,负值减小;

吸气时,肺容积增大,肺内压减小,小于大气压,肺内压随吸气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在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胸内压随肺内压降低,肺回缩压增大,负值增大;

4、何谓胸内负压?

有何生理意义?

胸内压指胸膜腔内压,无论在呼气还是吸气时均为负,故称胸内负压。

意义:

维持肺、小气管的扩张,不致因回缩力而使肺完全塌陷;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5、何谓顺应性?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如何?

试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顺应性指单位跨壁压的变化带来的容积变化。

其与弹性阻力成反变关系。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来源:

肺泡Ⅱ型细胞;

主要成分:

二软脂酰卵磷脂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作用: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稳定,防肺泡破裂或萎缩;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的产生,防止水肿的发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呼吸阻力。

6、何谓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

用力呼气量?

肺泡通气量?

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

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

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7、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8、何谓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正常、增大或减小有何意义?

通气血流比值:

指肺通气和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为0.84

VA/Q=0.84:

高效的换气作用

VA/Q>0.84:

通气过剩,血流不足,肺无效腔增大

VA/Q<0.84:

通气不足,血流过多,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9、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哪些?

氧气:

物理溶解,化学溶解主要是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

物理溶解,化学溶解主要是以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10、血液中Pco2升高、Po2下降、PH下降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其各自的作用途径如何?

PCO2升高、PO2下降是呼吸加深加快、PH下降是呼吸变慢变浅

PCO2升高→血液内PCO2升高→外周化学感受器(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PCO2升高→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经化学反应使[H+]升高→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主要途径)

PO2下降→血液内PO2下降→外周化学感受器(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

PO2下降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PH下降→外周化学感受器(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延髓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变浅变慢(主要途径)

PH下降→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抑制→呼吸变浅变慢(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11、何谓肺牵张反射?

肺扩张反射的反射弧和生理意义如何?

1.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反射弧:

效应器位于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神经:

迷走神经,中枢:

延髓

生理意义:

使吸气过程能更快变为呼气过程,增加呼吸频率;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第6章消化和吸收

1、何谓消化、吸收?

消化的方式有哪几种?

何谓慢波?

何谓胃肠激素?

何谓蠕动?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方式: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慢波:

胃肠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

胃肠激素:

指调节胃肠运动的激素。

蠕动:

是空腔器官平滑肌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由平滑肌的顺序舒缩引起,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2、胃液有哪些主要成分?

各由什么细胞分泌?

各成分有哪些主要作用?

盐酸:

壁细胞分泌,激活胃蛋白酶;是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杀菌;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形成;与铁钙结合,促进吸收

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参与红细胞生成。

胃蛋白酶:

主细胞分泌,使蛋白质水解。

粘液和碳酸氢盐:

粘液细胞分泌,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

3、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有哪些?

乙酰胆碱,组胺,促胃液素

4、消化期胃液分泌分哪几期?

各期分泌有何特点?

头期:

分泌量较大,酸性较高,酶含量丰富,消化能力最强。

持续时间长。

分泌量与情绪、食欲有很大关系。

胃期:

胃液量约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和胃蛋白酶的含量也很高。

肠期:

胃液量少(约占总分泌量的10%),酸度不变,消化力(之美的含量)也不很强。

5、试述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食物中的酸:

通过抑制促胃液素和释放生长激素抑制胃液分泌。

 

脂肪高渗刺激:

通过刺激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

6、何谓容受性舒张?

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容受性舒张:

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以头区为主)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生理意义:

容纳咽下的食物,使胃内压不随内容物的增多而升高。

7、何谓胃的排空?

在三种主要食物中胃排空快慢速度如何?

胃排空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胃排空: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过程称为胃排空。

糖类>蛋白质>脂肪

胃内容物扩张胃壁的机械刺激→迷走—迷走反射、胃壁神经丛反射→胃运动→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食物进入十二指肠→促进胃排空食糜→肠—胃反射、小肠粘膜刺激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运动→胃内压小于十二指肠内压→抑制胃排空

8、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水,无机物(Ca2+、K+、Na+、HCO3-),有机物(消化酶)

HCO3-:

中和胃酸,防止腐蚀,为小肠提供适宜的PH值环境

消化酶,蛋白水解酶:

糜蛋白酶原和胰蛋白酶原,激活后消化蛋白质胰脂肪酶:

消化脂肪

胰淀粉酶:

将食物中的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核酸酶:

水解DNA和RNA

9、迷走神经、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什么?

迷走神经:

水和HCO3-含量少,酶丰富

促胃液素:

水和HCO3-含量少,酶丰富

促胰液素:

水和HCO3-含量多,酶少

缩胆囊素:

水和HCO3-含量少,酶丰富

10、何谓胆盐的肠肝循环?

指胆盐随着胆汁进入小肠,大部分在回肠末端,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再经过门静脉进入肝,再次形成胆汁进入小肠。

11、胆汁有哪些主要作用?

(1)促进脂肪的消化

(2)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中和胃酸,促进胆汁自身分泌(肠肝循环)

12、何谓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