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967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本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前言:

两年前我教过苏教版的同一个内容,细读曾写的教学反思,做得好的方面:

创设情景串有效地组织了教学,运用了摆一摆、圈一圈的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除法的意义,这些好的做法我会继续使用。

同时,两年前给自己留下了思考:

12÷4既可以表示“平均分成4份”,也可以表示成“有几个4”,那么是否可以将两种分法同时教呢?

延续两年前的思考,继续这个内容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思考先于研读:

本内容是概念知识,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正确理解除法的意义是以后会除法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

这节课还有一些概念的教学: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用多种方式学习、巩固概念的掌握。

●对比两版教材:

同:

分两个层次。

先学习“平均分”,在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再“初步认识除法”,从“平均分”的实例中引出除法,认识除号、各部分的名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异:

对于平均分的结果,两种版本的教材侧重点不尽相同。

人教版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平均分的结果。

苏教版侧重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喜欢形象思维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得出平均分的结果,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反推出平均分的结果。

我想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个内容,因此,基础部分先不让大家大步走。

而苏教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两种版本的教案,尊重人教版的教材设计,确定教学目标: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平均分”的操作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确定教学内容:

1、例4的教学。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在操作中掌握除法算式的意义,

2、例5的教学。

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景教学:

喜羊羊摘苹果招待客人大家玩积木吃点心闯关救懒羊羊

二、学生分析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

用有趣的情景串、比赛形式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除法算式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为算式创设具体的情景,动手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景和实物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成品教案):

项目

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平均分”的操作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并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数学故事:

“除号”的来历、12个磁性苹果教具。

学生准备:

18个小圆片、作业纸。

一、新授。

1、教学例4:

(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产生的必要,了解除号的由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渡语:

今天喜羊羊特别高兴,因为家里来了四个小客人,喜羊羊从果园摘了12个最新鲜的苹果招待客人。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A、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B、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先拿4个,每个盘放一个,又拿出4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再拿出4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

C、师:

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各种表示方法:

3Х4=12,12-4-4-4=0……这些算式都有道理,但有的方法很麻烦,而有的方法在别人理解起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有个数学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除法。

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除法。

(揭题)

12÷4=3(个)

除号

认识除号(课件形式呈现):

1659年,瑞士学者雷恩首先使用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这个符号简单又方便,使用它是数学上的一大进步。

书写除号:

除号先写一横,再在上下各写一个点,两个点要圆并且对齐。

请大家跟我一起伸出右手指,书空写“÷”。

读算式:

跟我读这个算式:

12除以4等于3。

学生齐读。

理解意义:

师: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同桌互相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师:

你能说说这个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吗?

生:

“12”表示总共12个苹果,“4”表示平均分成4盘,“3”表示每盘3个。

2、变式练习:

18面“做一做”。

过渡语:

吃过苹果,喜羊羊安排客人玩布娃娃。

A、有的小羊休息去了,只留下2只小羊。

喜羊羊把18个积木平均分给2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动手摆一摆,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

读一读算式,并说说它的含义。

B、过了一会,有个小羊也加入了这个游戏。

喜羊羊把18个积木平均分给3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动手摆一摆,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

读一读算式,并说含义。

C、好玩的积木游戏又吸引来了3只小羊。

喜羊羊把18个积木平均分给6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动手摆一摆,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

读一读算式,同桌互相说含义。

观察比较这三个除法算式,你什么发现了规律:

18÷2=9

18÷3=6

18÷9=2

(1)分的人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

(2)分的人数和每份数相乘的积是18。

3、教学例5:

(会求份数,掌握除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

过渡语:

喜羊羊为客人们准备了20个点心。

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他准备怎么分吗?

A、观察图片,怎么分点心?

(每4个放一盘)

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能放几盘?

C、学生动手在书上圈一圈。

汇报。

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能放5盘。

D、“20个点心,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0÷4=5(个)

E、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

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F、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有谁知道?

(请知道的同学当小老师。

20÷4=5(个)

 

被除数除数商

G、学生读算式,说名称。

10÷5=215÷3=518÷2=9

H:

今天我们都是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比较例4和例5,观察这两个题目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相同点:

都告诉了我们总数,都是关于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问题。

不同点:

例4是告诉了一共多少份,求每份有多少。

例5是告诉了每份是多少,求一共有多少份。

4、变式练习:

第19面“做一做”

过渡语:

让我们和喜羊羊一起动动手、动动脑。

①先圈一圈,再写算式。

每堆6个,分成了()堆。

12÷=

每堆3个,分成了()堆。

÷=

每堆2个,分成了()堆。

÷=

同桌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请几个学生汇报。

二、巩固练习:

闯关救喜羊羊。

过渡语:

懒羊羊在大伙玩游戏的时候,它在草地上睡着了,不小心又被灰太狼捉住了。

我们必须用今天学到的知识闯过灰太狼设置的三个关卡,才能救出懒羊羊。

让我们一起去救懒羊羊,你们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

“魔法卡片”

6÷2=312÷3=48÷2=415÷5=310÷2=59÷3=330÷5=6

学生读算式,说名称。

师说名称,生说数。

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

“小帮手”。

 

独立看图,说说是要分什么,怎么分。

学生填写算式,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在题中的意思,然后指名汇报。

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

“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说你列出的算式,并说说每个数在题中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

知识就是力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战胜了灰太狼,救出了懒羊羊。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12÷4=320÷4=5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读作:

12除以4等于3。

四、磨课过程及反思

第一次上课

 

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层次清晰。

层次清晰:

①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了解除号的由来;

②会求份数,掌握除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③巩固练习。

一环扣一环,课堂紧凑,过渡自然。

2、用有趣的情景串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我引入了喜羊羊这个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人物,创设喜羊羊招待小客人分水果、分玩具、大家合力闯关救懒羊羊的有趣情景串,使课堂充满吸引力,让学生学得充实又有乐趣。

3、用各种方式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帮助学生的理解。

说一说:

结合图,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再说说整个算式的意义;摆一摆:

将18个学具,依次平均分成2、3、6份;圈一圈:

将12个圆片分别按堆6个、3个、2个圈一圈。

学生有了这样具体的操作,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4、整合了教材。

将两个例题整合在一节课学习,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两个例题呈现出的两种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理解包含除。

将12个苹果平均分在4个盘里,每次拿4个每盘放一个,拿3次,每盘放三个,12里面有3个4,所以,每盘放4个;将20个苹果,每4个一盘,20里面有5个4,可以放5盘。

学生对于理解“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更容易,这样整合教学,降低了学生的难度,不过份强调两种分法。

 

不足之处

1、语言不够严谨。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要求语言简洁、明确。

在新授部分,用这句话引入:

“平均分”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仔细斟酌是不严谨的。

如“4个人分苹果,平均每人分得4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这也是个有关“平均分”的问题,求总数,显然,不是用除法计算。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老师准确的语言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思考。

2、思维训练没有到达目的。

在新授例1后的变式练习中,将18个玩具分别分成2份、3份、6份,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算式,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没有学生观察出:

分的人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分的人数和每份数相乘的积是18。

究其原因有二:

一、学生每次分后都要记录算式,三次操作没有连续,在脑海中,份数和每份数区别没有留下明显的对比。

二、有的学生拿着学具操作后注意力转移到了学具上,并没有用心思考。

3、在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习惯的意识还不够强。

在学习了例4、例5的后,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发现两个例题的异同。

比较是个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学生只有去比较,才能很好地提炼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才能发现两个例题间相通的部分:

都是已知总数,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不同的部分:

例4是告诉了一共多少份,求每份有多少。

例5是告诉了每份是多少,求一共有多少份。

 

改进设想

1、规范语言。

再次研读教材,教材以“可以用除法计算”引出除法。

“可以”用除法计算,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学生有了平均分的操作和对除法已有的一种“感觉”,我想以例题为模型,用“这样的问题‘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求每盘放几个?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引出除法。

2、用直观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感悟并发现规律。

将18个玩具分别分成2份、3份、6份,学生各自摆一摆并记录算式后,再用课件连续演示三次平均分的过程,这样改进有以下优势:

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课件显示平均分的玩具比学生操作的圆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是个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如果班上能有一半的学生感悟并发现规律,就达到了目的。

3、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数学习惯。

学习两个例题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例题异同。

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很有必要进行归纳小结,将内容进行提炼,这是比简单的做题更高的一个层次,要求学生能比较出两个例题间的相同点与区别,还能比较出今天所学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与以前所学知识的区别。

长此以往地训练,学生会很好地将知识体系化。

 

第二次上课

 

成功之处

1、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是本课的重难点,要求学生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整个算式的意义。

当学生理解了每个数的意义,整个算式的意义自然就明白了。

因此,我不断地要求学生根据图说数的意义、算式的意义,通过“说”,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数学思想方法训练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操作后再观察动画演示,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有21个学生能发现:

分的小羊(份数)越多,每只小羊得到的(每份数)就越少,效果较好。

这样的函数思想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3、采取多种形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注意力不能长久保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①设计有趣的情景串,让学生吸引在一个一个的情景中学习。

实践证实,效果很好。

②设计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学习。

③经过操作探究出了结果后,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望,给学生互相交流的空间,孩子们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分享喜悦,也可以共同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

孩子的注意力得到了保持。

④给学生当小老师的机会。

有学生在家里已经学会了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来教大家,新鲜、有趣,学生的兴趣非常高。

⑤结合情景,男女队比赛,男队为喜羊羊,女队为美羊羊,利用孩子的好强互相竞争。

在竞争过程中,大家都努力地表现,自控能力加强,很好地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

 

不足之处

1、引入部分没有体现运算之间的联系。

直接呈现除法计算的方法,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除法产生的必要,没有沟通减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

虽然课前想到了要让学生体会除法产生的必要,但没有落实,学生仍是记住了除法的计算形式和方法,因此课前的引入要进行修改,以达到让学生体会除法产生的必要的教学目的。

2、练习题过多,需要精选。

预设了5个练习题,第1题复习除法的读法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第2、3题复习了求“每份数”的应用,第4、5题复习了“求份数”的应用。

因为每个例题之后都有一个变式练习进行巩固,并且新授部分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没有时间将5个练习题都做完,必须精选练习。

3、预设在课后出示小故事“加减乘除号的由来”,时间不恰当。

前两次上课因为练习过多,没有出示这个小故事,一直认为非常遗憾,我想学生对这个小故事一定很感兴趣,通过这个小故事能引起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感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底蕴,是个很好的途径。

 

改进设想

1、为了让学生体验到除法的产生过程,我将这样设计新授: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先拿出4个苹果,每盘放一个,又拿出4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再拿出4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

让学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各种表示方法:

3Х4=12,12-4-4-4=0……引出:

数学创造了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除法。

这样的引入紧密结合了平均分的操作,让学生经历了除法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2、精选练习。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在课堂上强化学生就能记住,因此,我认为必须要练习,第1题是必要的。

第2题已知条件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给2只熊,再以文字出示问题:

每只分()个。

要求学生先会读懂图,才能正确地解决出问题。

第3题,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对学生读图的要求很高,是否读懂图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4题,圈一圈,这个在例5后的变式练习中进行了同样的练习,这个题舍去,第5题,有了图片清晰地画出了总共12人,每条船上3人,一共4条船,学生可以通过“数”,填出结果,没什么难度,这个题舍去。

取舍后选前三题作为练习。

3、改变小故事“加减乘除号的由来”出现的顺序,并将内容稍做修改。

原本加入这个小故事希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当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可以保护孩子这样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好奇感是孩子愿意主动探究学习的内动力。

第一次学习除号,好奇的孩子会想问什么用这个符号?

什么时候谁发明的?

在新授部分学习除号后,马上出示这个小故事,我想学生会觉得很过瘾,一下子能知道除号的这么多知识,容易对符号产生亲切感。

因此,我认为要将小故事调整到新授部分认识除号后。

为了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加减乘除号的由来”内容修改成“除号由来”,突出重点。

 

第三次上课

 

成功之处

1、从减法中引出除法,沟通了两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新授中,请学生演示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并用一个算式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因为有4个盘,每次拿4个每盘放1个,拿3次后,每盘可以放3个。

和操作过程同步呈现出算式:

12-4-4-4=0,总数越大,减法算式越麻烦,很自然地引出除法产生的必要。

通过除法和减法算式的比较,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除法计算的简便。

这样的引出,也沟通了除法和减法运算之间的联系。

2、精选练习后,时间正好,不拖泥带水。

练习经过精选后,正好在课堂上的时间完成,并达到了每个练习的训练目的。

学生巩固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各部分名称、除法算式的意义,读图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3、除号由来的介绍,给课堂带来了浓浓的书香。

学生在感受到除法的必要后,对新的符号------除号的由来充满了强烈的好奇。

除号由来的介绍,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给课堂带来了浓浓的书香味。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4、在情景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给枯燥的概念教学注入了活力和乐趣。

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还能学会很多道理:

喜羊羊摘最新鲜的苹果招待客人,让学生懂得,对待朋友要热情、真诚;在分积木时,虽然朋友越多,各自分得的越少了,但能和很多朋友一起玩,大家玩得更开心,学生能从中学到,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更快乐;大家合力闯关用智慧救出了懒羊羊,学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这不是一堂专门的思想品德课,但学生能在学习中轻松地感悟到这些道理,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尊重了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我在教学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一个除法算式如“12÷4=3”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它的意义,我为各个算式都设置了不同的情景,如:

分苹果、分积木、分点心、分圆片,在情景中感受、理解算式的意义,收效很好。

 

不足之处

1、两种分法的相通之处,体现还不足。

虽然我努力地想让学生弄清两种分法的相通之处,但总觉得体现还不透彻。

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还在思考。

2、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铺垫、伏笔还不够。

①可以让学生了解除号“÷”上面的一点代表被除数,下面的一点代表除数,为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做准备,有了这样的意识,学生学习分数时,能将分数线和除号灵活转换使用。

②除法算式12÷4=3有两种读法:

12除以4等于3,或4除12等于3,应告诉学生现在学习它的第一种读法,以后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读法。

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伏笔,将后续知识融会贯通,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3、评价方式单一。

单一的师生评价,缺少生生间的评价。

教师做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之一,但学生更多的学习伙伴仍是学生,学生间若会相互评价,这么多的学生语言将比教师一个人的更丰富,评价更多元化。

评价与被评价的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因此,将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在相互评价的同时能促进共同进步,如此这般好,何乐而不为呢?

改进设想

1、凸显后续学习。

在课后可以告诉学生:

除号“÷”上面的一点代表被除数,下面的一点代表除数,我们可以把被除数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形成一个新的数;除法算式12÷4=3还有另一种读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学习。

数学知识是系统的,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2、评价方式的多样。

注重引导学生会进行生生间的评价。

磨课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深有同感。

每堂课后,我们都有收获和遗憾,为了减少遗憾,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地收获,这就是“磨课”。

磨课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更是教师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磨”教材

“磨”教材是关键,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认真钻研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的统一内容,比较异同。

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

“磨”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并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法。

“磨”教法

用有趣的情景串组织教学、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我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除法算式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为算式创设具体的情景,动手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景和实物中很好地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磨”反思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次课结束后,通过不断的反思,总觉得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每次课后的有效反思,总能让下一节课收获更多。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

越“磨”越感悟:

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