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通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967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土壤肥料通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肥料通论.docx

《土壤肥料通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料通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壤肥料通论.docx

土壤肥料通论

土壤肥料通论

名词解释

土壤:

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

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

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

胶体物质。

矿质化: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

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

量的过程。

腐殖化: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

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原生矿物:

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土粒相对密度:

土壤相对密度是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的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孔隙度:

即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当量孔径:

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叫做当量孔径,他与孔隙的形状与均匀性无关。

吸湿水:

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为吸湿水。

毛管水:

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萎蔫系数:

当植物因无法从土壤中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包括相当于吸湿水、膜状水和悬着水的全部。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又称为土壤持水曲线。

土壤通气性:

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又叫透气性。

土壤热容量:

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

指在面积为1m2、相距1m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1℃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

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

土壤胶体:

土壤中最微细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100nm,实际上土壤中小于1000nm的粘粒都有胶体的性质。

阳离子交换量:

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盐基饱和度:

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同晶替代:

晶格中的中心原子可被其大小相近且电性符号相同而原子价较低的原子所替换

可变电荷:

电荷的数量和质量随介质的pH而改变的电荷。

永久电荷:

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代换所产生的电荷。

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潜性酸: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潜性酸>活性酸,水解酸>交换性酸

水解酸:

用过量强碱弱酸盐(CH3COONa)浸提土壤,胶体上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

交换酸:

用过量中性盐(氯化钾、氯化钠等)溶液,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被浸提剂的阳离子所交换,使溶液的酸性增加。

测定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即得交换性酸的数量。

土壤Eh: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同时在电极上达到平衡时的电位,称为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以Eh表示。

土壤缓冲性:

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根外营养:

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根外追肥:

生产上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叶、茎等地上器官上。

根外营养的机理

营养临界期:

指植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显示非常敏感的时期。

肥料最大效率期:

指在植物的生育阶段中,施肥能获得植物生产最大效益的时期。

离子拮抗作用:

溶液中某种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上。

离子协助作用:

溶液中某种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吸收另一离子的现象。

简答部分

1.什么叫土壤有机质?

包括哪些形态?

其中哪种最重要?

土壤有机质: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1.新鲜有机质  2.半分解的有机质   3.腐殖质(最重要) 

2.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改善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4)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5)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3.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过程?

影响因素?

生产实践中施用有机肥应注意哪

些问题?

主要过程

(1)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影响因素:

1)有机物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C/N小的植物残体分解快易矿

化,释放的氮素多,形成的腐殖质少)

2)土壤水,热状况(水分,温度)

3)土壤特性(质地,酸碱性)

4)通气状况 注意因素: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4.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的联系?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即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

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5.砂土、粘土、壤土有何不同的肥力特点?

 

砂质土壤:

通透性强;保蓄性弱;养分含量低(通气性好,微生物活动剧烈,有机质分解迅速);气多水少;土温变化快(含水量低,热容量小)。

  

粘质土壤:

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粘粒本身含养分多,粘粒吸附能力较强,养分不易淋失,通气性差,微生物分解慢)土温比较稳定;(含水量多,热容量大)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水受涝。

壤质土壤:

砂粘适中;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气透水性好;养分丰富;耕性表现良好。

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

砂土宜于种植生长期短的作物及块根块茎类作物,

粘质壤土和粘土:

需肥较多的或生长期较长的谷类作物。

7.土壤质地的改良

1)增添有机肥料

2)掺砂掺粘、克土调剂

3)翻淤压砂、翻砂压淤

4)引洪放淤、引洪漫沙

5)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8、土壤孔隙类型及特点?

非活性孔隙:

非活性孔隙指土壤中最细小的孔隙,。

由于孔隙过小,土粒表面所吸附的水膜已将其充满,其中水分的保存依靠极强的分子引力,不能移动,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成为无效水,因此,也称无效孔隙。

毛管孔隙:

这种孔隙具有明显的毛管作用,所以水分能借助毛管引力保存在孔隙中,并靠毛管引力向各个方向移动,且移动速度快,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

通气孔隙:

这类孔隙中的水分主要受重力支配而排出,因而使这部分孔隙成为空气的通道,故称之为空气孔隙或通气孔隙。

9、土壤结构有几种类型、如何识别?

块状结构体:

其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棱不甚明显,在土壤质地比较粘重、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容易形成,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耕作时最易形成。

核状结构体:

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棱角明显,比块状结构体小,一般多为石灰或铁质作为胶结剂,在结构面上有胶膜出现,故常具水稳性,这类结构体在粘重而缺乏有机质的表下层土壤中较多。

柱状结构体:

呈立柱状,棱角明显有定形者称为棱柱状结构体,棱角不明显无定形者称为拟柱状结构体,常出现于半干旱地带的表下层,以碱土、碱化土表下层或粘重土壤心土层中最为典型。

片状结构体:

呈扁平状,往往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或某些机械压力所造成,常出现于森林土壤的灰化层、碱化土壤的表层和耕地土壤的犁底层。

在雨后或土壤灌溉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或板结层,也属于片状结构体。

团粒结构体:

通常指土壤中近乎球状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0.25-10mm,具有水稳定性,对土壤肥力诸因素具有良好作用。

团粒结构体一般存在于腐殖质较多、植物生长茂盛的表土层中。

10.良好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

1、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

2、有多级孔隙

3、有一定的稳定性

4、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

11.土粒粘聚的成型动力

1、生物作用

2、干湿交替作用

3、冰融交替作用

4、土壤耕作的作用

12.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1、农业措施:

深耕与施肥,正确的土壤耕作,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2、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13.为什么说团聚体是肥沃土壤的标志之一?

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能协调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

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14.土壤水分类型及有效性?

为什么说毛管水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

土壤吸湿水(无效水)、膜状水(外层部分有效性较高)、土壤毛管水(有效水)

土壤重力水(无效水)

可在土壤中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

因而是土壤中最宝贵的水分。

15.土壤空气的组成有何特点?

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十至数百倍

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

土壤空气中相对湿度比大气高

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16.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

一、土壤水分的调节

1.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

合理耕翻

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

改良表土质地和结构

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中耕除草

地表覆盖

免耕覆盖技术和保水剂的使用

3.合理灌溉

4.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

5.多余水的排除

二、土壤空气的调节

1.土壤通气不良主要发生在粘质土壤上

解决方法:

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孔隙。

2.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也存在通气性差的现象

解决方法:

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

除渍涝。

3.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土壤过湿、表土板结而影响通气的,及时中耕、松土。

三、土壤温度调节

1.合理有机肥耕作与施用

2.以水调温

3.覆盖与遮荫

17.土壤胶体的类型

依据成分和来源,分为:

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无机胶体:

含水氧化硅胶体,含水氧化铁、含水氧化铝胶体,层状硅酸盐

层状硅酸盐有有:

a.硅氧片和硅四面体b.铝氧片和铝八面体

硅氧片:

铝氧片=1:

1高岭石

硅氧片:

铝氧片=2:

1蒙脱石,水云母

CEC(阳离子交换量,与保肥性有关):

蒙脱石>云水母>高岭石

有机胶体:

主要成分为各种腐殖质,还有少量的木质素、蛋白质、纤维素等

18.土壤胶体的结构。

土壤胶体分散系包括胶体微粒(分散相)和微粒间溶液(分散介质)两大部分。

胶体微粒在构造上可分为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三部分。

补偿离子层又有非活性补偿离子层,扩散层;扩散层可以进行离子交换作用

19.土壤胶体电荷的分类以及产生机理。

土壤胶体电荷分为:

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永久电荷是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代换所产生的电荷。

电荷数量:

取决于同晶替换的多少。

特点:

不受pH的影响。

2:

1型矿物带负电的主要原因,但1:

1型矿物中此现象发生较少。

可变电荷:

电荷的数量和质量随介质的pH而改变的电荷。

可变电荷的产生机理

粘粒矿物晶面上-OH基的解离

含水铁、铝氧化物的解离

腐殖质上某些原子团的解离

含水氧化硅的解离

20.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

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Fe3+>Al3+>H+>Ca2+>Mg2+>NH4+>K+>Na+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

(1)电荷数量

离子的电荷价愈高,受胶体电性的吸持力愈大,交换能力也愈大。

(2)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化半径

同价的离子,离子半径愈大,其水化半径趋于减少,则交换能力愈强。

(3)离子浓度

阳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交换力弱的离子,若溶液中浓度增大,也可将交换力强的离子从胶体上交换出来。

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a.胶体数量

b.胶体类型

c.土壤pH值

21.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1)可逆反应

(2)反应迅速

(3)等量交换

22.土壤的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分为两类:

盐基离子(K+、Na+、Ca2+、Mg2+等),盐基离子为植物所需的速效养分。

致酸离子(H+、Al3+)

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呈中性或碱性,饱和度小的土壤呈酸性

23.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对农业生产施肥的启示。

(1)交换性阳离子的饱和度:

胶体上被吸附的某种阳离子的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饱和度大,该离子的有效性大。

) 

(2)陪补离子效应:

与胶体结合强度大的离子,本身有效性低,但对其它离子的有效性有利。

 

(3)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

24.土壤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交换性酸与水解性酸的关系?

先有活性酸,后有潜性酸; 潜性酸大大地大于活性酸;活性酸与潜性酸处于动态平衡中。

 

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

 

水解性酸度一般要比交换性酸度大得多,但这两者是同一来源,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潜性酸,只是交换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已。

 

25.土壤具有缓冲作用的机制?

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 

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组成的缓冲系统 

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4.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也能对碱起缓冲作用   

26.土壤的酸碱反应与植物生长

1.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和供应

①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

②影响养分的固定、释放与淋失

2.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3.影响作物生长

27.必需元素判断三标准

如缺少该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必要性)

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其他营养元素不能代替它的功能,只有补充它后才能减轻或消失(不可替代性)

该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直接性)

28.有几种必需营养元素?

分别是?

共17种,分别是N,P,K,Ca,Mg,S,Fe,Mn,Zn,Cu,Mo,B,Cl,C,H,O,Ni

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途径;根系吸收养分的机理。

29.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

1.截获:

指植物根系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上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交换而被根系吸收的过程。

特点:

1.土壤固相上交换性离子可以与根系表面离子养分直接进行交换,不通过土壤溶液达到根系表面2.靠截获获得的养分量是非常有限,一般占0.2%-10%;N、P、K所占比例很小,Ca、Mg所占比例较高

2.扩散:

指由于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移动。

扩散是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

影响因素:

1.土体中的水分含量2.离子浓度3.根系活性

3.质流:

指由于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从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

30.根部对无机养分的吸收

1.被动吸收:

指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分子和离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由介质溶液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特点:

不需要能量,也没有选择性,也叫非代谢性吸收。

形式:

(1)扩散、质流等方式;

(2)离子交换

2.主动吸收:

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分子和离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特点:

需要能量,具有选择性。

机理:

载体解说、离子泵解说、离子通道等。

被动吸收与主动吸收:

是否逆电化学梯度、是否消耗代谢能量、是否有选择性

31.根部对有机养分的吸收

胞饮作用:

细胞外的液体微滴或物质吸附在质膜上,通过质膜的内陷形成小囊泡而被消化吸收的过程。

这种吸收是非选择性的,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作用不大,但是吸收大分子物质的重要机制。

需要能量。

32.根外营养的特点:

(1)直接供应养分,防止养分的固定和转化

(2)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作物营养需要

(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

(4)节省肥料,提高经济效益

33.影响根外营养效果的因素:

(1)溶液的组成

(2)溶液浓度及反应

(3)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4)叶片与养分吸收

(5)喷施次数及部位

3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1.植物形态(根,叶和茎)2植物生理生化特性(根系离子交换量,酶活性,植物激素和植物毒素)3.植物生育特点(不同植物种类的选择性,植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选择性,植物不同的生长速率的选择性)4.环境(光照,温度,通气,酸碱度,水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35.土壤中氮的形态以及在土壤中的转化

1.有机氮有机氮占全氮的绝大部分

(a)可溶性有机氮主要为:

游离氨基酸、胺盐(速效氮)及酰胺类化合物;

(b)水解性有机氮50~70%,包括:

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

(c)非水解性有机氮30~50%,主要可能是杂环缩胺类.

2.无机态氮土壤无机氮占全氮1~2%。

最多不超过5~8%

a)铵态氮(NH4+-N)在土壤里有三种存在方式:

游离态、交换态、固定态

b)硝态氮(NO3--N)在土壤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c)亚硝态氮(NO2--N)主要在嫌气性条件下才有可能存在,而且数量也极少。

在土壤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d)此外,还包括一些含氮气体,如NH3、N2O、NO、NO2。

36.植物体内氮的营养功能

1.蛋白质的重要组分

2.核酸的成分

3.叶绿素的组分元素

5.许多酶的组分

6.氮是多种维生素的成分

7.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

8.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

37.植物对氮素营养失调的反应

1.氮缺乏

整株: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

细小直立,叶色转为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从下部老叶开始出现症状;叶脉、叶柄:

有些作物呈紫红色;茎:

细小,分蘖或分枝少,基部呈黄色或红黄色;花:

稀少,提前开放;种子、果实:

少且小,早熟,不充实。

根:

色白而细长,量少,后期呈褐色

2、氮素过多的危害

营养体徒长,叶面积增大,叶色浓绿。

茎秆变得嫩弱,易倒伏。

作物贪青晚熟,籽粒不充实,生长期延长。

细胞壁薄,植株柔软,易受机械损伤(倒伏)和病害侵袭(大麦褐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褐斑病)。

38.土壤中存在哪些磷素形态?

如何转化?

土壤无机态磷

含量:

占土壤全磷量的50%~90%

包括:

土壤液相中的磷(以H2PO4-和HPO42-为主)、固相的磷酸盐、土壤固相上的吸附态磷

来源:

磷灰石的风化、化学磷肥的施用

土壤有机态磷

含量:

占土壤全磷量的10%~50%

来源:

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和有机肥料

39.磷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固定与释放

磷的固定:

土壤中可利用态磷转化为难利用态磷的过程称为磷的固定.

化学固定:

水溶性磷酸盐(以过磷酸钙为例)溶解过程产生的磷酸具有很强的酸性,在向周围扩散时,能溶解土壤中的铁、铝、锰或钙、镁等水合氢氧化物,当这些阳离子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磷酸盐沉淀。

Ca(H2PO4)2·H2O+xH2O→CaHPO4+H3PO4+(X+1)H2O

生物固定:

磷的生物固定是土壤微生物吸收水溶性磷酸盐构成其躯体,使水溶性磷暂时被固定起来的过程。

特点:

暂时性固定、对磷的植物有效性没有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它物质对磷的化学固定等过程的发生,保持了磷肥在更长时间内的植物有效性。

吸附固定:

土壤液相中的磷酸根离子被土壤固相所吸持的现象。

吸附分为两种:

吸附和吸收

土壤对磷的吸附:

磷酸根离子吸附在土壤固相表面的现象

土壤对磷的吸收:

吸附于土壤固相的磷酸根离子部分地、均匀地深入土壤固相内部的现象。

对磷肥有效性存在消极影响的土壤固定主要是化学固定和吸附作用,而生物固定仅看成是一种磷的暂时贮存过程。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磷被固定的程度是不一样:

酸性土壤>石灰性土壤>微酸性至中性土壤(或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磷的释放:

土壤中植物难利用态磷转化为可利用态磷的过程称为磷的释放。

是土壤中磷的有效化过程,在植物营养上有积极意义。

磷的释放主要包括:

石灰性土壤:

难容性磷酸盐主要借助于植物根系或者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根系和微生物代谢分泌或有机肥分解产生的各种有机酸转入土壤溶液。

酸性土壤:

铁磷的释放(主要是土壤淹水后,土壤还原性增强)

有机磷的矿化

40.植物体内磷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磷是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分

主要包括:

核酸和核蛋白、磷脂、ATP、植素、辅酶等

2、磷参与和影响植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

(1)磷能加强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转

(2)磷能促进氮素代谢

(3)磷参与脂肪合成

3、磷增强植物抗逆性

(1)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寒等能力

(2)增强作物对酸碱变化的适应能力(缓冲性能)

41.当植物磷素营养失调时,表现出什么症状?

磷素营养缺乏症

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分蘖或分枝少

花芽分化延迟,落花落果多

多种作物茎叶呈紫红色,水稻等叶色暗绿(症状从茎基部老叶开始)

2、磷素过多禾谷类作物无效分蘖和瘪粒增加、早衰,

植株地上部分与根系生长比例失调,地上部生长受抑制的同时,根系非常发达,根量多而且极粗。

42.土壤中存在哪些钾素形态与有效性

分为矿物态钾、缓效态钾(非交换态钾)以及速效态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

1.矿物态钾:

占全钾量的90%~98%,存在于微斜长石、正斜长石和白云母中,以原生矿物形态分布在土壤粗粒部分。

2.缓效态钾(非交换态钾):

约占全钾量的2%,最高可达6%。

主要为晶层固定态钾和存在于次生矿物如水云母和以及部分黑云母中。

3.速效性钾:

占全钾的l%~2%,其中交换性钾约占90%,水溶性钾约占l0%

非交换态钾是土壤速效钾的直接给源,单纯用速效钾含量去反应供钾能力是不够的,只有两个指标相结合,才能更客观地衡量土壤供钾水平。

当有效钾因植物吸收、淋失而下降时,非交换态会有部分逐渐释放,非交换态钾可能是植物钾的主要来源。

43.钾的营养功能

促进酶的活化

增强光合作用

1.钾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2.钾能促进叶片对CO2的同化

3.钾能改善叶绿素结构,促进ATP的形成

促进糖代谢

1.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2.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

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

1.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

2.促进蛋白质和核蛋白的形成

3.促进豆科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钾对植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钾通常被称为“品质元素”氮被称为生命元素

44.植物钾素营养失调症状

植物缺钾的常见症状:

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出现黄色或褐色的斑点或条纹,并逐渐向脉间组织蔓延,而后发展为坏死组织。

根系生长停滞,活力差,易发生根腐病

种子或果实小,产量低,产品的品质差。

禾谷类作物缺钾时,先在下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缺钾时新叶也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然后枯黄,症状由下至上发展。

水稻缺钾易出现胡麻叶斑病的症状,发病植株新叶抽出困难,抽穗不齐。

根量少,呈黑褐色。

玉米缺钾时,所形成的果穗尖端呈空粒,如能够形成籽粒也不充实,淀粉含量低。

45.植物体内钙的营养功能以及缺素病征

(一)稳定细胞膜

(二)促进细胞的伸长和根系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