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32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docx

山东省陵县第一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2016.12.15

一、选择题:

(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

1.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3.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4.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6.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

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

A.沈括B.马可·波罗C.利玛窦D.徐光启

7.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

9.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10.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

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

11.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12.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

A.抨击愚昧B.倡导平等C.讽刺贪淫D.推崇人性

13.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

这里的“抗议”是指(  )

A.抗议《圣经》的权威B.抗议国王的权威

C.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D.抗议贵族的权威

14.“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

A.卢梭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康德

15.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

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

A.伏尔泰B.杰弗逊C.圣西门D.卢梭

16.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

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这种观点(  )

A.正确。

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

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

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

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17.“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

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母亲》D.《老人与海》

18.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

“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共和制度的确立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19.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2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1.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22.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整体世界的形成

2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晚明商业化的浪潮,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弃农就贾”与“弃儒就贾”之风。

在这种社会变动的背景下,传统的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冲突。

社会上对儒家传统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的质疑逐渐增多。

但在质疑中,部分商人对“智”和“信”却予以充分肯定。

这一观念变革体现的是,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商人开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的伦理。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致富论—兼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西方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写道:

中世纪的宗教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宗教和道德需要,因而出现了一个道德真空。

而新家伦理正好适应历史的要求,填补了这一真空,从而解除了人们适应市场以追求谋利时的心理障碍,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和发展。

他提供证据如下:

加尔文教派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神圣的,都是在光耀上帝。

该教派的牧师强调,财富的聚集只要来自勤奋劳动就是许可的,合法盈利的机会是上帝显示给其“选民”的应召机遇。

加尔文教派主张“内在禁欲主义”生活观,反对听任本能地追求生活享受。

他们还主张新教徒唯有在信仰领域不和异教徒相处,而在其他交往方面则持诚实公正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学《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韦伯命题的历史评论》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商人伦理与西方新教伦理的内涵。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商人伦理与西方新家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共同影响。

(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外国历史名人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同容: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普罗塔哥拉;

德皇威廉一世;

马克思;

马丁·路德;

列宁;

薄伽丘;

美国总统杰弗逊;

巴黎公社委员鲍狄埃。

假如你参与此研究小组,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自拟一个题目,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

(12分)。

答题步骤:

1.挑选三个人物(2分)2.根据三个人物拟一个相关题目(2分)3.结合史实论证(8分)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中就存在使用大量人身不自由的工匠的现象,这些工匠被称为“官户奴婢”。

《大唐六典》规定:

“工巧业作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元文类》卷四十二《经世大典序录·诸匠》载:

“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

凡鸠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以考其程度,而给之食,复其户,使得以专于其艺。

——据《匠籍》《匠籍制度》等整理

材料二明代名隶官籍的民匠中,班匠(定期到官府服役者)百二十三万,占工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余为坐匠。

……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

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

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

……康熙以后,废除了匠籍。

——据《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等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元朝工匠管理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种管理方式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工匠管理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体现出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9分)

 

 

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三历史试题答案

1-5DADCC6-10CCDDC11-15DDCAA16-20DABDD21-24CBCA

1.【解析】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答案】D

2.【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

3.【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4.【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见此时纂修族谱并非名门望族的特权,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带有森严的等级色彩,但是材料并未体现等级色彩,故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答案】C

6.【考点】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利玛窦)

【解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故A项错误;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来到中国,故B项错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故C项正确;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是这些地理观念的接受者,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造纸术)

7.【解析】①与题干信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符,故①错误;从题干中“耗亦不多”的信息可知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②正确;③与题干中“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故③错误;从题干中“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的信息可知还魂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解析】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

解法一:

日本文字主要由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创造的片假名和学问僧空海采用汉字草书创造的平假名构成,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怀素是狂草名家,选D;解法二:

根据材料中的平假名字体判断是模仿草书,这是本题考查的主要意图;解法三:

排除法,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刘公权擅长楷体,故选D。

【答案】D

9.【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同时注意中外对比,找寻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答案】D

10.【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唐诗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其诗歌风格古朴自然,陈子昂的诗歌充满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两人诗歌风格不同,故A项错误;岑参的边塞诗“雄奇瑰丽”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不同,故B项错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空灵冲淡”自然清淡,其诗师法陶渊明、谢灵运等人,故C项正确;李白的诗歌雄奇飘逸、真率自然,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和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答案】D

12.【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

A、B、C三项不符题意。

【答案】D

13.【考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解析】新教并不反对《圣经》,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与世俗的王权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主要斗争对象是天主教会,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矛头主要针对的是教会,而不是贵族,故D项错误。

【答案】C

14.【解析】这段话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答案】A

15.【解析】选项B,杰弗逊的政治思想是分权制衡;选项C,圣西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选项D,卢梭的观点是社会契约论;而A项伏尔泰的观点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特别是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与题干中的“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相符合。

故选A项。

【答案】A

16.【考点】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

【解析】斯宾塞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而不是简单的借鉴,故A、B项错误;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国家、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公然将以强欺弱的强权主义宣称为“社会伦理”,是应当否定的,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17.【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可以得出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相同,“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浪漫主义主义个人感情的抒发,注意人类感情世界的挖掘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故A项正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B项错误;《母亲》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答案】A

18.【解析】贝多芬生活的年代,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启蒙思想的猛烈冲击。

【答案】B

19.【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答案】D

20.【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

从材料的时间看出,考查近代史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征。

近代中国发展是“冲击—嬗变”即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冲击中国天朝大国观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故答案D符合题意。

【答案】D

21.【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教皇以此来加强思想控制,路德宗教改革显然是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可能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考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5至16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世俗的君主权利不断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故选B。

【答案】B

23.【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

24.【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

25.参考答案

(1)中国商人伦理:

智慧、诚信。

(6分);西方新教伦理:

责任、勤奋、节俭、诚信公正。

(6分)

(2)社会背景:

中国商人:

商品经济发展;儒家思想影响。

西方新教: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商人和资本家的心理需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

(10分)

共同影响:

推动了经济发展,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条件。

(3分)

26.参考答案

示例一主题: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2分)

人物:

(2分)

解读: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在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德国在19世纪后期制定了宪法,走上了民主道路。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代议制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它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8分)

示例二主题: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2分)

人物:

解读: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于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3、14世纪以来,面对教会的反动统治,人们再次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先后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基本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和腐朽统治。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科学与理性的大旗,把人文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成为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大武器。

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西方文明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8分)

示例三主题:

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2分)

人物:

解读:

19世纪中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它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8分)(答出一种即可)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紧扣历史主题,选取典型人物,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能够结合历史主题,选取人物不够典型;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比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偏离历史主题,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27.参考答案

(1)特点:

政府对手工业生产者集中管理;建立专门的户籍制度,世代相袭;手工业生产者没有生产和人身自由。

(3分)

原因:

保障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满足皇室、官僚、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限制民间手工业以维护社会稳定。

(3分)

(2)变化:

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解除;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政府以以银雇工代替工匠服役。

(6分)

趋势:

民众人身和生产自由权扩大;赋役制度由实物、劳役制向货币制发展;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3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