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8417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阅读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

C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D议论: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E说明:

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2)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叙述:

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描写:

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抒情:

更好地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点明主题

(画龙点睛)的作用。

4.线索:

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安排的常见形式: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5)时间线(6)地点线(7)见闻线技巧:

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5.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显得客观冷静,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6.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丰富形象;

突出中心。

*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

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

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7.修辞方法及作用

u常见的几种修辞: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拟人:

形象生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长于抒情;

一气呵成等。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

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突出人物性格。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态度鲜明,强烈抒情。

其他修辞:

借喻、借代、顶真、通感、呼告、反语、引用、双关等

u答题格式(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修辞手法+句子分析+表达效果)

1)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喻成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

2)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

3)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表达了作者 之情。

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4)设问:

设问手法引出/强调 ,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6)夸张:

强调/突出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7)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 (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

(句子表达的情感)

8)对比:

与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9)通感:

是 觉, 是 觉,两种感觉相通,生动形象写出了 。

8.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作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强调了……突出了……)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悬念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9.记叙中心和详略:

详略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

二.中考考点分析:

1.如何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划分层次: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抓住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找各个事件)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掐头去尾)

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就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

(1)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赞美了、揭示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a.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b.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c.从分析标题入手。

有的文章题目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

d.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

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e.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

总之,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3、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1)重点词语: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

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

“×

×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重点词语还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

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一方面要注意词的特定含义,另一方面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深刻义。

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来作答。

(2)重要句子的语境义。

重要句子包括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联系上下文再准确、通顺地表述。

难句答题时需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里的语境义”、“语言表达的表现点”、“思想层面的深刻义”、“作者言外之意的潜台词”几个层面答。

a. 修辞句要看运用的修辞及表达效果。

b. 过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诠释前面的内容或者结构上的照应。

过渡句都是前呼后应,一般找到应句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尤其是佐证的具体内容。

c. 哲理句包括两种,一种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证自己观点或引出问题,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

一种是作者自己写出来的,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闪光点,考生要认真体味,领会其内涵。

d. 总结性语句包括开头、结尾的抒情、议论性语句。

分析时应答出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及句子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和情感。

句子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有A承上启下(过渡),B承接上文,C总领下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D总结上文的作用、线索,E照应前文(照应开头)、首尾照应。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作铺垫,C深化中心、D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具体来说: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4、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

考查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

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

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⑨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A、分析中心:

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B、分析选材:

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20多个事例中选了3个典型写入文章。

《桃花源记》头尾略写,中间渔人所见所闻详写都是文章的重要特色。

C、分析结构:

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D、分析表达方式:

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E、分析顺序。

看文章运用了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F、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前后照应等。

G、分析语言:

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分析时要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总之,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

是否准确、精练等。

⑵从修辞角度看:

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

是幽默还是讽刺;

是庄重沉郁、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

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语言特点可从下列词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补充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三)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文体基本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它的特点:

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特点: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知识性和科学性是主要特点。

²

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

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

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2、分类:

(1)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分:

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2)从内容上(说明对象的不同)分: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①事物说明文:

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

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②事理说明文:

重点在于阐明事理。

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3、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有:

①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

这种顺序的好处是:

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

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

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类。

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

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

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

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令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

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

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4、说明文的结构:

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

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

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2)列数字: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由于使用时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是明显的、引人注意的,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下定义:

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

的形式来表达。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

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

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

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3)作比较:

是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横比和纵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

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

用作比较的说

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由模糊变清晰,由抽象变可感,增强说明效果。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

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

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4)举例子:

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

举例子的作用是:

反映一般情况,具体、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服力。

(5)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

作用是: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分类别:

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7)画图表:

运用示意图、表格、图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强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9)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6、语言特点:

准确、简明

①语言的准确性。

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

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

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

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

“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

“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

“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

一是一、二是二,

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例如:

基本上、大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通常情况下等词语。

(这些词语能否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