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4729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docx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浅谈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摘要]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

本文聚焦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现状,深入分析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与再开发利用

文献综述

大足石刻是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

早在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国内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例如在xx年,在全国第五届工程地质大会上,包括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等在内的几名学者就以《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1为题提出了自己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现状的研究与担忧,在深入分析风蚀作用对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构成的破坏的同时,这几位学者从地质学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建议。

在相关的研究进入讨论阶段后,随着我国学者李永德和朱明(xx)关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成果的发布2,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石刻雕像等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复原的可能性大增,而且,在敦煌等地壁画的修复工作在相关材料的支持下,有关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研究正式展开。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我国学者不仅仅研究出了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对大足石刻的艺术品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方法,我1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xx.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

(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xx(05)国很多学者还将研究的方向聚焦在艺术品保护的周边工作上,从治水3等角度谈了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和再开发的个性化观点。

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王庆煜(xx)在撰写《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一文时就曾对相关的观点加以阐述,引起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随着我国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认识和理解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学者对于大足石刻的认识和理解从单纯的旅游资源拓展到人文历史资源和宗教发展见证等多个领域与方面。

而我国学者郭相颖(xx)4就在其创作著作《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一文时,通过对佛法的研究而涉足对大足石刻的研究,并对大足石刻的历史价值和特殊意义进行了深刻而又生动的描述。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国学者眼中可以用于石雕石刻艺术作品保护的材质越来越多,我国学者罗晓东在创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5一文时,就曾提出利用液体蜡对石雕石刻艺术品进行封存的全新的石雕石刻艺术品保存方式。

虽然这些研究本身并不是针对大足石刻艺术品的保护和再开发工作开展的,但是这些研究却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进步。

正当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相关保存技术的发展势必将解决相关石雕艺术作品的保存难题时,xx年底《新京报》刊发文章指出《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只剩37只好手》6这一则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大足石刻保护与再开发利用研究的兴趣。

前言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一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旅游胜地。

作为传承了千年的宗教摩崖石刻艺术作品群,大足石刻的存在不仅仅彰显着我国古代时期壁画雕刻艺术的巅峰,更忠实地记录了几千年来大足地区文化发展对壁画雕刻艺术的影响,是不可再生的亟待保护的珍稀旅游资源。

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工作不仅关系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力保护,更关系到大足地区乃至重庆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因此,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再34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xx~xx)[c].xx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xx(00)5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xx(04)6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xx.12.30.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一、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分析

据考证,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也就是公元650年,盛于两宋,延至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石艺术代表作品。

在大足石刻的石窟艺术作品中,不仅包括了佛、道、儒三教造像,还包括了多种风格的壁画、铭文,堪称“一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艺术宝库”7。

我国政府早在1961年就将大足石刻的北山摩崖造型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大足石刻的石门山、南山、石篆山和北山等也相继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得大足石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力的保护。

正是在这样的保护基础上,大足石刻才能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作为一处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旅游经典吸引着源源不绝的游客慕名前来,具有着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设施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和璧山县一带。

由于大足石刻所在的位置面积较大,可供旅游参观的景点相对较多,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从重庆市区通往大足石刻的交通渠道比较丰富。

据了解,目前连接重庆市区与大足县的交通方式包括由重庆市区直接通往大足区的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等,既可以乘坐城际大巴往返观景,也可自行驾车前往游览,交通设施的条件较为便利。

(二)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特征

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现状来看,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分布广。

大足石刻虽然名为“大足石刻”,但是相关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座山中,分布十分广泛;第二,景点多,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总件数数量丰富,其中仅石刻造像就有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这些艺术作品分布在五座山中,造成可供观赏旅游的景点众多;第三,种类全,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包括了佛、道、儒三教造像,多种风格的壁画、铭文等;第四,保存好。

据了解,因为大足石刻分布面积广,且普遍分布于7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xx(00)山中峭壁处,所以大部分艺术作品保存较为完整;第五,价值高。

由于整个石刻建筑群的建造经过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发展,所以大足石刻艺术品的风格特点较为全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大足石刻保护对旅游业的影响

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于大足区乃至整个重庆市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据相关报道,大足石刻自从xx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对当地大足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景区旅游接待人次从xx年的48.8万人次,增长到xx年的58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xx年的不足2亿元,发展到xx年的20亿。

可见,积极保护和科学开发大足石刻旅游资源对于当地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二、石刻被破坏的原因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早在1961年起就将大足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近些年来,大足石刻旅游资源还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暴露出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石刻被破坏的原因

从近几年大足石刻发生的损坏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造成石刻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损坏

根据有关学者对于近些年来大足石刻发生的损坏现象的调查研究,风化、渗水以及石块松动等自然原因是导致大足石刻遭到损坏的主要环境原因。

8具体说,由于大足石刻的艺术作品主要都是雕刻在硬砂质石英砂岩9上,所以从硬砂质石英砂岩的属性角度出发,当遭遇连绵的阴雨天气,或者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硬砂质石英砂岩的质地就会发生改变,由硬变软,相应的石刻艺术品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损坏。

2、景区管理制度缺陷导致的人为破坏

8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xx.9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xx~xx)[c].xx.当然,除了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会给大足石刻艺术造成破坏,人为破坏也是近些年来的旅游资源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棘手问题。

由于在既往的开发中对于旅游资源持续性开发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景点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游客数量的激增和游客对石刻艺术的好奇、触摸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景区的部分艺术品造成了破坏。

10更有甚者,在近些年来还曾发生过针对景区的偷盗事件,这些都给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景观艺术品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科学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

1、对保护不够重视

所谓对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指对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带给大足石刻的影响和破坏估计不足,所以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十分被动,常常只关注与修补眼前出现的问题,但是前期出现的问题暴露出的漏洞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结果就造成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而破损的石刻艺术作品的损伤日益加重,但是相关保护工作的保护力度却迟迟无法得到有效加强的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上历经千年的战火洗礼大足石刻仍然保存较为完整,因此大足石刻的管理者对于大足石刻所在自然景区的天然景观构造组成的“天然屏障”过于依赖,相关的景区保护工作不够完善、细致,给违法留下了可乘之机。

2、资金投入较匮乏

从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来看,由于十分注重将外地游客吸引到大足区当地参观游览石刻艺术,所以重庆市区到达大足区观赏相关景点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这就使得大批游客在游览完一个景点之后首先选择坐车回重庆市区做休息和调整然后次日再搭车赶往下一处景点继续参观的“短期游”现象比较显著,而对于大足石刻保护地的当地政府来说,由于游客在大足区的停留时间短,旅游产业的开发效果比较单一,除了景区门票收入外并没有创造其他旅游产业收入,导致地方政府始终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完善、修葺和保护相关的景观艺10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xx.12.30.术品,造成相关景观艺术品的损失日益严重。

三、主要措施

从全面保护与再开发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想改变目前大足石刻的保护现状,提升相关部门对于大足石刻的保护力度和开发效果,就必须有效加强对石刻艺术品自然损害的保护,必须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必须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做科学规划。

(一)石刻被自然损害方面的保护措施

针对由于地质原因等自然环境原因带给大足石刻的自然损害,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1、防风化治理

针对大足石刻的很多艺术品都被雕刻在容易被风化侵蚀的山体岩石上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利用专业胶水对相关艺术品的断裂处进行有针对性加固的办法将断裂处修复,也可以使用液体蜡将相关的石刻艺术品蜡封起来,减少风蚀作用对艺术品的破坏。

(1)针对性修复加固,封护粘结断裂处

所谓针对性修复加固,就是指使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11对大足石刻作品的断裂处进行粘接,然后利用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强力粘结力量将已经遭受风蚀作用断缝开裂的石刻艺术作品进行修复。

这也是目前我国修复石雕石刻艺术品时比较常用的修复手段。

(2)使用液体蜡进行蜡封

所谓使用液体蜡进行蜡封,就是指使用“液体蜡”这种全新的材料,将石雕艺术作品蜡封起来,在不影响石雕艺术作品外观样式的情况下,为石雕艺术作品打造一个安全的密闭的保存空间,使得石雕艺术作品与空气和风相互隔绝的一种全新的石雕艺术品保护方式。

12

2、防渗水治理

1112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

(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xx(05)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xx(04)针对由于渗水等原因给保存有大足石刻艺术品的山洞造成影响和污染导致艺术品遭到破坏的情况,可以从改善排水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凿沟壑以及灌浆堵水等方法对相关险情进行及时治理。

(1)改善排水系统

由于大足石刻存在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了,很多古时候设计建造的排水系统已经无法为大足石刻相关艺术品的保存和保护提供足够的帮助,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在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对相关系统进行改善。

通过改善排水系统,将会有很多因为排水不畅导致的渗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针对性开凿沟壑,引导水流远离石像

自从大足石刻诞生至今,大足石刻所在的五座山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生长变化,山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甚至山上的植被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原本可能没有山渠经过的地方现在也有了山泉的滋润。

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原先没有设计排水但是现在却需要排水的石像、造像等艺术作品的实际需要开凿沟壑进行排水,将水引导远离石像、造像,这也是十分可行的。

(3)灌浆堵住渗水处

针对那些由于地质条件变化导致渗水发生的情况,大足石刻保护工作者们可以采取灌浆堵漏的办法,将水泥粘土或者硅酸钠或高分子溶液等灌浆液体灌入渗水出,利用灌浆中浆体的特质改变当地的地表环境,堵住渗水的裂缝或者漏洞。

3、加强岩体巩固

除了上述方法外,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者还应当针对自然环境变化和地表植被的变化可能带给石刻艺术作品的破坏和影响入手开展相关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

首先,他们可以采用往危岩上打洞然后向洞里灌入加固剂的方式去加固那些较大的在危岩悬崖上的石刻艺术作品;其次,他们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山区生态植被保护的工作方式将对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加大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二)加强景区景点管理

针对由于景区管理不善导致的游客个人行为给大足石刻艺术品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一方面,大足石刻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一定范围长度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栏杆和遮护系统,防止大足石刻艺术品中十分珍贵的石像、造像等艺术品被游人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人为破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加强对旅游主体的有效管理,引导和约束广大游客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参与到景区景点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

具体可以采取的办法包括:

首先,制定完善的游客行为规范,加大宣传,多设警示标语;其次,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整体素质与服务;再有,采用软硬皆施的方法对游客进行人性化管理,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活动提高游客自觉保护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责任心。

(三)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大足石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应当永久流传下去的珍贵的财富。

所以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在可持续开发的思路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1、重视旅游产品的延伸开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针对由于车辆交通便利导致的游客在大足区逗留时间过短,未能给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连带效应的实际情况,重庆市政府和大足区政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从积极开发大足石刻旅游周边产业的方向入手,增强大足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延长外地游客在大足区的逗留时间,利用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拉动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

2、树立旅游新形象,扩大市场份额

“大足石刻”是对大足区多个旅游景点的统称,尽管在艺术分类上可以将这些景点归结为一个称呼,但是在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同的景点有着其自有的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

这些资源本身的差异性就足以帮助大足石刻实现旅游资源新形象的重大转型。

将“大足石刻”的旅游资源概念化整为零,能够有效扩大大足石刻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从而可以全面推动大足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强化品牌意识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内唯一的一个世界级文化遗产景观。

但是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并没有纳入重庆市整体的城市推广战略当中,易言之,在重庆市向外推广城市旅游资源的时候,并没有打造以大足石刻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所以在未来的市场开发中,“大足石刻”的金字招牌应当被充分的尊重和利用起来,让大足石刻成为一个在旅游市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让人们一想到重庆就想到大足石刻,利用大足石刻的品牌效应,全面带动全球旅游市场的开发效果。

四、总结

大足石刻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需要所有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去保护它,需要所有人进行科学的思考去开发它。

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相关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能有效加强对石刻艺术品自然损害的保护,有效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有效加强对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的再开发,那么,不用多久,大足石刻就能再次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xx(00)[2]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c].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a].xx.[3]王庆煜.对大足石刻治水和维修的体会[a].文物保护技术(xx~xx)[c].xx.[4]吴曙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受损严重只剩37只好手[n].新京报.xx.12.30.[5]李永德.朱明.frp加固修复混凝土用粘结材料的研究

(2)浸渍树脂[j].化学建材.xx(05)[6]罗晓东.新媒体艺术挑战艺术品保存科学[j].艺术市场.xx(04)

第二篇: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可以诱发人们产生正当旅游动机或行为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已开发利用的风景区上扩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二是开发利用新的风景区。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要注意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活动具有文化属性,它给人以高级精神享受,给人以美感、教育、启迪等。

为了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盲目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保护、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一般来说,任何地区、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竞争力,因为多数旅游者抱着“猎奇”的心理。

如我国天下名山,古人评说其特色为:

“青徐得其平,秦蜀得其奇,吴越得其秀”。

就山而言,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和植被条件的差异,山形山势山景均有特色。

又如我国近几年建成了一些现代化的大型高档宾馆,对国外旅游者来说反而不如蒙古包、窑洞、傣楼、四合院等地方民族式建筑吸引人。

(二)市场原则

旅游市场的变化、动向直接影响着客源的变化,而客源的多少又决定了某个旅游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某处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后,客源不足,没有去看,则失去了开发的意义。

旅游市场受许多因素制约,如经济状况,旅游者动机变化、风景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宣传工作,以及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

在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市场客源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权衡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对资源价值(包括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然后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条件优越者先上,条件差者后上或不上。

要按照国家经济基本建设的总方针,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作用。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

(四)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美化环境、美化生活,但决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

因此也要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依法开发旅游资源,使两者相得益彰。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保护

凡确有价值的旅游资源都必须妥善保护。

有些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一旦遭到破坏,便不能再生,因此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保护旅游资源是首要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关系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存的重大问题,也是子孙万代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大问题。

旅游资源的保护应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二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保护旅游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前提。

因此我们要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破坏渠道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

(一)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世界上许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中国这种情况尤甚。

就近代而言,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他们一方面掠夺、盗窃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名胜古迹。

如北京清代的圆明园,是清皇室耗巨资,用了150多年兴建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但却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联军化为灰烬,成为废墟。

侵略者破坏历史古迹的罪行将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这是侵略者无耻行径的一页,将永远受到谴责。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如济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于人们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许多泉眼停喷。

3.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污染环境、破坏景观。

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变混,鱼虾死亡,人饮用后不适,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4.景区超负荷接纳,游人遵守公德意识弱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践踏草坪,偷猎鸟兽,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

另外由于游人过多,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如北京古园林中,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15214株,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文物被窃,树木被砍,塑像被毁。

尤其是在“十年动乱”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一大批稀世珍宝毁于一旦。

6.宣传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自然毁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

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为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保护措施应从这几方面进行。

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保规;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向人民群众和旅游者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使全体人民树立起维护旅游资源的道德观和责任感。

另外还应注意防止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开发旅游景点时要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法令。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物古迹还不断遭到破坏,不少风景区受到严重污染。

为此,健全法规,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资源保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将更直接有效。

迄今为止,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99处,其中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60多处。

三、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我国的旅游资源尽管异常丰富,但还必须经常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增添新的旅游项目,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旅游设施,才能使旅游业不断发展,并在国际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当前,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旅游的兴趣更趋浓厚,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必将推动人们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开发旅游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保护旅游资源涉及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问题,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有直接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